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929355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泰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泰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泰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泰西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山东省泰西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 的晚春,我终于踏进细雨霏霏、烟染翠柳的江南。车子停在一个浓绿掩映、氤氲笼罩的村头。倏地,车内沸腾了:“这就是西递!”这就是“桃花流水,渔郎泛舟”的世外桃源的西递。跃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青石牌坊。牌坊的主人胡文光,是西递文化的践行人,他使世人为西递传诵着佳话, 。过了牌坊,就是西递村了。青一色的的徽派建筑,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幅幅花鸟山水都赋与了这一门一扇、一窗一棂各自的灵魂。一踏进 、陈设典雅的“玉瑞堂” “桃李园” “敬爱堂”,迎面而来的都是一幅幅启示后人的楹联书画。 ,我就这样

2、穿厅进堂,徜徉在西递先人温馨儒雅的氛围里。堵堵马头墙虽然已披上苔藓,根雕粱画栋于岁月里退色,但当年工匠们云集西递的场面依旧可以想象。男孩十一二岁就要外出学习经商,走出了一条“儒” 、 “商” ,再“儒” 、再“商”的人生之道。( ) 。1. 下列文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霏(fi)霏 氤((yn)氲(yn) B. 倏(yu)地 沸(fi)腾C. 巍峨() 牌坊(fn) D. 氛(fn)围 苔(ti)藓(xin)2. 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 传诵 徜徉 B. 赋与 一幅幅C. 楹联 世外桃源 D. 退色 雕粱画栋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3、乍暖还寒 旷日持久 气贯长虹 峰回路转B. 草长莺飞 经久不息 气势恢弘 百转千回C. 乍暖还寒 经久不息 气贯长虹 百转千回D. 草长莺飞 旷日持久 气势恢弘 峰回路转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一个“奋”字,既体现在“儒” “商”里,又贯穿了整个人生。B. 体现在“儒” “商”里的,何止一个“奋”字,分明是整个人生。C. 一个“奋”字,何止体现在“儒” “商”里,分明是贯穿了整个人生。2D. 一个“奋”字,与其说体现在“儒” “商”里,还不如说贯穿了整个人生。【答案】1. C 2. C 3. B 4.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文中加点的字,读

4、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正确的读音为:A 项,氤氲(yn)B 项,倏地(sh)D 项,氛围(fn)故本题选 C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A 项,传诵(颂) B 项,赋与(予) D 项,雕粱画栋(梁) 故本题选 C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

5、,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草长莺飞”描绘的是江南暮春时节景象,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乍暖还寒”:描写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后面说是“晚春” ,所以只能用“草长莺飞” 。 “经久不息”形容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多用在鼓掌或欢呼时,代表着一种动作所受到欢迎程度。 “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是贬义词,此处不妥。 “气势恢弘” ,意思是气势磅礴,场面大气,多形容景物;“气贯长虹”是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多形容人的精神。此处写景物,又是静物,当用“气势恢弘” 。 “百转千回”形容反复回旋或进程曲折,也指经历了很多周折。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

6、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也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这里描绘的是西递回环往复的建筑结构,与山水名胜无关。故本题选 B 项。【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3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

7、语意的衔接。A 项, “既又”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段末这句话分明是强调“奋”字“贯穿了整个人生” 。B 项,本句表意主次颠倒,偏离了“奋”字的主题。D 项, “与其不如”表达的是选择关系,明显排除了“奋”的立意,不妥。故本题选 C 项。【点睛】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

8、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语言运用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了创作的激情。B. 有关部门对在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发表不当言论的极少数网友进行了批评教育。C. 当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问题了。D. 面对咄咄逼人的贸易霸凌,中国人民具有丰富的战胜各种困难的经验。【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 项,主谓搭配不当,可将“的晚年”调到句首,改为 “晚年的作家” ; C 项,搭配不当

9、,主语“任务”与宾语“问题”搭配不当,可以删除“的问题” 。D 项,定语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国人民具有战胜各种困难的丰富经验” 。故本题选 B 项。【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

10、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6.下列句子中,语言不得体的一句是4A. 回到老家,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B. 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C. 听说您栽花很在行,我们想去参观就教,不知可否。D. 阁下访问寒舍,我深感荣幸。【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语言不得体的一句是”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B 项,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 “足下”是敬词,不能称自己。故本题选 B 项。【点睛】所谓“得体” ,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

