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932008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1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共 48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8 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寝右,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B. 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

2、央集权【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庙制度,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把宗族关系同政治等级联系起来,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庙制度,不是分封制,排除 A;B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B;夏商周时期,中央政治权利尚未形成高度集中,D 错误。2.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表明“小康”之世A. 国家统一安定B. 王权高度集中C. 实行血缘政治D. 违背历史潮流【答案】C【解析】2根据“天下为家,各亲

3、其亲” 、 “大人世及以为礼”可知, “小康”之世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世袭制,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家统一安定、王权高度集中,排除 AB;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符合历史发展潮流,D 错误。3.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A. 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 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 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 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答案】C【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

4、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答案为 C 项。A、B 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 项说法绝对,排除。4.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 ,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材料旨在说明A. “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 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 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 “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答案】A【

5、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与周有血缘关系的吴国国君和燕国始祖,由于吴国国君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燕国臣民中有不少戎狄成分,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由此可以推知“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服从汉族传统文化的地区才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故 A 项正确。B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在“中国”的标准方面文化比血缘具有更重要的作用,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而且春秋时期血缘关系并没有完全失3去政治意义,故 C 项排除。材料主要强调“中国”的文化色彩标准,D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D 项排除。【点睛】 “中国”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且始终有强烈的民族含义,一般即指汉族文化区。即使是边远

6、地区,只要聚居了大批汉人,或者汉族传统文化相当发达,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5.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并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B. 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C. 有利于社会的变革D. 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答案】C【解析】秦社会矛盾尖锐,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秦国建国之初,地处偏僻,社会文化较为落后,不被诸侯所看重,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

7、并未成为定制” ,正是由于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 C项正确;兄终弟及、立孙、嫡庶,依旧是贵族世袭特权的体现,故 D 项错误。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6.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A. 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C. 文字书写艺术不断发展4D. 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秦的统一和书同文。

8、根据图片内容可看出,战国时期七国的文字各不相同,但最终都统一成了秦的文字,反映了秦攻灭六国后统一各国文字,说明政治局面影响到文化的整合。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没能全面涵盖题意的主旨,故排除 A 项;书同文无法反映文字书写艺术的不断发展,故排除 C 项;秦统一六国后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排除 D 项。故选 A。【点睛】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很不统一,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7. 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

9、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 。这表明他( )A. 主张遵循黄老之术 B. 反对治国尊崇儒术C. 强调治国外儒内法 D. 推崇孔子礼制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汉文帝时期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故 A 项正确;“政失厥道”意即针对独尊儒术,但未提出效仿汉文帝的什么措施,故 B 项错误;外儒内法始于董仲舒新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故 C 项错误;汉文帝时期尚未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故 D 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东汉顺帝的治国思想黄老之术8.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

10、最初的 50 人剧增至10000 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A.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5【答案】D【解析】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 D 项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题干时间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 B 项错误;太学教授

11、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 C 项错误。故选D。9.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A. 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 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C. 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 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答案】D【解析】根据“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 ”可知汉朝没有,承接了秦朝政制,而是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故 A 错误,D 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汉初政治形势的变化,看不出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排除 B;汉初推行无为而治思想,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故答案选 D。10.三国时

12、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 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 错误;B 表述绝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13、期,北方战乱频6繁,C 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结合所学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分析解答。11.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中书省正式成立;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隋朝时期,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隋炀帝末期,他又曾改内史省为内书省;唐朝初期,命中书省为内史省,后复命中书省。这表明( )A. 曹魏制度奠定了历代政治格局 B. 魏晋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存在C. 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D. 唐代官制根植于历代传统【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中书省即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唐朝后复命中书省,说明唐朝官制根植于历代传

14、统,故 D 项正确;曹魏时期中书省正式成立,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故 A 项错误;材料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中书省和六官制,并不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唐朝官制的由来,并不是君主集权专制制度的加强,故 C 项错误。12.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 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B.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D. 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说明魏晋时期的选官权力在地方,依据题干“隋唐确立了

15、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说明选官权力在中央,因此题干变化说明科举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内容均与材料主旨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不符,应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点睛: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掌握科举制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 、 “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的分析理解。13.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 ,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 ,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7A. 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B. 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 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D

16、. 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答案】A【解析】【详解】A.从材料可以看出,梁武帝是对九品中正制定的调整,重视九品中正制前提下加强对人才的文化教育。故 A 项正确。B. 从材料可以看出有九流常选,所以没有废除九品中正制,故排除 B 项。C.材料只是反映了对九品中正制下,进入官场子弟的文化教育,并没有说严重打击了氏族势力。故排除 C 项。D.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科举制开始是隋朝。故排除 D 项。14.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 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 门阀

