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理(含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928661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6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理(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理(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理(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理(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理(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天津市四合庄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理)试卷有答案一、单选题1. 当一对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中一条染色体片段多于另一条染色体时,那么在配对时就会有一部分片段无法配对而形成弧状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正常体细胞内等位基因 A、a位于该对染色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出现弧状结构的原因是染色体的结构变异B. 1 号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一定多于 2 号染色体C. 1 号染色体上可能不存在 A(或 a)D. 2 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 2 个 A(或 a)【答案】A【解析】图中出现弧状结构,是由于 2 号染色体有片段缺失或 1 号染色体的某一片段发生重复,染色体的片段缺失

2、或重复均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A 正确;1 号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一定多于 2 号染色体,但基因的种类不一定多于 2 号染色体,B 错误;图中弧状结构的出现,无论是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还是染色体的片段重复所致,1 号染色体上均可能存在 A(或 a) ,C 错误;图中弧状结构的出现,若是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 2 号染色体上可能不存在 A(或 a) ,若是染色体的片段重复所致,则 2 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 1 个A(或 a) ,D 错误。 2. 下列情况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A.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

3、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D.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答案】B【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 错误;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B 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对应部分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2C 错误;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属于基因突变,D 错误。3.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工程又叫 DNA 拼接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B. 所有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C. 形成重组质粒时,用 DNA 连接酶

4、将碱基通过氢键连接D. 基因工程育种能克服生殖隔离且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答案】D【解析】基因工程又叫 DNA 拼接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A 错误;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的特定核苷酸序列不同,B 错误;形成重组质粒时,用 DNA 连接酶将双连 DNA 片段“缝合”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C 错误;基因工程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可见,基因工程育种能克服生殖隔离且定向改变生物性状,D 正确。4. 下列关于各种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 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属

5、于单倍体B. 多倍体育种能集中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C. 诱变育种能产生新基因,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D. 杂交育种能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答案】C【解析】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属于纯合子,但不是单倍体,A 错误;杂交育种能集中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B 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C 正确;基因工程育种能使植物体表达动物蛋白,D 错误。5. 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条件和试剂使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低温:与“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相同酒精:与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中的使用方法相同卡诺氏液:与“

6、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中“NaOH”的作用相同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中“醋酸洋红液”的使用目的相同A. B. C. D. 3【答案】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6. 蜜蜂的雄蜂是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蜜蜂的体色,褐色对黑色为显性,现有褐色雄蜂与黑色蜂王杂交,则 F1 的体色将是( ) A. 蜂王、工蜂和雄蜂都是褐色B. 蜂王和工蜂都是黑色,雄蜂都是褐色C. 褐色黑色=

7、31D. 蜂王和工蜂都是褐色,雄蜂都是黑色【答案】D【解析】已知褐色相对于黑色为显性(相应的基因用 B、b 表示) ,雄蜂是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蜂王和工蜂是受精卵发育成的则褐色雄蜂的基因型为 B,黑色蜂王的基因型为 bb。褐色雄蜂(基因型为 B)与黑色蜂王(基因型为 bb)杂交,F 1的雄蜂是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因此 F1中雄峰的基因型均为 b,表现为黑色;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因此 F1中蜂王和工蜂的基因型均为 Bb,均表现为褐色,故选 D。7. 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4A. 引起这 4 种果蝇变异的原因都属于染色体变异

8、B. 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 2 个,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 4 条C. 若红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交配产生了图中一所示变异红眼后代,则是由于母本减数分裂产生异常配子所致D. XRXrY 的个体会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精子【答案】A【解析】题图显示:由左至右,第一、第三种果蝇均多了一条 X 染色体,第二、第四种果蝇均少了一条 X 染色体,可见,引起这 4 种果蝇变异的原因都属于染色体变异,A 正确;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 2 个,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是 8 条,B 错误;若红眼雌果蝇(X RXR或 XRXr)和红眼雄

9、果蝇(X RY)交配产生了图中一所示变异红眼后代(X RXrY 或 X RXRY 或 XRO) ,则可能是由于母本减数分裂产生异常配子(X RXR或 XRXr或 O)所致,也可能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产生异常配子(X RXR或 XRY或 O)所致,C 错误;X RXrY 的个体会产生六种(X RXr、Y、X RY、X r、X R、X rY)比例相等的卵细胞,D 错误。 8.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染色体组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B.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C. 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D. 人工诱导多倍体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

10、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答案】C【解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所以一个染色体组中一定不含同源染色体,A 正确;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B 正确;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因此单倍体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C 错误;人工诱导多倍体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 正确。5【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内涵:9. 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 杂交育种一定要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养新品种B. 紫外线照射能增加 DNA 分子上的碱基发生变化的几率导致染色体畸变C. 单

