1、- 1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历史学科高一年级 10 月检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总共 60 分。 )1.1976 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 16 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A. 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 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 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 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甘肃出土了大量的铜农具,不是对甘肃地区的政治统治,故 A 项错误;商朝时期青铜器是比较贵重的金属,主要用来制造礼器和兵器,农业生产并未普遍使用,故 B 项错误;材料
2、反映的铜器主要是农业生产工具,因此与手工业的细密分工无关,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信息说明当时我国已经使用青铜农具,故 D 项正确。2.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A. B. C. D. 【答案】D【解析】材料“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的大概意思是国家兴盛的原因是农业方面的改革,材料“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大概意思是通过武力取得了胜利,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所以人民- 2 -信服,所以,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室衰
3、微,列国纷争” “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排除;故选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紧扣材料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如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B. 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C. 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D. 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宋至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持续增长,这是对土地单位面积利用率提高的结果,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密切有关,故 B 项正确;中国古代自宋代以来农业工具基本没有创新,故 A 项错误;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
4、在明朝中后期,无法说明宋元时期粮食亩产量的原因,故排除 C 项;对荒地大量开垦不一定能提高粮食亩产量,故 D 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对粮食亩产量的作用解答即可。4.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 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C. 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D. 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答案】A【解析】- 3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土地租金越来越高,根据所学知识
5、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多地少造成的,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C 项错误,租佃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新的生产关系,故 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A。5.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 。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 ”材料反映了A. 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B. 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C. 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D【解析】材料的信息提到了汉代、元代的粮食生产,没有提及江南耕种水田获利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中也没有提及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故 B 项错
6、误;材料只提到浙右水田的粮食产量高,并不是说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故 C 项错误;据材料“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 ,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 ”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 D 错误。6. 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 ”由此可知A.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 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C. 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D. 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学者认为“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 ,而
7、在西汉的文学作品中“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 ,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蜀锦才驰名天下,据此也说明了文学作品也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虽然记录了东汉蜀锦的驰名天下,但是并不能说明起源时间,故 B 项排除;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意识,无法作为验证历史事实,故 C 项排除;“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D 项排除。- 4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中国的丝织业的发展【名师点晴】 蜀都赋:西晋文学家、山东临淄(今人左思所写,系他著的“三都赋” (另为吴都赋 、 魏都赋 )中的一篇。当时人们为传抄此赋,京城洛阳的纸也因而涨价,故有“
8、洛阳纸贵”之语。 蜀都赋颇为细致地描述了巴蜀的物产、山川、风俗等,赋中描绘了当时四川豪门的宴饮生活。赋中所记载的大量物产及食俗,都是后人研究四川烹饪史,乃至中国烹饪史可以凭据的宝贵资料。7.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 ”1391 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 “量其劳力,日给钞贯” 。这说明明代的工匠制度A.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 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出现C.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D. 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 、 “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所改变,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9、的需要,故 A 项正确。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最早出现于私营手工业中,不是官营手工业,排除 B。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状况,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 C。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改变,工人有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排除 D。8.宋元时期主要港口政府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 ,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可见宋元时期( )A. 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B. 强调内外贸易平衡C. 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D.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答案】A【
10、解析】根据材料中设置市舶司和颁布市舶则法对中外贸易进行严格的约束,体现了这一时期政府对中外贸易的规范管理,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对贸易的管理,不是强调贸易的发展情况,故 B 项错误;唐朝时期我国已经设立对外贸易机构,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是对中外- 5 -贸易的管理,不是限制海外贸易,故 D 项错误。9.明朝洪武五年,琉球遗使“入朝” ,明朝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琉球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制B. 利用“商帮”推动对外贸易发展C. 对外贸易有益于市镇经济繁荣D. “闭关锁
11、国”政策导致外贸萎缩【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琉球遗使入朝,明朝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 、 “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琉球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制,故答案为 A 项。商帮、市镇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C 项;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控制,朝贡贸易占有重要的地位。朝贡贸易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往往“厚往薄来” “倍偿其价”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10.1956 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
12、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 13 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作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注重市场营销策略,故 B 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长沙铜官窑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故 A 选项错误;长沙铜官窑也不能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故 C 选项错误;材料虽然反映 13 个国
13、家和地区- 6 -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但也不能说明其产品主要销往海外,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11.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 12 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A. 比较适合种植经济作物 B. 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C. 农副产品的商品化 D. 人们对于外国稻米的喜好【答案】C【解析】A 项 B 项与“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来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不符;从材料“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信息可知当地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农业生产商品化,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当时
14、对稻米的进口主要是因为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而不是因为对外国稻米的喜好。12.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这表明当时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 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C. 官府操纵商品价格D. 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 ”信息说明政府从商品等级以及价格等对市场进行管理
15、,故 D 项正确;A 处理中没有体现;属于项内容;中操控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市场管理【名师点睛】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 “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 “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 7 -制。(3) “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 “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13.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A. 历史悠久B. 和平交往C.
