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竞赛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927881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竞赛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竞赛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竞赛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竞赛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吉林省榆树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竞赛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榆树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竞赛历史试题1、孔子曾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古罗马普卢塔克的名言:“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由此可见,古代东西方思想家都强调( )A 崇德尚群 B 济世爱民C 诚实守信 D 礼法并机2、“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法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3、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在汉代以后。齐

2、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的素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发展滞后 B.新的思想因素C.专制统治干涉 D.商品经济推动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 提倡只为下下人说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5. 除了面貌形体神人相同,希腊诸神的性格气质、道德品质亦与人类毫无二致。他们不仅具有与人同样喜、怒、哀、乐,而且在道德品质方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人类更丰富于虚荣心,更加忌妒成性,更贪婪好色,古代希腊的宗教神话这

3、种“神人同形共性”的特点( )A. 造成了对文化的垄断和束缚B. 带有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C. 加深了对神权的内在恐惧D. 孕育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观念6. “认识你自己”原来是一句被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石柱上的著名箴言苏格拉底将其作- 2 -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其用意是( )A. 神赋予了人独特的禀赋和价值B. 面对神灵和社会,人要有自知之明C. 人应认识自己,摆脱神的控制D. 因为人难以认知,所以要放任自我7. 1314 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起飞,行会头目成为资本家,他们直接掌握城市政权,而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前者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后者与此无缘

4、。这一现象说明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A. 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强弱B. 延续并发展了中世纪的文明成就C. 与城市政治状况相关D. 符合了城市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8. 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说,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智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B. 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C. 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彩D. 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9.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他的根据是( )A. 法国大革命影响了美国革命的爆发B. 法国

5、曾经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C. 法国启蒙思想对世界有深远影响D. 美法两国有着长久的、共同的利益10.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 小说的兴起冲击封建等级观念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 3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11.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场杀,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 固化了大众历史的认知C.

6、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12. 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 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13. 1898 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名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议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 新旧学

7、之间矛盾不可调和14. 1923 年台湾民报创刊,其创刊词说:“我们处在今日的台湾社会,欲望平等,要求生存,实在非赶紧创设民众的言论机关,以助社会教育,并唤醒民生不可了。所以这回新刊本报,专用平易的汉文,满载民众的知识,宗旨不外欲启发我岛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气,以谋台湾的幸福。”这说明当时台湾深受一下哪一事件影响( )A. 洋务运动B. 维新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15.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同志冯自由写到:“民报出世以前,世间尚无民生主义,之一名辞。孙总理与同志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时,仍称社会主义,但曰吾所主张救济社会经济之宗旨及方法,实较目前欧美人所言之社会主义为广大云。”孙中山实现“社会

8、主义”的- 4 -途径是( )A. 驱除鞑虏B. 恢复中华C. 创立民国D. 平均地权16. 下列著作可以反映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其先后顺序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国社会各级阶段分析 新民主主义论 论十大关系A. B. C. D. 17.1938 年 10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报告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强调的是( )A. 少谈些抽象主义,多研究具体问题B.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C. 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D.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18.1940 年到 1949 年,毛泽东先后

9、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三部著作。如果给这三部著作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最恰当的是 ( ) A. 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B. 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C. 人民共和国建国方略的形成D. 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确立19. 原广州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南方谈话 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 D 中共十五大20. 下表是中国青年报“建国 60 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摘要,其中“八五”处应该填写 ()- 5 -

10、A 走向改革开放 B 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C 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D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21.战国时期的庄子, “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A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D 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22.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

11、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23.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仗六十、徒一年的刑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A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B 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C 法分贵贱,因人而异D 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24.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一五”(1953-1957)

12、: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八五”(1991-1995):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6 -心是 ()A 心外无物B 知行合一C 致良知D 天人合一25.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对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B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 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D 明清儒学

13、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26.1497 年在市政厅广场的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 。在最下面一层摆着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服;上面一层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女的装饰品和化妆品、香料、镜子、面纱和假发。这些物品被焚烧的主要原因是()A 违背传统宗教观念B 导致社会奢侈成风C 危及封建君主统治D 倡导民主自由思想27.有学者指出, “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信用虚假和道德坠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 。其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A 破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14、B 缓和了各国内部的矛盾C 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到来D 建立了平民自己的宗教28. 伏尔泰在萨帕塔的疑问中写了这样一则故事:“萨帕塔是神教人员的候选人,他天真地问:我们如何进一步说明我们烧死的成百上千的犹太人是四千年前上帝的选民?萨帕塔得不到答复,索性极其单纯的宣讲起神来。 ”伏尔泰写这则故事的主要意图在- 7 -于()A 说明犹太人低人一等已成共识B 表明宗教不是理想的信仰追求C 体现萨帕塔对宗教盲从与崇信D 批判基督教的极端虚伪和无耻29. 南朝人王情称:“次仲(人名)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由此可知王情认为()A 次仲是隶书的创立者B 次仲尝试创立

15、草书C 古代的书是用楷体写的D 字体演变具有继承性30.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道:“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B 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C 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D 通俗文化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普遍推广2. 非选择题(40 分)31.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6、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材料二 东西文明的碰撞- 8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把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番、鬼。20 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m”翻译成“文明” ,“

17、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材料三 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外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 ,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西两种政治体制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 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文化?针对中西方文化“两种极端的

18、倾向” ,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32. 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李贽的思想语录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李贽焚书材料二 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在中国,他

19、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许苏民李贽评传材料三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9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 自相冲突的哲学家请回答:(1)据材料一,根据李贽的主要观点。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这句话的理解。(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