11、倍体育种可直接通过表现型来判断其基因型,提高效率D. 在单倍体与多倍体的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答案】C【解析】若通过杂交育种来培育杂种优势品种,一般是选取纯合双亲杂交,不需要纯合化等手段,A 错误;紫外线照射能增加 DNA 分子上的碱基发生变化的几率,导致基因突变,B 错误;单倍体育种获得的是纯合子植株,基因型与表现型一致,可直接通过表现型来判断基因型,提高效率,C 正确;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因此在单倍体育种中,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的幼苗,D 错误。10. 1993 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抗棉铃虫的棉花品种,采用的核心技术是( )A. 基因工程 B. 杂交育种 C. 诱

12、变育种 D. 单倍体育种【答案】A【解析】抗棉铃虫棉花是利用基因工程获得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综上 A 正确,BCD 错误。11. 某三倍体生物的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 12 条,下图表示正常体细胞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三倍体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有 3 个染色体组,A 中有 3 个染色体组,B 中有 4 个染色体组,CD 细胞为染色体变异细胞,不属于正常体细胞。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组,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12.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6A.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

13、可能会患遗传病B. 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依据是近亲结婚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C. 患苯丙酮尿症的妇女与正常男性生育的后代适宜选择生女孩D. 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分析确定遗传病的传递方式【答案】A【解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因此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A 正确;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依据是: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增加,B 错误;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患病率在男女中相同,C 错误;遗传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

14、作出诊断,D 错误。13. 下图是患甲病乙病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1 与-6 不携带乙病基因) 。对该家系描述 错误的是()A. 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 乙病由 X 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C. -2 与-3 结婚生出病孩的概率是 1/16D. -1 与-4 结婚生出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 1/16【答案】C【解析】系谱图显示,-1 和-2 均患甲病,其女儿-3 正常,据此可推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 正确;-1 和-2 均不患乙病,其儿子-2 患乙病,再结合题意“-1 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可判断,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即乙病由 X 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B 正确;设甲病的致

15、病基因为 B、乙病的致病基因为 d,则-2 的基因型为BbXdY,因-5 不患乙病,基因-6 不携带乙病基因,所以-3 的基因型为 bbXDXD,-2与-3 结婚生出病孩的概率是 1/2,C 错误;若只研究甲病,则-1 的基因型为 bb,由7-6 正常可推知:-4 的基因型为 Bb,-1 与-4 所生子女患甲病的几率为 1/2Bb,若只研究乙病,则-1 的基因型为 XDY,由-2 的基因型为 XdY 可知-2 的基因型为 XDXd,进而推知:-1 的基因型为 1/2XDXd或 1/2XDXD,-4 的基因型为 XDY,-1 与-4 所生子女患乙病的几率为 1/21/4(X dY)1/8,若同时

16、研究甲、乙两病,-1 与-4 结婚生出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 1/21/81/16,D 正确。【点睛】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技巧(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首先要以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为切入点,依据“无中生有”为隐性(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 、 “有中生无”为显

17、性(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的) 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 ,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14. 一对正常夫妇,双方都有耳垂(控制耳垂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婚后生了一个白化且无耳垂的孩子,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为有耳垂但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A. 3/8 B. 3/16 C. 3/32 D. 5/16【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一对正常夫妇,双方都有耳垂(控制耳垂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婚后生了一个白化且无耳垂的孩子,则有耳

18、垂为显性,无耳垂为隐性,白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正常夫妻为双杂合子,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 1/4,生有耳垂孩子的概率为 3/4,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15. 根据下图中人类遗传病系谱图中世代个体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8A.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可能是 X 染色体隐性遗传C. 可能是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D. 是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答案】D【解析】的双亲均正常,女儿患病,据此可推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 正确;的双亲均正常,儿均患病,表明最可能是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19、B 正确;的父亲和女儿均患病,最可能是 X 染色体显性遗传,C 正确;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最可能是 Y 染色体遗传,D 错误。16.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 苯丙酮尿症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 青少年型糖尿病可能是受两对及以上等位基因控制C. 可通过基因诊断技术检测致病基因来监测 21 三体综合征D. 猫叫综合征患者的 5 号染色体不完整【答案】C【解析】苯丙酮尿症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正确;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可能是受两对及以上等位基因控制,B 正确;21 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不能通过基因诊断技术来监测,C 错误;猫

20、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 5 号染色体缺失引起,因此猫叫综合征患者的 5 号染色体不完整,D 正确。17. 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 ,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病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 -3 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 I-2C. -2 有一种基因型,-8 基因型有 2 种可能D. 若-4 与-5 结婚,生育一个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 5/129【答案】D【解析】系谱图显示:-4 和-5 均为甲病患者,他们的女儿-7 正常,儿子-6 为乙病患者,据此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题意“甲、乙两病中有一种为伴

