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置单元分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925956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置单元分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置单元分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置单元分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位置(一)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 “前、后” “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2使学生会用“上、下” “前、后” “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材内容和作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将需要进行这些基本方位的判断或表达。因此,本单元集中教学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一方面为学生系统地进行数学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空间方位的体验和对概念的使用,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单元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在一条直线

2、上的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相对的位置关系,常用三组相对的方位词“上、下” “前、后” “左、右”表示。这三组方位词具有相对性,即与“上”相对的是“下” ,与“前”相对的是“后” ,与“左”相对的是“右” ,它们分别表示了在三条直线上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教材中“两个物体”一方面指现实生活中的两个物体,另一方面也指“平面图”上的两个物体。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必须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感知到,在平面图上判断位置关系时, “平面图”必须是固定的,即图的摆放位置、方向都不能改变。一般来说,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对性。例如:A 在 B 的前面,也可以说 B 在 A 的后面;要么说“小汽车在大

3、卡车的前面” ,或者说“大卡车在小汽车的后面” 。但在学习“左、右”时,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不涉及“相对性” ,即只有一个“参照点” ,或者说只以一个“物体”作为判断位置关系的“标准” ,这个参照点就是“观察者”或者是参与活动的“活动者” 。2三组位置关系中“上、下”的认识最简单,因为讨论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时不涉及“相对性”问题,即指向地球的一方是“下” ,相反的方向是“上” 。其次是“前、后” ,为了避免相对性问题,教材中规定以“活动者”为参照点,他“面”朝的方向就是“前” ,相对的方向就是“后” 。认识“左、右”的难度最大,因为可以有多个参照点。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教材中是以“活动

4、者”为参照点的,并根据儿童认知左右的心理特点及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联系(情境图)感知身体的左右(“做一做”第 1 题)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做一做”第 2 题) 。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教材不涉及平面图中“人物”的对话,以避免在考试中“相对性”带来的难点。2教材编排特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表征至少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自我中心的表征,即用主体自身与目标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儿童背靠着物体,说物体在他的后面。二是自然标志的表征,即用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与目标物之

5、间的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茶几在沙发的前面,电视在茶几的前面。三是去自我中心的表征,利用一些抽象的形式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如用地图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而一年级(67 岁)儿童正处在前运算阶段的末期,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来进行。例如,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前后,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前后。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创设了适合学生又便于操作的情境,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儿童

6、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 ,再“前、后” ,最后是“左、右” 。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位相对应,建立起以下的联系:上面是头,下面是脚;前面是胸,后面是背;右面是右手,左面是左手。儿童最早分出的是垂直轴上的方向,这是由儿童身体的垂直位置决定的。儿童对水平面两对方向(前和后,左和右)的区分则要晚些,其中对左、右的区分则比较困难一些。所以,教材按照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难易程度来安排,其顺序是:“上、下” , “前、后” , “左、右” 。(三)教学建议(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一般学生在 6 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

7、 “前、后” ,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3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 “前、后” ,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对“左、右”的辨别,则要进行适当地引导。(2)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教师应该在教材所提供内容的基础上,多创设有趣、好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在游戏中感受这三组方位词的作用。(3)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交流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在认识“上、下” “前、后”时,可以创设物体相同但位置关系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辨认位置关系。交流时“答案”不同,引发“冲突” ,进而对比分析,深化理解所学习的内容。但“左、右”的教学不适宜创设类似的“冲突” 。(4)重视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达“上、下” “前、后” “左、右”这三组位置关系。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是学生理解位置关系的重要表现。学生不仅会按照“指令”摆放“物体” ,同时也能够用比较规范、流利的语言表达物体的位置关系。(5)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慎重对待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问题(尤其是“左右”内容的学习) ,不能任意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6)建议用 2 课时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