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93028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东台创新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 9 月份检测试卷(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命题人:陈利明 命题时间:2018.9一、选择题(每题 2 分,计 70 分)1.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 促使西周强盛 B. 导致诸侯割据C. 强化宗法体制 D. 促成秦朝统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 ,不知有“国” (诸侯) ,更不知“天下” (天子) ”中可以看出,西

2、周的宗法分封制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所以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 、 “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 西周B. 秦朝C. 西汉D. 宋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题干中的“封建时代”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或“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即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因此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西周,故答案为 A。秦朝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后世继续这一制度,故“郡县时代”对应的是

3、BC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 2 -村治理主要依靠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皇帝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理解到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地方以血缘为联系的宗族自治,在一直在社会基层有效运作,管理着一宗一姓的公共事务。乡绅、长老在农村的公共事务的管理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自己的王室成员和功臣的制度,排除 A;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C 与题干不符;皇帝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排除

4、 D。故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在当时的影响: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宗法制对现在社会的影响: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4.夏商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的传承上都实行(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5、C. 民主推选制 D. 嫡长子继承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其中明显的标志就是王位继承的问题,由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所以本题排除 A 选项,选择 B 选项。C 选项是西方的形式;D 选项是西周宗法制的内容。5.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答案】D- 3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作为西周重要政治制度,其主要意义在于巩固统治,因此 D 符合题意。B、C 与分封制的内容明显不相符合,周初分

6、封的对象不仅有同姓王族,还有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这些受封的诸侯控制着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A 是周初实行分封制后,诸侯与周王关系的结果,是诸侯国的义务,是“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具体表现而已,并不是分封制的目的。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6.西周宗法制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维系他们之间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纽带是A. 地域关系B. 血缘关系C. 信仰关系D. 财产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涉及到的是宗法制,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其他项目

7、都不是宗法制的纽带,故排除。7.荀子儒效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以血缘纽带维护分封制度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意在强调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4 -材料体现的制度的确是以血缘纽带维护分封制度,、是正确的,材料不涉及民族隔阂问题,同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均是分封的对象,都属于统治者,并非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本题凡含或均是错误的,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含、,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含,不符合题意,排除

8、;选项 D 含、,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8.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B. 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C.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D.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根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周制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说明是秦朝设立的郡县制的背景,故 B 项正确;A 属于皇帝制,不符合题意;C 属于汉代政治;D 属于西周时期政治。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建立背景【名师点睛】秦

9、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复习时把握一个“核心” 、注意两个“内涵” 、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核心”:皇权至上。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三个“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9.“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 周天子分封诸侯B. 秦始皇统一六国C. 汉武帝开拓疆土D. 忽必烈一定乾元。【答案】B- 5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并且当上了皇帝,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周天子、汉武帝和忽必烈,选项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10、选 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10.秦朝统一产生的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 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B.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 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D.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秦朝的统一有诸多方面的影响,本题强调的是最深远的,应当选择 D 选项。A、B、C 选项都是 D 选项下的某一个具体的方面,故排除。11.“齐人” 、 “鲁人” 、 “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

11、郡县制下封国被取消,因此“齐人” 、 “鲁人” 、 “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故 C 正确。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故 A 错误;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 B 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故 D 错误 。12.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A.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

12、字- 6 -C. 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答案】D【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均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非是对“中央集权”含义的理解,故 A、B 错误。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君主专制的核心,而不是对中央集权的解释,故 C 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将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13、实行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将一切权力收归中央所有,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统治是中央集权的内容,故 D 正确。13.皇帝制度始于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黄帝 D. 炎帝【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皇帝制度是秦朝三大制度之一,秦始皇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将自己称为皇帝,皇帝制度由此确立,因此本题选择 A选项。B 选项时间过晚;C、D 选项时间过早。14.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的皇帝是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答案】B【解析】试题解

14、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材料提到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政治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汉武帝所为,因此选 B。- 7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度15.内阁制开始实行于下列哪位皇帝时期( )A. 明太祖 B. 明成祖 C. 康熙帝 D. 雍正帝【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内阁制度是宰相制度废处之后的产物,明太祖时期废除宰相,明成祖时期正式确立内阁,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C、D 选项是清朝的皇帝,延续了明朝的这一制度。16.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先后经

