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fatcommittee260 文档编号:930967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 10 月月考试卷(含解析)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语句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 “十一”期间,天气较好,温度适宜,正是旅游的旺季。石湖公园,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优质的服务,深受游客好评。(2)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当前,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挑战和突出问题。(3)中华慈善会领导在 2018“美丽童行”厦门晚宴上表示,现在很多项目都偏重于儿童公益,集合大家的力量一定会做得更好。A. 别出心裁 一蹴而就 众人拾柴火焰高B. 别有用心 一蹴而就

2、一个巴掌拍不响C. 别出心裁 一挥而就 众人拾柴火焰高D. 别有用心 一挥而就 一个巴掌拍不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包括俗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第(1)句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别有用心:指心中隐藏着其它的计谋,言论或行动有不可告人的企图。本句是说石

3、湖公园独创一格,与众不同,精心准备的丰富多彩节庆活动和优质的服务,受到游客好评,选用成语“别出心裁” ;第(2)句,一蹴而就:踏一步就会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成功。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此句是修饰生态文明建设,与“写字、写文章、画画”没有关系,选用成语“一蹴而就”;第(3)句,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一个巴掌难以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或者比喻矛盾和纠纷不是由单方面引起的。此句根据后文“集合大家的力量一定会做得更好” ,选用“众人拾柴火焰高” 。故选 A。- 2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

4、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包括俗语) ,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下列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

5、 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放在前面,让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称为党内政治空气的清洁剂,坚决防止不正之风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B.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文艺工作者要潜心探索,创造出鲜活、丰富的艺术形象来。C. 衰败的大时代,精致的小人物, 受戒和倾城之恋骨子里很像,我们几乎可以把受戒看作倾城之恋的乡村版。D. 在硅谷这片热带雨林里,既有领军企业的大树,也有创业企业的小苗,即使大树或小苗死去,留下的腐殖质也会滋养创新的种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辨析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知道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

6、点进行判断出是何种修辞。本题要求选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 ,通读选项,本题主要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 ,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 ,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A 项,比喻,本体,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正之风;喻体,清洁剂,温床;B 项,比喻,本体,文艺;喻体,火光,灯火;比喻词,是;C

7、项,很像,指两部作品之间相似,没有使用比喻;D 项,比喻,本体:硅谷;喻体:热带雨林,大树,小苗,种子。故选 C。- 3 -3.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色依时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本体要求选出“诗句所描写的景色依

8、时序排列,恰当的一项” ,实际上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句根据“迟日”判断为春,句根据“西风” “人比黄花瘦”判断为秋,句根据“小荷翻,榴花开”判断为夏,句根据“六出飞花” “青竹变琼枝”判断为冬。按照所描写的景色依时序排列顺序为:。故选 D。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_,_,_,_,_,_。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山是青得要滴下来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

9、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爆出一致,上下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 4 -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可结合排除法进行。本题要求选出“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仔细阅读语段和所给六句话,可发现总写山水,提出“小桃与杨柳” ,分别承接“小桃与杨柳” ,由前面的视觉转入听觉。故选排序为。故选 C。【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

10、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 ,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这段文字是说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有景仰之情的原因。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 、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5.某同学家里添了个书房,他向朋友征集书房名,要求能体现其发愤读书的意愿。下列书房名不符合要求的是A. 尔雅斋 B. 知不足斋C. 十驾斋 D.