16、 航海创举D. 技术先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中可以分析出,发行邮票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创举,故 C 项正确;三枚邮票中没有体现出历史悠久、和平交往和技术先进,故 ABD项排除。14.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C. 土地兼并逐渐加剧D. 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答案】B【解析】唐以前货币主要是以重量计算,唐以后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不再按照重量计算,该措
17、施为以后代行货币的纸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故 B 正确;该举措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 A 错误;商业发展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征收赋税的信息,故 D错误。15.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 ”这是因为汉代A. 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8 -B.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 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D. 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战国以来形成的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种种可能在汉代遭到了遏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自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经济集权加强,严重压制民间工商
18、业经济发展的结果,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在“始终”的表述;汉代经文景之治,社会经济曾一度高度繁荣,故B 项错误;汉代虽有过社会动荡,但整体上是稳定的,故 D 项错误。16.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活动范围扩大世界贸易路线由陆路发展到海路从公平的商贸活动到掠夺性贸易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图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甲图 14 世纪欧亚贸易商路图” 、 “乙图三角贸易示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甲图到乙图,与新航路开辟以及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 9 -
19、掠夺紧密关联。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正确;新航路开辟让世界开始联成一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始现,正确;“世界贸易路线由陆路发展到海路”的说法错误,传统世界贸易中心在地中海沿岸,走的仍然是海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了疯狂的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活动,正确。综上可知,符合史实和题意,即 A 项正确;B 项含有,排除;C 项含有,排除;D 项含有,排除。故选 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影响17.“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 ,而且
20、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开辟A. 把美洲纳入世界家庭B. 为欧洲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C. 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D. 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答案】【解析】“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说明材料主是认为新航路开辟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起有推动作用,故选 D;A 是用来说明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论据,故排除A;B 不属于材料主旨要表达的,故排除;C 在题干中没有明确表达,故排除。1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
21、史前提。 ”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论述的是( )A. 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商业革命” B. 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C. 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英国、荷兰之间发生的三次战争【答案】A【解析】材料“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是突出商业活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力了条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 ,商品数量、种类和贸易中心等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商业领域的重大发展,故选 A;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价格革命”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反映的是欧洲货币充盈,引发通货膨胀,和题意无关,排除 B;CD 是商业战争,和题意无关,排除。
22、- 10 -19.1672 年和 1692 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 ,到 1849 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 ;1854 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 。这表明英国A. 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B. 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C. 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D. 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答案】C【解析】从材料“1651 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 ,到 1849 年废除了航海条例的大部分规定”“1854 年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中可以看出, 航海条例是英国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在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颁布的,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取消航海条例说明自由主
23、义取代重商主义而成为英国经济的指导思想,这一过程体现了国家实力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政策,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A 项错误,错在“放松了” ;B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海上霸主地位越来越巩固。点睛:从材料中提供的三个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个时间点英国的发展状况就可以得出答案。20.据统计,从 1685 年到 1757 年间,到中国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 312 艘,而从 1758 年到1838 年间,仅到中国粤海关贸易的外国商船共达 5107 艘,其中大多数为西方商船。这主要是因为A. 欧美工业革命进展迅速B. 政府对外政策变化C. 世界市场逐渐得到拓展D. 民间走私贸易兴盛【答案】A【解析】
