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923892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泉港一中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历史科试卷时间:90 分钟分数: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 30 小题 60 分)1.公元前 1046 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A. 公元前 10 世纪上半叶B. 公元前 10 世纪下半叶C. 公元前 11 世纪上半叶D. 公元前 l1 世纪下半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商周时期的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牧野之战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 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看,1046 年比 1000 要大,还是公元前的计算方式,所以它发生在公元十一世纪;46 年比 50 小,但因为是公元前,所

2、以是下半叶,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周代的建立【名师点睛】公元纪年法是按照基督教中耶稣的诞生之日作为公元元年,发生在这一年之后的时间称为公元后,一般省略为公元,发生在这之前的称之为公园前。公元前的时间按照顺序来排,数字就比元数少了 1,也就是说 1000 年是公元 11 世纪。上下半叶按照和五十的大小去比较,比五十小就是下半叶,反之就是下半叶。公元前在元数上与公元后没区别,但是上下半叶正好相反。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

3、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 2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 ,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 ,不是三公九卿制,故 B 项错误;C 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D 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答案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3.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分封制世官制宗法制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禅让制于夏启时期就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周代不可能实行禅

4、让制,故错误。图中显示西周时期分封制度,按照血缘关系维系,官员按照世袭继承原则产生,符合题意,故选 D。4.礼记射义记载西周一种“射礼”活动, “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这体现出射礼- 3 -A. 拥有浓厚的民本主义内涵B. 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C. 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D. 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娱乐活动【答案】B【解析】根据“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可知,射礼有利于明确君臣之义、长幼之序,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B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5、不符合“明君臣之义” “明长幼之序” ,排除;D 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5.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 “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 。到商朝末期, “宗”类卜辞的增加, “帝”逐渐消失, “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A. 宗教祭祀仪式简化B. 宗祛嫡庶关系确立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 天人合一理论成型【答案】C【解析】“宗”代表着祖先,它的数量增多表明对祖先更为重视, “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说明对人的重视程度更大,因此本题选 C 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祭祀仪式的问题;B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嫡庶尊卑的问题;D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天人合一医德内容。6.在西周的

6、文字纪录中已经有“戎” 、 “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均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B.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C.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D.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缓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为 “冗” ,称东部民族为“夷” ,由- 4 -“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说明各国自认是同一种族华夏族,故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A 项正确。B 项中的“共识”材料没有体现,且材料无关“国家统一”的信

7、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血缘成为维系政治关系的纽带,而是强调先秦时期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缓和,而是强调先秦时期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排除 D。7.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周代的分封制统一至少是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统一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主要是因为分封制A. 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B. 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地位C. 政治上建立了君臣关系D. 确立了周天子的宗主地位【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拥戴周王为天下共主,和秦朝时期“君主”具有相同的含义,故

8、B 项正确;等级森严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 A 错误;分封制下不仅君臣关系还是兄弟关系,故 C 错误;宗主具有血缘关系,郡县制没有,故 D 错误。8.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下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A. 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 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 封邦建国、郡县制度D. 郡县制度、行省制度- 5 -【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时候,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即“封邦建国,以藩凭周” 。将宗室、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推广郡县制。故 C 项正确。分封制是西

9、周时期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以后推行,故 A 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实行,故 B 项错误。方国联盟之后是分封制,故D 项错误。9.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来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此后,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楚“灭国设县”A. 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B. 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C. 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D. 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楚武王处于春秋时期,此时的战争是争霸战争,故 A 项错误;楚国“灭国设县” ,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这健全了国家机器的职能,故 B 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推广标志着官僚制度的形成,

10、故 C 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 D 项错误。10.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 农具B. 礼器C. 食具D. 货币【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土地的同时把“鼎”也一同分封给诸侯,天子和诸侯享有的鼎的数量是不同的,故 B 项正确。青铜器比较稀缺,很少用于农具,故 A 项错误;食具不可能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故 C 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 D 项错误。- 6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点睛:鼎文化的起

11、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 “问鼎中原” “三足鼎立”等。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1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 家族和睦B. 等级秩序C. 贵族世袭D. 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 “小儿不

12、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 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 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 B 选项;C 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 “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12.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 “

13、母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A. 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 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7 -C. 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D. 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统一之后统一了货币的铸造权,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故 C 项正确。铸造工艺影响不是统一货币的深远影响,故 A 项错误。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和样式属于形式,并不是统一铸造钱币的重大意义,故 B 和 D 项错误。13.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 分封之制B. 郡县之制C.

