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92985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山西省长治二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共 7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1. 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 ,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这表明A. 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B. 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C. 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 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仅涉及西周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 ,并未说明西周的封国缺

2、乏自主权力,且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和“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 ,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较商代政治制度更有助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故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且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认为:“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分封制和郡县制C. 宗法制和郡县制 D. 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3、:结合所学知识, “周之失,在于制”是指周朝的失利在于分封制度,导致地方势力过大,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因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割据争霸的状况;“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是指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治,秦朝衰亡在于暴政而非郡县制,因此选 B。ACD 都与题干不符。- 2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1)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

4、地方行政制度;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2)不同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具体表现在: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3.周灭商后,虽然封了纣子武庚,但周武王对他并不放心,又封自己的弟弟们去殷人故地。“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

5、,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 。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度A. 有效阻止了地方叛乱B. 扩大了国家疆域面积C. 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D.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封了纣子武庚,但周武王对他并不放心,又封自己的弟弟们去殷人故地”中可以看出,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故 D 项正确;A 项是 D 项具体表现;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土面积的扩大,故 B 项排除;中央集权制是秦朝设立的,排除 C。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封了纣子武庚,但周武王对他并不放心,又封自己的弟弟们去殷人故地” ;从中可以看出分封制就是为了维护周王的统治。4.有学者指出,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尽

6、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但是如果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很难产生向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 -A.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 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D. 导致了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成,故 C 项正确。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故 A 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但与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故 B

7、 项错误。D 项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故错误。5.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8、(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4)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古代官职6.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 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 厉行文化专制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推行的郡县制。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 4 -韩非子是法家人物,主张集权,而“要在中央”正是其加强中央集权思想的体现与反映。本题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

9、 AB 两项都中央行政体制,不符合题意,直接排除;D 项是思想文化的政策,是为政治上的专制服务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正确,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 。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郡县制7.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

10、“侯”同音, “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 B 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 ,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 A 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 C 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 D 项错- 5 -误。点睛:本题以东汉画像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题目新颖,紧跟全国卷的命题思路,是江苏历史卷中的亮点。汉代画像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曾对画像石的价值

11、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除了古人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 “假如把这些石刻画像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8.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 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 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 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

12、科举制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产生于隋唐时期,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因此题干“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的说法错误,排除 A;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过很大的积极作用,而题干中的评价过于片面,因此题干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C 项正确;BD 两项说法均不够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的变迁科举制9.在中国古代,新建王朝往往大体上沿用旧王朝的政治制度。下列政治制度中能归于此类的是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中书门下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A. B. C. - 6 -D. 【答案】A【解析】【详解】唐代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中书

13、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根据材料“新建王朝往往大体上沿用旧王朝的政治制度”可知符合题意,故选 A。明成祖设内阁,不符合题目要求,故不选,排除 B 和 D。清雍正帝设军机处,不符合题目要求,故不选,排除 C。10.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 3 记载,北宋曹州(今山东菏泽)商人于令仪的子侄多人考中进士。书中还记载了朝廷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该材料反映出A. 商人子弟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权利B. 考试内容在四书之内C. 宋代开始打破世族垄断官场的局面D. 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从材料“宋人” “商人于令仪的子侄多人考中进士” “对考生试

14、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可以看出,宋朝采取这些措施,可以防止作弊,有利于科举考试的相对公平公正,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商人开始有科举考试的权力,故 A 项排除;B 项是明朝开始,排除;C 项错误,错在“开始” 。11.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 秦丞相府B. 唐尚书省C. 元中书省D. 清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审查备选项,A 项秦丞相有这一作用但主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B 项唐朝尚书省只负责执行,C 项元朝中书省负责处理政务,D 项与军机大

15、臣的职责非常贴近。- 7 -12.明朝朱元璋认为宰相多“专权乱政”而废宰相,立铁牌“内官不得干预政事”于宫门内,但明朝权臣乱政、宦官专权现象仍屡禁不止,究其根源是在于A.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结果B. 君主专制极端强化的结果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弊端D. 票拟权和批红权不断下移【答案】B【解析】【详解】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的衍生物,实际是由于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导致皇帝扶持起来的一个势力集团,他们在为皇帝服务的同时,趁机为自己牟利。故选 B。中央集权是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C。

16、D 只是表象,不是根源,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13.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 1000 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 50 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明朝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认识。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内阁与军机处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两个机构离皇帝褣的远近变化,说明了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的加强,D 项符合题意,正确;A 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符合题意;B 项不是本质上的,不符合题意;

