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fatcommittee260 文档编号:931824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河北武邑中学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生物试题1. 下列有关“DNA 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B.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C. 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D.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答案】B【解析】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A 错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B 正确,C、D 错误【考点定位】 证明 DNA是主要遗

2、传物质的实验【名师点睛】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2、细胞类生物含有 DNA和 RNA两种核酸,它们的细胞质遗传物质和细胞核遗传物质均为DNA3、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它的遗传物质是 DNA或 RNA2.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 B. 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四种脱氧核苷酸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含 S元素 D. 玉米的遗传物质全部分布在染色体上【答案】C【解析】【分析】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 DNA和 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 DNA。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3、或RNA。【详解】豌豆的遗传物质就是 DNA,A 错误;HIV 的遗传物质是 RNA,其初步水解产生四种核糖核苷酸,B 错误;T 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不含硫元素,C 正确;玉米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遗传物质,D 错误。【点睛】注意:所有含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只是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2要位于拟核,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体)上。病毒(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根据病毒含有的核酸种类确定,含有 DNA则 DNA是这种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 RNA则 RNA是这种病毒的遗传物质。3.下列关于探索 DNA是遗传物

4、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 R型转化为 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 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 T2噬菌体的 DNA是用 32P直接标记的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 DNA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格里菲斯实验中,无毒性的 R型活细菌在与被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 S型活细菌,A 项错误;格里菲斯实验证明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 ,能使 R型细菌转化成 S型细菌,但还不知道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B项错误;T 2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需先用 32

5、P标记细菌,再用这些细菌标记噬菌体的 DNA,C 项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DNA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 项正确。4.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研究 DNA是否为遗传物质的主要过程为: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酶和场所等B. 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 DNA和蛋白质外壳分开C. 用 32P标记噬菌体,培养时间越长,含 32P的子代噬菌体比例就越高D. 用 35S标记噬菌体,若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高【答案】D【解析】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原料和酶等,但模板是噬菌

6、体的 DNA,A 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B 错误;合成子代噬菌体 DNA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且 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中有少数含有亲代的 DNA链(含 32P) ,且培养时间越长,子代噬菌体数目越多,含 32P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低,C 错误;用 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则部分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则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高,D 正确。3【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识记噬菌体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进入细菌。5. 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 32P和 35S标

7、记噬菌体侵染普通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 32P和35SB. 用普通噬菌体侵染 32P和 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 32P和35SC. 用 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 14CD. 用普通的噬菌体侵染 14C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 14C【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用 32P和 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普通的细菌,因为只有头部的 DNA进入细菌内,所以子代噬菌体只有核酸可检测到 32P,故 A错误。用普通噬菌体侵染 32P和 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可检测到 32P,外壳中能检测到 35S

8、,故 B错误。用 14C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的细菌,既可标记 DNA也可以标记蛋白质,只有头部 DNA进入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核酸可检测到 14C,蛋白质没有,故 C错误。用普通的噬菌体侵染 14C标记的细菌,因为新合成的噬菌体是用细菌的原料合成的,所以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 14C,故 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6.科学家用含有 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该大肠杆菌培养 T2噬菌体,待大肠杆菌解体后, 15N( )A. 不出现在 T2噬菌体中B. 仅出现在 T2噬菌体的 DNA中C. 出现在 T2噬菌体的外壳和

9、 DNA中D. 仅出现在 T2 噬菌体的外壳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 DNA中均含有 N元素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进入细菌内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细菌提4供因此,待大肠杆菌解体后, N发现于 T2噬菌体的外壳和 DNA中故选:C7.下列有关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S型菌的 DNA被相关的酶水解后,不能使 R型菌发生转化B. 该实验的原理与基因工程的原理相同,都实现了基因重组C. 该实验设计思路是把 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作用D. 该实验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都证明 DNA是主

10、要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过程、实验现象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S 型菌的 DNA为“转化因子” ,被相关的酶水解后,不能使 R型菌发生转化,A 正确;该实验的原理与基因工程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B 正确;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是:将 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和鉴定,然后将提纯的 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 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特征,可见,该实验设计思路是把 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作用,C 正确;该实验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

11、验,都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D 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对“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的形成理解不到位而导致对 D选项的误判。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所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8.在探究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历程中,有如下重要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试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用 35S标记的 T2噬菌体感染不具放射性的细菌,少量子代噬菌体会含有 35SB. 加热杀死的 S型菌和活的 R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不会引起小鼠败血症C. S型菌的 DNA茎 DNA酶处理后,不能使活的 R型菌转化成 S型菌D. 用烟草花叶病毒

