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临清市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抽测高三历史试题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48 分,每小題 2 分。每小题共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提出五始终学说。他认为五行本、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周朝是火德,服饰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票”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A. 胆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B. 纺织工艺水平进步
2、大C. 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D. 服饰色彩的地域性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服饰是等级制度的体现,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齐桓公喜欢的紫色,说明维系分封制的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故 C 正确;此时属于战乱时代,故 A 错误;B 不符合材料中主旨;D 中地域性不符合事实。2.唐长孺认为,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诚然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但却仍把门第放到选官标准第一位,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巩固了门阀的统治。这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B. 九中正制使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关系进一步恶化C. 成为魏晋南北朝社会混乱的主
3、要原因D. 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 “但却仍把门第放到选官标准第一位” “最2终还是巩固了门阀的统治” ,可以看出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与实际的实行有差距,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A 项正确;“是巩固了门阀的統治”说明关系没有进一步恶化,B 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魏晋南北朝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就是九品中正制,排除 C 项;D 项的表述不符合之后门阀发展的史实,门阀制度最终被废除,故 D 项错误。3.避讳原则强调,臣为君讳,卑为尊讳,少为长讳。贞观之治时期, 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
4、対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同时,魏征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A. 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B. 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C. 谏言政治无法有数制约君主专制D. 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政治【答案】D【解析】【详解】D 项,唐太宗详细记录隋炀帝的劣迹反衬自己的英明,同时对玄武门之变模糊描写,企图遮盖自己逼父弑兄的行为,想将自己塑造成明君形象。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过于绝对,官修史书能较为详细真实的反映历史。故 A 项错误。B 项, “全面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唐代继承了隋朝许多制度。故 B 项错误。C 项,材料并未涉及谏言制度。故 C项
5、错误。4.“雪下文君沽酒市,云藏李白读书山” “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默默尘”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这些唐代诗人描写成都社会状况的诗句反映出当时成都A. 城市专业市场的出现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 城郊草市的兴起D. 坊市制度已开始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诗文中“酒市” “ 花市” “ 南市津头有船卖”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成都的一些市场呈现专业化的趋势,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对“市”的描写并不能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 项错误;草市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且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指城郊,3排除 C 项;坊市制度已开始瓦解于宋朝,排除 D 项。5.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
6、党论中说, “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 , “你们各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悲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 。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 封建制度渐趋没落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D.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由“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 “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可知,材料认为天下一切言行应以皇帝为标准,天下所有人都为皇帝服务,不应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个人尊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故选 A项。B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 B
7、项;C 项是材料的表象,不是本质,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 D 项排除。6.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勾结倭寇,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 “流移他乡趁食佣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B.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C.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D. 导效白银成为通用货币【答案】C【解析】【详解】C 项,从“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可知,这些流民中有一部分成为了雇佣劳动力,这有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故 C 项正确。A 项,从“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
8、洋和日本交易”可知,政府并未实行海禁;材料也无证据显示政府试图实行海禁。故 A 项错误。B 项,我国古代小农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故 B 项错误。D 项,白银成为通用货币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关系。故 D 项错误。47.雅典城邦有 6000 名陪审官,全体陪审官分为十组。诉讼时:事先无人知道某个陪审官是否出庭,倘若出庭,也不知道他在哪个法庭。这体现了雅典A. 法庭审判质量较高B. 公民参政积极性较高C. 司法程序的公正性D. 保护陪审官人身安全【答案】C【解析】【详解】从“事先无人知道某个陪审官是否出庭,倘若出庭,也不知道他在哪个法庭”可以看出在司法审判过程中雅典特别注重司法程序的公
