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923511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浙江省嘉兴市海宁第一中学 2019届高三语文 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 I卷 (阅读题 共 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 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

2、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褛梦时在逻辑上失误之处。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脱现有模式的重大的创新。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 “欲穷千里

3、目,更上一层楼” ,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 “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这些不变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 ,这几笔就是“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 。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不能不像,不能真像

4、;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 ,所谓的“神化” ,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 ;就连摄影,如果是艺术照,就决不能将客观事物原封不动搬上照片,而应加以“艺术”处理,分出轻重浓淡,突出主要,突出本质,这不是科学又是什么?“春秋笔法”- 2 -下的用字用词,是“杀”?是“弑”?是“诛”?是“戮” ,是“斩”?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诗眼、词眼、文眼,也正是用以集中地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的。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始第一句

5、中的“环”字,滤去了词句水分,浓缩了语言容量,揭示了滁州为群山环绕特征,一字可敌万语。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个在小小空间的红杏枝头,一个在辽阔空间的锦锈江南,都生动深刻、内涵极为丰富地展开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的画面。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0 个字,10 件事物,6 点景色,描绘出了行人秋晨离开荒村野店匆匆上道的有声有色的凄凉景象。要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中华诗词用词用字最为精炼,从而也最能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选自阳叔子科学人文相融,爱国创新与共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

6、确的一项是( )A. 正确的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的,严密的思维逻辑,能避免那些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荒谬错误的结论出现。B. 要想摆脱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的禁锢,实现思维的飞跃和求异,进而作出重大的创新,就不能执着于逻辑思维前后一致的严密性。C. 文学艺术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一样,前者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和普遍性;后者则直接追求抽象,追求共性和普遍性的表达。D. 文学艺术能够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产生让人思考、领悟、追索和开拓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是从个别表现一般。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漫画家使用夸张的艺

7、术手法美化或丑化艺术形象,却让人并不感到“失真” ,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突出事物特征,反映事物主要方面。B. 严肃音乐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的“神化” 、摄影艺术对照片的“艺术”处理,都是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区别主次、把握关键的科学表现。C. 文学艺术家们既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又要借助这些形象传达出像“拓扑学”中始终不变的“特征不变量”的生活规律。D.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不仅阅历广泛,深入实际,而且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特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巨著红楼梦 ,在林黛玉入贾府的

8、年龄方面存在逻辑上的失误,这就要求文学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思维的创造性,更要追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名句既合乎逻辑又给人想象空间。C. “杀” “弑” “诛” “戮” “斩”等词用之不同,所表达的人际关系、事件性质及所作的褒贬评价则大不相同,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科学性特征。D. 因为用字精炼,因而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如“环滁皆山也”的“环” 、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字。【答案】1. A 2. D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9、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严密的思维逻辑,能避免那些结论出现”错误。原文第一自然段说“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 ,并不能由此就推断出“有严密的思维逻辑,就有正确的思维” 。故选 A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

10、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D 项, “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且改变了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原文第二段说的是“正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阅历广泛,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由定性到定量,才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掌握了事物的特征” ,文中是充分条件复句,选项转成了因果复句,而且强加因果。故选 D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4

11、 -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 项, “因为用字精炼,因而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举例是为了说明正确的创造性的思维能抓住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为了说明用字精炼,展现的画面内涵也就极为丰富;另外“环滁皆山也”的“环”字展现的画面内涵不一定“丰富” 。故选 D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

12、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

13、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

14、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代儒

15、宗马一浮郭继民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 20世纪的“读书种子” 。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

16、,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 “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 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 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 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 ,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 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

17、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 ”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 ”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 ,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

18、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 ”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 “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 6 -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 “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 ,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

19、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 ”他认为, “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 , “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 ”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 ,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 乐 , 春秋统诗 、 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 “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

20、中。 诗是至善, 礼 、 乐是至美。 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 。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 ,有删减)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 ,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B. 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

21、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师。C. 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 ,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D. 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 ,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说法。- 7 -5.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请问“高人逸士”的品性在马一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6. 马一浮的儒学主张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B 5. (1)幼年智慧过人(2)广泛涉猎西学,潜心研读国学( 3)诗歌造诣极高

22、,后人等读者几乎为零(4)精通书法,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5)传承儒学,终成一代醇儒 6. 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 ,反对“六艺皆史” 。【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A 项梁的评价与他“欲为儒宗、文宗”的心愿有关,与“精通诗歌、书法等”无关;C 项“有偏题之嫌疑”不对;D 项“肯定”错。【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及文意概括能力。 “高

23、人逸士”的品性在马一浮身上的体现,主要先理解“高人逸士”的内涵,然后立足文本,找出相关信息。如幼年智慧过人。广泛涉猎西学,潜心研读国学。诗歌造诣极高,后人能读者几乎为零等。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文章开头就交代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应该是综合信息筛选。【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能力。结合题干提示,马一浮的儒学主张的独