12、的 RNA感染烟草,烟草中不会有子代病毒【答案】C【解析】用 35S标记的是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T 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5胞外,因此用 35S标记的 T2噬菌体感染不具放射性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不会含有 35S, A错误;加热杀死的 S型菌和活的 R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会有部分活的 R型菌转化为 S型菌,活的 S型菌有毒,会引起小鼠败血症,B 错误;S 型菌的 DNA经 DNA酶处理后,S 型菌的 DNA被 DNA酶催化水解,不能使活的 R型菌转化成 S型菌,C 正确;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用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感染烟草,烟草中会有子代病毒,D 错误。

13、9.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了 DNA是使 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A. 用 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 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B. 用加热杀死的 S型菌与无毒的 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C. 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 S型菌D. 将 S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 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答案】D【解析】【分析】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能将 R型细菌转化成 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思路是:将 S型细菌中的物质一一提纯,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分析:只有 S型细

14、菌的 DNA能使 R型细菌发生转化,DNA 被水解后不能使 R型细菌发生转化。【详解】用 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 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并形成对照,只能说明活的 S型细菌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不能说明 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 错误;用加热杀死的 S型菌与无毒 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含量,不能说明 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 错误;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 S型菌,其后代全是 S型菌,不能说明 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 错误;将 S菌可能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 R型菌培养基中,只有加入 S型细菌的 DN

15、A培养基中出现了 S型菌落,这说明 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点睛】熟知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将 S型菌的各种物质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 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是判断本题的关键。10.赫尔希和蔡斯用 32P标记的 T2噬菌体与无 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6A. 用含 32P的培养基培养 T2噬菌体可获得被 32P标记的 T2噬菌体B. 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噬菌体的 DNA分开C. 如果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D. 该实验结果说

16、明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噬菌体是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存活,故 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外壳和未侵染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故 B错误。如果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裂解,在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升高,故 C正确。该实验结果只能说明 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故 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11.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与细菌保温时间长短与放射性高低的关系图可能如下,下列关联中最合理的是(35S 标记的噬菌体记为甲组,32P 标记的噬菌体记为乙组) (

17、)A. 甲组上清液b B. 乙组沉淀物dC. 甲组沉淀物c D. 乙组上清液a【答案】B【解析】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上清液中不应该出现放射性,但保温时间太长,有部分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分别到上清液中。故放射性应该在沉淀物中,且先升高,后降低,故选 B。【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名师点睛】弄清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或 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

18、未被标记的细7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12. 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重复了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预测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可是检测实验结果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上清液中放射性强。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A. 实验时间过长,细菌解体,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B. 实验时间过短,大量的子代噬菌体没有被释放出来C. 搅拌力度过大,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D. 搅拌力度过小,大量的亲代蛋白质外壳没有和细菌分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预测实验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强,说明标记的是 DNA,结

19、果上清液中放射性强,可能是实验时间过程,大量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或时间过长,细菌解体将噬菌体释放出来,选 A。考点: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3.假设一个双链均被 32P标记的噬菌体 DNA由 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 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有 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 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原料、能量和酶等B. DNA中含 32P和只含 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是 1:49C. 该过程至少需要 2. 97l05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0、D.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水解分别得到 4种和 8种核苷酸【答案】D【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是噬菌体的 DNA进入细菌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所以合成新一代噬菌体的 DNA和蛋白质时,需要借助细菌的原料,场所、能量和相关的酶,而自身只是提供 DNA的双链,按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完成 DNA复制,再以 DNA中基因为单位控制合成噬菌体的外壳蛋白,最后在细菌内组装成新一代噬菌体并释放出来。8【详解】噬菌体增殖的模板是由噬菌体自身提供的,细菌提供了原料、酶、场所等,A 正确;在 1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 32P的噬菌体共有 2个,只含有 31P的噬菌体共有 98个,其比例为 1:4

21、9,B 正确;噬菌体的 DNA含有 10000个碱基,A=T=2000,G=C=3000在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DNA 进行半保留复制,100 个子代噬菌体含有 100个 DNA,相当于新合成了 99个 DNA,至少需要的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是 993000=297000,C 正确;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其水解产物都是 4种核苷酸,D 错误。【点睛】病毒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生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并且本题关键利用了 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亲代的两条母链始终会存在于子代 DNA分子中,新形成的子链就会带有宿主细胞的放

