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屯留一中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组织液 B. 血液 C. 细胞内液 D. 细胞外液【答案】D【解析】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名师点睛】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A. B.
2、 C. D. 【答案】B【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正确;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错误;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正确;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 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3. 下列关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B. 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降低,从而产生渴觉C. 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增加D. 血糖低于正常值时,肝糖原、肌糖原都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2
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都在下丘脑,故 A 正确。当人体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会升高,从而产生渴觉,故 B 错误。寒冷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增加,故 C 错误。血糖低于正常值时,只有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故 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 HCO3-、HPO 42-等参与维持血浆 pH 相对稳定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答案】A【解
4、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稳态的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掌握内环境知识的能力。【详解】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成分,不存在于血浆,A 错误.免疫系统可以清除内环境中的衰老死亡的细胞和外来的病菌和病毒,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B 正确.HCO3 、HPO 42 等可以中和溶液中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参与维持血浆 pH 相对稳定,C 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所以其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D 正确.【点睛】易混点: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血浆蛋白分布于血浆中。内环境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的共同调节下实现稳态的。5.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3 -A
5、. 内环境是指细胞的内部环境,包含甲、乙、丙B. 乙表示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 2/3C. T 细胞、B 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也可以存在于乙液中D. 丁液中 O2 浓度比甲液中高【答案】C【解析】A、内环境是指细胞的内部环境,主要由甲、乙、丙组成,还含有脑脊液等其他液体,A 错误;B、由以上分析可知: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B 错误;C、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中,也可以存在于血浆中,C 正确;D、丁液中 O2浓度比甲液中低,D 错误【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名师点睛】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
6、血浆和淋巴组成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6.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 )A. 神经中枢 B. 反射弧 C. 中枢神经系统 D. 神经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答案选 B。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7.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前后,刺激点的膜电位变化过程的是 - 4 -A. B. C. D. 【答案】D【解析】题图可知,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故 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能记住静息
7、时,膜内外电位和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识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是解题的关键。8. 下列关于神经传导的相关结构与功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小体能够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到突触后膜C. 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D. 感受器的基本功能是感受刺激,形成感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突触小体能够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 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B 正确。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 错误。感受器的基本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D 错误。考点:
8、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过程,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9. 医生给呆小症、侏儒症和糖尿病患者分别口服相应的激素,有疗效的是 ( )A. 呆小症和侏儒症 B. 侏儒症和糖尿病 C. 都有效 D. 只有呆小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呆小症是幼年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侏儒症是幼年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患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效,所以口服相应的激素,有疗效的是呆小症患者。考点:本题考查激素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意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及理解应用能力。10. 人体产生的多种抗体能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相结合,其中 TBAb(抗体)具有与
9、促甲状- 5 -腺激素相同的生理效应,且不受负反馈调节的影响;TBAb(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亲和力较强,但不影响靶细胞的分泌功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甲状腺细胞细胞膜的表面B. TBAb 可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 TBAb 可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D. 两种抗体的产生和作用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弱的结果【答案】D【解析】促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受体一般位于细胞膜的表面,A 正确;BAb(抗体)具有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效应,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反馈作用于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10、,B 正确;TBAb(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亲和力较强,但不影响靶细胞的分泌功能。所以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对于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C 正确;依据题意,抗体攻击的对象是人体正常细胞的结构,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的结果。D 错误。【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名师点睛】分级调节的基本模型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反馈调节:如图中“相应激素”含量的变化,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进而影响“相应激素”的分泌量。11. 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11、B.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出双向传递C. 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 反射活动中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答案】B【解析】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保持静息状态,反射活动发生时需要由一定的刺激引起,A 正确;兴奋- 6 -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因为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 错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C 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又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所以反射活动中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D 正确。【考点定位】神经调节【名师点睛】弄清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在神经元上的双向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的相关知识兴奋在
12、神经元上的双向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12.下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B. 图中甲表示胰岛 B 细胞,乙为胰岛 A 细胞,A 为胰高血糖素,B 为胰岛素C. 结构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D. 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岛和肾上腺分泌相应激素【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A 正确;图中甲表示胰岛B 细胞,乙为胰岛 A 细胞,A 为胰
13、高血糖素,B 为胰岛素,B 正确;结构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C 正确;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岛分泌相应激素,并可通过反射弧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相应激素,D 错误。【考点定位】血糖平衡的调节。- 7 -13.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会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B.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达到不变时,机体达到稳态C. 免疫系统对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其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的D. 内环境是所有生物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答案】C【解析】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对,故其 pH 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A 错误;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其理化