14、 郡国并行D. 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它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的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 ,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 B 选项。点睛: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这三个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经常被引用。1

15、4.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 8 -【解析】从材料中的“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郡太守乎”来看,说明汉代重视地方官吏在维护统治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体现出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答案为 A 项。BC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5.旧唐书 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且可推算出房玄龄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

16、科。由此可知A. 正史记述更具权威B. 房玄龄的进士身份不可信C. 史料考证的复杂性D. 进士科创建时间无法判定【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出的是一种历史考据时候的矛盾问题,历史记载和历史考据之间往往会出现复杂性,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B 选项错误,我们无法从材料中判断谁对谁错,无法得出谁更具权威;D 选项错误,历史记载着明确的时间,我们还是要以此为标准。16.南北朝时期,史籍中有关巴蜀豪族称谓的词汇通常有“大姓” 、 “大族” 、 “豪族” 、 “著姓”等等,但隋唐以来, “土豪” 、 “富室” 、 “富人” 、 “田家”等词汇取而代之,特别是中唐以后,这种情况变得尤为常见。这主要反映了

17、A.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B. 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加大C. 赋税制度调整加剧了土地兼并D. 传统宗法血缘组织的弱化【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隋唐以来豪族阶层向 “富民”阶层转化反映出了隋唐以来传统的宗法性血缘组织的松解弱化和家庭社会功能的强化,故 D 项正确;材料总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排除; “富民”阶层在政治上更多的是扮演了王朝支持者和维护者的角色,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赋税制度的改变,故 C 项排除。17.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被郗

18、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 9 -人选, “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女性地位低下B. 婚姻讲究门第C. 择婿方式独特D. 大臣拉帮结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尉选取女婿的对象为朝廷重臣王导家,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依然讲究门当户对,讲究门第,B 正确;材料与女性地位高低无关,也不能说明方式独特,结成儿女亲家,并不等同于拉帮结派,排除 A、C、D。所以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婚姻观念18.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A. 反对中央集权B. 主张建立内阁C.

19、 主张加强相权D. 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反映出政策的出台应经过决策机构中书省,体现出在三省六部制下,要重视中书省的作用,主张加强相权(中书省) ,C 正确;D 与材料相悖;中书省是中央机构,反映的是专制主义问题,不是中央集权,排除 A;明成祖设内阁,中书省早已废除,排除 B。19.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 10 -试题分析:由秦汉至宋元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比如郡县、道、路到行省,地方政府

20、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选 A。封建国家权力不存在转移的问题,而是君主的权力不断地加强,排除 B;宰相退出权力中心是明以后的事,而且元代还涉及一个宰相权力反弹的问题,排除 C。世卿世禄被打破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了,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0.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 唐朝的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知,皇上同意让王锷兼任宰相,但被给事中李藩驳回了诏书,李藩行使

21、的是封驳审议的职权,所以正确答案是唐朝的门下省。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是重要的决策部门,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权,尚书省负责执行。宋朝的枢密院掌军权,所以 B 错;明朝是著名的特务机构,无驳回诏书权力,所以 C 错;清朝的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没有封驳的权力,排除 D。21.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 汉长安B. 唐长安C. 宋汴梁D. 元大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故本

22、题答案为 B 项。汉代我国还没有节度使和中书省,排除 A 项;宋代的节度使已经成为虚衔,不可能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排除 C 项;节度使在元代被废除,排除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 11 -2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A. 地方无选举权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 ,可能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说明察举制存在弊端,故答案为 C 项。

23、推举权力在地方,排除 A 项;B 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根据所学,察举制的举荐方式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排除 D 项。2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 C 不符

24、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 ,考试、读书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12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采用密封考试形式,这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 C 项错误;材料中

25、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 D 项错误。25.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 1953 人中,布衣入仕者占 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答案】D【解析】布衣人仕者占 55.12%强调了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说明了科举制使传统的政治结构发生改变,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中国古代不存在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问题,选