22、射性标记。14.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 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 DNA 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 RNA 甲型 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或 RNA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真核生物是由真核细胞组成的,遗传物质是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故正确;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组成,遗传物质是 DNA,主要位于拟核中,错误;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故正确,错误;甲型 H1N1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是 RNA,错误。故 C项符合题意,A、B、D 项错误。考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

23、程【名师点睛】关于如何确定遗传物质的 2个要点(1)细胞内既有 DNA又有 RNA,但只有 DNA是遗传物质。(2)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 或 RNA,遗传物质是 DNA或 RNA。15.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B. 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9C.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 DNA完全分开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检测到放射性同位素 32P【答案】D【解析】【分析】作为遗传物质

24、应具备的特点是: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b、能自我复制,保持上下代连续性;c、能指导蛋白质合成;d、能产生可遗传变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T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或 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进入细菌,进而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详解】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

25、,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A 正确;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的重新组合,B 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进入细菌,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导致 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因此该实验比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更有说服力,C 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 32P主要存在于离心后的沉淀物中,少量存在于上清液中,D 错误。【点睛】注意: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 型菌转化为 S型菌是因为 S型菌的部分基因进入 R型菌内并重新组合在 RNA型菌的 DNA上,这种变异叫基因重组。16.下列各项科学发现,都早于艾弗里等人证实“DNA 是遗传物

26、质”的实验,其中哪项成果不能作为当时生物学家推测“DNA 可能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A. 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的体细胞 DNA含量稳定,但不同物种的体细胞 DNA含量不同B. 配子中 DNA含量是体细胞 DNA含量的一半C. 诱发突变的最有效的紫外线波长是 2.6107 m,与 DNA分子的吸收峰值相同D. DNA分子含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等化学成分【答案】D【解析】【分析】10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是: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能自我复制,保持上下代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合成;能产生可遗传变异。【详解】结合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分析:根据特点可知,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细胞中遗传物质含量稳定,不同生

27、物间遗传物质含量不同,说明遗传物质可能是 DNA,A 错误;根据特点分析,配子中 DNA含量是体细胞 DNA含量的一半,也能说明 DNA是遗传物质,B 错误;根据特点分析,导致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最有效的紫外线波长刚好与 DNA分子的吸收峰值相同,这说明遗传物质可能是 DNA,C 错误;组成 DNA分子的化合物种类不能作为 DNA遗传物质的证据,如 RNA、ATP 等也是由这三种成分组成,D 正确。【点睛】判断本题关键要牢牢抓住作为遗传物质的几个特点进行分析。17.肺炎双球菌中的 S型细菌具有多糖类荚膜,R 型细菌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培养 R型活细菌时加入 S型细菌的多糖类荚膜,能够产

28、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B. 培养 R型活细菌时加入 S型细菌 DNA的水解产物,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C. 培养 R型活细菌时加入 S型细菌的 DNA,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D. 培养 R型活细菌时加入 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答案】A【解析】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不能使 R型活细菌转化成 S型细菌,不可能产生一些有荚膜的细菌,A错误;S 型细菌 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携带遗传信息,不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B 正确;S型细菌的 DNA能使 R型活细菌转化成 S型细菌,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C 正确;S 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携带遗传信息,不能产生有荚膜的细菌,D 正确。故选 A。【点睛

29、】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只有 DNA才能使 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据此即可对各选项作出分析判断。18.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下列关于此实验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 说明了 R型活细菌是无毒性的B. 说明了 R型活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 S型细菌C. 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D. 说明了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是无毒的【答案】C【解析】11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并推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使无毒性的 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 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并没有证明遗传物质就是 DNA;艾弗里实验的结论说明了

30、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19. 烟草花叶病毒有 TMV型和 HRV型,将 TMV型病毒的 RNA与 HRV型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到一起,组成一个新品系,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有( )A. TMV型的蛋白质和 HRV型的 RNA B. TMV型的 RNA和 HRV型的蛋白质C. TMV型的蛋白质和 TMV型的 RNA D. HRV型的蛋白质和 HRV型的 RNA【答案】C【解析】TMV型病毒与 HRV型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 RNA,将 HRV型病毒的蛋白质与 TMV型病毒的 RNA结合到一起,组成重组病毒,再用重组病毒去感染烟草。由于提供遗传物质的是 TMV,因此在烟

