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二)(含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927645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卷(二) (含解析)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 人声鼎沸B. 鼎鼎有名C. 三足鼎立D. 问鼎中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中的“鼎”的含义是天下,或统治权力,结合备选项中“鼎”字含义只有问鼎中原符合上述含义,故 D

2、 项正确;A B C 三项含义与“鼎”字中的“天下”一项含义不符。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 、 “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 宣扬托古改制B. 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D. 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 ,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 项说法错误;B、D 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2考点:中

3、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名师点睛】三皇五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历史人物。三皇,指燧人氏(燧皇) 、伏羲氏(羲皇) 、神农氏(农皇)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二是指历史时期。即“三皇五帝时代” ,又称“上古时代” 、 “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 。3.“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

4、 ”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道教 D. 佛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享政治权力的制度。宗法观念如尊祖敬宗就源于宗法制,行为体现在祭扫祖先坟墓。所以选B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4.“君王自命天子 ,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 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 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 男尊女卑

5、,君父一体【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具体考查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君权神授” 、 “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 “男尊女卑” ,排除 A、C、D。材料主旨即能够体现“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及其特征3【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要分两个层面来把握。第一,专制主义,主要体现的是皇帝在中央通过削弱相权等,加强君权,涉及到皇帝制度。第二,中央集权,主要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独立性不断减弱。综合起来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6、度主要围绕处理君权与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展开。5.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 项正确。ABD 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

7、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6. 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 (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B. “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C. “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D. “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君在羊(百姓)的上边即君主是高高在上的,而羊(百姓)则处于下面,即百姓处于被统治地位,综上所述本题解释正确的只能是 C,本题是很简单的,读懂题意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含

8、义47.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粘乎,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 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始皇帝嬴政,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的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只有选项 B

9、符合题意,选项 A 只是专制集权的一部分,不符合题意;选项D 军功爵制开始推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不符合题意;选项 C 西周时期创立的,不符合题意。故选 B。8.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A. 秦汉隋唐B. 秦汉秦汉C. 西周隋唐D. 秦汉明朝【答案】A【解析】【详解】 “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其中“封建”指的是周代封邦建国的分封制, “统一”则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故第一演进完成于秦汉;“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

10、三也”则指的是选官制度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变为科举制,这一演进完成于隋唐时期。故排除 BCD,选 A。9.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 世袭制5B. 分封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D 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C 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 A 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进科举制10.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

11、张A. 限制君权B. 削弱相权C. 实行君主立宪制D. 废除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说明主张以宰相来限制君权,故选 B;A 项“削弱相权”与材料中“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这一信息不符,故排除。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而材料给出的是对君主进行“劝谏” ,这并不意味着树立了人民主权,故 C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故 D 项错误。1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

12、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6【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内容的描述可知唐朝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目的是通过分权达到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所以 B 正确;A 科举制没体现;C 是三省六部的特点和意义;D 朋党之争没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12.内阁大学士为明清官职之一。据统计明代内阁大学士南方共 114 人,北方共 48 人。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

13、. 政治中心有南移的趋势B. 南方科举制推行力度比北方大C. 南方是经济和文化重心D. 南方“官本位”意识强于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明清时期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故 A 项错误。 内阁人数的分布并不能代表全部官僚的分布情况,因此材料不能体现南方科举制推行力度比北方大,故 B 项错误。 明清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而题干中内阁大学士中南方人比北方人多,又说明南方成为文化中心,故 C 项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南方“官本位”意识强于北方,故 D 项错误。13.某史书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

14、府”指的是A. 中书省B. 内阁C. 军机处D. 总理衙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戚命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说明是清朝雍正开始的总揽军政大计的行政机构,根据所学是军机处,故选 C;明代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清代不存在中书省,排除 A;B 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清朝名存实亡,排除 B;1861 年成立的总理衙门为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时间不符,7排除 D。14.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

15、纂起居注 。这主要反映出A. 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D. 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 ,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5.2013 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 年 1 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A. 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

16、,探究史料”B. 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 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 梁肩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答案】C【解析】由题干“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可知材料突出的是文献记载需要考古发现与之相印证,即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其他的三个选项均与题意无关,故必须全部排除,所以只有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6.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 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8C. 马关条约D.

