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929144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 1所答选择题题号和答题卡上的题号保持一致。2双项选择题E项不涂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

2、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

3、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

4、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 2 -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中学联盟试题组选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 ,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土地问题在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中扮演着非

5、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的走向。B. 商鞅推行变法时抓住了土地这个关键问题,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C. 隋、唐、北宋均推行均田制,是为了通过对土地的控制与分配,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D. 元明清三代推行了“摊丁入亩”等土地政策,使得对边疆的控制较两宋时期明显加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展开论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B.文章用周康王封赐名盂的贵族的事例,论证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C. 文章以井田制的推行与瓦解对当时政治变革的影响,证明了政治体制与土地制度

6、是密切关联、互相影响的。D. 文章结尾一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古代土地问题与政治进程的密切联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出现,就会引发政治领域内的变革。B.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由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逐渐形成的。D. 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也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7、成 46 题。远航陆颖墨“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舰长肖海波下达了起航命令。 “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码头,它走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他朝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但愿父亲这时候也真的已经睡着了,不要把父亲从梦中惊醒,他在心里默默地想。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舰的第一任舰长。三十多年前,国产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役下水,就参加了一次海战。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板爆炸,头顶的一根横梁朝两个水兵砸了下来。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 “西昌”舰得救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队长,还是舰队

8、司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肖远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本来,医院坚决不同意他再走出病房,但是,他坚决要求参加这个仪式。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已脱下九年的海军中将军装, “西昌”舰的历任舰长跟在他的身后,依次走上军舰。现任舰队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给后任的八位“西昌”舰长点名。而后,他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很平静,只是详细地讲“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尺寸,以及“西昌”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受过的伤。排在最后的肖海

9、波看到身边的几位老舰长泪流满面。这么多年,父亲从来没有表达过他对“西昌”舰的特殊情感,他不明白父亲在和军舰作最后告别时,为什么依然没有表达,甚至没有评价“西昌”舰。原以为父亲会流泪,但是没有。他命令自己,自己也别流,但眼前还是模糊了父亲可能不知道,这个军舰第二天就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它最后一次任务。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舰。新舰已经下水。最后一次试验成功后,就要服役。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新型导弹的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导弹能击沉一艘驱逐舰,新“西昌”舰就合格了。而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舰。肖海波面临的是,他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海军

10、的序列。肖海波知道,过去,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疼,所以担心老“西昌”舰离开博物馆无法瞒住父亲。为这件事,他专门与他父亲的主治医生商量多次,医生们研究了半天拍着胸脯说保证没有问题,因为首长的癌症已到晚期,浑身都在剧痛,每天晚上需要注射镇痛剂才能入眠。他腰部原来的隐隐作痛和现在的病痛相比,可以忽略不计,自然也不会再察觉了。- 4 -“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标灯,剩下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地惊醒。突然,信号兵报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信号。肖海波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

11、悉了,左边山头是忽然他身子一激灵,跳了起来,赶紧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马上呆住了。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轮椅上,正用手电朝军舰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去哪?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他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父亲那边又问:真是最后一次了吗?肖海波回答: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终于父亲回信: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军舰渐渐远去,山上也再没有信号发出。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愿,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西昌舰上为这位老舰

12、长举行了海葬。(选自海军往事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小说开头两段紧扣题目,描写了“西昌”舰开始最后一次远航的情景,同时巧妙地引出父亲与“西昌”舰的故事。B “西昌”舰一起航,肖远身体就有感应,此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将军与战舰已经是人舰合一,融为一体,感人至深。C小说写肖远用手电光发信号的情节,意在表现肖远对老“西昌”舰结局的关切,其身上流露出的伤感令人唏嘘不已。D小说把个人命运与军队发展结合在一起,把家国情怀与父子情、战友情结合在一起,彰显了作者构思的精巧。5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远航”的内涵。(5 分)6“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

13、”,你认为肖海波读懂了什么?(6 分)- 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1912 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 ,赞为“不易才” 。20 世纪 30 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

14、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 “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

15、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 。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 30 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 26 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

16、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通全集至十余遍,于是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6 -他在 1935 年 23 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 。从 1936 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 1944 年病逝前,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继续握管

17、不辍,一共完成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1954 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哈姆雷特 ) 、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威尼斯商人 )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中学联盟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01 月 16日)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

18、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幼年朱生豪对读书的痴迷以及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形成了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为朱生豪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很多出自

19、朱生豪的翻译。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或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剧本中角色所处的环境和情绪。D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 7 -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E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

20、、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9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4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张衡传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

21、,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

22、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B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C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

23、/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8 -D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的学问和技能,其中的“御”就是防御。B太学是汉代时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的最高学府,“观太学”就是在太学学习。C孝廉是汉代设立的察举和选拨官员的科目,孝廉是“孝敬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D公车是汉代官署名,汉代以公家车马遣送应征的人,后以“公车”为举人应试代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这句话表现了张衡不攀附权贵,洁身自好,不以

24、权谋私,语言凝练平实,流露出作者对张衡品德的景仰之情。B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本文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和“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C本文介绍了张衡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详写其政治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在介绍其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则较简略;详略得当使文章重点突出。D全篇以记叙为主,记叙以时间为经,以张衡的事迹为纬,写候风地动仪则以说明为主;本文以客观记叙为主,字里行间也渗入了作者的评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2)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

25、题共 1 小题,5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 题。泊平江百花洲 (宋)杨万里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 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岸旁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注释】平江,府名,治所在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这首诗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今南京)江东转运副使的途中所作。王程:为王事奔走的旅程。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诗歌首联平平叙事,却含有作者因王事之便而得以游赏苏州胜景佳处的庆幸之情。- 9 -B第三句由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半生以来游历的三江五湖,延伸扩展了诗歌的时空。 C第四句写自已十年来共四次在百