24、【详解】根据材料“从 1758 年到 1838 年间,仅到中国粤海关贸易的外国商船共达 5107 艘,其中大多数为西方商船”并结合所学可知,1758 年到 1838 年欧美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各国纷纷要求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与中国的对外贸易,所以到中国海关的外国商船增多,故 A 项正确;政府的对外政策没有明显变化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故 B 项错误;世界市场得到拓展不是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民间走私不能成为其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11 -【点睛】关键信息“1758 年到 1838 年间”可知,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21.马克思在分析英国和印度关系时说:“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工厂
25、主们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毁了印度本国的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 ”马克思表达的核心意旨是( )A. 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B. 英国对印度市场的依赖性过高,导致国内技术革新动力不足C. 英国的技术支持和资本输出,是印度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D. 对印度的殖民侵略,已经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答案】A【解析】“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意在强调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开设工厂等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利益的需要,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国内技术革新动力非常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英国在印度发展近代工业而非印度近代工业
26、发展,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工业革命是技术革命,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22.1853 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 ”这一描述反映出A. 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B. 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C. 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D. 科技发明与环境污染的对抗与冲突【答案】C【解析】材料意思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生产给英国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所以亟须加强法制建设来保护环境,故 C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现象
27、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环境状况,具有真实性,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文明下的生产经营方式,B 项错误;科技发明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抗和冲突的关系,而是需要协调发展,D 项错误。23.下表是全球能源结构变化图,造成煤炭与石油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2 -时间项目1928 1950 1990煤 75% 50% 30%水力 8% 17% 14%石油、天然气 17% 30% 50%A. 电气时代电力资源取代了煤炭资源 B. 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C.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新能源的运用 D. 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煤炭资源比重下降,但依然由相当比重,排除 A;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了内
28、燃机,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促使石油开采和冶炼业的发展,故选 B;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新能源的运用体现在原子能的的利用,与题意无关,排除;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促使煤炭资源的开采,排除 D。点睛:能源的利用状况能够从侧面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我们可以从优势的能源利用判断近代化发展程度。24.“道光未年, (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 , “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材料表明A. 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B. 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C. 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2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信息说明农村种植作物逐渐以茶叶为主,体现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信息,故 C 项正确;A 不符合题意;B 中是天津条约 ;D 中破坏没- 13 -有体现。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影响【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二要掌握重点
30、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三要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致的。四要注意活学巧记:如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一个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种压迫: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三个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5.李鸿章 1890 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除挪用若干“官款” ,又请准了专利 10 年的特权。按照这个特权,除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外,并可减免税厘,而李鸿章请准这一专利的借口是为中国挽
31、回利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这里的利权应该指列强在华办厂权B. 体现了李鸿章捍卫国家主权的立场C. 清廷对技术专利权的保护非常严格D. 上海机器织布局应是官商合办企业【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除挪用若干“官款” ”“只准华商附股搭办”可以分析出上海机器织布局应是官商合办企业,故 D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这里的利权指的是 10 年内,上海机器织布局在本地区的专利权,主要是售卖布匹获利方面的权利,它并没有禁止外商在中国办厂,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与外国的经济关系,也就无从体现主权问题,故B 项错误;材料中的专利 10 年的特权是指清廷对当地创办机器织布局的垄断特权
32、,而非技术专利权,故 C 项错误。26.陈启源创办于 1873 年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 年南海知县曾下令封闭。19 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这一变化说明A. 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实力 B. 清政府开始发展制造业应对危机- 14 -C. 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调整政策 D. 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阻碍消失【答案】C【解析】材料“1873 年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到“19 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说明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封建地