11、 映雪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答题。比如本题要求选出“书房名不符合要求的” ,书房的名字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适合作为书斋名字,一个是“能体现其发愤读书的意愿” ,也就是所选的名字不符合这两个条件。A 项,含“文章尔雅,训辞深厚”的意思;B 项,取“学然后知不足”的意思;C 项,含“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意思;D 项,取孙康“映雪”苦读的意思。A 项,是强调文章的特点,没有体现其发愤读书的意愿。故选 A。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王冕传清朱彝尊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

12、,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 5 -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高邮申屠駧任绍兴理官,过钱塘,问交于王艮。艮曰:“里有王元章者,其志行不求合于俗,君欲与语,非就见不可。 ”駧至,即遣吏自通。冕曰:

13、“吾不识申屠君。 ”谢不见。駧乃造其庐,执礼甚恭。冕始见之。东游吴,北至燕。泰不华荐以馆职,冕曰:“公愚人哉!不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为?”翰林学士危素,冕不识也;居钟楼街,冕知之。一日,素骑过冕,冕揖之坐,不问名姓,忽曰:“公非住钟楼街者耶?”曰:“然。 ”冕更不与语。素出,或问客为谁,笑曰:“此必危太朴也。吾尝诵其文,有诡气,今睹其人举止,亦然。 ”冕善诗,通篆籀,始用花乳石刻私印,尤长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语含讽刺,人欲执之。冕觉,乃亟归。谓友曰:“黄河北流,天下且大乱矣。 ”携妻孥隐会稽之九里山,号煮石山农。太祖既取婺州,遣胡大海攻绍兴。居

14、人奔窜,冕不为动。兵执之,与俱见大海,大海延问策,冕曰:越人秉义,不可以犯;若为义,谁敢不服?若为非义,谁则非敌?”太祖闻其名,授以谘议参军,而冕死矣。朱彝尊曰:当元之季多逸民,冕其一也。自宋文宪传注出,世皆以“参军”目之,冕亦何尝一日参军事哉?因别为传,上之史馆,冀编纂者择焉。(节选自朱彝尊选集 )【注】宋文宪,即明朝宋濂,著有王冕传 。6.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阳韩性异而致之 致:招引B. 冕被古冠服随车后 被:穿戴C. 素骑过冕 过:经过D. 当元之季多逸民 季:末世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举”指进士科考试,文中泛指科举考

15、试。进士科原为考试科目之一,明清以来,- 6 -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B. “拜其母”是古人的一种结交礼,表示结成通家之好。王艮把王冕带去拜见自己的母亲,表明他对王冕的赏识与器重。C. “篆籀”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书体。具体而言, “籀”指大篆, “篆”一般由大篆简化而来。D. “太祖”本是对先祖的称谓,后多用作开国帝王的庙号。从王冕的生活时代推断, “太祖”当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8.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愚人哉!不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为?(2)因别为传,上之史馆,冀编纂者择焉。9. 根据文章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答案】6. C 7. B 8. (1)您

16、真是个愚蠢的人啊!不出十年,这里就会变成狐狸和兔子乱窜的凋敝之地。 (到那时)还凭借什么来获取俸禄呢/还凭什么做官呢?(2)于是我另外做为他写了一篇传记,上交给掌修国史的史馆中,希望编纂的人能从中区别开。 9. 洒落不羁(狂狷耿介) ;不慕名利(淡泊自处) ;安贫乐道(甘于贫穷(甘于平淡)+讲究孝道) 。【解析】【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素骑过冕”意思是“危素骑马拜访王冕” ,所以“过”的意思是“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故选 C。

17、【7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 “王艮把王冕带去拜见自己的母亲”说法错误,出自“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 ,结合原文,我们可以知道:王艮很欣赏- 7 -王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而不是王冕拜见了王艮的母亲。故选 B。【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

18、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公愚人哉” ,判断句,您真是个愚蠢的人啊;“不十年” ,不出十年;“狐兔游” ,狐狸和兔子游荡,或者:狐狸和兔子乱窜;“此中狐兔游矣” ,这里就会变成狐狸和兔子乱窜的凋敝之地;“何以” ,即“以何” ,凭(借)什么;“何以为” ,凭什么呢;“禄” ,取得俸禄;“何以禄为” ,凭借什么来获取俸禄呢,或者:/还凭什么做官呢。 (2)中“因” ,于是;“别” ,另外;“为” ,动词,写;“上” ,上交;“上之” ,把它上交给;“史

