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章丘四中 2019 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检测(二)1.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B. 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C. 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D. 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权力尚未集中,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能力不足所以才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 ,即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只是对题意的重复而不是解释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是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2、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西周时期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而必然要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等制度。2.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 “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 ”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 。羁縻政策的实施A. 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 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 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封王、赐爵、经济扶助、联亲等手段使其归附的政治手段,根据“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
3、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 C 正确,D 错误;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政策,和扩大统治区域无2关,排除 A;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并非中央对地方的关系,排除B。3.北宋文人王说指出, “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 ”作者旨在说明A. 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B. 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C. 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D. 藩镇是平定叛乱主要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致唐之乱
4、者,亦藩镇也” ,反映了藩镇两面性,故 A 项正确;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仅反映了“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 ,故 B 项错误;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仅反映了“去唐之乱者,藩镇也” ,故 C 项错误;同理,故 D 项错误。4.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 ”据此可知“海禁”政策A. 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B. 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C. 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D. 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私通者,商也” “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中可以看出,海禁时期的走
5、私活动和亦商亦盗的私人贸易不断发展,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和安定,这说明了“海禁”政策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故 D 项正确,C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海禁”政策导致贫富分化,故 A 项排除;B 项是“海禁”政策的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点睛】 “私通者,商也” “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是解题的关键。5.徐继畬在 1844 年瀛环志略手稿中, “英吉利”一节写了 2429 字,使用了 21 个“夷”字;而 1849 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 7620 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3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A. 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B. 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
6、.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D. 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 “没有使用一个夷字” ,不等同于崇洋,故 A 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手稿中使用了 21 个夷字辑著成的书稿中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 ,说明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始受到了近代观念的冲击,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1849 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 ,结合所学,这时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但尚未成为时代的潮流,故 D 项错误。6.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表东北 华北 上海 长江流域 华南1895 年 1.7 5.2 51.1 2.1 39.91931
7、 年 17.0 17.1 34.2 13.7 17.9能够说明表中数据变化的应是A. 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 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均衡发展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东北、华北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增长快,这和 1895-1931 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华北有关,A 项正确。进出口贸易值占中国百分比不能反映中国在世界市场的重要地位,排除 B。表格信息反映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的百4分比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均衡发展无关,排除 C。表格信息反映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的百分比变化,没有涉及经
8、济危机的信息,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7.1934 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 “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 。这表明当时A. 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B. 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C. 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D. 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今则知之” “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等可以看出,苏区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
9、提升,故 B 项正确。A 项“共同主张”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中广泛的民主基础说法绝对,C 错误。D 项中“开始”说法错误。8.1979 年,陈云指出:“我们国家是一个九亿多人口的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革命胜利三十年了,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有没有改善?有。但不少地方还有要饭的,这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社办工业很多,小城镇工业也很多,办这些工业是有道理、有原因的。原因就是要就业,要提高生活。 ”据此可知A. 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B. 工业建设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C. “以粮为纲”成为改革重点D. 改革原动力是解决“吃饭”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人民要求改善生活” “原因就是要就
10、业,要提高生活”来看,说明改革的原动力是解决“吃饭”即提高生活水平的问题。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没有反映,并且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是在 1959-1961 年,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工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 B 项;材料还涉及“办厂” “就业”等问题,不能得出“以粮为纲”5是改革重点,排除 C 项。9.“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认为上天赋予了每个人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同时也认为平等并不都能实现。全部权力都在人民手中,即使公正行使权力,结果也会出现不平等。雅典人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由此可知,西塞罗A. 肯定等级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础B. 认为人人平等是无法实现的
11、幻想C. 批评轮番而治造成雅典权力滥用D. 不赞成在雅典社会实行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全部权力都在人民手中,即使公正行使权力,结果也会出现不平等。雅典人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 ”可知西塞罗主张民主,但不是绝对的民主,结合所学,雅典轮番而治造成民主权力滥用,政治腐败,可知,西塞罗批评轮番而治造成雅典政治腐败,C 正确;西塞罗主张民主,而没有倡导专制等级制度,A 错误;依据材料“西塞罗认为上天赋予了每个人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同时也认为平等并不都能实现”体现人人生而平等,认为人人平等并不都能实现,不能说明人人平等是无法实现的幻想,排除 B;据“雅典人由于
12、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参政方式的局限性,并不是不赞成在雅典社会实行民主政治,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西塞罗认为上天赋予了每个人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同时也认为平等并不都能实现” “雅典人由于没有确定的等级区别,未能保持它的良好声誉” ,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10.美国建国初期,各州政府为复苏经济建立了由少数精英掌握并具有公共机构性质的特权商业公司。从 18 世纪 90 年代开始,相当多的人主张政府应该使普通人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商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推动了商业公司逐渐向私有化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美国A. 社会精英与民众的矛盾激化B. 民