17、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C. 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 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答案】B【解析】由“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可以得出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之间的关系,是皇权政治在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变异,故选 B,而排除AD;由“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说明表象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即所谓的“共天下” ,C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15.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 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B. 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C. 科举制亟待进

18、一步完善D. 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8【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许多高官子弟主动选择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正途的出身,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科举考试日益受到重视,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故 C 项错误,B 项正确。AD 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6.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 ,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A. 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B. 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C. 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D. 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唐朝时

19、铸造开元通宝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且没有滥发,因而达不到利用钱币来聚敛财富的目的,故 A 项错误;唐朝时开元通宝用年号钱取代量名钱,钱币具有了象征意义,并非非常珍贵,故 B 项错误;材料“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及“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 ”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称为“宝”或“宝货” ,故 C 项正确;开元通宝依然为铜钱,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唐代货币的发展表现17.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

20、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束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答案】D9【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唐代监察机制完备,排除 A;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君主专制,B 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C 不是材料主旨,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用,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取得了 “贞观之治”盛世局面,故 D 正确。18.王谢是南北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唐朝刘禹锡曾感叹:“

2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唐代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 君主集权空前强化C. 世家大族趋于消失D. 政权基础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从魏晋时期的望族到“寻常百姓家” ,体现选官制度的变化,士族特权受到否定,故A 项错误;君主集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 B 项错误;世家大族仍存在,只是特权受到限制,故 C 项错误;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说明政权基础发生变化,故 D 项正确。19.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

22、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 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C. 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出现的“取消租、庸、调” “大历十四年” “两税户”等关键词,可以推断出题干中描述的是唐代杨炎的两税法。两税法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而非实物,因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项错误。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唐朝建国以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10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上军费急需,各地军

23、政长官任意征税,导致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两税法的出现,在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条件下,按照资产的多少来征税,适应了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两税法实施后,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但由于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也就无从谈起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故 C 项错误。故选 B。点睛:决定社会面貌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基础,即该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封建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归谁所有即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无不与土地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赋税制度是由土地制度的变迁而演变。20.下列对图 1、图 2 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 生

24、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 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 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答案】B【解析】由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到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看出,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亡后割据更加剧烈,五代十国实际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说明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B 正确;材料图片反映的是分裂割据的形势,无法体现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自唐至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不能说明分裂割据在古代11难以避免,C 表述太绝对,错误;唐末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形态都是封建社会,故 D 错误。21. 史载: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吾为天子,殊不若

25、为节度使之乐。”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人熟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这反映当时A. 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B. 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 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D. 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 、 “人熟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多数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说明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故 B 排除。节度使的权力不可能比皇帝大,故 C 排除。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过于绝对,故 D 排

26、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22.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答案】B【解析】农民通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使得自身的生存体系更加完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愈发完善,增加了小农经济的韧性,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小农本身的性质没有变,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有所冲击;C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身自由的问题;D选项错误,这一内容实际上对小

27、农经济是一种维护。2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 ,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12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 农民地位不断降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对土地兼并者的称呼由“豪强”或“兼并之徒”演变为“田主” ,说明民间对土地兼并者的态度由仇视转变为认同,土地兼并现象得到认可。故答案为 B 项。土地私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排除 A 项;C、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宋朝从立国之初就开始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较前代比较彻底地

28、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强大生产力,推动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的制度原因。 “不抑兼并”使得人们能更自由的进行土地所有权的买卖,使得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更加激烈,客观上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土地所有者的看法。24.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 ”。这说明宋代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 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 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 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答案】D【解析】在君主专制的宋代,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并不是君民共治

29、,而是指君主依靠文官来治理天下,由于宋代重文轻武,才会有“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 ”这种现象,据此可以排除 BC,而选择 D。A 不符合宋代的史实,故排除。25.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A. 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B. 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13C. 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D. 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答案】D【解析】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具有法律的地位,说明当时契约普遍化

30、趋势的出现,D 正确;该措施有利于封建国家的收税,A 错误;材料中编户齐民有利于控制百姓,B 错误;C 中消除明显用词绝对。排除。26.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如清明上河图中可看到“刘家上色沉檀楝香” “王家罗锦匹帛铺” “孙家正店” “赵太丞家药肆”等;东京梦华录也有“张家酒店” “东鸡儿巷郭厨” “郑皇后宅后宋厨” “王道人蜜煎”等记载。这说明宋代A. 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B. 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C. 城市坊市制度被打破D. 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答案】D【解析】宋代城市出现许多店铺品牌名称,并不能说明宋代工商业首创商标制度,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工商业大多集中在居民区,故 B 错