17、题干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C 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内阁制与清朝军机处14.直接民主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直接有关的是A. 雅典的农业发达B. 小国寡民的城邦- 8 -C. 古希腊民主传统D. 斯巴达人的威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雅典城邦制度的特征是小国寡民,这也就能够实现全体公民参加公民大会, B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均与直接民主的形成无直接联系,排除。15.梭伦改革的一项措施被认为“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 。该项改革措施应该是A. 颁布

18、“解负令”B. 实行财产等级制C. 设立民众法庭D. 设立四百人会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驱走了贵族经济上残酷统治的黑暗,给广大平民带来了光明”可知,改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权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结合改革措施,A 符合题意,故选A。财产等级制维护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设立民众法庭是为了维护司法公正,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C。四百人会议不属于在经济上限制了贵族的权力,故不符合题意,排除 D。【点睛】了解梭伦改革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社会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会议” ;建立陪审法庭。16.雅典执政

19、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 “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 ”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 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答案】C【解析】- 9 -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是用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克里斯提尼设立 10 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 4 个氏族部落。雅典被分为城区、沿海和内地三大地区,各大地区再分为十部分,称为三一区。通过抽签,从每个

20、大区中各抽一个三一区,合成一个地区部落。通过改革,地域原则代替了血缘原则,削弱了氏族贵族在各方面的影响。A、B 是梭伦改革的内容和影响,D 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故选 C。点睛: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意义: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17.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某机构是一个总司一切事务的行政组织,其成员由抽签选出,每日在雅典城中的大会堂内召开会议,除了节日及凶兆日子外,会议皆会举行。这一机构是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陪审法

21、庭 D. 十将军委员会【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总司一切事务的行政组织” “每日在雅典城中的大会堂内召开会议”等信息可知是五百人议事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排除 A,B 项正确。陪审法庭是司法机关,而不是行政机关,排除 C。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高的军事机构,而不是行政机关,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18. “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 ,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这说明A. 雅典的社会结构有效制约了权力的滥用B. 雅典选举制度没有等级差别和贵贱之分C. 人人平等是雅典社会民主和自由的基础D

22、. 轮番而治有利于雅典社会的正义与公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体现了轮番而治有利于雅典社会的正义与公平,故 D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雅典的社会结构有效制约了权力的滥用,故 A 排除。雅典选举制度有等级差别和贵贱之分,例如公民和非公民,故 B 排除。公民平等是雅典社会民主和自由的基础,不是人人平等,故- 10 -C 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19.有人在评价雅典民主时说道:“在一项政策通过时,它往往能够集中多数人的智慧,从而使该政策总是显现出更实际和更安全。 ”这实际上是说明雅

23、典民主A. 有利于修正错误B. 有利于监督政府行为C. 有利于正确决策D. 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在一项政策通过时,它往往能够集中多数人的智慧,从而使该政策总是显现出更实际和更安全。 ”说明雅典民主制政治由于实行多人集中决策,说明决策相对正确性,故选择 C 项。材料没有体现“修正错误”的信息,故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监督政府行为”的信息,故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促进文化发展”的信息,故排除 D。20.雅典民主“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材料认为雅典民

24、主A. 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B. 是一种直接民主C. 易形成集体暴政D. 是少数人的民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人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来”可知,绝对的民主有可能压制少数人的意见和权利,形成多数人的暴政,故选 C 项。ABD 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21.有历史学家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下列属于“狭隘”的主要表现的是A. 妇女无权参与政治- 11 -B. 男人参军保卫国家C. 全体男性皆为公民D. 男性公民共享政权【答案】A【解析】【详解】狭隘是

25、指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仅是占居民比例 9%的公民群体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故选 A。B 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B。雅典公民不包括儿童、妇女、外邦人,故“全体男性皆为公民”表述错误,排除 C。D 不是“狭隘”的表现,故排除 D。【点睛】 “狭隘”的表现:范围: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从根本上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性质: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方式:抽签选举等方式,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2.十二铜表法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原因是A. 是在平民的强烈要求斗争下颁布的B. 法典

26、给平民一定的好处C. 实现了有具体、明确的法律条文可依D. 它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答案】C【解析】十二铜表法条文比较清晰,从而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因此是平民的胜利。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能反映作为平民胜利的原因,排除;B、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罗马共和国建立时没有成文法,只有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为规范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准则的习惯法。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奴隶主贵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平民发动反对贵族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罗马奴隶制国家才

