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 分钟使用时间:919一、选择题(32 题,每题 15 分,共 48 分)1. 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 。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实行了禅让制 B. 建立了奴隶制国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 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学生知识的简单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王位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这是王位世袭制的主要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
2、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故选 C;A项是原始社会末期,主要是尧舜禹时期;B 项主要是西周时期;D 项开始于秦朝,故 ABD 不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段材料说明:A. 西周盛行分封制B. 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C. 荀子是儒家代表D. 分封制有利
3、于西周扩大疆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同姓分国占绝大多数,即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所以答案选 B,A C D 三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 2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点评: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3. 下图是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
4、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 夏商周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C. 秦汉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源于夏商周时期,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期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宗族之法,也称族规。宗法制对于我们现在仍具有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家庭和谐及社社会的安定;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观察如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3 -A. B. C. D. 【答案
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所以根据宗法制的内容,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应该是嫡长子(是指正妻所生的大儿子) ,是嫡长子,有资格继承王位,C 正确;、均为庶子,没有资格继承王位,排除 ABD。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是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巩固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具有以下特点:(1)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6、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3)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保证贵族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5.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等级森严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中央高度集权王位世袭A. B. C. D. 【答案】D- 4 -【解析】【详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夏商周时期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夏商政治制度,这一套制度体现出王位世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以及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特点,正确,分封制度下诸侯享有权力过大,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错误,选择 D 项正确。【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
7、体” 、注意两个“角度” 、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A. 制定律例B. 推行郡县制C. 强化中央机构D. 统一文字【答案】B【解析】材
8、料主要阐述了天下刚刚平定,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采取了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推行了直接由中央管辖的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确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政体,故 B 项正确;ACD 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是解题的关键。7.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下有关表述错误有A. 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B. 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C.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D. 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答案】C【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
9、,此后一直到清末。它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主要目的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稳定,是皇权加强的一种表现。故选 C 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8.从甲图到乙图的变化,最能反映出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 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D. 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 由题干来看,材料属于中央官制,首先排除 A;通过比较三公九卿说明中国古代皇权逐渐加强,中央的权力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所以 C 正确。CD 两项不能狗反映本质
10、问题。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9. 某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道: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 ,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 。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B. 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C.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由材料中“男子都自称为“朕”- 6 -到“朕”成为秦始皇的专用称谓,可见皇帝独尊的地位。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10.有史学家认为:从秦
11、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B. 建立法律体系C. 确立三省六部制D. 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隋唐时期” 、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 C 正确;A 项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项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排除;D 项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
12、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抓住关键信息“隋唐时期” 、 “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和对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和作用的识记。11.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 ,让观众领略了“秦皇汉武”的风采。银幕艺术往往真实与虚构并存。下列电视剧情节中与史实不符的是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台湾 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A. B. C. D. 【答案】D【解析】- 7 -中国古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中国内阁机构出现于明朝成祖时期;清朝设军机处最早是在雍正皇帝
13、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在 1900 年。故题中四种说法均不符合史实。答案选 D。12. 2010 年 7 月初在山东教师省级高效课堂培训会上,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的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进行探究撰写论文,在拟定的论文标题中出现失误的是( )A. 趣谈周公与分封制B. 简评秦朝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C.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说法正确;西汉武帝为了解决诸侯国问题颁布了“推恩令” ,所以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可以开展研究;隋唐
14、设立的三省六部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中国的宰相在明朝废除了,所以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不符合史实。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13.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 加强中央集权C. 分割宰相职权D. 改革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 8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解读漫画的能力。该漫画体现了北宋一方面集中兵权,另一方面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严重削弱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从而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故选D。A 项是唐朝时期实行的政策,导致藩镇割据;D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改革科举制度的内容;C 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出分割相权的
