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 2019 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1.过量摄入糖类会导致体内脂肪积累,其部分原理如图所示。其中过程 X、物质 Y 和物质Z 分别是A. 糖酵解、丙酮酸、脂肪酸 B. 有氧呼吸、乳酸、脂肪酸C. 糖酵解、乳酸、胆固醇 D. 有氧呼吸、丙酮酸、胆固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葡萄糖要想转变成脂肪,首先要经过糖酵解过程,生成丙酮酸,故 X 是糖酵解,Y 是丙酮酸,又因为脂肪都是甘油三酯,由甘油和脂肪酸发生酯化反应而形成,故 Z 应该是脂肪酸,故 A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2、联系的能力。2. 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虎克(R.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 ,建立了细胞学说B坎农(W.B.Cannon)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C摩尔根(T.H.Morgan)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答案】C【解析】虎克只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本栓组织,发现“细胞” ,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坎农提出了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但不是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提出的,细胞内基因
3、的表达是众多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摩尔根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控制果蝇眼2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韦尔穆特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只能说明哺乳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不能说明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所以 C 正确3.分析下面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三张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中 c 点时的温度如果对应是乙图的 t1,则当温度变成 t2时,c 点向左上方移动B. 从乙图可以看出,温度接近 t4时,总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因而是该植物能正常生长的极限温度C. 如果乙图的光强度位于光饱和点,那么白天环境温度为 t2时,植物能获得最佳的生长收
4、益D. 从丙图可知,用于地膜覆盖、大棚种植等的塑料薄膜的颜色最好为红色或蓝紫色,这样有助于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乙图可知,t 2时的光合作用速率比 t1高,因此将温度从 t1变为 t2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c 点向右上方移动,故 A 错误;植物生长满足的条件是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 0,故 B 错误;根据乙图可知,在 t2 时,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生长最快,故 C 正确;大棚的塑料薄膜最好是白光,含有红光和蓝紫光,比单纯含有某种光好,故 D 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4.
5、亚硝酸盐可使 DNA 的某些碱基脱去氨基,碱基脱氨基后的变化如下:C 转变为 U(U 与 A配对) ,A 转变为 I(I 为次黄嘌呤,与 C 配对) 。现有一 DNA 片段为 ,经亚硝酸盐作用后,若链中的 A、C 发生脱氨基作用,经过两轮复制后其子孙代 DNA 片断之一为3( )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AGTCG-经亚硝酸盐作用后,A、C 发生发生脱氨基作用,变成-IGTUG-,以该链为模板复制成的 DNA 分子是 ,该到 DNA 分子再复制一次产生的 2 个 DNA 分子分别是 和 ,以链为模板复制成的 2 个 DNA 分子都是 。考点
6、: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 DNA 复制,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5.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蛛,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B. 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C.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D. 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一秆双穗”植株在当代出现,属于显性突变,且该植株为杂合子;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先利用花药离
7、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最后筛选出人们所需的品种。【详解】A. 突变性状在当代就显现,说明该突变为隐性基因变为显性基因引起的,A 错误;B. 突变株为杂合子,其自交可产生“一秆双穗”的纯合子,B 正确;4C. 基因突变不会导致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形态变化,所以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无法判断发生基因突变的位置,C 错误;D. 花粉是单倍体,培养成植株不能繁殖,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还需诱导染色体加倍,再经过筛选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D 错误。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 Y、X、Z 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下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
8、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下左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X 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 Z 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 Y 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 X 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答案】A【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 Y、X、Z 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 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 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
9、的;从图中不能看出 Y 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 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 A 正确。7.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下图) 。请回答问题。5(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_,尿素含量_。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_的产物。(2)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_;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通过_作用,为细胞提供_。(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