26、花洲停泊驻足,足以表现作者对此地深切的喜爱。D尾联表达了作者虽像孤舟一样飘零,但只要能为朝廷奔波就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怀。E本诗语言平易朴实,却又饱含复杂感情,读来琅琅上口,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1 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 分)(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两句用比喻的修辞、对比的手法正面描写音乐。(2)赤壁赋中,苏轼与朋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的, ”。(3)“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强调了“志”的重要作用。(4)白居易游大林寺诗云: , 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

27、自己的独特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音无穷的音乐境界: , 。(6)王安石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不禁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一个城市,无论高楼大厦怎样鳞次栉比,如果没有一盏为你而亮的灯,那也不是你漂泊的心落脚的地方。从当初的网络小众流行到现在的全民盛行,网络流行语的变化发展之快让很多人不知所措。领导干部一定不能干出点成绩就矜功伐能,一定不能忘记我们始终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次活动意义重大,为扩大其影响力,组织者竭尽全力,想把它做得轰轰烈烈、路人皆知。企业在推进“一带一

28、路”国家倡议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促使项目落地,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浅尝辄止。- 10 -有专家认为,洒水对抑制扬尘有作用,却难以抵制越来越重的雾霾,洒水降尘治霾实为扬汤止沸。A. B. C. D.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于所处纬度低、发射效费比高,承担了已发射北斗卫星的所有发射任务,因此被称为“北斗港” 。B济青高速铁路是我国第一条以地方政府为主投资建设的铁路,通车后,济南与青岛之间的出行时间将缩短一倍。C四个担任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积极稳妥推进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D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

29、自从完工以后,美丽绵阳又多了一张城市宣传名片。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A.老同学约好周末到家里一聚,老张兴奋地说:“周六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B.班里同学感冒住院,好友来看望:“听说你病了,我买了水果专程来探望你,希望你快点好起来。 ”C.老教授自豪地向大家介绍着:“这是我的高足刘宇,是我从教以来最优秀的学生!”D.张总对李总说:“这次见面获益匪浅,多亏您提了个好建议,真是不胜感激。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6 分)荒诞、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一般地说, ,梦幻

30、的作品易于轻灵。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在写实的作品中, ,作品就会在厚重中显出轻灵,两者结合后的作品就比一味写实的更文学了。如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经历过一番梦幻” “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 ,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20.下面是某校的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11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 7 月 15 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四、写作(60 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

31、文。(60 分)珍品是珍贵的物品,一般指极其宝贵之物。长城、曾侯乙编钟是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珍品,圆明园、卢沟桥则是记载民族屈辱史的珍品。有人把古玩古董视为珍品,有人把世界顶级品牌奢侈品作为珍品,有人把山珍海味视为珍品,也有人敝帚自珍,还有人谈起往事如数家珍请以“珍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12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1A(结合开头一段和本文的出处可知 A 项是正确的。B 项, “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的是中央集权日益巩固;C 项,北宋推行均田制于文无据;D 项,强加因果)2B(“周康王封赐名盂的贵族的事例”

32、只能证明“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是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的代表)3B(因果颠倒)(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4.C(3 分)5“远航”是小说的主要情节,老“西昌”舰最后一次远航贯穿全文,与“西昌”号有关的人和事都围绕远航展开。(2 分) “远航”具有象征意义,老舰长的退役和老“西昌”号的最后一次悲壮远航,新旧替代,预示着新一代军人、新一代战舰和新一代海军的诞生,他们也将以崭新的姿态扬帆远航。(3 分)(意思对即可)6父亲与战舰心有灵犀,时刻关注老“西昌”舰,说明父亲对军舰和海军的热爱。作为一名军人也应该像老“西昌”舰一样,随时接受祖国的召唤,轰轰烈烈地远航。(每点 3 分,共 6 分,意

33、思对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7.C(“翻译成就的伟大他人难以比拟” ,理解错误)8.C D(A“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B“影响了翻译的质量” “白璧微瑕”评价不当。D 水平超过任何莎剧译本,无依据)9.满怀激情。翻译莎剧之初就激情豪迈,尤其针对日本的藐视,他“大起劲”。有创新精神。用散文体翻译莎剧,在处理具体细节时仍采取诗体。坚定执着。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译。精益求精。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不惧困难。在只有两本工具书的条件下,完成译作。(每点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二、古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

34、文阅读(19 分)10c11B 御是驾车12c 详写科学成就,略写政治成就- 13 -13(1)用事实来检验,彼此符合,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5分)(2)后来张衡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入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5 分)14CD(C 项,“表现作者对此地深切的喜爱”错,应为“表现了作者漂泊羁旅的生活”;2 分。D 项“只要能为朝廷奔波就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怀”错,本诗卒章显志,表达身如孤舟、漂泊无定的感慨。3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11 分)15(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2)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

35、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4)人间四月芳菲尽 大寺桃花始盛开(5)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11 分。每句 1 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6D (正确。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使用正确。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不合语境。伐功矜能,伐、矜,夸耀。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使用正确。路人皆知,出自三国志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不合语意。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

36、此处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17A(B 项,不合逻辑。时间不能缩短一倍;C 项,搭配不当。 “担任”与 “改革”不搭配;D 项,结构混乱。可改为“自从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完工以后”)18.D(A 错误,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B 用语情境不妥,此处口语中不宜用过于庄重、正式的“专程” “探望”等词。C 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 )19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 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 穿插一些荒诞、幻化的故事(每空 2 分,意思对即可)20“堵住”改为“堵塞”;“管子”改为“管道”;“换掉”改为“更换”;“打算”改为“计划”;“正遇上”改为“正值”。- 14 -四、作文(60 分)评分标准参照2017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