21、性遗传病”可进一步推知:乙病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错误;若甲病的致病基因用 A 表示,乙病的致病基因用 b 表示,则-1、-2 和-3 的基因型依次是 aaXBXb、AaX BY、AaX bY,可见,-3 含有的 A 致病基因自于 I-2,含有的 Xb致病基因自于 I-1,B 错误;-2 的基因型只有 aaXBXb一种,-4 和-5 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 BY,进而-8 基因型有四种可能:AAX BXB或 AaXBXB或 AAXBXb或 AaXBXb,C 错误;若只研究甲病,则-4 的基因型为 Aa,-5 的基因型为 1/3AA、2/3Aa,二者所生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

22、12/31/4aa5/6,若只研究乙病,则-4 的基因型为 XBXb,-5 的基因型为 XbY,二者所生子女患乙病的概率为 1/2(X bYX bXb) ,所以-4 与-5 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 5/61/25/12,D 正确。18.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先天性心脏病都是遗传病B. 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 23 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C. 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人类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和功能D.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答案】C【解析】先天性心脏病不都是遗传病,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 24 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人类可

23、以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为人类服务,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两个或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所以 C 选项正确。19.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变异的结果C. 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定向进化实质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 生物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答案】B【解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A 项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B 项错误;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定向进化的

24、实质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项正确;生物10进化理论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观点,如有学者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D 项正确。20. 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表示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表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 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D. 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D【解析】表示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A 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 错误;物种的

25、形成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物种的形成都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获得的四倍体西瓜就是新物种,但并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 错误;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正确。21.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不包括()A. 突变和基因重组B. 自然选择C. 生存斗争D.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手段,与物种形成无关。考点:考查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物种形成的

26、三个基本环节。22. 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11A. 如果一个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表明该性状对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B. 目前基因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C. 使用农药后,某种农业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而越冬后存活的大多是对农药敏感的个体,原因可能是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不耐低温D. 若某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则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就越来越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内容。由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若某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则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也越来越强,D 错。故本题选 D。23.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A. 个体 B. 群落

27、 C. 细胞 D. 种群【答案】D【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B、C 均错误,D 正确。24.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 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说明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C. 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 基因的频率大于 a 基因的频率D. 一个种群中,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 1【答案】D【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错误;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是因为男性 X 染色体上只要携带色

28、盲基因就会患色盲,并不能说明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 错误;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 基因的频率等于 a 基因的频率,C 错误;一个种群中,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基因型频率之和都为 1,D 正确。25.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12A. A 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这是选择的原始材料B. AB 的变化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 BC 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D. 农药对害虫的定向选择导致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A 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的原

29、始材料,A 正确;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B 正确;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C 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

30、决问题的能力。26. 如图表示自 Q 点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 A 和 a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Q 后基因 A 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 P 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 A 和 a 的基因频率均为 50%C. 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使得该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异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答案】C【解析】Q 后基因 A 的频率逐渐升高,基因 a 的频率逐渐降低,说明 A 控制的性状更加适13应环境,A 正确;1 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 1,P 点时两曲线相交,说明 A 与 a 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 50%,B 正确;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31、,在特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具有适应该环境变异的个体生存机会增多而被选择下来得以生存,C 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 正确。27.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中,某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个体占 19%,那么种群中该性状的杂合子的频率是( )A. 1% B. 18% C. 9% D. 81%【答案】B【解析】由题意知,该种群中,显性个体占 19%,则隐性性状的比例是 1-19%=81%,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是 ,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1-90%=10%,因此杂合子的概率是290%10%=18%【考点定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名师点睛】哈代-温伯格定律也称遗传平衡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

32、: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此 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 A 的频率为 p,基因 a 的频率为 q,则 A+a=p+q=1,AA+Aa+aa=p 2+2pq+q2=128. 据研究,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野生型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球菌进化的实质是其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 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

33、霉素基因的频率C. 葡萄球菌的定向突变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D. 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答案】B【解析】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 错误;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导致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B 正确;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 错误;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产生的,青霉素只是起了选择作用,D 错误。【考点定位】生物进化1429. 下列关于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型占全部基因型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B.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因为存在密码子

34、的简并性,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改变C.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D.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答案】D【解析】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A 错误;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 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 错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D 正确。30.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物多样性是指自然界中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多种多样B.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

35、、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D. 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更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A【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A 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B 正确;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C 正确;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大,相对更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正确。31. 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36、示意图,a、b 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 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C. 若为肝脏细胞,则 a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b 处15D.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答案】C【解析】是淋巴,是细胞内液,是组织液,是血浆。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错误;(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 ,中的蛋白质通过淋巴回流进入(血浆) ,B 错误;若为肝脏细胞,因血液由 a 向 b 流动的过程中,氧气通过自由扩散进入肝脏细胞参与有氧呼吸,所以 a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b处,C 正确;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

