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行唐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931988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行唐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行唐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行唐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行唐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北省行唐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行唐三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本部分共 4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选项在答题卡上涂黑。1.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表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以宗族关系为基础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 神权与王权结合D. 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是为了利用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表现出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故答案为 C 项。A、B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 项不符合史实,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排除。2.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周朝打破“部落政治”的重大举措是实行A. 分封制B. 王位世袭制C. 宗法制D. 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时间“周朝”可以排除 C、D 两项, “部落政治”明显是地方管理,故选 A 项。B是夏朝政治特点,排除。3.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嬴政改称“皇帝” ,自称为“朕” ,命为“制” ,令为“诏” ;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2A. 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B. 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 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D. 体现皇权

3、至上【答案】A【解析】【详解】秦始皇的一系列规定旨在强化皇权,突出皇权的至尊地位;汉高祖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也是为了突出皇权至尊。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削弱丞相的信息,故排除 B。材料也没有体现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的信息,故排除 C。秦王嬴政改称“皇帝” 、 叔孙通制定新朝仪都是体现至尊地位,D 项不准确,不是最佳答案,故排除 D。【点睛】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区别:1、所指的对象不同:皇帝独尊单指的是皇帝本人,是一个具体的人;皇权独尊就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皇帝这个年号,才能穿龙袍,坐龙椅,等等。2、而皇权至上是指的是一种抽象的权力概念。4.有学者认为,秦朝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将全国分为 3

4、6 郡,各郡辖县若干,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调动,防止割据互斗。郡县制确比分封制优良,所以成为历代不变的定制。“郡县制确比分封制优良”在于A. 神权与王权的高度结合B.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 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D.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答案】B【解析】根据“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调动,防止割据互斗” ,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下,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随时调动,直接对朝廷负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B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 错误;D 不符合秦朝史实,排除。5.作为一位有作

5、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 ,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3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 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 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 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由材料关键信息“决策机关” 、 “政务机关”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中外朝”制度的推行,其目的就是要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 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 错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官僚政治已经形

6、成;C 项“避免”一词错误。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中外朝”6. 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A. 世袭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有“举秀才” “举孝廉” ,由地方向上面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以作官员候选。举秀才,重的是才,举孝廉,重的是德;而此句古文的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居住。尖刻的讽刺了中国选拔、任用人才的尴尬一面。

7、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7.“宋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 重用亲信B. 频换承相C. 废除宰相D. 分化事权【答案】D【解析】4【详解】 “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 “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轩审刑院”等,可知宋代不断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强化君权,D 项正确;A 项应该是在汉朝时期,设立中朝,任用亲信,故排除 A;B 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B;C 项是在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故排除 C。8.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

8、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答案】D【解析】【详解】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说的是皇帝负担重,原因在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集君权、相权于一身,失去宰相的辅助必然政务负担很重。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选 D。他的劳累生活是因为他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的结果,故排除 A。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故B 与材料无关,排除 B。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故 C 与材

9、料无关,排除 C。9.我国古代中央机构迭经变革,先后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和军机处等。这些变革反映的基本趋势是A. 行政效率提高B. 宰相权力弱化C. 监察机制优化D. 专制皇权加强【答案】D【解析】专制主义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即皇权的强化,主要表现为中央官制的变革,D 正确;行政效率无从体现,A 错误;宰相与明朝被废除,B 错误;C 不对, “监察权力”理解片面;D 不对,材料中也无从体现。10.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的官职,实际上执行宰相之职的是殿阁大学士。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这说明5A. 内阁大学士是名副其实的宰相B. 明清的君

10、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C. 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D. 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答案】B【解析】依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宰相后,殿阁大学士行宰相之职,但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或者决策机关,只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加强了君主专制,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的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11. 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鸦片贸易合法化 B. 开放通商口岸C. 协定关税 D. 获得最惠国待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准确解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注意

11、题干“最能说明这一观点” ,此题是程度选择题,找出最佳答案。协定关税有利于降低英国商品的成本,增强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故 C 项最能证明材料中的观点,AD 先排除,B不是最佳答案。故答案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名师点睛】南京条约中,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 ) ,体现外国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进行商品侵略。马关条约,一是日本强迫清政府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通商口岸深入内地,体现外国列强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二是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及输入各

