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份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93008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钦州市第十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份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西钦州市第十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份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西钦州市第十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份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西钦州市第十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份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西钦州市第十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份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广西钦州市第十五中学 2018 年秋季学期高一历史 9 月份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下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 A.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B. 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的叛乱C. 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D. 对西南地区实行地方土司和中央委派官员共同管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改土归流”为了加强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管辖而取消了西南地区的官吏被当地人所世袭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流官

2、进行统治,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改土归流”2. “雍正七年, (1729 年) ,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 ”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降低了行政效率 参与国事决策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 B. C. D. 2【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取材料信息“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可得正确;提取材料信息“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可以看出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排除。故本题选择 C 项。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进行了探究,并准备撰写历史小论文。在拟定的论文标题中,出现错误的是。A. 趣谈周公与宗法制B. 简评秦朝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C.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 论明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 均正确,排除;明太祖废除丞相,清代没有丞相,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点睛】知道明太祖废除丞相是解答磁体的关键。4.唐朝和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共同策略是A. 分割宰相的权力 B.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C.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设政事堂提高办公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唐朝的三省

4、六部制分割相权,强化君权;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二者的共同策略是分割宰相的权力。故答案为 A 项。宋朝时期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排除 B 项;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排除 C 项;唐朝时期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办公场所,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 D 项。【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3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

5、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5. 中国古代崇尚“德治” ,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 分封制 B. 编户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

6、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关键信息“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 、 “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相关内容察举制。ABD 三项均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元朝的行省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钱穆把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 ,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 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C. 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D. 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7、答案】A【解析】【详解】元朝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是中书省,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 “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行省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 A 项。行省是地方管理机构,排除 B 项;C 项不能体现“流动的中央政府”的特点,不是“最准确”的理解,排除;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D 项。7.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秦汉是如何践行的4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 郡县制C. 察举制D. 监察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

8、知也”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故答案为 D 项。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排除A 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对官员的监督制度,排除 B 项;秦朝没有实行察举制,排除 C 项。8.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9、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联系所学可知,科举考制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成绩,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 A 项正确;B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度创立利弊: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1、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5有益于扩大

10、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2、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9.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

11、史” 。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 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A. 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C.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 D 符合题意。A 项错误,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弹劾的权利;B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监察官员素质的问题;

12、C 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所以应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度沿革10.“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 协理奏章B. 参与决策C. 执行政令6D. 监察百官【答案】A【解析】题干中“洪武皇帝”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由“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可知,其描述的是明太祖在废除丞相制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理奏章,故选 A;古代皇权集中,官员不可参与决策,排除 B;执行职能属于六部,排除

13、C;监察百官并非大学士职务,排除 D。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考生识记史实的能力。11.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令立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了历代宦官干政最厉害的王朝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 明朝皇帝懦弱B. 明朝推行内阁制度C. 封建专制制度D. 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内阁成立之后,明朝统治者为防止内阁威胁皇权,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宦官参政,因此其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C 项正确;ABD 三项都不是根源,故排除这三项。12.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

14、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B. 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C. 唐朝皇帝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D. 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内阁的设置实质上并不是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C 符合题干要求;ABC 说法正确的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度的形成7【名师点睛】丞相与

15、内阁的区别:宰相 内阁首辅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职责 中央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1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 秦唐元B. 汉宋明C. 秦元清D. 秦唐明【答案】D【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中“蜀郡” 、 “丞相与诸卿” ,可判断是秦朝;从中“中书省” 、 “门下省” 、 “尚书省” 、 “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的三省六部制;从中“阁臣” 、 “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8立内阁;据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内阁制14.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

17、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宋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宋朝通过中书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用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用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由此消弱相权加强君权,所以本题选 C,A 与材料不符,B 是清朝军机处,D 材料没体现。15.历史记载,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的目的是A. 刻石颂德,流芳百世B. 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C. 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

18、上D. 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为了强化皇权,秦始皇进行封禅活动,为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尽管这一活动也具有 A、B 两项所述之意,但A、B 两项都不是其主要目的。D 项仅仅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的幌子。故 C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权至上16.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与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9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19、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各级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不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而有利于贵族政治项官僚政治的转变,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与题干中“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的信息不符,故排除。故选 A。17. 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郡县制是秦朝统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郡县制是秦朝统全国后最早

20、开始实施的,表述错误,在战国时期有的国家就开始实行了;正确;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表述错误,郡的最高长官称郡守;正确,所以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8.2002 年湖南里耶出土了大量竹简(如图) ,它是公元前 222 年至公元前 208 年的官署档案。竹简上提到洞庭郡等地名和守丞、令守等职官,据此可以推断当时。10A. 分封制已推广到江南地区B. 楷书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C. 货币、度量衡得到统一D. 郡县制已经推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竹简上的内容提到洞庭郡等地名和守丞、令守等职官,可知当时已实行郡县制。A、B 项与历史事实不符;C 项

21、材料并未涉及。故选 D考点:秦朝郡县制点评:秦朝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吏由中央任命不再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除了掌握郡县制外,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也是重点需要掌握。19.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云贵地区西藏地区岭南地区东北地区A. B. C. D. 【答案】B【解析】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在云贵地区和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进行管辖,自此两广和云贵地区

22、归入中央王朝版图,故正确;西藏地区在元代正式进入中央版图,东北地区在清代初期正式划入中央版图,所以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20.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答案】D【解析】材料中“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说明了宗法制对维系分封的重要作用,答案选 D 选项。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到的是嫡庶尊卑有别;B 选项

23、说法过于绝对,存在特例;C 选项不是材料主要说明的内容。二、问答题21.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答案】 (1)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丞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丞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2)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解析】试题分析:秦朝在中央设

24、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初,设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君权与相权演变的趋势是: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这一趋势导致皇权不断加强,君12主专制制度逐渐走向极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2.试归纳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25、主要特点。【答案】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各朝代在继承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得以加强。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地方缺乏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解析】【详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削弱的趋势。因此对于本题的回答,应当联系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君权和中央权力的发展状况来回答。【点睛】对于古代中国君主专

26、制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必须系统性掌握理解。主要包括:战国时期的萌芽;秦朝时期的确立,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西汉时期的巩固,如内外朝制度的形成、推恩令的颁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采纳;隋唐时期的完善,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北宋时期的加强,如军事、行政、财政方面的措施;元朝行省制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空前强化,如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权分三司、内阁制的形成,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23.如何评价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答案】 (1)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改进。(3)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华夏民族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4)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5)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解析】【详解】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应当联系所学,从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13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方面来阐述其积极影响,同时也应联系所学从秦朝因暴政二世而亡的教训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