37、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D 错误。【点睛】本题结合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细胞呼吸、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建立联系。32.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 CO2、血红蛋白、H B. 呼吸氧化酶、抗体、H 2OC. Na 、O 2、葡萄糖 D. Ca 2 、载体蛋白、激素【答案】C【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H 、Na +、Ca 2 等) 、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代谢废物、气体 O2、CO

38、2、激素、抗体等) ,因此 CO2、H 、O 2、H 2O、Ca 2+、Na +、抗体、葡萄糖、激素,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呼吸氧化酶分布在细胞中,载体蛋白为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它们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综上所述, A、B、D 均错误,C 正确。 33. 如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的成分可能有抗体、H2O2 酶、神经递质和氨基酸B. 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16C. 甲中含有血浆蛋白、胰岛素、O2 和葡萄糖等成分D. 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

39、。乙的成分可能有抗体、神经递质和氨基酸,但正常情况下不含 H2O2酶,因为 H2O2酶位于细胞内,A 错误;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组织液,B 错误;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胰岛素、O 2和葡萄糖等成分,C 正确;与血浆相比,组织液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低,D 错误。34.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 正常情况下糖原不出现在内环境中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保持稳态 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出现组织水肿.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答案】B【解析】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能物质,正常情况下不出现在内环境中,正确;组织液

40、,大部分渗回血浆,少部分渗入淋巴,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可见,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保持稳态,错误;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错误;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引起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由血浆渗透到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加,因此会出现组织水肿,正确。综上分析,B 正确,A、C、D 均错误。35. 下列有关胰岛素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B. 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C. 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D. 加速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答案】B【解析】胰岛素的功能是通过促

41、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不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A 错误。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B 正确。胰岛素是促进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而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会使血糖水平升高,C 错误。胰岛素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会使血糖水平升高,17D 错误。【点睛】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过程理解不清36. 下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 ab 段与曲线 ef 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B. 曲线 bc 段与曲线 de 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不同C. 曲线 fg 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只依靠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就能完成D. 当血糖

42、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答案】B【解析】曲线 ab 段血糖浓度升高是由于消化和吸收了食物中的糖类,但 ef 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A 错误;bc 段为血糖浓度较高时的降低过程,该时期胰岛素分泌较多,但 de 段血糖浓度是在正常值下的降低过程,该阶段胰岛素分泌较少,B 正确;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C 错误;胰高血糖素只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不促进肌糖原的分解,D 错误。37. 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18A. 若切断处,刺激处,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B. 兴奋传导方向是C. 在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

43、号化学信号的转换D. 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答案】C【解析】属于传入神经,若切断处,则反射弧的结构被破坏,不能完成反射活动,A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B 项错误;传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电信号(局部电流) ,兴奋传至传入神经元轴突末端时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神经递质) ,C 项正确;是脊髓的神经中枢,是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区在脑,D 项错误。【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名师点睛】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

44、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 c。(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1938.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只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B.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

45、可双向传导,在机体反射中的只能单向传递D. 神经元细胞膜内 K的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答案】A【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A 错误、B 正确;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C 正确;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外 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而细胞膜内外 K+、Na +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D 正确。【考点定位】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突触的结构39.

46、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中内容物释放至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B. 在 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C. 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的物质D. 中内容物使 b 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答案】A【解析】为突触小泡,其中的内容物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至所示的突触间隙中的方式是胞吐,A 错误;a 为突触小体,在突触小体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 正确;所示的突触间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所示的突触后膜特异性识别的神经递质,C 正确;中的神经递质使 b 所示的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时,兴奋处膜

47、外为负电位,D 正确。【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前提是:熟记并理解有关知识点、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20络。在此基础上,明辨图中数字或字母所示的结构名称,将此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40.40. 下列为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 在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B. 在中兴奋传递是单向的C. 在中兴奋传导是单向的 D. 以上说法都对【答案】B【解析】由于兴奋在突触中是单向传递的,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突触,是传出神经,所以 B 选项正确。41. 如

48、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 a、d 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 ab=bd,若分别刺激b、c 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 )A. b 点 2 次,c 点 1 次 B. b 点 1 次,c 点 1 次C. b 点 1 次,c 点 2 次 D. b 点 2 次,c 点 0 次【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 b 点给一个强刺激,虽然 ab=bd,但 ab 间是以电信号传导,而 bd 间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因此 a 点先兴奋,则 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而电流表的左侧是正极,所以指针向左偏转;b 点后兴奋,电流表的指针又向右偏转,因此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

49、偏转。在 c 点给一个强刺激,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兴奋不能传递到 a 处,电位计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选 A。21【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名师点睛】1.膜电位的测量(1)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如图甲),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2)兴奋电位:灵敏电流计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乙),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2.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刺激 a 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 c 点(bccd),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