19、馆” ,指掌修国史的史馆;“冀” ,希望;“择” ,区别,选择;“冀编纂者择焉” ,希望编纂的人能从中区别开,或者:希望编纂的人有所选择。【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本题要求根据文章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题干已经划定了答题区域为文章第二段,仔细阅读第二段内容,根据本段中“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 “恒著高檐帽,

20、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 “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 “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 “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 “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等信息分析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21、”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王冕,字元章,是诸暨地区的一名农家子弟。父亲要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垄上,悄- 8 -悄溜到学校,听村里的孩子们读书,晚上回去,牛不见了,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他。有段时间他住在寺庙,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着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听说了王冕的事感到很讶异,招他为弟子,于是王冕跟从韩性学习,通晓春秋 。他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就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掉,转而读古兵法书。王冕总是头戴高檐帽,身穿绿蓑衣,足踏长齿屐,挥击木剑,有时骑着牛穿行于街市中,有人不喜欢他的狂傲。同乡王艮很欣赏王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王艮任江浙

22、的检校官,王冕前去拜访,穿的鞋子破烂不堪,脚趾露出而挨着地面,王艮就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担任官职。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回去接她的母亲到会稽,他驾着白牛拉的车,穿戴古代帽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子都嘲笑他,王冕也不在意。他在住处靠着土墙搁放锅具,做饭奉养母亲,并以教导弟子为常行之事。高邮的申屠駉(jing)任绍兴理官,路过钱塘的时候,向王艮询问当地值得交往的人物,王艮说:“有个叫王元章的同乡,他的志向操行是不有求于世俗,您要想和他交谈,非亲自去他家求见不可。 ”申屠駉到了以后,就马上派遣下属通名求见,王冕说:“我不认识申屠君。 ”推辞不见。申屠駉于是来到他的住所,所行礼节十分恭

23、敬,王冕这才见了他。他东游吴地,北到燕京。泰不华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的人啊!不出十年,这里就变成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了,还当什么官?”翰林学生危素,王冕不认识他,但知道他住在钟楼街。一天,危素骑马拜访王冕,王冕行礼请他坐下,不问他的姓名,忽然说:“您是住在钟楼街吗? ”危素说:“是的。 ”王冕使再也不跟他说话。危素走后,有人问王冕客人是谁,王冕笑着说:“他肯定是危太仆,我曾经读过他的文章,有诡异之气,今天见到了他,行为举止也是如此。 ”王冕擅长写诗,通晓篆籀文字,最初用花乳石刻私人印章,尤其擅长画梅花,用胭脂作没骨体之画。燕京贵人争相求画,于是王冕把一幅画挂在墙上,在上面题诗,有

24、的人认为有讽刺时政之意,想要抓他。王冕觉察到危险,赶紧回到会稽,对他的朋友说:“黄河将要变道向北流去,天下将要大乱了!”带着妻子儿女隐居在会稽的九里山,白号煮石山农。太祖攻占婺州,派遣胡大海攻打绍兴。人们奔走逃窜,王冕却不为所动。兵士抓住王冕,一起去见胡大海。胡大海向他请教询问策略,王冕说:“我们越地之人一向信守忠义,不可以随便侵犯的,你要是以忠义待人,那人人心悦诚服,如果你们行不义之事,那这里的人必将敌对到底。 ”太祖听说过他的名声,授予他咨议参军的官职,但王冕一夕之间因病而死。朱拜尊说:元朝末年多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王冕就是其中之一。自从宋文宪王冕传问世,世人都

25、用“参军”这一身份看待他。王冕何曾担任过- 9 -一天参军啊? (我)于是另外写了这篇传记,把它呈给史馆,希望编纂史书的人有所选择。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伤春五首(其二)杜甫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自注巴阆僻远,伤春罢,始知春前已收宫阙。10. 前四句写景角度多样,请加以概括。11. 诗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12. 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妙处。【答案】10. 视听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11. 淹留巴蜀,国事艰危,年华老去,兄弟离散。 12. 上句照应开篇景色