9、正性,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审判更加公正,故 C 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审判的质量如何,排除 A 项;材料不能反映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如何,排除 B 项;材料中的做法与陪审官人身安全无关,故排除 D 项。8.罗马法中规定:“土地所有人无适合的通道而不能有效利用其土地,有权以公正的价格向邻居购买通行权,邻居不得拒绝。 ”由此可知,此规定A. 意在维护公平和正义B. 严重限制了公民自由C. 旨在调和公民间矛盾D. 违背了契约公平原则【答案】A【解析】材料“土地所有人无适合的通道而不能有效利用其土地,有权以公正的价格向邻居购买通行权,邻居不得拒绝。 ”可见这是基于维护土地所有人的利益,但没有根本上损害
10、邻居的固有利益,故选 A;取得通行权但付出公正的价格,排除 B;材料中是要实现土地所有人的特殊利益而做出自身部分利益的让渡,排除 C;材料“以公正的价格向邻居购买通行权” ,说明没有违背契约公平原则,排除 D。9.1566 年,英国女王针对下院经常反驳政府的提案这一情况说道:“有些问题无须下院摇唇鼓舌” “上帝不会允许你们(指下院)的自由成为我们的枷锁” 。女王因此很不愿意召开议会,在位 45 年仅召开 10 次。这表明当时的英国A.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B. 责任制内阁遭到了破坏5C. 议会权力重心移到下院D. 市民阶层已主宰了议会【答案】D【解析】【详解】D 项,由材料可知女王认为下议院限
11、制了她权力的“自由” ,体现了下院的政治力量,而下院多由非贵族出身的市民阶层组成。故 D 项正确。A 项,材料体现的意思是女王的权力受到了制约,所以不想召开议会。突出了议会尤其是下院权力的壮大。故 A 项错误。B 项,材料涉及的是女王与下院,与内阁无关。故 B 项错误。C 项,议会权力重心移到下院应当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且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10.2017 年 2 月 3 日,美国华盛顿西区联邦地区法院法官颁布限制令,暂时在全国范围内冻结总统特眀普签发的“禁穆令” ,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裁定直接反映了美国A. 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B. 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C. 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12、的机制D. 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答案】A【解析】【详解】总统违反宪法,立即暂停直接说明了总统的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的,故 A 项正确;美国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掌握行政大权,这一点没有改变,但他受到司法权的制约,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三权之间的关系,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只涉及到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故 D 项错误。11.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61867 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德国造”克虏伯炮王A. 德国统一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B. 德法借助巴黎世博会化解宿仇C. 德意志帝国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D. 工业化助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答案】D【
13、解析】【详解】D 项,依据材料时间信息“1867 年” ,可知这一时期德国率先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发展迅速,助推了 1871 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故 D 项正确。A 项,1871 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德国统一。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德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走向了和解。故 B 项错误。C 项,通过材料无法证明德意志帝国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强国。故C 项错误。12.“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 ”这一认识客观上A. 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B. 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7C. 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D. 刺激
14、了新航路的开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重商主义是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盛行的一种经济思想。它强调积累贵金属货币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把黄金、白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对外贸易。这种思想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却轻视制造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班牙、葡萄牙就因受制于此思想而逐步走向衰落。它们失败的经验也启示其他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摆脱经济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英国率先发动了工业革命。故 B 项正确;自由主义思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与材料中的认识无关,排除 A 项;由“贫于生产”可知,材料强调要重视生产,重视制造业,而不是强调对外殖民扩张,故C 项错误;重
15、商主义是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盛行的一种经济思想。故 D 项错误。13.推动下表所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A. 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B. 政体改革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C. 技术革命与生产关系变革程度不同D. 国家干预与福利制度保障政策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增长率明显超过英国和法国。主要是因为德国和美国努力吸收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而英国和法国,则固守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特征。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期间,而不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故 A 项错误;材
16、料反映的主要是工业革命技8术发展产生的作用,而不是政治改革的作用,B 项错误;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都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与福利制度保障政策要到 20 世纪 30 年代才出现,D 项错误。14.1872 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 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说明A. 马克思主义本原理不断变化B. 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C. 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D.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湖流【答案】C【解析】【详解】C 项,根据“这些原理的
17、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实践而转移,革命实践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故 C 项正确。A 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未变化,变化的是原理的应用方法。故 A 项错误。B 项,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 B 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19 世纪的社会潮流依然是资本主义。故 D 项错误。15.巴黎公社委员会每逢开会时, “会议主席”是临时推选, “一周一换” ,从巴黎公社成立到其失败的时间里,先后有 21 人担任军事委员会的成员,但无一人连续任,5 月 15 日成立的第三届军事委员会的 7 人中,只有 3 人担任国民自卫军的营长以上的职务。