17、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外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中国须同外国商定,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条个口货物税率,中国重新挽回这项主权,故 A 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17.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 ,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 黄埔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18、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中的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条款,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黄埔条约 ,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天津条约 ,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辛丑条约而非北京条约 ,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18. 1870 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 “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19、( )A. 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 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9【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近代列强用枪炮取得了在中国的传教权,1858 年的天津条约首次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传教,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随着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逐渐加剧,故对教会的传言盛行,B 项符合题意,正确;A 项说法没有依据,排除;C 项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关联性不大,排除 D。故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及相关影响19.光绪二十年,英商将纱机

20、两万锭运达上海,准备投入生产,清廷不准。第二年英商据之以争,清廷只好允准。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港口,贸易通商无碍B. 清廷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C. 中国准添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D. 大清国允定各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答案】C【解析】“光绪二十年”是指 1894 年,可以看出材料中的“第二年”即 1895 年,在 1895 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

21、发展,所以省略处内容最有可能是中国准添设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故选 C。20.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10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片中“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说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 ,故 A 项错误; “香港仍坚持赏借体现了清朝皇帝仍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故 B 项正确;依据题干信息当时南京条约还没有签订,故 C、D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22、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一次鸦片战争。21. 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A. 世纪之交出现救亡图存高潮B.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C.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D. 经历了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1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整体把握历史的特征。不管是农民阶级领导的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其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A 项正确;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这与农

23、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是不一致的,B 项错误;民主自由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排除 C 项;从表格看,经历了由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到求民主(维新变法运动),再由反侵略(义和团运动)到求民主(辛亥革命)的转变,因此 D 项表述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探索民族独立之路22.“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 ,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A. 永久居住权B. 海关管理权C. 领事裁判权D. 片面最惠国待遇【答案】C【解析】材

24、料中外国政府“庇护”在华“恶棍” “流氓”主要反映了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因此 B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而“永久居住权” 、 “海关管理权” 、 “片面最惠国待遇”都与题意无关,排除ABD。故选 C。23.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A. 淞沪会战B.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12D. 武汉会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

25、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A 项战场在华东的上海,B 项战场在华北的山西,C 项战场在苏北,D 项战场在华中的武汉。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4.下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B.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C. 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D. 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

26、开办工厂数量在 1940-1943 年的数量急剧增长,即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因此本体选择 B 选项。A 选项不符合 19411942 年的情况;C 选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沿海与内陆的区别;D 选项结合所学可知是错误的,是为了抗战而准备物资。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抗日战争期间的国民经济【名师点睛】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工业发展情况是比较有倾向化的,所有的工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更多的是为了抗日战争服务,因此这种工业往往都是武器制造13或者所需要的必要的战争必需品。而在日本占领区域也同样是为了战争服务,生产战争所需

27、要的物资。25. 2007 年 12 月 13 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30 万遇难同胞 70 周年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A.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B. 以史为鉴,科学发展C. 正视史实,历史不容篡改 D. 记住历史,记住仇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中材料“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 、 “ 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可知。:“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

28、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可见是强调珍爱和平,BCD 都无从体现或者不符合材料的核心意思。点评:要采用不同方法排除迷惑性干扰项。有的干扰项在试题中只起陪衬作用,一看便能作出判断;有的干扰项与正确选项十分近似,具有较大的迷惑性,易使让人误入圈套,掉进“陷阱” 。迷惑性干扰项的最大特点就是与正确选项近似,一般都只含有部分符合题意要求的合理因素。因此,排除迷惑性干扰项,首先是一个认知水平问题。准确地排除迷惑性干扰项,需要一种很强的建立在阅读、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融概括、比较、分析和判断于一体的综合解题能力。故选 A。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意义26. 晚清

29、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A. 民族独立和富强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 扶清灭洋 D. 建立社会主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间接的反映了当时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同时国民经济、教育落后。与此相反的是14希望民族独立和富强。故 A 项正确。B 项没有体现“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的要求,故排除。C 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项不符合时代要求,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影

