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visitstep340 文档编号:923883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华安一中、长泰一中、南靖一中、平和一中、龙海二中”五校联考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周平王属于天

2、下共主,诸侯应该服从周王,但“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 ,说明郑庄王不履行分封制的义务,故选 D。A 中“开始”无法体现,排除A;“彻底”绝对化了,排除 B;材料和宗法制无直接关系,排除 C。2.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宗法制D. 分封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度。根据材料“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节与宗法制关系比较密切,所以答案选 B。A 选项与家族关系无关

3、;B 选项是王位继承的方式;D 选项与此无关。- 2 -3.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 )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答案】B【解析】材料指出,秦以前,民都喜欢用金玉制印,但秦朝统一后,只能皇帝用玉。由此可知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4.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 中央强化

4、了对地方的控制B. 君主专制制度下的重大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 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因此 B 符合题意。而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排除 A;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大权集中在皇帝,C 错误。D 项在专制体制下,民主观念是没有生存的土壤的。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的形成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

5、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信息“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以及“政治文明发展”的- 3 -角度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是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 A 项正确。B 项属于经济方面;C 项和 D项中的“分权” 、 “军功”等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排除。6.

6、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A. 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B. 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C. 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D. 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秦地处边陲,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以绝对服从为天职,揭示出秦国文化传统具有专制色彩,故 B 项正确;中原文化宽容柔和、崇尚尊严和优雅,是贵族文化的特征,并不等于丧失了进取意识,A 项错误;材料能体现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但不符合材料主旨,

7、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特征,没有涉及二者是否难以融合的信息,故D 项错误。7.公元前 127 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一提议旨在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提议是指推恩令,推恩令是在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最终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是逐渐瓦解郡国并行体制而非巩固郡国并行体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是淡化刘氏宗室的血

8、缘亲情,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和以德治国无关联,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要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的权力。- 4 -8.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待中、诸曹、诸曹、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延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A. 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B. 使内外朝权力平衡C. 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D. 告诫自己人外有人【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才干的近侍之臣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

9、中外朝制度,说明汉武帝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故 A项正确;内外朝权力平衡也是为了加强皇权,故 B 项错误;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提高内臣水平,故 C 项错误;汉武帝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告诫自己,故 D 项错误。故选 A。9.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 ,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A. 品行、才学B. 家庭背景C. 个人声望D. 考试成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

10、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 ”可以看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品德和才学,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CD 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10.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5 -A. 地方制度的沿革B. 宰相制度的完善C. 选官制度的完善D. 中枢机构的演变【答案】D【解析】A 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与表格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这不能说明宰相制度的完善,排除 B。材料体现的不是选官制度,故 C 错误。上表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从丞相制度的出现到三省六部制直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

11、化,故选 D。11.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这些做法A. 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B. 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C. 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 D. 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答案】B【解析】据材料“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 、 “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强化皇权,弱化官僚派系的意图,故 B 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强化皇权,不是人才选拔的公平与否,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文人政治的形成,故 C 选项错误;打破人情关系的羁绊也是为了强化君主集权

12、,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时学生的疑惑往往在于怎么理解“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 ,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科举制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往往容易形成官僚派系,不利于皇帝的权威的巩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 6 -朝政” 、 “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A. 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B. 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 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D. 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1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三省长官权力受到了限制,这说明了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C 项正确。此时,三省议事仍存在,到宋朝才名存实亡,排除 A 项;新设官职与其并存,并非融入,B 项错误;唐朝时官僚制度已经成熟,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3.据史料载,宋仁宗朝的参知政事吴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 。可见当时A. 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B. 皇权旁落导致宰相专权C. 政治清明有赖于贤相D. 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答案】D【解析】据材料“参知政事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参知政事的制约,

14、故 D 项正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地位不是高于宰相,故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皇权旁落,故 B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政治清明有赖于贤相,故C 项错误。故选 D。14.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元朝此措施A. 导致了国家贫弱B. 废除了丞相制度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结束了郡县体制- 7 -【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的实行,行省制与国家贫弱没有因果关系,故 A 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故 B 项错误;元朝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行省制是对郡县体制的发展,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

15、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所述的史实,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行省制的内容,据此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5.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进一步强化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 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中的变化可知,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 B 正确;材料是关于中央官制的,体现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问题,故 A 错误;图二中,明朝虽然废除了三省体制,但只体现了官僚体制改革的现象,没有说明本质,故 C 错误;依据图一可知,

16、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六部,并不是明朝改革的成果,故 D 错误。16.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 分割地方权力B. 对地方官的监察C. 发挥文官作用D. 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答案】B- 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太祖设置通判的本来目的就是让通判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从而最终达到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最终目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对地方官的监察17.“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

17、日不与(军机)大巨相见,无论宣寺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这一一现象主要是清代A. 政治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B. 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C. 提高办事效率的必然选择D. 弥补废丞相弊端的结果【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军机大臣只能承旨办事,没有决策权,这是君主专制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故 A 正确;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只是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故 B 错误;提高办事效率也不是设军机处的主要目的,故 C 错误;军机处和废丞相都是加强皇权的产物,故 D 错误。故选 A。18.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

18、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 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 不懂得国际公法【答案】C【解析】由材料“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本质上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国建与传统封建国家之间的国家治理的差异,故选 C。ABD 只是外在的表象的差异,排除。- 9 -19.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

19、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B.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C.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化程度加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可以得出这一条约是南京条约 ,C 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A 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故排除 A 项。B 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故排除 B 项。D 项是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影响,故排除 D 项。点睛:南京条约的内容之一是: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20、。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 , “英商归英国自理” ;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其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从此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荆台湾,偿二百兆始” 。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史实在同一条约的是A.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 划定北京东交民