18、规定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A. 缺乏稳固的领导核心B.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C. 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D. 体现群众的直接意愿【答案】A【解析】【详解】巴黎公社只存在了 72 天,却无一人连续担任军事委员之职,而第三届军事委员会的 7 人中,只有 3 人担任国民自卫军的营长以上的职务,说明了公社领导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缺乏稳固的领导核心,A 项正确;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9并没有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领导体制的缺陷,而非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故 C 项错误;“巴黎公社委员会每逢开会时”说明体现的不是
19、群众的直接意愿,D 项错误。16.下表反应出福州茶叶出口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1853-1869 年福州口岸出口茶叶数量(单位;百磅)A. 内外战争的冲击B. 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C.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 英国市场的需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 18531859 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部分出口地区被占领,在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被占领的福州地区出口猛增,185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部分出口地区受到战争影响,没有受到战争影响的福州地区出口反而增加,故 A 项正确;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与材料中福州茶叶出口量增加没有必然的联系,故 B 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
20、的逐步解体带来的是整个中国贸易趋势的变化,而材料仅仅说明福建出口猛增,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出口量的增加,并没有指出是针对英国出口,故 D 项错误。17.1911 年 12 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 。至 1913 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我的国民,不主张政党内阁” 。这一变化反映了A. 资产阶级软弱牲、妥协性B. 孙中山实用主义倾向C. 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D. 顺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10【答案】B【解析】【详解】从反对内阁制到赞同内阁制,孙中山对内阁制的看法不同,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实用主义倾向,191
21、3 年赞同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孙中山对内阁制的看法变化,不能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牲、妥协性,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反映社会民意的内容,排除 C 项;D 项只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材料并不能反映孙中山对内阁的赞同就顺应中国国情,故 D 项错误。18.19 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A. 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B. 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C.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
22、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由“扶清灭洋”到“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反映了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不断觉醒,爱国思想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观念不断形成,故 C 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反侵略,而没有体现反封建,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 B 项;当时的社会矛盾没有发生变化,仍旧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且材料也看不出来矛盾变化,故 D 项错误。19.民国时期,庆昌电染织厂刊登了这样一副广告:旭日东升,善财童子在高高飘扬的国旗下,似乎在对国旗行注目礼,似乎是对企业的产品发出赞美。其后,类似的广告日益增多。这一材料折射出11A
23、. 民国初期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已经成为思潮B. 民国初期工商界适时运用新观念做商业宣传C. 公司认为国旗是革命重要的宣传旗帜D. 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答案】B【解析】【详解】 “善财童子在高高飘扬的国旗下” “似乎是对企业的产品发出赞美”表明庆昌电染织厂运用当时的时事政治来进行宣传, “其后,类似的广告日益增多” ,反映出了民国初期工商界适时运用新观念做商业宣传的趋势,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主共和观念的问题,只是涉及商业宣传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庆昌电染织厂对国旗的态度,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工商界进行广告宣传的手段,并没有体现商人积极投身政治
24、变革的内容,排除 D 项。20.下表为 1943 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A. 民族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12B.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C.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政治形势的需求D.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表可知除了饮食业和服饰业中私营比重大,其他的重工业都是国营经济占绝对优势,反映出抗战时期为了战争需要,国家实行统制经济,故 C 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国统区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例,不能体现出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故 A 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国统区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
25、重,与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不符,故 B 错误;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小,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这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特点,不是当时中国形势带来的影响,故 D 错误。21.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 “当时的情况”是指A. 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B. 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 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D. 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当时的情况”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