15、历了下列哪三个阶段( )A.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B. 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C.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D. 察举制、世官制、科举制【答案】C【解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最开始是秦朝的世官制,之后是汉代的察举制,再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出现,并一直延续到封建制度后期,因此符合题意的是 C 选项。17.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 ,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A. 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B. 宗法制仍有影响C.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答案

1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是能够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的, 氏族志 、 百家姓能够说明宗法制仍有影响,也能够说明姓氏文化的确是源远流长的,但是材- 8 -料中的现象是和中央集权无关的,所以现象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与“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和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符合;B 项与 D 项和氏族志 百家姓符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皇位加强【名师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

17、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18.当看到某封建王朝的宰相处理全国政务的场景时,我们可以断定它不可能出现在( )A. 明成祖统治时期 B. 唐太宗统治时期C. 汉武帝统治时期 D. 宋太祖统治时期【答案】A【解析】从“封建王朝的宰相处理全国政务”可以判断宰相制度在此时还没有被废除。宰

18、相制度的废除发生在明朝明太祖时期,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其余三个选项宰相制度都存在,故排除。19.“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政府矣。 ”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A. 草拟政令B. 发布政令C. 监察百官D. 传达圣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隐然执政”指的是军机处跪受笔录,按照皇帝的意志传达圣旨,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草拟政令的是中书省而非军机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军机处只是传达政令而非发布政令,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而非军机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0.关于清朝军

19、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9 -A. 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B. 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C.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D. 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官员一般由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其主要作用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对任何军国事务都没有决策的权力,故 BC 正确,A 错误,符合设问要求。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D 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A。点睛:本题以军机处为切入点,关键是熟悉军机处的相关内容即可知道答案。21.当看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面时,我们知道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A. 努尔哈赤统治时

20、期B. 皇太极统治时期C. 康熙帝亲政时期D. 雍正帝在位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在位时期设立军机处,故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雍正帝在位时期,故 D 正确。努尔哈赤统治时期,没有军机处,故 A 错误。皇太极在位期间,也没有军机处,故 B 错误。康熙帝亲政时期,也没有军机处,故 C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22.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它( )A. 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决策失误B. 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C. 官僚机构的膨胀

21、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D. 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答案】D【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确定为 D 选项。A、B、C 选项是贯穿始终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晚期。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是两点:一是消极,要选择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部分;二是晚期,封建制度晚期出现的是对新兴势力的阻碍,因此选择 D 选项。但是贯穿始终的就不能选择。23.1839 年,英国外相巴麦尊说:“(清政府)竟然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材料中的“商品”是指A. 纺织品B.

22、 机器C. 茶叶D. 鸦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英国人打开不了中国的市场,反而要向中国人买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所以为了能打开中国的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1839 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人用这件事情为导火线,引发了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 ,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D 正确;故排除 ABC。所以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背景【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的背景中国 英国(根本原因)政治 封建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立宪制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工

23、业革命;抢占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11 -对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与掠夺军事 军备落后 坚船利炮思想 天朝上国 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24.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早允许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是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最早在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答案选 C 选项。A、B 项是在 19 世纪 40、50 年代,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当时还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D 项是在 1901 年签订是在马关条约之后。点睛: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

24、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本质是相同的,都为实现其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不同点表现在: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主要是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帝国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开采矿山和办厂权。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同时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25. 近代

25、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 “万死不辞” , “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A. 三元里抗英斗争- 12 -B. 黄海海战C. 反割台斗争D. 南京保卫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倭”是中国对日本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中日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此后台湾人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台斗争,因此 C 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反割台斗争26.列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中,对中国产生影响最大的是( )A. 关税自主权 B. 领事裁判权 C. 巡查贸易权 D. 传教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

26、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南京条约的内容中,影响最大的是关税自主权,五口通商等都是对经济的一种侵略,但是关税自主权是政治和经济共同的侵害。其余选项都不是最大的,故排除。27.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鸦片战争C. 中日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答案】C【解析】材料中“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描述的是三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经中日甲午战争一战而宣告破产,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BD 项。28.2003 年 12 月 13 日

27、,由旅日华侨捐资 50 万元铸造的重 6.6 吨的“和平大钟” ,在南京撞响 66 声。对此举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纪念 66 前南京大屠杀中 30 多万遇难同胞 痛斥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 警示世人铭记历史、深思历史抗议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掩盖- 13 -暴行的行径 ( )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信息,旅日华侨,南京。66 年前也即 1937 年,联系日本侵华的史实,该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所以对此举的理解、选项是正确的。故本题选 D 选项。29.“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 ,这首歌