12、种机器,说明列强由商品侵略深入到资本侵略。12.某条约对中方赔款作如下规定:条约签字后中方交付 600 万元;其后分三年六次偿付,癸卯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 300 万元;甲辰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 250 万元;乙巳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 200 万元。该条约应该是A. 南京条约6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解题时需要把材料中的金额相加所得即可,材料中共分为七次还款,即 600+300+300+250+250+200+200=2100(万银元) ,而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为 2100 万银元,故 A

13、 项正确;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中的赔款均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BCD 项。【名师点晴】中国近代百年间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的变化趋势及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1919 年之前,以不平等条约为主流;1919 年以后,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但因中国弱小等原因,没有实现平等权利;1949 年 9 月,针对近代签订的不同条约制定了不同对策。主要影响: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目益严重,破坏了中国社会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有利于列强对旧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阻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激发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识觉醒和探索救国之路。近代后期收回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

14、的自主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鸦片战争南京条约13.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A. 表明英国对中国存有明显的歧视B. 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C. 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D. 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材料来看,双方议定了有关文书往来方面的内容,不同身份的人规定了不同的用语,这是和当时国际接轨的做法,因此 C 项符合题意。14.1895 年 4 月,俄国

15、财政大臣表示, “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 ,对我们将是威胁” ,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 。此措施是7A. 阻止签订马关条约B. 联合德、法干涉还辽C. 租占旅顺、大连D. 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答案】B【解析】【详解】俄国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签订,A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A;C 是 1898 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C;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对其在中国东北对其利益构成威胁,联合德、法干涉还辽,日本被迫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故选 B。在辛丑条约上签字是 1901 年,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D。15.19 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

16、质是A. 要求清朝降低外国商品进口关税B. 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C. 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D. 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答案】D【解析】略16.下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独立 ,图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 南京条约之后8B. 北京条约之后C. 马关条约之后D. 辛丑条约之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在列强结成的同盟之外,此之谓中国之“独立” ,而事实上应把中国画在圈内。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欧美列强默许(俄德法)或纵容(英美)日本带头侵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于甲午一战而击败中国,强签马关条约 ,割台赔偿设工厂,免税开渝和苏杭,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大大

17、刺激了列强肢解中国领土的野心,1897 年底至 1898 年争相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好符合漫画所涉及的情形,故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 。17.19 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指A. 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 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 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答案】B【解析】马关条约内容相较南京条约 、 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 ,明确提出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

18、途径,因此这里的“要求”应指“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B 正确。 “以华治华”政策主要是指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与材料不符,故 A 错误。CD 不是列强的主要诉求,故排除。18.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 ,倒是以夷制华 。 ”近代中国由“以夷制夷”向“以夷制华”的转变,反映了A.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B. 清政府逐步成为西方侵华的工具C. 列强侵华策略的重大改变D. 中国外交自主性逐渐丧失【答案】B9【解析】试题分析:“以夷制夷”是指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无力抵抗外国人,就利用外国人的不同利益,使他们互相制衡。

19、“以夷制华”是指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签订辛丑条约,当时外国以清政府为自己在华利益的维护者,利用清政府来维护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要扶持清政府来镇压反外势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故答案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列强侵华19.1850 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 ”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 ”这说明中国A. 海关职权逐渐丧失B.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 自然经济快速解体D. 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

20、以看出,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利用在华特权包庇和纵容走私活动,体现了中英外交上的不平等,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故选 B。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国内洋行老板和英国,相勾结走私的活动,不能看出中国海关职权的存在与否,故排除 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权利的侵犯,没有体现出中国自然经济快速解体的信息,故排除 C。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是八国联军侵华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D。【点睛】通过协定关税,英国侵略者可以控制中国的海关,并通过海关来控制中国的对外贸易,使输入中国的英国商品纳税极低,从而为大量倾销创造了条件,使中国成为英国工业品的巨大市场关税是国家的重要税源之一,协定关税使中国税收受到外国