11、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 、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 、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 、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12、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有人说,中国最洋气和最传统的建筑物都在北京。_,还有观念、文学、艺术、民风说到底,还是人。有趣的是,大部分北京人又住在小胡同里,创造和维系着深厚的胡同文化。前辈作家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 龙须沟 ,_; 今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北京城,我们要写皇城根 ,同样得益于胡同文化。【答案】 (1). 当然不光是房子(当然不光是建筑) (2). 植根于胡同文化(得益于胡同文化)【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

13、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5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本题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即可。根据语境中的首句“中国最洋气和最传统的建筑物都在北京”和第一空后的“还有观念、文学、艺术、民风” ,可以推知第一空说的是中国最洋气和最传统的不光是建筑物。语段中举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 龙须沟这两部作品是为了证明前一句“大部分北京人又住在小胡同里,创造和维系着深厚的胡同文化” 。即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植根于胡同文化或得益于胡同文化。本题不难,根据空缺处的前后句即可填出所缺的内容。【点睛】 “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

14、的规则,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可以借助于以下技巧,以提高答题的效率。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 ,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 、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8.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四个词语或短语(每个词语不超过 4 个字)概括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理念。港珠澳大桥主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

15、其中青州航道桥塔顶结型撑吸收“中国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 ,使桥塔显得纤巧灵动、精致优雅; 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结合; 九洲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寓意“扬帆起航” 。针对跨海工程“低阻水率” “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 “环境保护”以及“行车安全”等的苛刻要求,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大桥全路段呈 S 型曲线,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取平,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又能减少桥墩阻水率,还能提升建筑美观度。【答案】创新性、功能性、安全性、环保性、文化性和景观性【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

16、干是“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四个词语或短语(每个词语不超过 4个字)概括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理念。 ”本题考查的是压缩语段。这道题考的是概括关键词的能力。阅读语段,找到介绍大桥设计理念的语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 “青州航道桥塔顶结型撑吸收中国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 ”,这里说的是大桥在设计上除了有很大的功能外还有创新。 “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6豚元素,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结合;九洲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 ,寓意扬帆起航 ”。这样是设计从元素及其寓意的角度体现了大桥设计时考虑到了其文化内涵。 “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三位一体 的建筑形式;大桥全路段呈 S 型

17、曲线,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取平,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又能减少桥墩阻水率,还能提升建筑美观度。 ”这体现了港珠澳大桥在设计时既考虑了其安全,有考虑到其环保和美观。根据以上分析,不同从创新性、功能性、安全性、环保性、文化性和景观性这几个方面概括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理念即可。文史、文化常识积累9.下列对相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荀子,名况,战国初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B.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谥为“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被称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C. 鲁迅,原名周樟寿, 1898 年

18、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D.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风格达到了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 项,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故本题选 A 项。【点睛】文化常识推断“两法”:1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

19、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 ,所有考题,均与语 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10.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句读” ,古时指文章的断句,是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语意完整的一段文字为“句” ,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片断为“读” 。7B.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 “江表” , “表” ,外。江表,指长江以外,即江南。在古代,“江东”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 “江左”是指江东。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是指经书的文字;“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

20、的著作。此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D.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亦作“秦晋之匹” “秦晋之偶” “秦晋之盟” “秦晋之约”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 项,此处“六艺”指的是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六种经书。故本题选 C 项。【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

21、,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 “人物称谓常识” “文集命名常识” “科举常识

22、” “地理常识” “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论说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8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

23、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 ,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考诸试篇” ,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 ”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 “所交不限士庶” (朱熹增损吕氏乡约 )等新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

24、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 ,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 (刘克庄故宅 ) 。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 ”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 “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 ,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25、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 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

26、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社会流动增大,社会富有活力。9B. 宋代彻底改变了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C. 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完全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D.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1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

27、的认识有明显不同。B. 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 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D. 文章第四段列举苏辙、张俊、马季良等事例证明了宋代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士商相混的社会现实。1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考诸试篇” ,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B. 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C. 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

28、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D. 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答案】11. A 12. D 13. B【解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10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 “彻底改变”夸大其辞,曲解文意。C 项, “完全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理解有误,倒数第二段为“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