14、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B 错误;免疫系统对稳态的维持是通过其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的,C 正确;内环境是高等生物或人体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D 错误。【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14. 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A. 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B. 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C. 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D. 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答案】B【解析】健康人体的内环境时刻处于相对稳定,A 错误;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B 正确;此时人体激素分泌发生了变化,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 错误;出汗是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D 错误。【考点定位】体温调节。【名师
15、点睛】 (1)体温调节的原理: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的过程。 (2)散热和产热的过程:散热途径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产热途径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在增加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属于协同关系。15.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其中表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8 -A. 人体长期缺碘时,体内均会高于正常水平B. 用饲喂正常动物,将引起的分泌量减少C.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D. 切除垂体,则的合成分泌量都将减少【答案
16、】D【解析】图中激素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人体长期缺碘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均会高于正常水平,A 正确;用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将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B 正确;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C 正确;切除垂体,则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会增加,D 错误。【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名师点睛】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中激素含量变化的分析方法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中,如果顺序靠前的腺体被切除,则之后的腺体分泌的激素要减少,之前的腺体分泌
17、的激素要增加;三个结构所分泌的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激素)中,如果顺序靠前的激素分泌增加(减少) ,则该激素之后的激素分泌要增加(减少) ,该激素之前的激素分泌要减少(增加) 。16.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A. B. C. D. 【答案】C- 9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胞体膜或树突膜,AB 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
18、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在神经纤维上,兴奋能双向传递,D 正确。17. 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无关的是( )A. 对体温的恒定具有调节作用B.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C.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 对垂体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答案】B【解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 不符合题意;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 符合题意;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 不符合题意;下丘脑对垂体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D 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下丘脑的功能【名师点睛】下丘脑的功能总结:1调节功能: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
19、枢及生物节律中枢等位于下丘脑。2感受功能:内环境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可感受内环境渗透压变化刺激。3传导功能:下丘脑能把接受到的刺激传导到大脑皮层。4分泌功能: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促激素及抗利尿激素。18.细胞与细胞之间可以通过信号物质进行信息传递(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则靶细胞一定为神经细胞B. 若信号物质是抗原分子,则靶细胞可能是记忆细胞C. 若信号物质是促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D. 若信号物质是胰岛素,则靶细胞是肝细胞、肌肉细胞等【答案】A- 10 -【解析】【分析】考点是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考查对信息传递方式的理解和联系内环境稳态
20、调节知识解释相关问题的能力。【详解】神经递质的靶细胞是神经细胞和神经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细胞,A 错误.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分子后进行增殖分化,B 正确.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C 正确.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靶细胞是肝细胞、肌肉细胞等。D 正确.【点睛】信号分子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等,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以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兴奋可以在神经细胞之间以及神经细胞和神经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细胞间传递。19.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H7N9 侵入人体后可发生下图免疫反应(A、B 为有关的物
21、质),下列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A. 禽流感病毒 H7N9 侵入机体后,能刺激 T 细胞增殖和分化成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胞能产生抗体与病毒结合B. A 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 H7N9 清除C. T 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D. 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 B 物质,B 物质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以 H7N9 侵染人体细胞为素材,考查细胞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结合图示分析问题的能力。- 11 -【详解】产生抗体的是效应 B 细胞,A 错误。A 物质是由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能力,但不能清除
22、抗原,B 错误。T 细胞成熟于胸腺,它可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C 错误。效应 T 细胞和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作用,D 正确。【点睛】由效应 B 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作用的免疫称作体液免疫;由效应 T 细胞发挥作用的免疫称作细胞免疫。淋巴细胞与抗原的识别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实现的。20. 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B 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的同时迅速分裂形成浆细胞B. 浆细胞与记忆细胞相比前者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C. 病毒侵入细胞后 B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D. 同种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答案】B【
23、解析】T 细胞受抗原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的同时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A 错误;浆细胞与记忆细胞相比,由于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故前者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B 正确;病毒侵入细胞后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C 错误;同种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D 错误。【考点定位】人体特异性免疫【名师点睛】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 12 -21.神经细胞 A 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 B 产生兴奋,A 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 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
24、A、B 细胞间兴奋传递(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 释放的多巴胺与结合会导致细胞 B 的膜电位改变C. 多巴胺只能由细胞 A 释放作用于细胞 B 使兴奋单向传递D. 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突触小泡中多巴胺通过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发生融合,释放多巴胺,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A 正确。多巴胺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膜电位改变,产生动作电位,传导兴奋,B 正确。多巴胺存在于突触前膜小泡,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 正确。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不能将作用后的多巴胺
