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928937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山东省实验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试卷(含解析)说明:试卷满分 100 分,试题分为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为第 1 页至第 8 页,第 II 卷为第 9 页至第 10 页。试题答案请用 2B 铅笔或 05mm 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 I 卷 (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 40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48 分。)1.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

2、化。这说明A. 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 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 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D.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 ,没有提及“儒家思想” ,故 A 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 B 项正确;根据题干之意,血缘关系不仅国家产生的根源,还是等级分化的依据,故 C 项错误;题干述及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 D 项错误。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到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

3、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宗法制为基础,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对周王缴纳贡赋、定期述职、听候周王的调遣,而在封地内则享有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秦朝地方长官不是世袭的,是皇帝直接任命的,是一种官僚体制,因此本题应选 C 选项。A 选项错误,周秦都是家天下;C

4、选项说法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宗法的问题;D 选项说法错误,宗法制一直存在。3.有学者认为:孔子是第一个以六艺教一般人者。他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皆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 孔子是最早的教育家 B. 孔子的教育活动使学术平民化C. 孔子最早教授“六艺” D. 孔子贡献在于大规模招收学生【答案】B【解析】【详解】A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孔子从事教育活动招收学生不论出身,而且最早把六艺以及各种名贵典籍教授给普通人,使学术平民化,故选 B;材料是最早把六艺教授给普通人,而不是最早传授六艺,排除 C;D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4.据史记

5、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 “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A. 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 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 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 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答案】A【解析】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 A 项正确;材料规定针对民众,而非职业官员,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人伦秩序,而不仅仅是君主专制,故 C 项错误;“端平法度” ,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

6、来遏制人欲,故 D 项错误。5.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3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 40以上。这种观点A. 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B. 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C. 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D. 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战国至西汉初农民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 40%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属于古代家庭农业和手工业,是自然经济的构成部分,故这种观点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故 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

7、有认识,故 A 排除。材料也没有否定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故 B 排除。家庭手工业不等于私营纺织业,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家庭手工业【名师点睛】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6.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表明秦汉时期A. 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 官

8、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 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爵位是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秦汉都在不同程度保留了爵位制度,表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仍然存在,故 A 正确。自郡县制实行开始,官僚政治就取代了贵族政治,故 B 错误。“爵级”表明封建等级制度依然存在,故 C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选官用人制度,该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 。故 D 错误。7. 2012 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 4 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

9、模型。下列相关结论4最为合理的是( )A. 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B. 不存在墓主是私营手工业者的可能C. 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D. 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只提供了成都出土的汉代蜀锦织机的情况,没有与其他地方比较,故不可以得出 A;私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所以 B 的说法是错误的;汉代我国丝织业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根据出土的汉代蜀锦织机不可能推论出 D 来,故排除 D。由题干中的“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可以推论出C,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汉代丝织业8.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

10、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 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 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 D.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答案】D5【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从隋朝到唐朝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隋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已经开始实行,故 A 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读书人思想被科举制禁锢,故 B 项错误;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的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9.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 “轲之死,不

11、得其传焉” ,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答案】D【解析】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对儒学道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故 D 正确;儒学道统和佛道无关,故 A 项错误;格物穷理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故 B 项错误;理学吸取了佛道精髓,故 C 项错误。10.隋唐以前,政府规定, “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

12、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A. 宗法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B. 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C. 国家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D. 均田制度已经难以为继【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题干可知,在唐中期以后, “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 ,说明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有支配的权力,没有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故 A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家庭伦理的变化,故 B 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唐中期以后关于财产继承权的变化,即“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

13、承人的资格” ,这种变化反映了财产所有者对自6己私有财产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即国家对私有财产权实行了保护政策,故 C 项正确;均田制度难以为继是因为由于唐中后期人口的增加,再加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故 D 项错误。11.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 ,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A.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B. 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C. 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D. 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题干中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

14、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故 A 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隋代史官的作用,而没有涉及其记载史实的客观性,故 B 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隋代史官的作用,没有涉及其“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故 C 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参与政治管理并没有淡化其历史记录的职能,故 D 项错误。【点睛】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