24、到之处,抓住“独到之处” ,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的后面五段,他以传承儒学、 “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 “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 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等,以此类推。点睛:此类题目,比较简单。但是很多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会直接照抄原文内容,语言啰嗦。此外答题需要注意分条理。- 8 -(三)文学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大地毕飞宇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

25、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 “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

26、甚至于不寒而栗。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 ,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

27、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 “一棵一棵”地、 “一棵一棵”地、 “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 ,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9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 “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

28、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

29、。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

30、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 ”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7.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B. 第(1)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C. 第(4)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 ,反复强化

31、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D. 第(4) (5)两段中作者用“悲壮” 、 “悲欢”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 10 -哀伤。E. 第(8)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8.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1)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2)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9. 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探究本文的抒情特色。【答案】7. AD 8. (1)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表现了“我”对大地又爱又恨的情感。(2) “鹅黄”指铺

32、满老家大地的新秧苗,它们构成了一幅壮阔的画卷;但又都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包含悲悯的成分。 9. (1)全文语言既简洁又繁复,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的抒情效果。 (2)多处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永恒以及庄稼人对大地无尽而辛勤的付出,感情浓烈。 (3)精心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情感。【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或者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

33、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 项“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表述错误;D 项“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理解不准确,应是寄寓了庄稼人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义。应该立足文本,放回原文中,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分析,最后点明情感。如本题第一句,抓住“迷人” “折磨人”的对应,结合下文内容“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等,劳作的辛苦,大让人又爱有恨。第二句中“鹅黄实在是悲壮的”的理由是什么。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的含意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该句“鹅黄” “ 悲壮”两个词的内涵值得深究。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意也就理

34、解了这句话的含意。 “鹅黄”指的是新秧苗的颜色。 “新秧苗的颜色”怎么是悲壮的呢?悲壮包括悲伤悲凉和壮观,回归文本,文中写“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 “因为辽阔,因- 11 -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 ”这是写其壮观的特点;“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是写其悲。将要点稍加整理即可成。点睛: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的含意要抓住关键词理解,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意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如本题该句“鹅黄” “ 悲壮”两个词的内涵值得深究。回归文本,文中写“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 “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 ”这是写其壮观的特点;“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

35、作不停”是写其悲。将要点稍加整理即可成。【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抒情特色,结合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全文语言既简洁又繁复,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的抒情效果。多处运用反复手法。精心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点睛:考生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审题,审清题目所问方向,然后通读全文,因为探究题型涉及的内容基本是立足全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使用的表达手法。然后针对问题搜索答题区间,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重新组织语言,分点罗列即可。如本题,问题是立足于整篇文章的“抒情特色” ,主要从文章的语言运用特色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3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授修撰。天启初,以养母乞归。久之,进左中允,不赴。高邑赵南星、同里魏大中受珰祸,及江西同年生万燝杖死追赃,皆力为营护,破产助之,以是为东林所推。崇祯元年起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明年以詹事召。会座主钱龙锡被逮,送之河干,即谢病归。四年,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祭告凤阳陵寝,疏陈户口流亡之状甚悉。六年九月,召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春入朝。请停事例,罢鼓铸,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 帝操切,温体仁以刻薄佐之,上下嚣然。士升因撰四箴以献,大指谓宽以御众,简以临下,虚以宅心,平以

37、出政,其言深中时病。帝虽优旨报闻,意殊不怿也。无何,武生李璡请括江南富户,报名输官,行首实籍没之法。士升恶之,拟旨下刑部提问,帝不许,同官温体仁遂改轻拟。士升曰:“此乱本也,当以去就争之。 ”乃疏言:“郡邑有富家,固贫民衣食之源也。地方水旱,有司令出钱粟,均粜济饥,一遇寇警,令助城堡- 12 -守御,富家未尝无益于国。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而欲行圣明之世乎?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疏入,而璡已下法司提问。帝报曰:“即欲沽名,前疏已足致之,毋庸汲汲。 ”前疏谓四

38、箴也。士升惶惧,引罪乞休,帝即许之。(节选自明史钱士升传 ,有删改)【注】珰:武职宦官帽子的装饰品,后借指宦官。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B.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C.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D. 此议一倡无赖亡命相率而与富家为难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或疑此辈乃流寇

39、心腹倡横议以摇人心岂直借端幸进已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林,即东林党,明朝末年的官僚政治集团,号称“清流“,影响着当时天下的舆论。B. “授” “进” “起” “署” “拜”等词语都和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C. 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 。D. 首实,是向官府交代本人或别人的犯罪情实;籍没,是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士升急人所难。赵南星、魏大中受宦官之祸的牵连,万燝因追缴赃款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营护,散破家产帮助他们,这一义举被东林党人推

40、崇。B. 钱士升关注时弊。在祭告凤阳陵寝的途中看到人口流亡的惨状,他及时上报朝廷;出任礼部尚书,提出一些治官惠民的措施,得到皇帝的采纳。C. 钱士升直言进谏。他针对皇上办事急切、辅臣刻薄辅佐、上下纷扰不安的现状,进献四箴以规劝皇上;皇上表面称许,但内心大为不快。D. 钱士升上疏有成。李璡请求搜括江南富户,钱士升上疏陈述富家对于国家的种种好处;皇上批评李璡汲汲于功名利禄,并把他下放到司法官等候审问。- 13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停事例,罢鼓铸,严赃吏之诛,止遣官督催新旧饷,第责成于抚按。帝悉从之。(2)今以兵荒归罪于富家朘削,议括其财而籍没之,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