29、士商相混” ,没有提及“完全改变” 。D 项, “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于文无据。故本题选 A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 项,文章第四段是引用苏辙的言论,而不是列举苏辙的事例。故本题选 D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

30、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 “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说法有误,无因果关系,原文第三段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故本题选 B 项。【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

31、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翠翠祝勇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 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11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

32、,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 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 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 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 ”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

33、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作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

34、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明天” ,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作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然而,这一切即使

35、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12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

36、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 ,有删改)1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寻找翠翠”为题目,既发挥了线索作用,使全文浑然一体;又点明了写作的对象,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揭示了主旨。B.

37、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 ,旨在与翠翠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人在现代步伐中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纯真的表现。C. 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D. 文中第二段连用六个“碰巧” ,节奏明快,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虽然“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为后文“寻找翠翠”做了渲染与铺垫。15. 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16. 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4. A 15. “远 ”是指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

38、我们; “近”是指“我”心里装着翠翠,翠翠一直陪着“我” ,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16. 点题,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青山绿水、人性的静谧安详、爱情的执着忠贞、生命的纯净美好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功利时代的担忧和伤感,呼唤一种在艰难孤寂的生13活环境中乐观平静地应对一切的人生信仰。【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 项,题目并没有揭示文章主旨。故本题选 A 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首先回归

39、文本,找到划线句子,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圈出关键词语,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內涵。本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找到设题的区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联系设题句子的手法才能品味句子的含义。划线句在第 12 段,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分析该句含意是要抓住句中的重要词语“近” “远” ,为什么翠翠“既远且近”呢?这说法不矛盾,结合上文的内容,文中说“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 代的小说里” , “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

40、时间深处了。 ”由此可知这句话中的“远”是指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可见,句中的“近”是指“我”心里装着翠翠,翠翠一直陪着“我” ,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本题回答出“近”与“远”的内涵即可。【1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尾句的作用。作用题要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的作用要关注散文的主旨回答。作为散文中的尾句“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

41、代的忧伤。 ”话,显然有卒章显志的作用。那么,在回答本题时,要明确这篇散文的主旨指什么。阅读文章可知, “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14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这篇散文节对翠翠的寻找,其实是在表达作者追求自然的青山绿水,追求人性的静谧安详,追求爱情的执

42、着忠贞以及生命的纯净美好。 “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 ”“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表达了作者对功利时代的担忧和伤感,呼唤一种在艰难孤寂的生活环境中乐观平静地应对一切的人生信仰。结构上,尾句点明了文章的题目“寻找翠翠” 。【点睛】散文中分析句子含意题的解题思路:所谓“理解句子” ,它包括三层次意思: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

43、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

44、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

45、, 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15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B.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C. 海内

46、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D.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豫州” ,刘备曾在豫州担任过行政长官故称,这种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的方法是古代的惯例,例如陶渊明世称陶彭泽,韩愈世称韩昌黎。B. “中国” ,此指中原地区。在古代,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并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因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国” ,与 “中华” “中州”等词含义相同。C. “北面” ,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

47、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另外,卑幼拜尊长,弟子行敬师之礼,皆面向北行礼,也称 “北面” 。D. “君” ,本文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君的本义是君主,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也可用于夫妇之间的尊称。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段写形势危急,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在分析了曹、刘的情况后,坚定孙权抗曹的意志。B. 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采用激将法成功游说孙权抗曹。C. 面对心怀疑虑的孙权,诸葛亮说曹操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刘备以逸待劳,必将击溃曹军,打消了孙权的顾虑。D. 诸葛亮

48、的一番劝说之后,本就又不甘心臣服于曹操的孙权,终于坚定了孙刘联盟的决心,开始与臣下谋划抗曹事宜。16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答案】17. D 18. A 19. C 20. (1)如果抵抗曹操的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怎能再成为曹操的属下呢?(2)荆州的民众之所以归附曹操, (是因为)被他的武力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解析】【17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

49、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 “将军起兵江东”的意思是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句中“将军”作主语, “起兵江东”作谓语。句意完整,语法合理,所以应在其前后停顿,排除 A、 B、 C 项。疏通语意为: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 (中原)大致已稳定, (他)于是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故本题选 D 项。【1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