15、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12.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了宋朝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答案】C【解析】7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是利用转运使监督行政长官,排除 A。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 B。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 C。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

16、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3.2009 年 9 月 26 日,在汕头海域发现的“南澳 1 号”是一艘满载瓷器的古船,经过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这是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贸船,船上的瓷器主要出自福建漳州的平和窑。据此可知A. “平和窑”经营有较大的自主性 B. “平和窑”不可能采用雇佣劳动C. 古船中有精美粉彩和珐琅彩瓷器 D. 政府积极支持“平和窑”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由“南澳 1 号”的瓷器数量大和出口的信息来看, “平和窑”经营有较大的自主性,故选 A;

17、明朝中后期,我国南方某些地域某些私营手工业采用了雇佣劳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 B;粉彩瓷器和珐琅彩瓷器是清朝才有的,排除 C;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 D。14.有学者认为:清军入关后,新的专制主义集权重新建立,它打破了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统治体系中,失去了蜕变的机会。其中“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A.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B. 郑和船队开启世界远航之旅C. 欧洲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 D. 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详解】ABC 分别发生于思想、外交和科技领域,均不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排除;根据材料可知,这里正在

18、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经济领域的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选D。15.据古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这表明清初及前代A. 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 B. 清期海禁政策限制外贸发展8C.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 D. 东西方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外国人都用银钱购买中国货物,使清朝初年,中国民间多用外国银钱。这说明中国的货物在世界仍占优势地位,吸引外国商人争相购买,故 A 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中外贸易频繁,与 B 项中的限制外贸不符,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对农业的冲击,排除 C。材料所述的是用银

19、钱易货,不是以货易货,故 D 项错误。16.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 ,上海县则植马铃薯, “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 ,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 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答案】B【解析】材料中“马铃薯” “洋葱”均不属于粮食作物,这些品种引进和种植说明农产品逐渐商品化。故 B 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耕与织发分离,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A 项错误;C 项中“成为主流”说法绝对;材料中说明的是饮食结构,不

20、是社会结构的巨变,故 D 项错误。417.这场战争,自西方人 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了 325 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是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促使中华民族民族危机大大加深C.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D.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 A;B 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C发生在 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 C;由材料“1514 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了9325 年窥探” ,可知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一方面使得中国主权丧失,开始

21、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开始向中国输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选 D;18.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A. 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 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C. 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 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译书内容先以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政治制度、民国以来偏重于西方思想文化,这说明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方的深入,故选 C。材料没有反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 A。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找到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排除 B;近代中国

22、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但并不表明广泛认可,排除 D。19.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B. 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C. 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D. 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答案】C【解析】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表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由图中时间和曲线可知,在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一直徘徊不前,究其原因在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影响20.胡适出版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

23、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 ,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 ,因而造成某些“流弊” 。这表明A. 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B. 西学己占据文化主流C. 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D. 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可知胡适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故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学”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对“孔子知识观”的一个反思,没有涉及到对传统思想的继承问题,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胡适对孔子的评价是辩证的,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故 D 项正确。21.据 1927 年出版的中华

24、影业年鉴统计,1925 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 175 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 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A. 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 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 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 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开设 175 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 家在上海”可知电影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业,上海所占比例大,说明其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符合题意的是 D 项,1927 年国内处11于军阀混战时期,政局不稳定,排除 A 项;BC 项表述错误。22.1933 年 4

25、 月 1 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 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B. 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C. 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D. 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随着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蒋介石增加军事经费调拨来围剿红军,所以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的信息也未涉及国民经济建设的问题,所以选项 A、C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军费调拨围剿红军而非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选项 D 不

26、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23.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推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A. 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 B. 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C. 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D. 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共产党不同时期对地主政策的不同,从而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随社12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所以答案选 B,排除其他选项。24. 19381944 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 431 件,比此前 20 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 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27、 科技人员的内迁 B. 军工企业的激增C. 民营工业的发展 D. 战时需求的刺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解题时需要抓住时间信息“19381944 年”由此可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这说明此时的大部分发明与创造多是由于抗战的刺激,适应战争需要的,因此D 符合题意,而 A B 两项是重要原因而不是主因,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抗战时期民营工业遭受巨大破坏。故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的影响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 1955 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 “周恩来利