21、侵略者的重重限制这样,他们就可以从财政上控制中国政府,另一方面,中国货物如果输出外国,则有所在国家任意征税,使中国农业生产完全服从于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最后,协定关税使中国海关失去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中国产品甚至在本国市场上,也不能同外国商品的倾销竞争20.春帆楼位于日本下关市一座小山丘上,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字样。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10A. 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变为了半殖民地B. 甲午海战中日本的胜利削弱了中国国力C. 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D. 甲午之役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

22、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巨额赔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国力不断增强,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21.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与“那个悲惨的时候”相关的是A. 七七事变B. 西安事变C. 九一八事变D. 一二八事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可知,与“那个悲惨的时候”相关的事件发生在东北,C 符合

23、题意,故选 C。七七事变发生在华北,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A。西安事变发生在西北,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一二八事变发生在上海,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22.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 ”这里的“统一”指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 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C.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答案】D【解析】11【详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有国内战争走向抗日长的历史转折点,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 D。

24、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是在 1928 年东北易帜后,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A。B 项中“停止”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C 项内容是西安事变最后和平解决的内容,不是“统一”的内容,故排除 C23. 1937 和 1938 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此举是为了彰显( )A. 打倒列强推翻军阀的决心B. 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精神C. 民主协商共建和平的追求D.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愿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1937 和 1938 年正值国共合作抗日时期。两党同祭黄帝陵表明了国共

25、两党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故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众志成城共御外侮24.1940 年 9 月, 大公报载文说:“宜昌(枣宜会战)战后三个月,各线无大战事,战况的沉闷就在这夹缝中间,传来了北方的捷音。 ”材料中所说的“捷音”指的是( )A. 淞沪会战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 B. 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的胜利C.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 D. 徐州会战胜利激励了抗战信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40 年 9 月” 、 “宜昌(枣宜会战)战后三个月” 、 “传来了北方的捷音”等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 “捷音”指的是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华北日

26、军,增强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C 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 193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徐州会战发生在 1938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点睛:学习和研究历史必须掌握的要素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史论;历史学是“关于时间中的人”的科学,把握好时间这个要素既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1940年 9 月” 、 “宜昌(枣宜会战)战后三个月”等信息,逐一分析即可知道答案。1225.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

27、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A. 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 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C.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 实行了全民族抗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战胜利的原因。由童谣中“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可知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故选 D。ABC 均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排除 AB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6.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壮举,千秋伟业” 。这是因为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锻炼

28、了中国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使一切侵略者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欺侮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人民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可知均符合史实,故答案为 D。27.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 “万死不辞” , “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A. 三元里抗英斗争B. 黄海海战C. 反割台斗争D. 三国干涉还辽13【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不令倭得”中的“倭”应该指日本,所以可知当时保卫的国土即将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所以这里的保全国土的斗争是指马关条约签署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选 B。

29、三元里抗英斗争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A。黄海海战不能体现“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的内容,故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三国干涉还辽的信息,故排除 D。【点睛】1895 年 4 月,清政府战败求和,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把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割让给日本。6 月初,日军由三貂角澳底登陆进逼台北。刘永福在台南草拟了盟约书 ,发出联合抗日的号召。表示为保卫国土, “万死不辞” , “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6 月 7 日,日军陷台北,6 月 28 日,台湾地方绅民推举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领导抗日。刘永福不受,仍以帮办之职,入府城领导台湾人民抗战。将全台各军,及各地义军

30、百数十营,分别调遣巡防各要隘,并派人接替“内渡”大小文武各官的职务,积极领导全台的抗日斗争。28.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下列史迹,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的是A.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B. 定都天京,建立政权C. 颁行天朝田亩制度D.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答案】D【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资政新篇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当时历史潮流,D 正确;A 属于宗教组织;B 属于建立政权;C 是太平天国运动土地纲领,均不符合题意。29.21 世纪初,中国某市市民在一次集会上朗诵了自己的诗:“金陵噩梦连华夏,七十年来痛未轻。”此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 卢沟桥B. 南京大屠杀C. 华北事变D. 日本战败投降【答案】