33、主阶级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B 项错误,19 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就开始发展近代工业;D 项错误,错在“阻碍消失” 。点睛:“1873 年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 “1881 年下令封闭” “19 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广为制造”是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点。27.下表是 1913-1920 年中国轻纺织业工厂数量变化表时间 织布机(台数) 纱厂(家) 缫丝厂(家) 新建面粉厂(家)1913 年 2016 32 1701920 年 4310 69 43384 家上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快速发展B. 受帝国主义压制手工业发展缓慢C. 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发展D. 军阀统
34、治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显示的时间是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表格中织布机、纱厂、缫丝厂都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说明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快速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故 B 项错误;表格并没有说明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发展,故 C 项错误;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是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故 D 项错误。28.阅读下表“1935 年和 1941 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15 -1935 年 1941 年时间工业类别 资本总额(万元)
35、占全国总资本比例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冶炼业 474 019% 135707 3701%机械金属业 4155 166% 44027 106%纺织业 121703 4853% 58847 1417%食品工业 61598 2456% 27266 657%A. 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B.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C.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D.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中冶炼业和机械金属业迅速发展,而纺织业和食品工业等轻工业部门大幅度下降,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证前方抗战的需要,重点发展与军事相关的工业,而民用工业发展缓慢,故 D 项符合题干要求
36、;A 项“未获发展”和 B 项“日趋合理化”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未体现日本破坏民族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 C项。点睛:本题属于数据表格题,要求学生在作答时,首先要理清楚表中数据的变化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寻求其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作答。29.1904 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 30 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 、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 、 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16 -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答案】B【解析】民国政府建于 1912 年,而
37、题干描述的是 1904 年,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天足会借张之洞、袁世凯等官吏的书籍来劝戒缠足体现出近代移风易俗借助官方权威的特点。故 B项正确。仅仅从上海天足会发表多部劝戒缠足的书籍,不能推断出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故 C 项错误。废止缠足是否为社会各阶层接受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点睛:程度限定词是判断的重要依据,如“率先”和“各”往往是文字陷阱,只要仔细审读材料,容易辩误。30.下图是对某报 1890 年至 1912 年“报纸”一词出现频率的统计情况。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 近代报业发展总体上较为缓慢B. 晚清报业与政治局势关联紧密
38、C. 清末政府大力支持报刊业发展D. 戊戌变法导致第一次舆论高峰【答案】B【解析】这线图体现出报业发展同戊戌变法有关,1898 年政治事件是戊戌变法,B 正确;总体上呈上升趋势,A 错误;政府并灭有支持报刊业,C 错误;戊戌变法时期并不是高峰时期,D 错误。二、材料阅读- 17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农作物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中国人普遍穿着棉布。丝绸服装,尤其是丝绸,衣饰华美,风度翩翩,中国出产的手工艺品极为精致,远销海外;中国有世界上一流的城市,非常繁华,商品种类丰富,买卖兴盛。摘编自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材料二 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精英以“无
39、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传统思想进行内在反思,正如梁启超表示:“我祖宗所留贻我之国性,成之固难,毁之亦不易。吾就主观方面,吾敢断言吾国之永远不亡!吾就客观方面,吾敢断言吾国之永远不亡!吾就客观方面,吾敢断言吾国之现在不亡!”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并从不同方面提供应对方略。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改良派则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则力主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来“振兴中华” 、救亡图存,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陈独秀则强调了爱国心的重要性,认为“国人无爱国心,其国恒亡” 。一战之后,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复兴民族文化。摘编自
40、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复兴的特点,并简要加以评价。【答案】 (1)表现:农作物种类多,精耕细作的农业发达;丝绸、瓷器等手工艺品精美;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国内外贸易发达。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了中国当时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中心地位;强化了固步自封、 “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2)特点:诞生于民族屈辱的环境;植根于深厚的民族自信;以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为目标;全方位促进民族复兴;多种力量参与、多种力量并存。 (答出其中四点、言之成理即可)评价:展现了中华民