26、描写,同时以宁静春色反衬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宁;下句刻画了诗人翘首北望的形象,暗示诗人心系朝廷、忧怀未已。【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写景角度。常见的写景角度有正面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音颜色等,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 “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 ,从视觉、听觉角度写;“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 ,一俯一仰;“语” “花开” “青天” “碧草”等,动静结合。点睛: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

27、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词内容。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人垂泪的原因,结合注释内容“巴阆僻远”及“北望转逶迤”- 10 -分析可知,淹留巴蜀;由“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分析可知,国事艰危;由“鬓毛元自白”分析可知,年华老去;由“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分析可知,兄弟离散。【12 题详解】试题

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抓住诗句的关键词语,概括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巴山春色静” ,照应开篇景色描写,结合“静”分析,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安宁;“北望转逶迤” ,刻画了诗人翘首北望的形象。结合杜甫的创作特点等内容分析,暗示诗人心系朝廷。名句名篇默写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_ ,形影相吊 。 (李密陈情表 )(2)但以刘_,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 )(3)_,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 )(4)_,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 )(5)夕阳古道

29、无人语,_。 (王实甫长亭送别 )(6)遍人间烦恼填胸臆,_ 。 (王实甫长亭送别 )(7)安能以皓皓之白,_ ?(渔父)(8)沧浪之水清兮,_。(渔父)【答案】 (1). 茕茕孑立 (2). 日薄西山 (3). 乌鸟私情 (4). 晓来谁染霜林醉, (5). 禾黍秋风听马嘶 (6).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7).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8). 可以濯吾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

30、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茕、孑、薄、霜、黍、嘶、载、蒙、埃、濯、缨。【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 “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 11 -些“浅水滩” “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31、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十七个人的阿娘胡海瑢(1)18 岁,她嫁到了山外这个赤贫的农家,真算是从米箩跳到了糠箩里。仅有的一间矮平房,还要分作前后两截,前面做她的婚房,后面则是猪舍。父亲第一次翻过小山来看她,痛骂自己听信媒妁之言。但一切后悔已晚。好在小两口都健壮而勤快,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随着一个接一个孩子的出生,他们拥有了三间高大坚固的砖房,四五亩遍种瓜果蔬菜的庭院,后山连片的杨梅林、毛竹山,一大畈的水稻田(2)她唯一的弟弟来做客了,她欢欢喜喜去厨房为他烧红糖水潽蛋。突然听到门外传来吵架声。她冲了出去,看到血气方刚的弟弟和村里那个著名的地痞扭在一起

32、,那家伙手上有刀!她几乎呆了,然而一等反应过来,她马上冲了上去,一下就把地痞推进了土路边的小河里多年后我向她求证这件事并问她是否害怕时,她只说:“我只有一个弟弟啊”过了会儿又慢慢地自言自语, “我阿妈死的时候,他才 1 周岁啊”她一边说,一边打着烧饭用的草结头。看着她关节粗大的双手,我胡思乱想:没有这一推,我们就没有舅公了(3)土改时,一切辛苦所得都化为泡影。那年她 35 岁。重返穷困后,她的头上还戴了一顶富农的帽子。她实在气不过,去吵,被改作“上中农” 。她仍然愤愤不平:说我们这么多山、这么多田,就是剥削!我们又没有雇人,人家来帮忙,我们不是去换工的啊,哪一天不是天暗进天暗出、老牛一样做啊做

