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3白杨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927199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3白杨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3白杨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3白杨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3白杨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3白杨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三课白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

2、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重点难点 1.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 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1、师: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

3、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课始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3 .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作者以白杨为题会介绍什么呢?) 二、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汇报学习生字情况。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2)理解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4、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 模糊) ,近义词 (清晰 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3).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 二读:找一找白杨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请找出书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一自然段,也是戈壁的特点。 ) 1.生自读,说说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 2.你从中还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体会:戈壁环境艰苦,荒凉,恶劣等)三读:快速浏览课

5、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1)课件出示三个问句。(2)学生找出后全班交流。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3讨论问句1: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感悟体会:闪过的白杨树说明列车在飞驰。理解词语: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

6、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讨论问句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出示白杨图片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高大笔直。 讨论问句3: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词语:表白,解释说明。 感悟体会:这是一个设问句。 师:爸爸不仅仅在介绍白杨,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在表白着自己什么样的心呢?下节课继续讨论。 三、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语句。 2.认真书写本课生字。第二课时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爸爸“沉思”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二、抓“沉思”一词

7、学习课文(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4气

8、读出来。(2)学生分角色朗读。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 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

9、: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不怕困难,坚强不屈)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

10、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风沙刮来,白杨_雨雪打来,白杨树_面对干旱,白杨树_面对洪水,白杨树_师:白杨树从来就这么5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借物喻人的连接点。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11、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出示课件: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

12、呢?)(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 ,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出示课件: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6(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3.学生交流讨论。4.理解爸爸的心。(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

13、释:指心脏指思想、感情等。(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 )三、想象拓展

14、,布置课后小练笔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2.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板

15、书设计: 资料补充: 7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兵团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壮年,按照“不与民争”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水草边缘和与苏联、蒙古接壤的千里边境线一侧艰苦创业,把亘古荒原改造成机械化、规模化的大农场。并新建了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

16、社会事业。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有利于加快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这不仅是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需,而且是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戈壁在蒙古语的原意是指“土地干燥和沙砾的广阔沙漠” 。戈壁滩东西约1600公里、南北约970公里、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沙漠。戈壁也是蒙古帝国的老家,也是匈奴和突厥的活跃地点。古代自秦朝以来,汉字史书里以“大漠”之称。在开往新疆的火车途经甘肃省和新疆的交界处,就要穿过被称为“八百里戈壁”的戈壁滩。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砾石滩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每当大风掠过,黄砂滚滚,遮天蔽

17、日。整个地区人迹罕至一排荒凉景色。 白白杨树落叶乔木。一般高515米。树皮灰白色,枝圆棒状,棕色或灰棕色,幼时有柔毛。单叶互生;卵圆形,长45厘米,先端尖,基部心形,有两枚显着的腺体,边缘具微齿状,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嫩时有灰色细毛。主要分布:中国西北、华北,欧洲东部,北非。作用:景观、造纸、中药、西药等。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有草的地方就白杨树的影子。 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只要有黄土的地方,她就能生存。她不追逐雨水,不贪恋阳光,只要能够在哪怕板结的土地上,给一点水分,白杨树的一截枝条就会生根、抽芽。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借物喻人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 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