27、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维护了平民利益。 十二铜表法把一向由贵族垄断而自由掌握的法律,用通俗的文字公布出来,作为罗马公民的奴隶主和平民均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23. 罗马法规定:“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 12 -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即使国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 ”该规定A. 强调保护私权,限制公权滥用B. 强调人人平等,打破贵族垄断C. 强调法律至上,维护法律权威D. 强调社会和谐,协调人际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在强调个

28、人生活是人的“私权” ,国家是不能侵犯个人的“私权”的,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保护私权而不是强调人人平等,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保护私权而不是强调法律至上,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保护私权而不是强调社会和谐,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24.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 5 个证人和 1 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由此可见罗马法A. 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B. 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 不断发展完善D. 反对奴

29、隶主对奴隶的压迫【答案】A【解析】从材料“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中可以看出罗马法比较重视形式和法律程序,但是这些繁琐的程序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十二铜表法的发展完善和阶级压迫,故 CD 项错误。点睛:材料“还必须邀请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体现出罗马法特点,从而总结出答案。25.罗马法经历了从治“公民”到治“万民”的变化,推动这一转变的是A. 平民和贵族斗争B. 罗马帝国不断向外扩张- 13 -C. 法律混杂使用不便D. 罗马帝国的分裂【答案

30、】B【解析】【详解】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故选 B。平民和贵族斗争促成了罗马法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故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A。C 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C。D 不符合史实,应该是在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中形成的,故排除 D。26.下面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反映了罗马法案情:甲请乙建造房屋。新屋落成后不久倒塌,致甲之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之子告上法庭。判决: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判决乙之子无罪开释。在

31、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A. 重视人的基本权利 B. 限制原告的权利C. 强调原告被告平等 D. 维护被告的利益【答案】A【解析】材料中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承担,这体现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D 选项错误,材料的判罚是有法律根据的,不存在限制原告的权力,维护被告的权利。C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27.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 18 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14 -D

32、. 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8 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 ,这实际是揭示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选 A。B 项是 19 世纪的;C 项错误,1689 年权利法案就开始限制王权了;D 项错误,国外此时已经没有权力了。考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责任内阁制【名师点睛】英国首相、国王、内阁及议会之间的关系(1)首相是内阁首脑,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2)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33、受议会监督;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3)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英国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即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28.英格兰大法官亨利德布雷克顿有一句名言:“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由此分析英国 18 世纪初的国王A. 拥有专制王权B. 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C. 依据宗教教义进行统治D. 是国家元首,有权制定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名言反映了国王地位尊贵,但他必须遵从法律,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国王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受到法律制约,而

34、不是拥有专制王权,故 A 项错误。C 项说法错误,18 世纪英国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不可能依据宗教教义进行统治,故错误。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议会拥有立法权,故 D 项错误。- 15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9.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其确立的标志是A. “光荣革命”B. 权利法案颁布C. 责任内阁制形成D. 1832 年议会改革【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35、 1689 年英国颁布权力法案 ,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是前提条件;CD 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30.“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 ”这一观点主要认为权利法案A. 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B. 改变了英国国王权力的来源C.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D. 为君主立宪制奠定了法律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可知, 权利法案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 ,创造了

36、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故选 A。材料没有体现 B 的信息,故排除 B。C 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C。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故 D 表述错误,排除 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此后英国代议制不断完善。31.1730 年,英国艾格蒙特勋爵评论当时的首相沃波尔说:“现在沃波尔爵士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干着肮脏的勾当,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到他的宠信,而实际上王座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 16 -优点与品格”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 政

37、治制度的腐败 B. 议会是政治制度的基础C. 责任内阁制成为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工业革命影响政局变化【答案】C【解析】沃波尔是英国的第一任首相,材料所说的“趋附着他” “获得他的保护与宠信”的人即内阁的阁员,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成为负责行政事务的主要机构,首相带领阁员处理国家日常事务,国王只是国家象征,没有实际权力。正因如此,国王只能从“从首相那儿”得到一点点大臣们的信息。故选 C。材料是揭示内阁与大臣的关系,并非政治制度腐败,排除 A;材料没有揭示议会是政治制度的基础,排除B;1730 年,英国没有开始工业革命,排除 D。 32. 1784 年,英