28、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 “求同存异”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另起炉灶”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来看, “1955 年的一次国际会议”应当是中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答案为 A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提出, “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刚成立时确立的外交政策,排除 BCD 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万隆会议【名师点睛】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

29、,一是指亚非国家的历史遭遇相同,亚非国家在近代都曾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13大战后才取得独立;二是指刚刚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走上独立后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异” ,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道路不同。参加会议的亚非国家,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发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二战后独立的亚非民族国家大多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当然也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再加上西方国家居心叵测的煽动,这种不同之处被过分强化和夸大。 “求同存异”方针就是指亚非国家要

30、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在差异之处不强求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互相尊重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努力寻找共同之处,为了亚非各国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26.如图是创作于 1950 年的宣传画拖拉机 ,该作品反映出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答案】C【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1950 年拖拉机成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人民公社化开始于 1958 年,故 A 错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普及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故 B 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 1953 年以后,故 D 错误;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工具,

31、这预示着机器将取代人力成为农业的生产方式,故 C 正确。【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点睛:本题通过 1950 年的宣传画来考查考生对建国后农业改革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主义、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14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50 年” ,由此时间可排除 ABD 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 C 项。27.据统计,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 25%左右,而 1958 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 年、1960 年进一步增至

32、 438%和 396%。这表明,当时我国A. 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B. 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C. 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D. 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8 年我国开始大跃进,追求高速度的大练钢铁使积累率猛增,也就表明当时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我国工业经济不是快速稳步发展,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经济调整措施也未发挥成效,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农业投资比例是完全失调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8.1993 年底, “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

33、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 年前的 503上升到 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A.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D.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答案】C【解析】A 项错误,1992 年后我国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1984 年;由“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销”“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分析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C 项正确;D

34、项不选,题干没有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问题。29.后世的罗马法主要是指罗马法在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如所有权、债权等,它成为大陆法系的主要渊源。马克思说:“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15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这说明罗马法A. 保障公民私权利B. 使全民从中受惠C. 内容庞杂且缜密D. 体现了人文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罗马法在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如所有权、债权等” “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说明了罗马法比较注重保障公民私权利,故 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错在

35、“全民” ;材料没有反映出罗马法的内容体系,故 C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罗马法的人文精神,故 D 项排除。30.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A. 捍卫平民的权利B. 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C. 维护贵族的利益D. 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答案】B【解析】梭伦的观点是他要保证平民的荣誉同时也使贵族不遭受不当损失,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他是主张政府需要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这也体现了其“中庸”的思想特点,故选 B 选项。A、C 项都只是说了材料的一个方面;D

36、项说法本身错误。31.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 16 世纪初期到 17 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 23 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 15201599 年间提高了 23 倍;16世纪的前 25 年到最后 25 年,英国物价上涨 16 倍,法国上涨 12 倍。 ”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A.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B. 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16C. 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D. 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信息 “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 世纪初期到 17 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 2-3 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 1520 -1

37、599 年间提高了 23 倍” 可知,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导致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故 B 项正确。是商业革命;是鸦片战争;是和怒贸易。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价格革命32.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阶段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B. 在阶段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C. 在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D. 在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16 世纪的殖民帝国是葡、西,1588 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从此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和殖民霸权,英

38、国并未成为海上霸主,故 A 项错误;在阶段的 17、18 世纪加紧殖民扩张的殖民帝国是荷兰与英国,故 B 项错误;在阶段的18 世纪中期后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故 C 项错误;阶段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 D 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西方国家殖民扩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与分析,注意图示中的时间,结合葡、西、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概况解答即可。33.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17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 、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A. 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

39、步加强B. 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C. 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 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答案】A【解析】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 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 宣言的影响。材料运用英国工业革命、美国发明汽船以及苏联机枪和美法以及德国文献影响说明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故 A 正确;B、C 和 D 都是涉及材料中部分信息,不符合题意。34.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说:“多数人民专制之在美国,和皇帝之在欧洲,是一样的可怕。”由此推知,麦迪逊认为美国应该A. 限制总统权力过大以保障民主 B. 实行联邦制以强化中央集权C.

