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古代史专题冲关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2018重庆联考礼记乐记中写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西周礼乐制度中“礼”的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解析:“礼者为异”可以得出礼可以让等级明确,故 A项错误;“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可得出乐可以求同,形成集体认同,故 B项错误;“和而不同”是礼乐共同作用的结果,故 C项错误;“礼者为异” “异则相敬” “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2、”可以说明礼可以明确社会关系,故 D项正确。答案:D22018天津河北区一模公元前七世纪末,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这一现象说明( )A分封制渐趋衰落B宗族姻亲维护王畿的稳定C宗族凝聚力增强D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解析:材料“夫谁非王之姻亲” ,反映出王畿内平民与贵族的血缘关系。这一现象与贵族内部的分封制无关,故 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现象与维护王畿稳定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现象与增强宗族凝聚力的关系,故 C项错误;王畿内平民与贵族的血缘关系,反映出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故 D项正确。答案:D32018江西九江二模后汉书百官志县、邑、道、侯国条,本注
3、曰:“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刘昭注引胡广曰:“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 ”郡国完成对属县考核后,汇总各县集簿内容,编造计簿,由上计吏送达中央接受考核。据此可知( )A官僚政治日益显现 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C郡国并行利于考核 D官府考核豪夺民财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上计于所属郡国” “郡国完成对属县考核后,汇总各县集簿内容,编造计簿,由上计吏送达中央接受考核”可知,地方官员定期要接受考核,所以官僚政治明显,故 A项正确;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 B项错误;郡国并行下王国权力比较大,实际上不利于官员的考核,故 C项错误;官府考核的是地方官员,并没有突出
4、豪夺民财,故 D项错误。答案:A42018天津六校联考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这一发展变化反映的是( )A官吏制度的演变 B地方制度的变迁C军事制度的改变 D经济制度的改变解析: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故 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而非地方制度,故 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而非军事制度,故 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而非经济制度,故 D项错误。答案:A5战国时期流通货币种类有刀、布、钱和爰金,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齐国铸币业发达B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C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
5、2D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携带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齐国货币在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流通,说明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故 B项符合题意。答案:B62018新疆乌鲁木齐二模耕田歌曰:“深耕穊(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 ”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歌为名所作的一首隐喻诗,暗申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A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想B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C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D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形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夫如何耕种,非统治者与百姓关系,故 A项错误;诸吕即太后吕雉为首的吕氏集团,是中央权势派,故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刘章希望诛除诸吕,故C项错误;农谚耕田歌讲述
6、了深耕、苗的疏密、除去杂种等,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技术,故 D项正确。答案:D72018济宁模拟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 、 “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弱化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开始”错误,故 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贩海之商”体现的是海外贸易,并未牵涉“重农抑商”政策,故 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 C项正确;D 项表述与题目中“贩海之商” “船舶往来”不相符,故 D项错误。答案:C820
7、18河北保定一模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 、 “农历” 。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 ,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农历” “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 ,结合所学,二十四节气都与农业相关,服务农耕经济,故 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但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故 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故 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
8、,故 D项错误。答案:A92018湖南模拟由孔子到孟子, “孝”的内涵由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孝道与治道开始慢慢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 )A儒家理想化的治国追求B儒家思想成为了专制统治的工具C追求个人品德的重要性D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解析:据材料“孝道与治道开始慢慢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可知帝王将儒家思想与国家治理的融合作为自己的理想,这体现了儒家理想化的治国追求,故 A项正确。答案:A10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3表
9、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法律条文 出处“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解析:古代的法律条文禁止亲属之间的检举揭发,相互告状,并处以重刑,这种做法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故 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体现法律与儒家伦理道德的融合,不是法律与公德的融合,故 B项错误;血缘亲情逐渐强化与表格的内容体现儒家伦理的法律化不符,故 C项错误;等级秩序日趋固
10、化与表格的内容体现儒家伦理的法律化不符,故 D项错误。答案:A112018漳州调研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 明夷待访录 “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 ”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解析:“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 ”,可见没有体现君臣之间的关系,故 A项错误;“孟子之贵民 ”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故 B项正确;“(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不能体现对现实的研究,故 C项错误;明夷待访录 “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
11、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不能体现对理学主体地位的维护,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8甘肃兰州一模勾栏,是宋元时期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有人描写一个庄稼人到了城里看到勾栏的情形:“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漩涡。”据此可知,勾栏( )A既有专业性又带有商业性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C淡化了城市的传统功能D突破了坊市的界限解析:材料“勾栏是宋元时期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 ,既有专业性又带有商业性,故 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宋元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出南北经济地位的变化,故 B项错误;城市的传统功能是政治
12、功能,材料没有反映出政治功能的淡化,故 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城市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坊市的界限被打破,故 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 13题 25分,第 14题 12分,共 37分)132018黑龙江省六校协作体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4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
13、产生开了先河。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清初大儒们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这些大儒激烈地反对明代的空疏和形而上学思潮,建立起一种新的学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他们把着重点放到了对古代经典做研究、旁征博引地做考证以及将知识运用到社会上。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9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儒”的杰出代表及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6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 “三教相互影响、渗透”
14、“王通提倡三教合一” “韩愈建立儒家道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清初”以及“大儒”的思想主张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主张,第三小问从清代学术、思想等角度回答,第四小问从社会发展与社会思潮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作答即可。答案:(1)原因:封建统治者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结果;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2)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 ,批判封建专制。影响:考据学兴起;思想呈现活跃局面;冲击了官方儒学的基础;深刻影响了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关系:社会发展决定社会思潮
15、;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142018燕博园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龙的形象变迁刘志雄龙与中国文化:汉代以前的龙纹出现在祭祀的金石器皿中, “它们都不会是被祭祀的对象,祭祀对象应该是更高的神” 。史记:“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 ”梁高僧传则载有释(代指佛教、僧人)昙超向龙祈雨灵验的故事。民间盛行的求雨祈龙王风俗,无疑与佛教有关。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史记西门豹传说河伯,而楚辞亦有河伯词,则知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 ”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徽宗大观二年“诏天下五龙神皆封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
16、灵泽王” 。施爱东中国龙的发明:早期的龙纹并不是帝王一家独享的掌纹,唐代一品官员穿龙服的机会比皇帝还多些。元代开始,统治者禁止下官及民众使用龙凤纹,明清两代严厉禁止下官和百姓僭用龙纹。综合材料内容拟定一个主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所拟主题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12 分)解析:本题以龙的形象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考查古代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与政治经济的发展联系。首先应以龙的形象演变为线索去提炼分析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以此确立主题龙形象的演变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然后再结合表格中的一些信息进行论证。如“汉代以前的龙纹出现在祭祀的金石器皿中” “与佛教有关” “五龙神皆封王爵” “严厉禁止下官和百姓僭用龙纹” ,由这些可以得出古代文化与外国的交流,统治者的推崇,与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适应等论证即可。答案:示例:主题:龙形象的演变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化元素的发展得益于统治者的支持和文化的交融。例如中国龙的形象在早期的宗教神话体系中,并未占据很高的地位。到佛教传入,佛经上记载的龙王与民间信仰的龙神,丰富了龙的含义。宋代龙被皇帝封为王,龙的形象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不断发展,在文化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例如元明清时期,君权逐渐得到强化,龙的图案被皇帝垄断,成为专制皇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