38、国下议院以208 票对 196 票延搁了首相小威廉皮特关于增收补助金的议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小威廉皮特宣称:“我信任我的同僚,但我更信任自己。”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 交给最高法院裁决 B. 提交国王作出决策C. 悍然出兵驱散议会 D. 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当英国议会与首相产生矛盾时,首相可以解散议会,故 D 正确。A、B 不属于解决的办法。C 出现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它与专制统治相关。33.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他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

39、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B.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D.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答案】B【解析】“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团结在一起等字眼足以证明国王的影响力,也反映了当时英- 17 -国国王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内阁首相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战时状态也不会赋予国王行政大权,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国王的作用仍然很大。34. 19 世纪

40、英国政治家评论道:“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这反映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A. 国王是国家元首 B. 国王“统而不治”C. 国王任命内阁首相 D. 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选任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国王“统而不治” ,没有实权,故 B 正确。国王是国家元首,没有突出“统而不治” ,故 A排除。国王任命内阁首相,只是形式上的,故 C 排除。当时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故 D错

41、误。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名师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在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35.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议会是在A. 1832 年议会改革后 B. 内阁制形成以后C. 光荣革命后 D. 19 世纪后半期的议会改革后【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兴工业城市

42、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在光荣革命之后并未进入议会,他们得以进入议会是 19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的产物,所以排除 B、C 选项,选择 A 选项。D 选项时间过晚。第卷(共 30 分)- 18 -二、非选择题(36 题 16 分,37 题 14 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公元前 5 世纪雅典民主鼎盛时期,雅典总人口 40 万人中,奴隶 20

43、万,公民 168 万,外邦侨民 32 万。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古代史材料二 19 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1918 年:30 岁以上有一定时产的妇女获得普选权。1969 年:年满 18 周岁的英国男女公民都有权参加下议院选举。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近代史材料三 第九条: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权利法案来雅典讲学的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 ”结果其著作被焚,这个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句话影响西方哲学史两千年伟大的哲学家被控“不敬神” ,只好逃

44、离雅典并死于途中。袁廷虎从自由角度看雅典民主的弊端(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指出英国民主政治与雅典的不同之处。(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英国和雅典对待个人自由的态度。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雅典民主制的认识。【答案】 (1)人民主权;直接民主;少数人的民主。(2)代议制民主;民主范围扩大。(3)态度:英国:支持言论自由,保障个人自由。雅典:言论自由权受到限制,个人自由服从于城邦的利益。认识:雅典民主政治有利于推动雅典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 19 -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借鉴;但直接民主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直接民主易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

45、的暴政;有限民主;践踏个人的权利与自由。【解析】第一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依据材料一“雅典总人口 40 万人中,奴隶 20 万,公民16.8 万”从直接民主和民主性质回答。第二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和英国代议制之间的区别。比较材料一从代议制和选举权扩大回答。第三题根据材料分析雅典和英国对待个人自由的态度,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 “结果其著作被公焚”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积极和局限性分析回答。点睛:不可忽视题首的主题提示语。在本题中,“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 ”就是主题提

46、示语。它向我们揭示了所有材料的共同主题,对我们理解材料的核心思想及命题意图有很大的帮助。在审题时,首先要关注题首的主题提示语,弄清楚本题的主题之后再做下一步工作。37.材料一 汉兴之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材料二 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汉书(1)概括“秦之弊”的主要表现。(2)概括汉初统治者在制度和政策上对秦朝的改变。(3)列举汉武帝“内改法度”的措施。【答案】 (1) “秦之弊”指秦的暴政:滥用民力,赋税、徭役

47、负担沉重;秦律苛刻。(2)制度:变郡县制为郡国并行制;政策:变苛政为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3)孝武指汉武帝。加强皇权,裁抑相权,启用亲信近臣组成的决策核心,称“内朝”或“中朝” 。创设刺史制度,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豪强)的监督和控制。颁布“推恩令” ,大大削弱诸侯王国的权力。改进选官制度,创立察举制。- 20 -【解析】【详解】 (1)依据秦朝实行暴政从“滥用民力,赋税、徭役以及秦律苛刻”等思考回答。(2)依据所学从汉初统治思想政治制度的变化和“与民休息”措施回答;(3)依据材料二中“外攘四夷,内改法度”可知是汉武帝,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从内外朝、刺史制度、选官制度的设立以及实行“推恩令”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