26、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程序” ,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考查的是科举制度使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从而导致政治结构的改变。26.乾隆元年诏:“国家以经义取土,将以觇(chan,看)士子学力之浅深,器识之淳薄当明示以准的,使士子晓然知所别择。“这反映了当时的科场A. 应试文章普遍浮华B. 所选人才的来源十分复杂C. 参试土子无所适从D. 选拔人才的标准需要统一【答案】D【解析】- 13 -根据材料“将以觇士子学力之浅深” “器识之淳薄” “当明示以准的,使士子晓然知所别择”等信息可知,科举考试注重学子学识、品德等,故

27、可知当时的科场选拔人才的标准统一,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应试文章普遍浮华,而是强调科举考试注重学子学识、品德等,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人来来源的身份情况,无法推断处所选人才的来源十分复杂,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士子参试情况,而是强调选拔人才的标准需要统一,排除 C。27.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 秦朝御史大夫B. 汉朝丞相C. 明朝内阁大学士D. 唐朝六部尚书【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这些官职都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明朝内阁大学士是丞相被废除之后,

28、由皇帝任命用于顾问的官员,故 C 项正确。秦朝御史大夫、汉代丞相以及唐朝尚书省都是中央法定官职,故 A、B 和 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 ,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 ,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清代“内阁实权,远不逮明” ,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清代内阁与明代相比地位大大降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康熙帝设立南

29、书房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些新的权力机构的出现使内阁的地位不断降低。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 项表述在明朝已经出现,不符合题意,C 项表述与内阁地位- 14 -变化无关,不符合题意,D 项表述符合题意。故选 D 项。29.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权至上的后果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

30、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 B 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 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 C 排除。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影响30.乾降帝即位后,历时 10 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

31、领域的体现B. 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C. 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D. 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 四库全书乃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皇帝怀着整理文化典籍和销毁“反动”书籍的目的进行编纂,主要目的是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故 A 项正确。 四库全书属于文化典籍汇编,不能推动文化中心的转移,故 B 项错误。 四库全书编纂与科举制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 四库全书编纂是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 15 -化,并不是弘扬传统文化,故 D 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31 题 14 分、32 题 12 分、33 题 14 分,共 40 分)31.阅读材料,回

32、答问题。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 ,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 ,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

33、,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谋反, “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答案】 (1)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

34、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能够直接找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历史信息。 (2)从材料二中文字“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说明汉代- 16 -重新采用分封制以革除秦弊;其具体内容是“一是“自置吏” ,二是“得赋敛”即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汉初实行分封制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 危害中央集权。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35、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这些举措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是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体制32.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至 1905 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

36、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答案】 (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 。(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历代踵行”说明延续时间长,

37、“时加修正”说明了它不断发展、完善, “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它规范、讲究公平公正。本问为 6 分,所以要回答出至少 3 点。(2)材料二反映了科举制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材料三反映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以及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此外,学生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相关影响,如加强中央集权,- 17 -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在此,材料中可以总结出两点。然后从所学知识中回答出三点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初以来,虽然内阁首辅权势渐重,但六部和负责稽察六部的六科均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负责。而皇帝处理政务则倚重宦官,由司礼监掌理

38、奏章文书,甚至代皇帝朱笔批红。尤其嘉靖后期, “政务偷玩,事无统纪” ,统治机构几乎陷入瘫疾。针对这种机构窒碍不通的积弊,张居正力主“天下之本在政府” ,开始大力强化内阁事权,由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受内阁节制。他还创设颁行考成法以责吏治,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薄,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 “定程限,立文薄,月终注销。月有考,岁有稽” ,据此“考其勤惰” ,决定赏罚升降。摘编自曹大为张居正改革:考成法责吏治外示羁縻修饬边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以来出现政治积弊的主要原因。(2

39、)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答案】 (1)主要原因:废除宰相制度;六部及六科直接向皇帝负责;宦官专权(2)内容:改革政府机构,强化内阁事权;颁行考成法,建立对官员考核问责机制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治腐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内阁首辅权势渐重,但六部和负责稽察六部的六科均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负责。而皇帝处理政务则倚重宦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废除宰相、六部及六科、宦官专权等方面指出明初以来出现政治积弊的主要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强化内阁事权” 、 “创设颁行考成法以责吏治” 、 “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受内阁节制”即可概括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行政效率、减少腐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角度简析其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