28、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与该歌谣创作背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百团大战 C. 卢沟桥事变 D. 台儿庄战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东北全境沦陷的事件是九一八事变,这是常识问题,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百团大战和材料中的东北全境沦陷无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卢沟桥事变是抵抗,和材料中的不抵抗政策矛盾,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台儿庄战役是一次重大的胜利,和东北全境沦陷无关,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30.“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有我的同

29、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 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起( )A. 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B. 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C. 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开始 D. 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答案】A【解析】A 选项正确,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B 选项错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两党十年内战的结束;C 选项错误,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国性抗战开始;D 选项错误,七七事变后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标志事件。在解答中国近代史

30、的问题时,要格外注意历史分期与时间节点,这是考察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格外注意。- 14 -31.“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事变 C. 八一三事变 D. 西安事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发生在 1937 年,具体事件是七七事变,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是局部抗战的开始;C 选项上海沦陷的标志;D 选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两党十年内战的结束。3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掀起我军的士气,号

31、召世界的声援” 。其中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是A. 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B. 成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C. 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抗击日军规模最大的胜利D. 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儿庄战役属于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所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台儿庄战役不是抗日战争的转折点,中国抗战分为三个阶段,也不存在转折点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取得了抗战以来主动抗击日军规模最大的胜利是百团大战而非台儿庄战役,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投降才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

32、选 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正确理解台儿庄战役的意义,还要和其他事件的意义区分开来,例如百团大战的意义。33.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 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A. B. C. D. 【答案】D【解析】- 15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33、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故正确。抗日战争胜利并没有使中国实现完全统一,香港、澳门仍然是英国、葡萄牙的殖民地,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排除 ABC,所以选D。34. 清末,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的灯谜,如“论伍子胥之为人” ,谜底为“议员”;“颈上污尘” ,谜底为“领土”;“独行三年丧” ,谜底为“专制”;“成汤鸣条之役” ,谜底为“商战”等。对此分析有误的是A. 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B. 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C. 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D. 体现了追求民主的思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当时现实的“议员” 、 “专制”说明了清末追

34、求民主的思想兴起,D 项正确, “商战”能体现出“实业救国”的主张,A 项正确, “领土”能够说明爱国主义情感的存在,B 项正确,而“阶级斗争”思想无从体现,故答案选 C 项。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表现【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但难度较小,考查角度多涉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但近年来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或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传统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形以越来越明显,希引起注意。35.1861 年 4 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

35、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此书应为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新青年【答案】C【解析】从“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书。A 选项只是介绍西方地理的书;B 选项是农民平均主义体现;C 选项符合题意;D 选项宣传的是民主和自由。- 16 -二、非选择题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

36、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

37、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答案】 (1)制度:察举制。说明: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任选两点 (3

38、)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任选 2 点 - 17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乡举里选”指的察举制度,因为察举制度的特征就是“乡举里选” ,由于察举制度重视孝和廉,所以察举制度也就能够起到社会教化作用。(2)材料二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变为了注重门第,名门士族垄断官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主要突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中正官往往会徇私舞弊之类的答案均可。(3)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就是回答出科举制度的作用,以积极作用为主,例如,科举制度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

39、质、科举制度让社会形成一个读书学习的风气。37.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 不是 1917,2014 更不是 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摘自凤凰资讯 材料二 2014 年 2 月 27 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 月 3 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 2 月 27 日电 (1)材料一中提到的“1894 年”中日之间发生了

40、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20 世纪 3040 年代日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违背“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的滔天罪行(请写出三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在二战胜利结束近 70 年的今天,中国政府为什么将 9 月 3 日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行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答案】 (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影响: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他有理 即可得分) (2)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和活体实验原因:全国抗日民

41、族统一战线 (3)原因:9 月 2 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正式投降。9 月 3 日,在中国的日军向中国政府投- 18 -降 意义: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加强国家建设,提高国家实力。【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中日甲午战争为 19 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 1894 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2)第一小问根据日本在八年抗战时期的侵华罪行回答,如南京大屠杀、潘

42、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和活体实验。第二小问根据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回答,其中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 9 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每年的 9 月 3 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让中国人民缅怀先烈,纪念为抗战做出贡献的人们,为的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为的就是要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同时,也是为了警醒全世界人民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