25、运回细胞 A,导致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作用时间延长,D 错。考点:本题考查兴奋的传递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22.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13 -C.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 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因此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
26、 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 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 错误;在神经纤维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D 正确。【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名师点睛】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据此答题。23.“胰
27、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下列能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是( )胰岛 B 细胞受损 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在新的情境下利用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从题干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详解】胰岛 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不是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错误。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没有足够多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正确。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靶细胞不能感受到胰岛素,导致机体的胰岛素的作
28、用效- 14 -果降低,敏感性减弱,正确。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不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错误。选 B。【点睛】理解和把握题干信息 “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是关键;掌握相关激素的作用机理是前提:胰岛素:(降血糖)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 2 个来源,促进 3 个去路)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 2 个来源)2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 T 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B. 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
29、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C.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据上述分析的图示可知,T 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A 正确;B、B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B 正确;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C 正确;D、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能成为抗原,如损伤细胞,D 错误故选:D25.哺乳动物处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不变B.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C.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30、,汗腺分泌减少D. 下丘脑冷觉感受器兴奋性增强- 15 -【答案】C【解析】哺乳动物的体温能维持相对恒定,寒冷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以增加产热,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A 错误;寒冷环境中,汗液减少,尿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B 错误;寒冷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使体表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汗腺分泌减少甚至停止,以减少散热,C 正确;哺乳动物处在寒冷环境中,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性增强,而不是下丘脑,D 错误。26.下列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A. 幼嫩的胚芽鞘尖端细胞能合成生长素,该细胞中一定有色氨酸B. 效应 T
31、细胞是通过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进而裂解靶细胞,所以靶细胞的裂解属于细胞坏死C. 被蛇咬伤要迅速注射抗蛇毒血清,其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D. 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引发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一定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答案】A【解析】幼嫩的胚芽鞘尖端细胞能合成生长素,该细胞中一定有色氨酸,A 正确;效应 T 细胞是通过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进而裂解靶细胞,所以靶细胞的裂解属于细胞凋亡,B 错误;被蛇咬伤要迅速注射抗蛇毒血清,其中的有效成分在免疫学上称为抗体,C 错误;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引发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不一定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D
32、错误。27.图中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丙图是乙图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 AB- 16 -B. C 处,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C. 丙图中物质 a 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D. 丙图的 b 如果不能与 a 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答案】D【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间是单向传导,甲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 AB,A 对;C 处,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和兴奋传递方向相反,B 对;神经递质的分泌方式是胞吐,与高尔基体有关,同时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 对;神经递质不与受体结构,则兴奋不能传递到突触后膜,故不会出
33、现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故 D 错。【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8. 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 2 次B. 刺激 M 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C. 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 刺激 N 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 1 次偏转【答案】C【解析】肌肉可作为感受器,刺激感受器,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 正确。反射需有完整的反射弧,刺激 M 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现象;B 正确。兴奋在突触后膜处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 错误。刺激 N 点,兴
34、奋不能传至 M 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 正确。【考点定位】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名师点睛】学生对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理解不清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 17 -刺激 a 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 c 点(bccd) ,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刺激 b 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 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 c 点,兴奋不能传至 a 点,a 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
35、,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29.将燕麦幼苗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给予单侧光照,其生长状况及原因将是 ( )A. 弯向光源,生长素分布不均B. 不再生长,顶端不再产生生长素C. 弯向光源,见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D. 直立生长,尖端产生生长素,但感受不到单侧光刺激【答案】D【解析】【分析】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详解】由于燕麦幼苗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幼苗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在幼苗尖端,则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因而直立生长,A 错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所以
36、燕麦幼苗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后,尖端能继续产生生长素,因而幼苗也能继续生长,B 错误;由于燕麦幼苗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幼苗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在幼苗尖端,则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因而直立生长,C 错误;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套上不透光锡箔的燕麦幼苗尖端能继续产生生长素,但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因而直立生长,D 正确。【点睛】关键点:生长素合成不需要光照;单侧光只能是使尖端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其余部位无关;是否弯曲生长关键是看生长素在尖端下部的伸长区是否分布均匀。30. 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原因是( )- 18 -A. 顶端阳光充足有利于生长B. 顶端蒸腾
37、作用强,水肥多C. 顶端产生生长素多促进生长D. 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抑制侧芽生长【答案】D【解析】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其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综上所述,A、B、C 三项均错误,D 项正确。【考点定位】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1.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A. 尖端、尖端、尖端B. 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C. 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D.