15、内容,材料主要说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某制度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他评价的是A. 察举制B. 三省六部制C. 郡县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 、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当时实行前往京师考试的制度,故 D 项正确;A 项材料中明确提出,自隋代废除;BC 项不是官吏选拔制度,排除。15.我国某旅
16、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 秦丞相府B. 唐尚书省C. 元中书省D. 清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审查备选项,A 项秦丞相有这一作用但主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B 项唐朝尚书省只负责执行,C 项元朝中书省负责处理政务,D 项与军机大臣的职责非常贴近。16.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9 -A. B. C. D. 【答案】A【解析】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一直存在两大矛盾,其一就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历代帝王都采取措施,削弱地方,以
17、加强中央集权,直到北宋后,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地方分裂势力,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1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人近代的最初一步。 ”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是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D.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答案】A【解析】由材料里的“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 A 项正确。B项是指八国联军侵华;C 项是指辛
18、亥革命;D 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点睛:材料“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是解题的关键。18.严复在评价近代某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没矣。 ”这战后- 10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B.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中国人民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D.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C【解析】以“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之海军”等信息可以得出,这个战役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据此可知,C
19、 符合题意;A 指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B 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D 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故排除 ABD。19.以下列强在华攫取的侵略权益,其获取时间排序正确的是外商在中国投资设厂中英双方商定关税税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外国军舰深入长江口岸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是 1895 年马关条约中获取;是 1842 年南京条约中获取;是 1843年南京条约的附件中规定,1858 年的天津条约规定,依据时间排序,D 项正确。20.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
20、的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 11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 ”可知说明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工具,结合课本所学, 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工具。所以 D辛丑条约正确。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1. 1899 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 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 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
21、狂潮B. 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 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 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是马关条约 ,材料与清政府如何对待义和团无关,材料所述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其影响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所以 A、B、D 说法错误,所以选 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22.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22、. 北京条约D. 马关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就是理解光绪帝所说的这句话“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中国近代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从此台湾脱离祖国的怀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 12 -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名师点睛】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230 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 1 万官兵到达“夷洲” (台湾) ,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
23、三次出师台湾。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16 世纪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郑成功带领中国军民收复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1684 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2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这里的“转折点”应该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
24、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失败” “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 D 项正确。其它选项均不满足条件,故排除。24.1842 年英国人在广州创办的怡和造船厂是外国在中国最大的企业之一,但是一直非法经营,什么时候拿到清政府的合法营业执照A. 1840 后B. 1895 后C. 1901 后D. 1860 后【答案】B【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其中有“准允列强- 13 -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
25、工厂的内容”,故排除 ACD,选 B。2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彻底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最主要的事件是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左宗棠收复新疆 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瓦德西的言论是针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精神,迫使列强改变了侵华方针,实行“以华治华” ,D 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这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外国侵略者规模较大的一次斗争,排除
26、 A;左宗棠收复新疆,在中国清光绪元年至三年间,清军驱逐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军,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战争,排除 B;1895 年,台湾爱国军民为了反对割让台湾,保卫国土,抗击日本侵略者,排除 C。所以选 D26. “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文中“它”指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反对西洋化、近代化” ,故 A 项错误
27、;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也不符合题意,故 B、C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符合“反对西洋化、近代化,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 ,故 D 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名师点睛】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它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7. 20 世纪 30 年代,一曲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歌中唱到:
28、“我的家在- 14 -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歌中的“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C. 南京大屠杀 D. 淞沪会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描绘了日军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无尽伤害,松花江在中国东北,由此可知这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九一八”事变,故答案选 A,B C D 三项战场均不在东北。故选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8.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二是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
29、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三是反人道罪,即在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日本在 19311945 年期间犯下的“反人道罪”是A. 建立伪满洲国B. 制造卢沟桥事变C. 推行奴化教育D. 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材料可知,反人道罪是指在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备选项中只有 D 项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符合反人道罪的涵义。所以本题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日军的罪行。29.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