21、巷为使馆界D.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中的内容,与材料“实自甲午战败荆台湾”符合,故 B 项正确;AD 两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C 项是辛丑- 10 -条约的内容。故排除 ACD 三项。21.2015 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特殊意义,120 年前是屈辱的一年,70 年前是扬眉吐气的一年。他们分别是A. 火烧圆明园,新中国诞生 B. 马关条约签订,抗日战争胜利C. 辛丑条约签订百团大战 D. 北洋海军覆灭双十协定【答案】B【解析】2015-120=1895,2015-70=1945,1895 年马关条约

22、签订,1945 年抗战胜利,故 B 正确。22.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 ”他所描述场景发生于( )A. 抗日战争期间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期间C. 鸦片战争期间 D. 义和团运动期间【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 “台北” 、 “新竹”可以知道,地点是在台湾,应该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 B 项正确;A 项此时已被日本控制;C 项没有涉及台湾;D 义和团也没有涉及台湾。23.有学者认为,19 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

23、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A. 准确分析了中国国情B.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C.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 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答案】D【解析】从材料“19 世纪末的中国” “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 “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可以看出 19 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全面反映中国的国情,故 A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特点,故 BC 两项排除。24.2017 年伊始,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 2017 年 1 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

24、 11 -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 2017 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史学界很多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 主流认识往往是最具有科学性的C. 新结论着眼于反侵略的长期性D. 新结论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十四抗战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从抗日救亡运动开始算起,突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长期性,故 C 正确;材料不是争论史学观点,十四年抗战提出已成定论,故 A 错误;主流史观的认识并不一定是科学的,故 B 错误;新结论主要是从抗战长期性,故 D 错

25、误。25. 2015 年, 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 。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A. 屠杀现场遗迹 B. 侵华老兵战争回忆C. 历史文献记载 D. 幸存者的控诉材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屠杀现场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强,故 A 项正确;回忆带有主观色彩,故 B项错误;历史文献记载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意识可信度低,故 C 项错误;幸存者的控诉材料也会带有情感倾向的主观意识,故 D 项错误。故答案选 A。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名师点睛】史料按学术价值分类:分类 含义 学术价值第一手史料当时那

26、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记录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 12 -第二手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26.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是A. 百团大战B. 台儿庄战役C. 平型关战役D. 远征军入缅作战【答案】A【解析】1940 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针对日军反扫荡进行的大规模出击日军的战役,故 A 正确;B 是 1938 年李宗仁指挥;C 是 1937 年林彪指挥;D 是 1940 年杜聿明指挥。27.1945 年 6 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

27、军参谋长叶剑英在与驻延安美军观察组毕徳金中校等的谈话中,代表中共中央指出:“我们近百万军队,合作抗日,可以缩短战争,减少你们美国人命牺牲。没有外围帮助,我们一千年也打下去,也要打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们一定打下去。 ”这段话可以表明A. 美国公开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 B. 美国无意继续援助中国的抗战C. 中共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D. 十四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阶段【答案】C【解析】从“没有外围帮助,我们一千年也打下去,也要打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们一定打下去。”可以看出中共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描述的事件不对,材料涉及的是抗日战争,不是解放战争;B 选项曲解

28、了材料的含义;D 选项时间不满足。28.1940 年 8 月 26 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A. 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13 -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D. 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 1940 年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它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敌,故 D 正确;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在 1942 年,故 A 错误;百团大战在华北地区,与海外援华的交通要道无关,故 B 错

29、误;国民党徐州会战在 1938 年,故 C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判断相关史实,只要抓住 1940 年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这一史实,即可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9.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由

30、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 、 “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 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 B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 C;D 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

31、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14 -30.1937-1941 年,中国独立抗击了 100 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 230 万海外派遣军中有 120 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 340 亿美元中的 120 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 39 万多人。这说明抗日战争A. 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 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 彻底推翻了帝

32、国主义的统治【答案】C【解析】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是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排除 BC;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指 1927 年南昌起义,排除 A;根据“中国独立抗击了 100 多万日军” “日本 230 万海外派遣军中有 120 万被牵制在中国” “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 340 亿美元中的 120 亿” “中国军队击毙日军 39 万多人”反映了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故选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31 题 18 分,32 题 22 分,共 40 分)31.地方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若元(元朝) ,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34、。元史地理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说明受到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分析这一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15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当时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答案】 (1)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姬姓子弟、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三点义务: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2)制度: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作用: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

35、一。(3)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主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然后再包括异姓功臣、先代贵族。结合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可概括出义务,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方面。(2)根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廷尉议是。 ”可得出是郡县制。结合郡县制的内容可概括出其管理方式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官员任命是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3)根据材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可得出疆域辽阔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元代为了加

36、强对地方的管理,推行行省制度。32.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 2 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1987 年 7 月 7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 ,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 7 块草坪,

37、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16 -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材料四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

38、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 ”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3)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场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答案】 (1)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变

39、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2)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3)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台儿庄战役等;敌后:百团大战。(4)结果:甲午战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影响:甲午战败,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解析】【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在马关条约中提出的商业特权是开放

40、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变化,结合所学,过去列强的经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而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西方国家对华的经济- 17 -侵略变成资本输出为主。(2)结合所学,十四年的依据是从 1931 年开始。结合抗战的史实可以概括出其依据是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3)根据材料能得出材料针对的是抗日战争,故“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是指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例子:结合全面抗战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基本史实概括即可。(4)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取得胜利。影响:结合所学,从抗战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对中华民族自信心、民族尊严的影响、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方面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