38、 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答案】B【解析】胚芽鞘的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下部的一段,B 项正确,A、C、D 三项均错误。【考点定位】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32.农业生产和园艺业中常用到“去除顶芽,促进侧芽生长”的方法,对这种方法理解合理的是( )这种方法是对顶端优势原理的应用 去除顶芽也就是去除了植株合成生长素的部位去除顶芽前侧芽生长缓慢的原因是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浓度过高 这种方法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A. B. C. D. 【答案】B【解析】- 19 -【分析】本题考查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以及应用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39、关键是正确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含义和产生顶端优势的根本原因【详解】去除顶芽解除了生长素对侧芽生长的抑制,促进了侧芽生长,是对顶端优势原理的应用,正确。去除顶芽也就是去除了顶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但侧芽也能合成生长素,错误。去除顶芽前侧芽生长缓慢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的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正确。这种方法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正确。选 B。【点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典型实例就是顶端优势,顶端优势就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33. 给未受粉的番茄雌
40、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番茄这个现象说明( )A. 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B. 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C. 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D.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要求考生明确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知道自然条件下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种子,人工条件下可利用生长素处理未受精的子房得到无子果实。正常情况下,植物授粉后会发生双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极核,从而使胚珠发育成种子,发育着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这种前提下,由于存在受精作用,故形成的果实内含有种子;若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
41、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说明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D 正确;34.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研究,关于这个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经预实验后,后续实验中还需设置一组用蒸馏水处理插条的实验作对照组B.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支插条C. 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度较大,遮阴环境- 20 -D.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预实验后,不需设置蒸馏水处理插条,A 错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支插条,求平均值,可使实验结果更准确,B 正确。浸泡法适用于较低浓度溶液及空气湿
42、度较大、遮阴环境,C 正确。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在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两侧某浓度,生根数量可能相同,D 正确。考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3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作用一定不同B. 根的向重力生长与顶端优势都体现了生长素高浓度抑制这一特点C.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与成熟,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D. 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一样,都是由特定的器官产生的微量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3、详解】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若处于最适浓度的两侧,其促进作用可能相同,A 错误。根的向重力生长现象中,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抑制生长,顶端优势现象中顶芽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大抑制生长,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 正确。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但不促进果实的成熟,C 错误。植物激素的分泌没有专门的器官,D 错误。【点睛】生长素的作用曲线有一定的对称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作用可能相同。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动物激素由专门的腺体或细胞分泌,植物激素没有专门的分泌器官。36.如图所示,甲图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
44、生长的影响,如果甲图中 b 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m,设 a 处的生长素浓度为 X,则- 21 -A. mXnB. X=iC. nXiD. Xi【答案】A【解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内的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向光侧。37.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不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及实验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准确从题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详解】中由于匀速旋转,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直立生长,中左侧生长素浓度
45、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中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直立生长,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 22 -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是生长素向左侧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向右侧弯曲生长,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不弯曲,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直立生长,中整体旋转,小孔侧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选 C。【点睛】判断的依据: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在作用部位分别不均,浓度大的一侧生长快,浓度小的一侧生长慢,弯向浓度小的一侧生长。胚芽鞘有感光性,琼脂块没有感光能力。3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应用对应正确的是( )A. 脱落酸麦田除草B. 赤霉素促进淀粉酶的
46、产生C. 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D. 细胞分裂素获得无子番茄【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多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意在考查通过比较总结植物激素相关知识的能力。【详解】麦田除草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A 错误.发芽的小麦种子赤霉素增多可以促进淀粉酶的产生,以利于种子萌发,B 正确.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C 错误.去雄后的番茄雌蕊涂抹生长素类似物可获得无子番茄,D 错误.【点睛】除草剂的应用利用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39.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形成无子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47、B. 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C. 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 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细胞的分裂【答案】C【解析】- 23 -试题分析:用生长素处理番茄未授粉的雌蕊柱头获得无子番茄,没有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属于不可遗传变异,A 项错误;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B 项错误;脱落酸是生长抑制剂,能够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 项正确;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细胞的伸长,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
48、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40.为探究黄瓜根、芽对 NAA 敏感性的差异,某研究小组以不同浓度的 NAA 处理萌发的黄瓜种子,8 天后分别测定黄瓜幼苗根、芽的长度,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NAA 浓度/ppm10 1 0.1 0.01 0.001 0.0001 0芽长/cm 0.64 4.74 7.27 6.86 6.74 6.22 5.75根长/cm 0.63 2.37 5.72 6.60 6.68 6.12 5.97A. 每组需要处理数量相同且状况相近的多粒黄瓜种子B. 实验结果说明 NAA 对黄瓜的根、芽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 促进黄瓜芽伸长的最适
49、 NAA 浓度小于根D. 黄瓜根对 NAA 比黄瓜芽更为敏感【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分析表中实验结果的能力,以考查对生长素生理作用特点的理解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详解】实验的次数越多或者实验的组数越多,实验结果越准确,所以每组实验需处理多粒黄瓜种子,然后获得根、芽的平均长度可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A 正确。芽在浓度小于 1 时抑制,大于 1 时促进;根在小于 0.1 时抑制,大于 0.1 时促进。上述实验结果说明 NAA 对植物的根、芽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 正确。- 24 -促进黄瓜芽伸长的最适 NAA 浓度是 0.1,根的最适浓度是 0.01,C 错误。促进黄瓜芽伸长的最适 NAA 浓度是 0.1,根的最适浓度是 0.01;芽在浓度小于 1 时抑制,根在小于 0.1 时抑制。所以黄瓜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