26、为薄弱,而且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故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不是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 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完成,而“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排除 C。22.1965 年 1 月一份中共中央文件指出,完成国家派购任务后的第二类和第三类物资允许公社社员个人在农村集市上出售,且可以双方自由议价。此规定是为了A. 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B. 缓和计划与市场经济之间矛盾C. 彻底纠正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13D. 运用新机制调节农
27、民经济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D 项,规定中表示公社成员可以出售一些物品来获取利润,结合实际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国家经济调节时期,在“八字方针”的影响下,对经济体制进行调节,这一时期属于调节的末期。故 D 项正确。A 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1978 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B 项,1965 年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存在缓和计划与市场经济之间矛盾。故 B 项错误。C 项,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并未彻底解决弊端。故 C 项错误。23.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初的中国, “铁饭碗”开始被打破,当时有一句顺口溜: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说的就是这种的情况。这
28、反映了A. 经济向多元化发展B. 各行业人口自由流动C.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D. 国家取消统销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A 项,1980 年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铁饭碗”开始被打破,联系所学可知,此时经济有由计划经济向多元化模式转变的趋势。故 A 项正确。B 项,材料无法反映行业间的人口流动情况。故 B 项错误。C 项,1984 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时间不符,且材料也与城市改革要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内容无关。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主旨与统销政策无关。故 D 项错误。24.下图漫画可以揭示出A. 美国维护世界和平保卫世界安全的诚意B. 美国争霸世界的野心14C. 美国开始向苏联推行
29、“冷战”D. 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漫画的信息显示,美国试图把全世界都收到自己的口袋中,体现了美国争霸世界的野心,B 项正确;漫画中的美国的这一运作无法看出维护世界和平保卫世界安全的诚意,排除 A 项;从漫画中的人物模样可以看出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CD 两项的时间是二战后,故 CD 两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CD 两项。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二、非选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律疏议在开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材料二 制宪会议一开始,便宣布“医治(邦联弊端)的方案必须
30、是共和原则”人民主权是国家主义者制服州权主义者的思想武器。它粉碎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政治观;否定了“主权在州”的邦联政治实践。根据宪法,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统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各自执掌一部分权力,但三部门中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不受其他部门牵制来实行自己的权力。摘编自美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内涵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述“宪法”在内涵上与唐律疏议的不同之处,并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说明该“宪法”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进步作用。【答案】 (1)特点:它融合了儒法道三家思想;渗透了传统文化理念,体现了从“阳主阴从”
31、到“德主刑辅”的道德原理;效法自然,追求和谐,将道德、权利以及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作为价值目标。(2)不同之处:它吸收了启蒙运动的思想成果;体现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特色,即人民主权原则、联邦共和原则、分权制衡原则等;依据理性,追求正义,将自由的精神和民族独立进步作为价值目标。进步作用:它是近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近代美国国家政治制度的15法律基础;强调既要加强国家权力,又要彰显人民主权,避免国家权力过于集中;具有一定的民主性。【解析】【详解】 (1)根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可以看出, 唐律疏议中包含了儒法道三家思想。 “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
32、”体现出了效法自然,追求和谐,将道德、权利以及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作为价值目标。 “刑罚为政教之用”体现了“德主刑辅”的特点。(2)根据材料“人民主权” “ 粉碎了君权神授的封建政治观” “ 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各自执掌一部分权力”可得出,美国的宪法融合了启蒙思想,崇尚理性,追求正义,体现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特色。文明史观是指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回答时结合所学,从美国宪法的性质地位、对世界政治文明、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角度概括。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 19 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
33、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绫罗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 ,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 “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 。鸦片战争之后, “洋布盛行,布市销减” ,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尝本” ,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 12000 余织机;到 1890 年织机仅有5800 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
34、玉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材料二 :17 世纪,曼彻斯特由军事要塞发展为工商业城市小镇。1830 年已有棉纺厂 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据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8 世纪 60 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业革命的摇篮。1760 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 1830 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 世纪 20 年代底,它的人口仅 12000,1841 年底猛增至 40 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 年,沿曼彻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