33、的!(4)三年困难时期刚开始,她已经 45 岁了,那一年,她最小的女儿出生了。生不逢时,这个瘦得像只小猫的孩子 4 岁了还不会走路。单薄成一张纸的她,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小女儿气若游丝的样子,一天又一天,到那个中午烧饭时,她觉得这个孩子似乎确实是要死了。下田干活的老三和老四正抓了几条黄鳝回来,她赶忙去烧。昏睡着的小女儿突然开口了:“阿妈,什么东西这么香啊?”你看看你小姨,差点饿死的人现在变成了这样一个大胖子!翻陈年账簿时,她总是这样结束对苦难的回忆。(5)对两个不能幸免而终于夭折的孩子,她也这样自我安慰:算命先生说他们是投错- 12 -了胎,讨债来的,我们这样的小户人家,就算养大了也留不住的达观的

34、她总是无限羡慕我们这一代人:只生一个,多少好!两个大人,管一个小的,好好地把他(她)养大,多少好啊(6)她自己,一生共生了五男四女 9 个孩子,活下来 7 个。在任何一个女人生命中最好的 20 多年中,她不停地怀孕,生养,哺育,直到大儿媳妇和大女儿的孩子都降生那年,她才完成最后一次生育。(7)从此她开始养育第三代。(8)我们第三代一共有 17 个。每一个都多多少少得到过她的照顾,吃过她烧的芋艿咸菜汤。我们都叫她阿娘(奶奶) ,这本来是孙子们对她的称呼,我们这群外孙男女们也这么叫她。因为我们都跟着表哥们,在她温暖的灶间里混日子,饿了舀那个大果桶里的炒米粉吃,渴了偷她特意为外公晾好的决明子茶喝。我

35、,她的外孙女,排行第 12 个,也吃过她煨在火缸里的番薯,睡过她那张大大的宁式床,老大年纪了还尿了一次床,但是这件被我视为奇耻大辱的事所有表兄弟姐妹们都不知道。因为她一点风声也没有走漏。她搬着被子去门口紫荆树上曝晒时,大概看到了我紧张不安的目光,二话没说,就将湿痕朝里翻晒了。我推算了下,那时她应该 65 岁了。(9)外公去世,她 75 岁,我们没见到她的眼泪,只真正见识了什么叫一夜白头。她叫我们不要哭了,理由是“大树倒下了,小树也长出来了” 。(10)80 多岁的她,还是很健康,除了眼睛有点不行。平时还帮着儿媳妇照看曾孙女,看顽皮的孩子踉踉跄跄走远了,就一声一声地唤着,去把她捉回来。端午节时,

36、包起粽子来还像一个熟练工人那么麻利。但是不久,她仅剩的一点视力也失去了。她提出想去医治,但没有人接这个茬。其实她 63 岁时也生了一场性命交关的大病。那时,她照看着一大群孩子,还给每个小家庭做饭,平时喂鸡喂猪,农忙时晒谷收谷,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力。儿女们带她到处求医,最后在上海的大医院里转危为安。一晃,她那么老了,似乎没有了医治的必要,于是大多数时间,她主动被动地把自己局限在那张 1.2 米宽的小床上。(11)92 岁时,一向健朗的她受冷感冒了好几天,对着端来茶饭的儿子,她表达了心里的恐惧:阿二,我会死么?二舅飞快地回答她:死?也没什么关系啊,阿爸在后山等你 17年了!不久后她就去世了,二舅向

37、我妈坦言了他的悔意。但是她已经无从知晓了。14. 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阿娘的形象特点。15. 为什么外孙男女们也叫她阿娘(奶奶)?16. 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3 -17. 作者平实地叙述了阿娘的一生,试着探究这样写的作用。【答案】14. 勤劳能干、知命达观、善良慈爱、隐忍坚强。 15. 因为外孙男女们也同孙子孙女们一样得到阿娘的照顾;外孙男女们同样得到阿娘的慈爱、体贴;这声“阿娘”代表着孩子们对阿娘的爱。 16. 阿娘年老体病并被认为年老了没有医治的必要,不得不卧床;阿娘辛苦一辈子,人生的最后局限于一张小床,表达了生命的悲哀与无奈。 17. 表现了阿娘平凡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了阿娘