41、武不行于卜式者。【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 (钱士升)请求废除成例,停止冶炼,严格执行对贪官的惩处,停止派遣官员督收新旧军粮,只是责成抚按(去做) 。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2)如今把兵荒归罪于富豪人家剥削,讨论搜括他们的钱财而没收,这是秦始皇不施行于巴清、汉武帝不推行卜式的(做法) 。【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不驱天下之民胥为流寇不止”一句不能断开,如果断开, “不驱天下之民”怎么样没说,紧接着又开始说“胥为流寇不止

42、” ,这样意思不完整;另外这句是双重否定句“不不” ,据此可以排除 A项、D 项。 “或疑此辈乃流寇心腹”不能断开,如果断开,就牵涉到两个人流寇及其心腹,而原文只涉及李琎一人,据此可以排除 B项。故选 C。【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结合文本内容“起南京礼部右侍郎,署尚书事”分析可知, “署”在文中的意思是“暂时代理”的意思。四年,起用任南京礼部右侍郎,代理行使尚书職權。

43、故选 B。【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 “皇上批评李琎汲汲于功名利禄”错,原文是皇帝批评钱士升沽名钓誉,汲汲于功名利禄,因此,钱士升很恐惧, “引罪乞休” 。故选D。【13 题详解】-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44、(1)补充句首主语“钱士升” ;“罢”译为停止;“严” ,形容词用作动词,严格执行(推行) ;“之” ,助词,不译;“第” ,副词,只;“从” ,采纳;“之” ,代词,他的建议。 (2) “以” ,介词,把;“朘削” ,剥削;“括” ,搜括;“其” ,代词,他们的;“之” ,代词,它;“此秦皇不行于巴清、汉武不行于卜式者”,判断句。【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

45、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钱士升,字抑之,嘉善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名,授官修撰。天启初年,以抚养母亲为由请求回家。很久以后,晋升为左中允,不去赴任。高邑赵南星、同乡魏大中受宦官之祸,以及江西同年进士万燝因追赃杖击打死人,他都极力为之营救保护,破散家产帮助他们,以此被东林党人所推许。崇祯元年,起任少詹事,掌管南京翰林院。第二年,以詹事官被召。恰巧主试官钱龙锡被逮捕,钱士升送他到河边,就称病而回。四年,起用任南京礼部

46、右侍郎,代理行使尚书職權。祭祀凤阳皇陵後,上疏陈述户口流亡的情况非常详細。六年九月召授钱士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第二年春入朝。钱士升废除成例,请求停止冶炼,严厉执行对贪官的惩处,停止派遣官员督收新旧军粮,只是责成抚按去做。皇帝都听从他。皇帝办事过于急切。温体仁以刻薄辅佐皇上,上下纷嚷不安。钱士升因此撰写四箴进献,大意是宽厚以管理众人,简节以临臣下,虚怀内心,公平行政,他的话深深切中当时的弊病。皇帝虽然以优厚的诏命回复,心意却特别不高兴。没有多久,武生李琎请求搜括江南富户,上报姓名向官府交纳,推行向官府交待犯罪实情没收财产的方法。钱士升厌恶他,拟旨下交刑部审问,皇帝不许,同官温体

47、仁就改为从轻拟罪。钱士升说:“这是扰乱根本,应以甘愿离职相争。 ”就上疏说:乡邑中有富裕人家,本来是贫民衣食的来源。地方有水灾旱灾,主管官吏命令他们出钱粮,均匀谷物救济饥民,- 15 -一遇敌寇侵犯的警报,命令他们帮助城堡守御,富裕人家不曾无益于国家。如今把兵荒归罪于富豪人家剥削,讨论搜括他们的钱财而没收,这是秦始皇不施行于巴清、汉武帝不推行卜式,而想推行于圣明之世吗?这种决议一被提倡,无赖亡命之徒相继向富家发难,不驱使天下的人民为流寇不会停止。有人疑心这些是人流寇的心腹,倡导非议来动摇人心,岂只借机侥幸升官呢!”奏疏上达朝廷,而李琎已被下到司法官,等候审问。皇帝回报说:“即使想谋求功名,前面

48、的奏疏已足以达到,心情不用很急切。 ”前面的奏疏说的是四箴 。钱士升惶恐害怕,引罪乞求退休。皇帝就准许了他。(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潭州【唐】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 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注】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合里人去楼空,没来由地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B

49、. “湘泪浅深滋竹色” ,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或浅或深,还滋润着竹子的颜色。作者借这一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C. “楚歌重叠怨兰丛” , “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屈原的离骚 、 九歌 、 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D.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E. 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委婉曲折,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15. 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答案】14. BD 15. 羁旅愁思之痛:借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 16 -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世事沧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