40、 限制选举权以防范民主被滥用 D. 实行民主原则选举国家元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反映限制总统的权力,排除 A;BD 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多数人民专制是一样的可怕”表明,麦迪逊主张限制民主的范围,防范“多数人民专制” ,故选 C。35.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 1940 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 二月革命时期B. 国内战争时期C. 农业集体化时期D. 赫鲁晓夫时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时期苏维埃还没有夺18取全国的政权,故

41、排除;B 选项符合材料中叙述的情况;C 选项错误,这一时期与材料描述相反;D 选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并没有如此严重的情况。36.美国第 26 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两次任期(19011909 年)内,多次攻击“犯罪的巨富” ,认为他们的财富是由垄断或用诡诈的方法欺骗公众得来的,主张对富人征收所得税及遗产税,大部分用来调剂财富上的不平等。由此可知A. 罗斯福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 B.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产生世界影响C. 罗斯福最早提出了福利国家设想 D. 罗斯福试图探索相对公平的有效途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无法判断罗斯福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排除 A;19011909 年,俄国还处

42、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罗斯福最早提出了福利国家设想,排除 C;由材料可知,罗斯福认识到社会财富方面的不公平,提出一些促进社会公平的设想,故选 D。3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 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 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 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 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对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和马

43、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答案选 B。具有军事性质的是北约,故 A 错误;C 不符合杜鲁门主义,故错误;美国与受援国当时没有矛盾,故D 错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38.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A. 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19B. 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C. 实现了无壁垒的自由贸易D. 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成立了关贸总协定,这是在二战之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从未有过的现象,而这些现象是制度性协调机制的表

44、现,故答案为 B。ACD 三项均不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中表现出的特点,排除。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特点39.1985 年,邓小平指出, “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 , “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A. 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 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 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 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

45、际环境。题干的论断,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故 C 符合题意。A、B 两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世界仍然处于两极格局状态;中国确立改革开放方针是在 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 D 项与史实不符。所以应选 D。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概况40.联合国维和行动一览表:影响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因素是( )A. 联合国地位变化 B. 美苏争霸影响C. 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国际格局变化【答案】D【解析】20【详解】材料不能反映联合国的地位变化,排除 A;材料中“1991-1993” ,此时苏联已经解体,不存在美苏争霸,排除 B;材料无法反映多极化信息,排除 C;材料表明美

46、苏两极格局期间,国际局势较为稳定,所以联合国维和行动较少,而两极格局结束后,原先掩盖的国际矛盾激化了,所以联合国维和行动较多,故选 D。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包括 3 小题,41 题 25 分,42 题 12 分,43 题 15 分,共 52 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01 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15621563 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1631 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16701776 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180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

47、隶贸易法案 。1833 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材料二 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 “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并分析其历史影响。(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并简要说明。(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在世界工业化中作用的看法。(要求:围绕东西方在世界工业化中的作用;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8、答案】 (1)国际:葡萄牙、西班牙的衰落;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 ;国内: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1影响: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空难,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2)政治因素: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逐渐完善。说明:黑奴贸易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的人权理念相违背,所以英国逐渐废除了黑奴贸易。经济因素: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说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所以

49、英国逐渐废除了黑奴贸易。(3)我认为,在世界工业化的过程中东西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世界近代通过开辟新航路及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并开辟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英国于 18 世纪下半期率先进行工业革命,采用机器生产,从而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而广大的东方国家,在西方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沦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既成为西方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成为西方工业化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而且促进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世界工业化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之,在世界工业化的过程中,东西方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国际条件:英国通过航海条例和多次海上战争,打败西班牙和荷兰等殖民国家,最终夺取了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