31、草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 TMV,即 TMV型蛋白质外壳和 TMV型的 RNA,故选 C。20.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 I、等) ,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 S-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 R-型菌。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 S-型菌与 R-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并大量死亡,而且从患病死亡的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 S-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A. S-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B. S-型菌是由 R-型菌突变形成的C. R-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 S-型菌D. 加热后 S-型菌可能未被

32、完全杀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由“加热杀死的 S型菌与 R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肺炎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 S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 S型菌小鼠未死亡” ,说明 R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 S型菌。考点: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意在考查实验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21.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与 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 S型细菌、R 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12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R 型和 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

33、) ,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 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 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 型菌的 DNA才会是 R型菌转化为 S型菌解: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与 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时,由于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存在,杀死一部分 R型细菌,同时在 S型细菌的 DNA作用下出现 S型细菌,破坏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直至小鼠死亡,导致两种细菌的数量均增加,所以 B正确故选:B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22.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 4个实验:S 型细菌的 DNADNA 酶加入 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R 型细菌的 DNADNA 酶加入 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R 型细菌DNA

34、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 S型细菌的 DNA注射入小鼠S 型细菌DNA 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 R型细菌的 DNA注射入小鼠以上 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 存活、存活、存活、存活 B. 存活、死亡、死亡、存活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答案】D【解析】S 型细菌的 DNADNA 酶,DNA 被水解,失去了转化作用,对后面加入的 R型菌没有转化作用,R 型菌无毒,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存活;R 型细菌的 DNA+DNA酶,DNA 被水解,13不起作用;加入 S型菌,有毒性,注射入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R 型细菌+DNA 酶,DNA酶对细菌不起作用,高温加

35、热后冷却,DNA 酶变性失活,R 型菌被杀死(R 型菌的 DNA有活性,冷却后复性) ,加入 S型菌的 DNA,没有了 R型活菌,不能转化,也就相当于把两种DNA注射入小鼠体内,两种 DNA没有毒性,也不会转化小鼠的细胞,小鼠存活;S 型细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 R型菌的 DNA注射入小鼠,和类似,也是两种 DNA,无毒,小鼠存活。因此,D 项正确,A、B、C 项错误。23.如图表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设计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B. a、d 组小鼠死亡是小鼠免疫功能丧失的结果C. 从 d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得到的 S型活细菌是由 S型死细菌转

36、化而成的D. 从变异的角度看,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R型和 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 ,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 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 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 型菌的 DNA才会是 R型菌转化为 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 型细菌小鼠存活;S 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R 型细菌小鼠死亡。【详解】实验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A 正确;a、d 组小鼠死亡是 S型菌有毒导致小鼠死亡的结果,B 错误;从 d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到的 S型细菌是由 R型活细菌转化的,C 错误;从

37、变异的角度看,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重组,D 错误。【点睛】注意: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 型菌转化为 S型菌是因为 S型菌的部分基因进入 R型菌内并重新组合在 RNA型菌的 DNA上,这种变异叫基因重组。24.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用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标记的细菌;用 15N标记的14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 )A. 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 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C. 沉淀、上清液、沉淀 D. 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答案】B【解析】

38、 32P标记噬菌体的 DNA进入细菌体内,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合成的原料都来自细菌( 35S标记) ,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 15N既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又标记噬菌体的 DNA,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沉淀和上清液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和 DNA合成的原料都来自细菌( 3H标记) ,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沉淀中;故选 B。【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名师点睛】列表分析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被标记的物质 子代噬菌体用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 DNA只有含有亲代噬菌体 DNA链的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用 35S标记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 均不具有放射性用 32P标记细菌内的含 P物质,

39、如 DNA、核苷酸等用 35S标记细菌内的含 S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等因为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全部来自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均具有放射性25.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15A. 理论上, b 和 c中不应具有放射性B. 实验中 b含少量放射性与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C. 实验中 c含有放射性与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D. 实验结果,ad 中有少量的放射性,bc 中有大量的放射性【答案】A【解析】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离心后,理论上 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 32P标记DNA进入到细菌体内,分别在沉淀物中,

40、因此上清液 c不含有放射性,A 正确。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B 错误。试验 2,由于外壳没有放射性,因此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也不会含有放射性,C 错误;实验结果,bc 中有少量的放射性,ad 中有大量的放射性,D 错误。【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名师点睛】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研究着: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实验材料:T 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思路:S 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 P,蛋白