31、B14【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金陵噩梦连华夏,七十年来痛未轻”可知,该事件发生在 20 世纪 30年代,地点是南京,由“金陵噩梦”推断是南京大屠杀,故选 B。卢沟桥事变发生在北平,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A。华北事变与金陵无关,故排除 C。D 与材料题旨不符,日本投降不是“金陵噩梦” ,故排除 D。30.一位人士为自己写自传时,叙述他在某一时期的身份“既是中国共产党员又是中国国民党员” 。此时期这人参加了A. 辛亥革命B. 国民革命C. 抗日战争D. 人民解放战争【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辛亥革命是 1911 年,中共成立是 1921 年,A 项排除;材料文字“既是中国共产党员又是中国国民党员

32、”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这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方式,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B 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共产党员保持了身份上的独立性,C 项排除;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不是合作状态,D 项排除。故选 B。3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 19271937 年处应该填写19241927 打倒列强,除军阀1927193719371945 团结抗战,驱除倭寇19461949 转战陕北,进京赶考15A. 星火燎原,北上抗日B.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 坚持和平,民主建国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答案】A【解

33、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 19271937 年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前期以“工农武装割据”为指导,后期由于长征和日军侵华的步步紧逼中国革命力量开始北上转移,所以这一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题应该是“星火燎原,北上抗日”,答案选 A,B 项仅仅是土地革命后期中共的主张,故排除 B; C 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主张,故排除 C。D 项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革命主张,故排除 D。 。32.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28 响礼炮鸣响,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 ,中国人民终于“翻身解放、当家做主” 。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 “28 响礼炮”

34、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B. “毛主席万岁”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C. 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D. 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近百年来取得的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重大胜利【答案】D【解析】【详解】中共成立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 A 正确;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表达了对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故 B 正确;中国人民终于“翻身解放、当家做主” ,中华民族开始屹立于东方,故 C 正确;D 项表述错误,改成“完全胜利

35、” ,不过这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与材料不符,故选 D。33.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A. 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B. 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C. 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16【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B 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指的是 1954 年宪法,它们都出现于 1954 年。D 出现于改革开放后。而 A 正确, 共同纲领即规定了人民主权和人民专政的原则。3

36、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 、 “人民是统治者” 、 “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依法治国的方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故答案为 C 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但不符合“最能反映”的要求,排除 A 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也能体现民主,但

37、同样不符合“最能反映”的要求,排除 B 项;D 项属于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师点睛】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 、 “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对于此类试题的解答,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

38、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原因在于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17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各民主党派已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的理解。说法错误,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是因为通过三大改造,各民主党派成员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一员,已经失去了剥削性质;从抗日战争时期起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就有合

39、作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正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相互监督”的方针,体现了。故答案为 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政协制度。36.下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结婚有法可依“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A. B. C. D. 18【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结婚证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经检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 。由此可以看出、三项说法正确;结婚证中体现了结婚要符合婚姻法的规定,说明说法错误。故选 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

40、统一“文化大革命”“文革”的影响37.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叙述:女主人公秋菊不愿接受乡里的调解,在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得到足够盘缠后,一直往县里、市里申诉,最后,打人的村长败诉,秋菊赢了官司。秋菊打官司能够打赢,说明该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A. 20 世纪 50 年代初B. 20 世纪 70 年代末C. “文化大革命”初期D.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答案】D【解析】【详解】注意故事情节的内容, “盘缠”的来源是“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 ,反映当时农村已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已经被废除,打“官司”可以反映人们法律意识

41、的增强和法制建设的进步,由此推断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故选 D。20 世纪 50 年代初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可能出现秋菊“把自家产出的红辣椒满车地运到集市上去卖”的现象,故排除 A。70 年代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也不可能出现秋菊“往县里、市里申诉”的现象,故排除 B。文革时期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不可能出现秋菊“往县里、市里申诉”的现象,故排除 C。【点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其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出现过曲折, “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

42、到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8. 从将法仅当作统治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提升到将法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下列文献中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 )19A.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1980 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D. 199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