41、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由于力量分散、方式各异、未形成合力而收效甚微。【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农作物种类远较西班牙为多” “中国人普遍穿着棉布、丝绸服装中国出产的手工艺品极为精致,远销海外” “中国有世界上一流的城市,非常繁华”“商品种类丰富,买卖兴盛”等信息概括表现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利(中国的国际- 18 -影响力、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中心地位)和弊(强化了固步自封、天朝上国)等方面回答影响即可。(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精英进行内在反思”可概括特点有诞生于民族屈辱的环境;由材料“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并从不同方面提
42、供应对方略”可概括特点有植根于深厚的民族自信;由材料“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则力主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来“振兴中华” 、救亡图存,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可概括特点有以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为目标;由材料不同时期有识之士提出的主张可概括特点有全方位促进民族复兴、多种力量参与、多种方式并存。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进步性(体现不屈的民族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局限性(力量分散、方式各异、未形成合力而收效甚做)等方面进行评价。3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发展新式
43、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 60 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 1903 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工商业精英集团。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 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 年)年份家数资本(千元)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19141918 63 1065819191923 65 17627荣宗敬、荣德生等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材料三 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
44、。1929 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 1932 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 19 -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 1936 年,棉纱进口下降至 1928 年的 38%,棉布进口下降至 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 20%。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3)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答案】 (1
45、)原因: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2)态势: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动因: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影响: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3)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效果:轻重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但重工业仍然落后。【解析】(1)本题主要依据材料作答。主要原因:依据“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可以推出洋务运动的兴起,近代企业的兴办;由一些官员“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并结合史实可以推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
46、起;由“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可以推出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由“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 1903 年得到官方确认”可以推出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2)本题需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作答。态势:由材料表格可以看出 1914-1923 年,面粉厂家数量和资本数额都有所增加,这说明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动因: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面粉业的主要创办人或企业代表均为民族资本家,同时结合相关史实可以推知动因为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影响:根据史实,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这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47、。(3)本题主要根据材料作答。政策:依据材料中的经济建设方案“重工业、基础化学、基- 20 -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可以推出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效果: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制定经济建设方案,方案侧重重工业并兼顾轻工业发展,同时结合相关数据,可以推知轻重工业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材料数据中,重工业的进口仍然增加,说明国内重工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内其他工业的发展需要,仍然较为落后。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501900 年世界人口的变化欧洲 亚洲 非洲 美国和加拿大年代 人口数(单位百万)占世界人口百分比人口数(单位百万)占世界人口百分
48、比人口数(单位百万)占世界人口百分比人口数(单位百万)占世界人口百分比1650年100 18.3 330 60.6 100 18.3 1 0.21750年140 19.2 479 65.8 95 13.1 1 0.11850年266 22.7 749 63.9 95 8.1 26 2.31900年401 24.9 937 58.3 120 7.4 81 5.1根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任选上表中两个地区说明该地区人口变化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人口变化特点的成因。【答案】特点:欧洲人口总数和所占比例增加。成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 21 -特点
49、:亚洲人口继续增长但是在世界总人口所占比例相对下降。成因:亚洲地区人口基数大,新航路开辟后外来物种的传入有利于亚洲地区人口的增加。特点:非洲人口经历了下降然后再恢复基础上的增长,但总人口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原因: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造成非洲地区人口下降,奴隶贸易的终止造成人口恢复和上升。特点:美国和加拿人口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期快速增长,所占人口比重同时大幅度增加。成因:早期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北美早期移民较少,当地以印第安人为主。美国立国和工业革命为人口增加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本题是个开放性题目。首先,从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出特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人口变化特点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