10、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_。(4)由(1)和(3)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_的特性。【答案】(1)降低 增加 细胞代谢(代谢)(2)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 呼吸 能量(ATP)(3)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裂解)(4)选择透过性【解析】(1)由题干和图示知: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的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而尿素含量则增加,因原培养液中无尿素,根据葡萄糖、氨基酸和尿素的化学元素组成特点可知:尿素为氨基酸的代谢产物。(2)氨基酸在细胞内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葡萄糖则主要作为能源物质,通过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3)正常情况下,因肝细胞膜通透性功能
11、正常,所以转氨酶不会排出胞外,若肝细胞发生病变,其细胞膜通透功能异常时,转氨酶就会排出胞外。(4)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透过性。8.植物体内部分代谢示意图,分析回答:6(1)A 过程表示光合作用的_阶段,在叶绿体的_中进行。其中为 C3 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2)B 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写出形成 c 的反应方程式_。(3)将某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内,在黑暗条件下,罩内 CO2含量每小时增加了 20mg;在充足光照条件下,罩内 CO2含量每小时减少了 45mg。据测定,上述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共合成葡萄糖 50mg/ h。若呼吸底物和光合产物均为葡萄糖,请回答: 该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通
12、过光合作用每小时共吸收 CO2_mg。 该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呼吸作用每小时产生 CO2_mg,在光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的 CO2比在无光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的 CO2多_mg。 光照条件下该植物每小时净积累葡萄糖_mg。【答案】 (1). 暗反应 (2). 叶绿体基质 (3). ATP 和 NADPH (4). 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 (5). NADP+H+2e NADPH (6). 73.3mg (7). 28.3mg (8). 8.3mg (9). 30.7mg【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 B 阶段能够利用光能,因此 B 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A 表示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可
13、用于有氧呼吸,因此图中 C、D、E 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图中 a 表示 CO2,b 表示 C3,c 是 NADPH,d 是丙酮酸,f 是H。【详解】 (1)图中 A 过程需要利用 B 过程产生的 ATP 和 NADPH,因此 A 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B 为暗反应阶段中 C3 化合物的还原提供 ATP 和NADPH。(2)B 过程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该阶段中发生的能量变化是光能电能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形成 c 的反应方程式为 NADP+H+2e NADPH。(3) 根据题意,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共合成葡萄糖 50mg/ h,可根据方程式:76C
14、O2+12H2O=C6H12O6+6O2+6H2O,可算出 CO2固定量为 64450/180=73.3mg,因此该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每小时吸收 CO2量为 73.3mg。 在充足光照条件下,罩内 CO2含量每小时减少了 45mg,即净光合速率;根据第小题,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光合作用每小时吸收 CO2量为 73.3mg,而罩内 CO2含量每小时减少了 45mg,则该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呼吸作用每小时产生 CO2=73.345=28.3mg;而将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内,在黑暗条件下,罩内 CO2含量每小时增加了 20mg,因此在光照条件下呼吸作用放出的 CO2比在黑暗条件下呼吸作用
15、放出的 CO2多 8.3mg。 光照条件下植物每小时净积累葡萄糖量=制造量(50mg)呼吸消耗量;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可根据方程式 6CO2+12H2O=C6H12O6+6O2+6H2O 计算,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呼吸作用每小时产生 CO2为 28.3mg,换算为葡萄糖量=18028.3/(644)=19.3mg ,则每小时净积累葡萄糖量=制造量(50mg)呼吸消耗量(19.3mg)=30.7mg。【点睛】本题的考点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有氧呼吸,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过程的准确理解和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
16、点。本题难点是第(3)小题的计算,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并能正确利用题中数值进行计算,需要学生正确判断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及三者之间的关系。9.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的问题。.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 3 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体基因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_。(2)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_。(3)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_。(4)该昆虫
17、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 D 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有_。.红眼(A) 、正常刚毛(B)和灰体色(D)的正常果蝇经过人工诱变产生基因突变的个体。下图表示该突变个体的 X 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及其上的相关基因。8(1)人工诱变的物理方法有_。(2)若基因 a 和 b 的交换值为 5%,现有白眼异常刚毛的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杂交得到F1,F1 雌果蝇所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的比例是XAB:X Ab:X aB:X ab=_:_:_:_。.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回答(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2)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_
18、。(3)如果 II-4、II-6 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双胞胎(IV-1 与 IV-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双胞胎中男孩(IV-I)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答案】 (1). 不遵循,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 AbD、abd 或 Abd、abD (3). A、a、b、b、D、d (4). 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5). X 射线( 射线、 射线、 射线、紫外线等)辐射 (6). 19 (7). 1 (8). 19 (9). 1 (10).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1). 伴 X 显性遗传 (12