13、主政治受到极大的冲击C. 联邦政府忽视了民众的利益诉求D. 社会平等化进程逐步推进【答案】D【解析】6根据材料信息的变化可知,由少数精英掌握并具有公共机构性质的特权商业公司到应该使普通人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商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推动了商业公司逐渐向私有化转变,这种变化是随着民主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故推动了社会平等化进程,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精英与民众的矛盾尖锐激化,而是强调美国政府应推动社会平等化进程,排除 A。材料变化恰恰是体现美国民主化的发展,而不是受到冲击,排除 B。C 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主张政府应该使普通人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商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矛盾,排除 C。11.1921 年苏俄成
14、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 1926 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A.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 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C. 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D. 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答案】B【解析】1921 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运用商品、市场管理经济,材料中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设立体现出国家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故 B 正确;A 是斯大林时期形成;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局势并不是越来越紧张,故 C 错误;材料不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故 D 错误。12.1928 年
15、至 1929 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 ,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 1929 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 1937 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 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A. 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 B. 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C. 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 D. 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答案】C【解析】“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 ,斯大林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由此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故 C 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违
16、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但是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 A 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对生产关系的改7造比较快,但无法体现“顺利” ,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 ,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 “今闾阎之卑,
17、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 。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 ,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 ,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材料二 11-12 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
18、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
19、 14-15 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8合所学知识,归纳 11 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答案】 (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 ;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 ;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
20、要驱动力等。原因: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2)不同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共同影响: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等。【解析】【详解】 (1)本题根据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
21、面向下层民众、奢侈消费之风、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等方面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再根据材料一“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二“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城市经济功能、城市外向型发展、商业资本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兴办大学等方面指出
22、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在于根据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萌芽、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化等方面归纳 11 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19 世纪 40 年代之前西方工业国都在实行贸易保护措施;1846 年英国废除9谷物法以后到 19 世纪 70 年代各国主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 世纪 70 年代各国又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二战以后至 60 年代末,美国率先提出和实
23、施自由贸易政策主导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70 年代以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又被各国逐渐采用。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贸易保护仍然是各国贸易政策的支撑点,不仅包抬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竞争的激烈会不断实施贸易保护。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对外贸易政策。阐述:工业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二战后,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倡导成立关贸总协定,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综上所述,
24、国家经济实力薄弱时,往往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保护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强大时,往往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利用竞争优势发展经济。【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材料所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化,均经历了从贸易保护到贸易自由再到信贷贸易保护的变化,究其原因政策的变化均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更好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等,由此可以得出论题为:贸易政策的变化服务于国家利益。结合英美两国贸易政策调整及影响等史实加以论证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点睛:本题要求学生把握一点,即任何国家的对外政策,均是以自身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由此得出材料中对外贸易政策
25、的转变必然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来加以考量的。15.【历史选修 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801920 年间,美国平均每 10 年入境的外来移民达到 659 万,爱尔兰人的天主教文化、亚裔和非裔的文化、美洲土著的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相互交织。1891 年,美国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成立了“十人委员会” ,着手进行课程改革,先后于 1893 年和 1899年发布了十人委员会报告和中学历史学习两份核心文件。面对当时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以适应城市化、工业化的社会呼声, “十人委员会”以“我们美国人只知道美国的伟大,却不知道其为什么伟大” 、 “(历史教育)是人的各种条件的平衡器是社
26、会这部机10器平衡的轮子”为由将中学历史课程列入九大核心课程。中学历史课程强调“熟悉政治和社会环境,鉴别社会和国家本质,形成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 。在课程设置中,希腊史、罗马史、英国和法国史成为世界史的主要内容,而英国史不但在第二模块中世纪和现代欧洲历史中出现,还设置了第三模块专门学习英国史。摘编自张卓鸿与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答案】 (1)19 世纪晚期工业化进程的冲击;大量移民涌入导致多元文化并存;中学历史课程
27、教育功能和价值;培养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感的需要。(2)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宣扬美国主流价值观;提升中学历史课程的地位(成为核心课程) ;突出欧洲史尤其英国史的比重。【解析】(1)从材料中的第一句话就可以得出大量移民涌入导致多元文化并存使得改革急需进行。从材料给出的时间1880-1920 年,这一时期美国受到 19 世纪晚期工业化进程的冲击,课本需要进行时代性的跟进,要培养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此外,中学历史课程教育功能和价值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我们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次改革的特点。首先,从改革的目的来看,体现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从改革的内容来看,宣扬了美国主流价值观、突出欧洲史尤其英国史的比重;最后,从作用来看,提升中学历史课程的地位(成为核心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