4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 ,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故选 D 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依法治国方略39. “忽然遭世变,两别泣不休,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战祸何时终?”这首诗最可能出自( )A. 抗战老兵 B. 台湾老兵 C. 老红军 D. 老知青【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可知诗句作者与亲人从此分离,难以相见。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A.C 与“海角天涯梦”不符;D项与“结发夫妻尤似梦” “人间战祸何时终?”不符。故选项考点

44、:两岸分离的影响点评:注意对材料中关键词的解读,只有找到关键词才能准确作答。40.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 。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A.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B. 经济特区的设立C. 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D. 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现代中国实行“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 A 项符合题意。BC 项都是经济20的范畴,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并未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D 项也未从社会制度性质上对我国的制度造成影响。点睛

45、:明确“一国两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可。二、非选择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4 年 6 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1903 年 12 月)材料三曾几何时,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

46、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1924 年 1 月)(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答案】 (1)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

47、强的目的) 。方式:从改良到革命。(2)原因: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解析】【详解】 (1)第一问从材料“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和“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21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可以推断目的;从材料一“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可见,主张改良。从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建设民国”可见,方式从改良到革命。(2)从材料“己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和

48、材料“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和材料“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以及材料“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以及材料“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可以分析失败原因。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1921 年 7 月)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

49、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1923 年 6 月)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1926 年 9 月)(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GOST 27277-1987 Electromechanical radio components Test method of confining force of elastic contacts《机电式无线电元件 弹性触点支承力测量法》.pdf GOST 27277-1987 Electromechanical radio components Test method of confining force of elastic contacts《机电式无线电元件 弹性触点支承力测量法》.pdf
  • GOST 27278-1987 Electromechanical radio components Method of testing cable clamp strength to cable bending《机电式无线电元件 电缆端子弯曲强度试验法》.pdf GOST 27278-1987 Electromechanical radio components Method of testing cable clamp strength to cable bending《机电式无线电元件 电缆端子弯曲强度试验法》.pdf
  • GOST 27279-1987 Electromechanical radio components Method of testing cable clamp strength to cable rotation《机电式无线电元件 电缆端子的电缆旋转强度试验法》.pdf GOST 27279-1987 Electromechanical radio components Method of testing cable clamp strength to cable rotation《机电式无线电元件 电缆端子的电缆旋转强度试验法》.pdf
  • GOST 27280-1987 Electromechanical radio components Method of testing cable clamp stregth to cable twisting《机电式无线电元件 电缆端子的电缆扭合强度试验法》.pdf GOST 27280-1987 Electromechanical radio components Method of testing cable clamp stregth to cable twisting《机电式无线电元件 电缆端子的电缆扭合强度试验法》.pdf
  • GOST 27281-1987 Electromechanical radio components Method of testing cable clamp strength to cable tension《机电式无线电元件 电缆端子的电缆拉力强度试验法》.pdf GOST 27281-1987 Electromechanical radio components Method of testing cable clamp strength to cable tension《机电式无线电元件 电缆端子的电缆拉力强度试验法》.pdf
  • GOST 27282-1987 Cellar batteries for poultry farming excrement removing system technical requirements《饲养家禽的组合网笼 分离幼畜系统 技术要求》.pdf GOST 27282-1987 Cellar batteries for poultry farming excrement removing system technical requirements《饲养家禽的组合网笼 分离幼畜系统 技术要求》.pdf
  • GOST 27284-1987 Gauge Terms and definions《量规 术语和定义》.pdf GOST 27284-1987 Gauge Terms and definions《量规 术语和定义》.pdf
  • GOST 27285-1987 Integrated digit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Switching and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interface specification《数字式综合通信网 交换系统与数字传输系统的匹配参数》.pdf GOST 27285-1987 Integrated digit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Switching and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interface specification《数字式综合通信网 交换系统与数字传输系统的匹配参数》.pdf
  • GOST 27286-1987 Power friction clutches with electromagnetic shifting General specifications and test methods《带电磁换向的可操纵的机械摩擦离合器 一般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GOST 27286-1987 Power friction clutches with electromagnetic shifting General specifications and test methods《带电磁换向的可操纵的机械摩擦离合器 一般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