30、!”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A. 九一八事变前后B. 一二八事变以前C. 西安事变前后- 15 -D. 八一三事变以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中国红军万岁”等内容以及空间信息“西北” ,可以推断这是中共的宣传标语。 “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最有可能指的是中共长征到西北后遭遇的地方军阀,如青海的马家军对中共屠杀甚烈(1935 年后) ;“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可能是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1936 年底) ;“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应该是 1935 年12 月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红军万岁!”出现于 1927
31、-1937 年间。A、B 时,中共尚未提出“抗日统一战线” ,故排除。C、D 满足条件,但题目要求“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故 C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结果30.有同学以 14 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 (下图) ,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宝岛回归” “家园沦陷”“血战台儿庄” “全民族抵抗的枪声”“中共七大召开”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宝岛回归”指 1945 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家园沦陷”指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血战台儿庄”属于 1
32、938 年徐州会战;- 16 -“全民族抵抗的枪声”指 1937 年卢沟桥事变;“中共七大召开”在 1945 年抗战胜利前夕;故组合正确,故 D 项正确,ABC 项都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抗日战争的史实,对于材料地图反映的地点结合相关知识,从时间先后顺序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1.下图为“二战主要反法西斯国家参战数据示意图” 。它反映了A. 抗战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B. 国际力量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C. 抗日战争结束了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D.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答案】D【解析】【详解】图片显示中国不仅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伤亡的
33、人数最多而且参战人口也最多,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故 D 项正确;抗战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一百多年反帝斗争第一次胜利,故 A 项错误;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故 B 项错误;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结束是澳门的回归,故 C 项错误。32.“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中国与西方的联
34、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 17 -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说明中国融入世界,与西方联系越来越密切且相互影响,故 B 项符合题意。A 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C、D 两项明显与题意不符。所以答案选 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3 题 18 分,第 34 题 14 分,第 35 题 20 分,共 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
35、列材料: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明张燧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必修 1材料三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材料四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
36、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并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2)据材料三,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3)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 (1)分封制、宗法制。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
37、现,两者是相- 18 -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2)郡县制。原因:分封制是造成天下动荡不安的根源;郡县制有利于天子对地方的控制。(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诸侯先畔(叛)天子”可知是分封制,依据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可知是宗法制;依据所学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角度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知是郡县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而求其宁息”的信息从
38、分封制弊端以及郡县制积极作用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归纳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属于开放题,围绕材料和所学从古代地方制度的作用以及趋势回答。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材料二 图一、图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寡人”是谁?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他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
39、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 19 -【答案】 (1)秦始皇;依据:他自称皇帝;创建了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2)创新: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互为补充、相互牵制。评价:通过分权,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六王咸伏其辜”可知是秦始皇;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可知是自称皇帝;第三小问结合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内容回答。(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图片从丞相人员变化以及议政方式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分
40、权是为了集权以及提高行政效率角度回答。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 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1895 年,日本趁中日战争之中清政府败局已定,窃取钓鱼诸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材料二 当清政府与日本签订条约的消息传来,台湾人民鸣锣罢市,集会示威,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徐骧领导的义军,英勇抗击了日军。他在临终前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材料三 1943 年 12 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 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 “开罗宣
41、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同年 8 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材料四 (1931 年 9 月 18 日)晚上 10 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材料一中的“钓鱼诸岛”是在中日哪场战争之中被日本窃取的?请写出这场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2)据材料二,举出当时一位领导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爱国领袖(除徐骧外) 。据材料二回答,台湾人民在反割台斗争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3)根据材料三回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和台湾光复
42、的具体时间。结合所学知识,- 20 -简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国内意义。(4)材料四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日本当局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 (1)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2)邱逢甲(或刘永福) 。爱国主义精神(或抵抗侵略,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等) 。(3)日本宣布投降时间:1945 年 8 月 15 日。台湾光复时间:1945 年 10 月 25 日。国内意义:是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国际意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43、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九一八事变。不正确。因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是日军炸毁南满铁路,袭击中国军队,并非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中日甲午战争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签订马关条约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军组织领袖邱逢甲(或刘永福)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信息从爱国主义或者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 1945 年 8 月和 10 月两个时间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回答即可。(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1931 年 9 月 18 日”可知是九一八事变;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是不正确,原因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历史必然,并不是材料中所述偶然因素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