41、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 32P和放射性同位素 35S分别标记 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26.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还是 RNA.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 水解酶,RNA 水解酶 (1)实验材料选用活鸡胚的理由是:16_;_;_。(2)实验材料选用 DNA水解酶的理由是_。(3)实验材料选用 RNA水解酶的理由是_。实验步骤:第一步:_

42、;第二步:取等量的活鸡胚分成 A、B、C 三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向 A组注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再分别向 B、C 两组活鸡胚中注射有关物质:第三步:分别从培养后的活鸡胚中抽出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禽流感病毒。预测实验结果及分析:A组的样品检测中有禽流病毒。给 B组活鸡胚注射的物质是_,若样品检测无禽流感病毒产生,则_是遗传物质。给 C组活鸡胚注射的物质是_,若样品检测无禽流感毒产生,则_是遗传物质。【答案】 (1). 活鸡胚是培养禽流感病毒的培养基 (2).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专门寄生活鸟类细胞中的病毒 (3). 用活鸡胚做实验材料比其他活的鸟类成体或胚胎更方便、更经济 (4). 如果禽流感病毒

43、的核酸提取液中含有 DNA,用 DNA水解酶处理核酸提取液,会使 DNA分解不能再复制,就不会在活鸡胚细胞内产生禽流感病毒 (5). 如果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中含有 RNA,用 RNA水解酶处理核酸提取液,会使 RNA分解不能再复制,就不会在活鸡胚细胞内产生禽流感病毒 (6). 把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分成相同的三组。分别用等量的相同浓度的 DNA水解酶、RNA 水解酶处理其中两组核酸提取液 (7). 核酸提取物+DNA 水解酶 (8). DNA (9). 核酸提取物+RNA 水解酶 (10). RNA【解析】【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还是 RNA,结合所给的实验

44、材料,该实验可设计为三组,即 A组、B 组和 C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向 A组注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向 B组活鸡胚细胞中注射适量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与 DNA酶;向 C组活鸡胚细胞中注射等量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与 RNA酶。17【详解】 (1)实验材料选用活鸡胚的理由是: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专门寄生活鸟类细胞中的病毒,所以利用活鸡胚做实验材料相当于是作为禽流感病毒的培养基;用活鸡胚做实验材料比其他活的鸟类成体或胚胎更方便、更经济。(2)DNA 水解酶能催化 DNA水解,如果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中含有 DNA,用 DNA水解酶处理核酸提取液,会使 DNA分解不能再复制,就不会在活鸡胚细胞

45、内产生禽流感病毒。(3)RNA 水解酶能催化 RNA水解,如果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中含有 RNA,用 RNA水解酶处理核酸提取液,会使 RNA分解不能再复制,就不会在活鸡胚细胞内产生禽流感病毒。实验步骤: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实验前应先将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分成相同的三组,分别用等量的相同浓度的 DNA水解酶、RNA 水解酶处理其中两组核酸提取液;再取等量的活鸡胚分成A、B、C 三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向 A组注射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物,再分别向 B组活鸡胚中注射核酸提取物+DNA 水解酶,C 组活鸡胚中注射核酸提取物+RNA 水解酶;最后分别从培养后的活鸡胚中抽出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禽流感病毒。

46、实验结果预测与分析:若 A组活鸡胚中有禽流感病毒产生,B 组中没有禽流感病毒产生,则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若 A组活鸡胚中有禽流感病毒产生,C 组中无禽流感病毒产生,则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点睛】本题关键要结合“酶具有专一性,DNA 水解酶能催化 DNA水解,RNA 水解酶能催化RNA水解”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所给实验材料确定实验设计的思路,尤其是要理解在 B、C两组加核酸提取物和两种酶的作用。27.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 RNA病毒和 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

47、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_,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_。 (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答案】 (1). 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18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病监测其放射性。 (2). 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RNA病毒;反之为 DNA病毒。【解析】(1)思路甲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尿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乙组:将宿主细胞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之后接种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监测其放射性。(2)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收集的病毒有放射性,乙组无,即为 RNA病毒;反之为 DNA病毒。(1)由于 DNA和 RNA有各自的特有碱基,DNA 特有碱基为 T,RNA 特有碱基为 U,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 U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含有放射性。再用病毒去侵染含放射性的宿主细胞,看子代病毒是否含有放射性,为甲组;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T的培养基中培养宿主细胞,使宿主细胞含有放射性。再用病毒去侵染含放射性的宿主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