38、平凡人生背后的艰辛、伤痛和遗憾;表达了作者对善良、勤劳的阿娘的赞美与怀念。【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阿娘的形象特点。根据文中“她嫁到了山外这个赤贫的农家,真算是从米箩跳到了糠箩里。仅有的一间矮平房,还要分作前后两截,前面做她的婚房,后面则是猪舍。父亲第一次翻过小山来看她,痛骂自己听信媒妁之言。但一切后悔已晚。好在小两口都健壮

39、而勤快,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随着一个接一个孩子的出生,他们拥有了三间高大坚固的砖房,四五亩遍种瓜果蔬菜的庭院,后山连片的杨梅林、毛竹山,一大畈的水稻田” “80 多岁的她,还是很健康,除了眼睛有点不行。平时还帮着儿媳妇照看曾孙女,看顽皮的孩子踉踉跄跄走远了,就一声一声地唤着,去把她捉回来” “她照看着一大群孩子,还给每个小家庭做饭,平时喂鸡喂猪,农忙时晒谷收谷,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力”等信息可得出阿娘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根据“对两个不能幸免而终于夭折的孩子,她也这样自我安慰:算命先生说他们是投错了胎,讨债来的,我们这样的小户人家,就算养大了也留不住的” “外公去世,她 75 岁,我们没见到她的眼

40、泪,只真正见识了什么叫一夜白头。她叫我们不要哭了,理由是大树倒下了,小树也长出来了 ”可得出阿娘隐忍坚强、知命达观的特点;“我们第三代一共有 17 个。每一个都多多少少得到过她的照顾,吃过她烧的芋艿咸菜汤。我们都叫她阿娘(奶奶) ,这本来是孙子们对她的称呼,我们这群外孙男女们也这么叫她。因为我们都跟着表哥们,在她温暖的灶间里混日子,饿了舀那个大果桶里的炒米粉吃,渴了偷她特意为外公晾好的决明子茶喝” “我,她的外孙女,排行第 12 个,也吃过她煨在火缸里的番薯,睡过她那张大大的宁式床,老大年纪了还尿了一次床,但是这件被我视- 14 -为奇耻大辱的事所有表兄弟姐妹们都不知道。因为她一点风声也没有走

41、漏。她搬着被子去门口紫荆树上曝晒时,大概看到了我紧张不安的目光,二话没说,就将湿痕朝里翻晒了”说明阿娘是一个善良慈爱的人。【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然后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圈画出涉题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题目是“为什么外孙男女们也叫她阿娘(奶奶) ”。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第八段,仔细阅读第八自然段,可以筛选出“我们第三代一共有 17 个。每一个都多多少少得到过她的照顾,吃过她烧的芋艿咸菜汤” “因为我们都跟着表哥们,在她温暖的灶间里混日子,饿了舀那个大果桶里的炒米粉吃,渴了偷她特意为外公晾好

42、的决明子茶喝” “我,她的外孙女,排行第 12 个,也吃过她煨在火缸里的番薯,睡过她那张大大的宁式床,老大年纪了还尿了一次床,但是这件被我视为奇耻大辱的事所有表兄弟姐妹们都不知道。因为她一点风声也没有走漏。她搬着被子去门口紫荆树上曝晒时,大概看到了我紧张不安的目光,二话没说,就将湿痕朝里翻晒了”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为什么外孙男女们也叫她阿娘(奶奶) 。【1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要把句子放置到文章中,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抓住句子中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本题要求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她主动被动地把自己局限在那张 1.2 米宽的小床上”的含义。跟这句话的