35、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 1063 万人。16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答案】 (1)变化: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
36、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等。(2)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3)差异:苏州,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曼彻斯特,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作用:纺织行业的技术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运河与铁路的兴修,提升了曼彻斯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人口转移速度加快。促进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崛起。【解析】【详解】 (1)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 19 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概括得出苏州经济地位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由材料中“鸦片战争之后, 洋布盛行
37、,布市销减 , 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 ”“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近代以来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由军事要塞发展为工商业城市小镇” “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 ”“据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可概括出原因。(3)依据材料二“18 世纪 60 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 ,并根据材料一中苏州经济由盛到衰变化等信息的理解,
38、比较概括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即苏州为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业经济,曼彻斯特为近代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工业经济。由材料二“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17命的摇篮。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 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 106.3 万人” ,概括总结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纺织业技术革新、开运河建铁路、人口增长等方面。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据其在游记中自述,他 1271 年自威尼斯出发
39、,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四年,于 1275 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 17 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1295 年回意大利,口述马可波罗游记 ,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州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対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以下是其行程示意图:材料二 公元 1793 年即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以向乾隆皇帝补祝八十寿辰为名,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这是英国政府派出的第一个正式华使团,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英国带来的 600 多箱
40、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中有许多英国有意向中国显示其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如当时英国装备有最大口径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以及榴弹炮和卡宾枪、步抢、连发手枪等,然而乾隆皇帝却不以为然,只是将之作为海外国家进贡的一般贡品而已。他不仅没有看到礼品上所表现出的西方科技的巨大変化,相反却还责难英使在礼品单上自称是钦差,而降旨要其改为公差,以符天朝体例,下图是其航行路线图:18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展开述。要求:论题恰当,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论题:欧洲经济中心发生转移论证:13 世纪东西方交往只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地中海地区是必经之地
41、,地中海是当时欧洲经济中心。随着新航路开辟,地中海不再是必经之地,欧洲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逐步成为海上霸主。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马戛尔尼从英国出发沿着新航线来到中国反映了欧洲经济中心发生了巨大变化。示例二:论题: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东西交通方式论证:15 世纪以前,东西方交通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交通和航海相结合,从马可波罗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需要多次中转,非常不便。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可以绕过好望角直接航行至中国。马戛尔尼的行程路线和耗时可以反映出东西方交通方式越来越便利,航海交通逐步取代陆路交通成为中西交通的主流。示例三:论题:从民间交往到官方交往论证:汉代以
42、来,丝绸之路多以民间商贸、文化、宗教、艺术交流为主,官方交往很少,马可波罗来华属于个人行为。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进而推动英国向世界各地扩张商品市场。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企图打开市场。这反映出中西交往逐步由民间交往发展到官方交往。示例四:论题: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主导。论证:明中叶以前,中国国力强大,一直掌握着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欧各国逐渐掌握了海上商贸之路的主导权,以欧洲为中心的世19界市场逐渐形成。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遣马戛尔尼为使,意图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马戛尔尼访华
43、事件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示例五:论题:从和平之路逐渐演变为扩张掠夺之路。论证: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欧洲人的是劫掠、征服、殖民。【解析】【详解】本题据材料一“1271 年自威尼斯出发,1275 年到达元朝大都,1295 年回到意大利” ,据材料二“公元 1793 车即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以向乾隆皇帝补祝八十寿辰为名,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例如: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东西交通方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的路线等方面对比展开论述。本题也可以提取其它相关历史信息,拟其它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