30、响27.1937 年 11 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937 年 11 月,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正组织淞沪会战。从材料信息看,顾维钧希望与会各国在“道义上” “物资上” “财政和经济上”扶持中国,否则日本制造的“远东的暴力

31、和动乱”将会难以制止。由此可知,顾维钧是在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故选 A 项。顾维钧发言的主要目的并非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排除 B 项;C、D 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名师点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反蒋: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逼蒋抗日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3、 “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

32、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联蒋抗日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528.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 太原会战B. 平型关战役C. 百团大战D. 武汉会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本题关键词是“广阔地区” “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 。由此判断大致的战役发生地及其指挥方。由材料“对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可推断该战役主体为共产党领导军队进行游击战。太原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

33、在正面战场的一场重要战役,故 A 项错误。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由材料“分散于广阔地区”可知,材料所指战役发生地不是平型关,故 B 项错误。抗战时期彭德怀在广阔华北地区指挥了百团大战,中共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抵抗了半数以上侵华日军。以上符合材料信息,故 C 项正确。武汉会战亦是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著名战役,故 D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百团大战29.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

34、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 ”这反映了抗战时期A. 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 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C. 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 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点是抗日战争的影响。从题干看在抗战时期,中国西南成为中国学者和文人聚居的地方,这些原本生活在东部大城市的学考和文人的到来,带动了这一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材料不能体现文化专制,也不能说明文化教育“无序” ,所以 B、C 两项错,而 D 项不符合题干内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1630.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 “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

35、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 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B. 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C. 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D. 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学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可以看出傅斯年的观点是:各地各时的直接资料和其他学科作为研究工具,可以增加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推断,D 项最全面;A、B

36、 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历史学不一定涵盖各种学科,C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史学史学研究史料【名师点睛】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史学研究和史料的相关知识。史学研究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历史进行全方位的把握。而史料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二、非选择题(共 2 道大题,计 40 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

37、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17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

38、国。汉书材料四 若元(元朝) ,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地理志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5)综合上述

39、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答案】 (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4)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5)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解析】【详解】 (1)材料一中“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说明西周疆域扩大,兵力单薄是其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的

40、原因;18(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不难得出秦代在地方管理上实行郡县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中央环节,直接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3)第一小问,材料三文字“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割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说明汉初实行再分封是为了吸取秦亡的教训。第二小问,这一错误认识却直接导致了汉初的“王国问题”异常严峻,影响中央集权。(4)材料四中文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说明元代疆域辽阔,元代为此而实行行省制度。第二小问,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

41、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行省制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5)综合上述材料,不难发现中国地方管理制度与时代发展同步进行,但强化中央集权是其一直努力的方向。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文化观念冲突说”的论述: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美国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鸦片战争) 。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起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怎样评价这两种

42、观点?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 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你认为材料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 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文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举一例。材料三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

43、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 年到 1942 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19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材料四 2010 年 7 月 2528 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4)结合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

44、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答案】 (1)观点:费正清认为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张磬保认为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英双方在“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评价:两种观点都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这两个观点是分别站在西方立场和价值观的角度做出的结论。(2)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太平天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等。 (举一例即可得,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史实即可)(3)援助:提供军事援助;提高中国的政治地位;提供贷款援助;原因:日本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

45、力,帮助中国抗战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4)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中国战败割地赔款开埠,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美韩军演带有遏制中国的色彩,军演地点选择在黄海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威胁中国安全。【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可见费正清认为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由材料“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 ,可见张磬保认为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英双方在“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上

46、的冲突。第二小问,这两个观点是站在西方立场或价值观的角度做出的结论,都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因而是不当的。20(2)第一小问,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 1856 年,英法联军在 1860 年闯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所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 19

47、 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 第二小问,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一直在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后,义和团掀起的的反帝爱国运动等。(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 、 “1941 年到 1942 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 、 “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可以得出援助是提供军事援助;提高中国的政治地位;提供贷款援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 ,结合所学,原因是日本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故帮助中国抗战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有义务援助中国。(4)历史原因是甲午中日战争有黄海海战,结果中国战败,割地赔款,民族危机深重。现实原因是美韩军演带有遏制中国的色彩,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威胁到中国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