43、上文说阿娘 80 多岁时,还很健康,除了眼睛有点不行。平时还帮儿媳妇照看曾孙女。不久,阿娘“仅剩的一点视力也失去了。她提出想去医治,但没有人接这个茬” 。然后插叙在阿娘 63 岁时,阿娘也生了一场性命交关的大病。 “那时,她照看着一大群孩子,还给每个小家庭做饭,平时喂鸡喂猪,农忙时晒谷收谷,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力” ,于是“儿女们带她到处求医,最后在上海的大医院里转危为安” ,而现在“一晃,她那么老了,似乎没有了医治的必要” ,阿娘眼睛看不见了,自己提出去医治,可是儿女不接茬。在阿娘 63 岁时,阿娘是家里不可缺少的劳动力,儿女们就带阿娘去上海大医院看病,把病看好了。现在儿女不接茬,显然是认为阿

44、娘年龄大了,不能为家里做什么了,认为没有再给阿娘治眼睛的必要了。而阿娘眼睛看不见了,不得不卧床,所以阿娘“她主动被动地把自己局限在那张 1.2 米宽的小床上” ,阿娘辛苦了一辈子,在人生最后关头,只能局限在一张 1.2 米宽的小床上,表达了生命的悲哀和无奈之情。【1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探究作者创作意图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 15 -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及此处基础上回归文章,列出文章叙写的内容,分析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情感态度。本题题目是“作者平实地叙述了阿娘的一生,试着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平实的叙述

45、了阿娘平凡的一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时先通读文章,概括出文章中写阿娘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反映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通读文章,在文章中,作者从阿娘 18 岁嫁入外公家写起,先写阿娘嫁入外公家时,外公家特别贫穷,仅有的一间矮平房,还要分作前后两截,前面做她的婚房,后面则是猪。但是因为阿娘的请老能干,很快就“他们拥有了三间高大坚固的砖房,四五亩遍种瓜果蔬菜的庭院,后山连片的杨梅林、毛竹山,一大畈的水稻田” ,然后写土改时,阿娘辛苦得来的一切化为泡影,重返穷困,还戴上了“富农”的帽子,最后在阿娘的抗争下,改为“上中农” ,可是这一切用阿娘的话说“说我们这么多山、这么多田,就是剥削!我们又没

46、有雇人,人家来帮忙,我们不是去换工的啊,哪一天不是天暗进天暗出、老牛一样做啊做的”从中可以看出阿娘的艰辛和勤劳。然后写在三年困难时期,小女儿出生,也就是“我”小姨,差点饿死,可是阿娘每次想到这些苦难,总是“你看看你小姨,差点饿死的人现在变成了这样一个大胖子”来结束对苦难的回忆。还有对两个不能幸免而终于夭折的孩子,她也这样自我安慰:算命先生说他们是投错了胎,讨债来的,我们这样的小户人家,就算养大了也留不住的。还遗憾自己没有生在好时代,像“我们”这一代一样“只生一个,多少好!两个大人,管一个小的,好好地把他(她)养大,多少好啊”还有外公死时,“我们没见到她的眼泪,只真正见识了什么叫一夜白头。她叫我

47、们不要哭了,理由是大树倒下了,小树也长出来了 ”,表现了隐忍坚强、知命达观。阿娘在拉扯大自己生的儿女之后,有帮助儿女拉扯“我们第三代一共有 17 个。每一个都多多少少得到过她的照顾,吃过她烧的芋艿咸菜汤。我们都叫她阿娘(奶奶) ”, “我们”都得到了她的关爱,照顾。最后阿娘在80 度岁时眼睛看不见了,儿女们认为没有看的必要了,阿娘就大多数时间“主动被动地把自己局限在那张 1.2 米宽的小床上” 。后来阿娘 92 岁时感冒生病,不就死去了。文章通过这些平实的叙述,描绘了阿娘平凡的一生,发生在阿娘平凡一生的这些平凡小事充分反映了阿娘的勤劳能干、知命达观、善良慈爱、隐忍坚强,以及阿娘平凡人生后艰辛、

48、苦痛和遗憾,表达了作者对对善良、勤劳的阿娘的赞美与怀念之情。【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 。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 16 -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 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 ,完成下列小题。大巧若拙朱良志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 “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的一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