19、). 1/1296 (13). 1/36【解析】【分析】分析中题图可知,该细胞的基因型为 AabbDd,其中 A(a)和 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连锁定律,A(a)和 D(d)位于 2 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分析中题图可知,控制果蝇眼色和刚毛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9属于连锁关系,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中图谱分析,先分析甲病,由于-1、-2 正常,-2 患病,则甲病致病基因是隐性,由于父亲正常但女儿患病,此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 X 染色体上,所以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分析乙病,乙病中患者多为男性,且父亲患病儿子也患病,判断很可能是伴
20、Y 遗传;若是伴 X 显性遗传病,则父病女必病,与题不符,因此该病不可能是伴 X 显性遗传病。【详解】.(1)由图可知,控制常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2)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发生自由组合,所以精细胞基因组成是 AbD、abd 或 Abd、abD。(3)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移向两极的基因都是有 A、a、b、b、D、d。(4)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 D 基因在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时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1)人工诱变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
21、理,人工诱变的方法包括使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其中物理方法主要是利用各种射线如 X 射线、 射线、 射线、 射线、紫外线激光等辐射。(2)白眼异常刚毛的雌果蝇(X abXab)与正常雄果蝇(X ABY)杂交,F 1基因型为:XABXab(雌性) 、X abY(雄性) ,则正常情况下 F1雌果蝇 XABXab可以产生配子为XAB:X Ab:X aB:X ab=1:1:1:1;若基因 a 和 b 的交换值为 5%,根据交换值=重组配子数配子总数100%,5%=(X Ab+XaB)(X AB+XAb+XaB+Xab)100%,又配子形成过程中,XAB=Xab,X Ab=XaB,可得:X AB:X Ab
22、:X aB:X ab=19:1:1:19。.(1)甲病具有“无中生有”特点,且女患者的父亲不患病,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乙病男患者的母亲、女儿不患病,因此不可能伴 X 显性遗传病。(3)甲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 II-4、II-6 不携带致病基因,设控制甲病的基因为a,II-8 有病,则 I-3、I-4 基因型均为 Aa,II-5 基因型概率为 2/3Aa 和 1/3AA,II-6 不携带致病基因,故其基因型为 AA,因此 III-2 基因为 AA 的概率为 2/3,Aa 概率为 1/3,同理 III-1 基因概率 1/3Aa 或 2/3AA,因此其子代患甲病概率为 1/31
23、/31/4=1/36,因此双胞胎同时患甲病的概率为 1/361/36=1/1296;因乙病具有代代相传且患者全为男性,因此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伴 Y 遗传,因 III-2 患病,则双胞胎男孩患病,故 IV-1 同时患有10甲乙两种病的概率为 1/361=1/36,子代女孩一定不会患乙病,故 IV-2 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 0。【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以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伴性遗传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分析图形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性较强,本题难点是基因连锁交换值的计算,要求学生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交叉互换的知识要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10.桦
24、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1)假设:_。(2)实验步骤:选择工业污染区 A 和_地区 B;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若干;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3)实验结果:如下表表 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地区 项 目 浅色蛾 黑色蛾释放数 400 500工业污染区 A 回收数 52 150释放数 500 600B回收数 60 30(4)结论:_。 (
25、5)分析与评论: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答案】 (1). 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 (2). 非工业污染区 (3). 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4). 不同污染11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解析】【分析】在非工业污染区,树干呈浅灰色,浅色的桦尺蛾能适应环境而生存,黑色的桦尺蛾不适应环境而不能很好的生存;在工业污染区,树变黑,黑色的桦尺蛾能适应环境,而浅色的桦尺蛾不能适应环境,因此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树上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被鸟类捕食
26、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为了证明这个结论,可以在工业污染区和非工业污染区中释放黑色蛾和浅色蛾,然后进行回收实验进行验证。科学探究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步骤,实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详解】 (1)根据题干信息: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娥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因此可作出的实验假设是: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2)实验中只有一个自变量,实验中可以改变的量是环境,因此应选择工业污染区 A 和 非工业污染区地区 B;(3)根据表 1 内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 A 区内,浅色蛾的回收率是 5240013%,黑色蛾的回收率是 15050
27、030%;在非工业污染区 B 区内,浅色蛾的回收率是 6050012%,黑色蛾的回收率是 306005%,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4)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可能原因是: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树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所以工业污染区树皮变黑,黑色蛾与周围环境一致不易被捕食,数量较多。【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实验设计的原则,根据实验目的完善实验步骤,并能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11.人体细胞内
28、含有抑制癌症发生的 P53 基因,生物技术可对此类基因的变化进行检测。12(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通常包括_和_。(2)已知限制酶 E 识别序列为 CCGG,若用限制酶 E 分别完全切割正常人和患者的 P53 基因部分区域(见上图) ,那么正常人的会被切成_个片段,而患者的则被切割成长度为_对碱基和_对碱基的两种片段。【答案】 (1). 从细胞中分离 (2). 通过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3). 3 (4). 460 (5). 220【解析】【分析】分析题图:正常人的 p53 基因部分区域有两个限制酶 E 识别位点,能被该酶切割形成 3 个片段,即 290kb、170kb 和 220kb;患者的
29、p53 基因部分区域发生基因突变,且突变位点位于其中一个限制酶 E 的识别序列上,导致限制酶不能识别该序列,所以患者的 p53 基因部分区域能被该酶切割形成 2 个片段,即 460kb、220kb。【详解】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直接分离和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两种。(2)正常人 p53 基因有两个限制酶 E 的识别序列,完全切割后可产生三个片段,患者 p53基因中有一个限制酶 E 的识别序列发生突变,且突变点位于识别位点内,这样患者就只有一个限制酶 E 的识别序列,切割后产生两个片段,分别为 290+170460 对碱基,220 对碱基。【点睛】本题以图为载体,考查基因突变、基因工程,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