31、误;材料并未涉及城市坊市制度,故 C 错误;店铺品牌名称较多说明当时工商业经营已有品牌意识,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刘家上色沉檀楝香” 、 “王家罗锦匹帛铺” 、“孙家正店” 、 “赵太丞家药肆”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品牌意识的角度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27.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 ,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 ,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A.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 海外贸易得到发展【答案】B【解析】14【详解】宋代理学兴起,注重主观意志力量,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与汴京“自由之风”不

32、符,排除 A;唐代城市的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打破坊市界限,更显自由,故选 B;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出现松动,但毕竟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 C;长安和汴京深处内陆腹地,外贸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 D。28.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性格描述 结果吕端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糊涂” ,在宰相位置上退休。毕士安张洎、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历)远在下尔” 。官至宰相。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寇准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似嫌不足。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材料表明A. 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B. 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C. 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D. 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用人极重资历履行,老成持重者受到重视,这是对唐代以来“进士浮薄”风气的一种抑制,守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持政策稳定性的一种表现,故答案选B。题干没有体现重文轻武和待遇的高低,排除 A;重视内心反省指的是陆王心学,出现在南宋,且题干没有涉及理学的兴起,排除 C;宋代科举制与隋唐相比不断完善,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D。2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

34、推断,北宋制度设计15记述 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答案】D【解析】表格中文献通考是从积极角度说明地方制度被割除带来的积极作用, 朱子语类从地方权力被收之后促使地方无权,导致外族入侵时地方没有足够对抗的经济实力,故 D

35、 项正确;虽然实行分化事权并不能铲除割据基础,故 A 项错误;宋初君臣的构想是加强中央集权,却失去了对抗外族入侵的实力,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显然没有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故 C 项错误。30.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 (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 。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 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 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答

36、案】B16【解析】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 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 (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 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表明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 B 正确;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 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 (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 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是解题关键。31.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 ,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见A. 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B. 宋代相

37、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C. 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D. 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宋代的君主专制。根据题意可知未能体现宋代积贫积弱和重文轻武的内容,故排除 A、D 项;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不能体现帝王专制独裁,故排除 C 项;根据“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即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地位,故选A。32.“二程” 、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

38、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A. 致力于社会稳定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 融儒释道为一体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答案】A【解析】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孺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17根据“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可知程朱理学借佛教“修心”理念来稳定社会,故 A 项正确;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来稳定社会,并非束缚人,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道家思想,故 C 项错误;此举意在通过改良个人,进而改良社会,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并非主张改良社会体制,故 D 项错误。33.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

39、,皆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防此火之动於妄也。 ”这表明A. 格致余论影响理学发展 B. 理学和中医学相互影响C. 理学和医学有其相通之处 D. 朱丹溪是理学集大成者【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理学与医学间的关联。A 项错误,理学影响着格致余论的相关理论。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理学与医学皆有关于“防此火之动於妄也”的思想,但并不是相互影响,B 项错误;理学与医学皆有关于“防此火之动於妄也”的思想,有其相同之处,C 项正确;朱丹溪是元代著名的医学家,D 项错误;故选 B。34.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

40、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A. 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 B. 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C.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答案】C【解析】题干说到行省的军事权力由丞相、平章等官掌握,而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官员来执掌,这样分开来掌管,而且都来自中央和朝廷命官来把握,就能有效的防范地方官员专权现象发生,故选 C。35.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

41、内的文化认同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 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统治18【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元代的行省制。汉中本属于巴蜀故地,但被划入西安文化圈,说明区域文化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故排除 A 项;经过几百年发展,汉中地区的西北关中氛围更加明显,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区域内的文化趋同,而非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推行,故排除 C 项; 题意没有反映行省制度对元朝统治的作用,故排除 D 项。根据题意可知,通过行省制的设立,原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有了明显的西北关中氛围,说明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选 B。36.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志记载洪武三

42、年诏云:“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这反映了A. 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B. 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C. 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D. 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为官者必须是参加科举中榜的人,进一步明确了以科举制为基础的官僚政治体系的地位,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官吏的来源,而没有体现官员的素质,故A 项排除。材料强调明朝为官者的途径和方法,没有体现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故排除 B 项。依据史实可知,科举制不是为官的唯一途径,还有比如皇帝恩赐等途径,故 D 项错误。37.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

43、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 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 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 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 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前的对立”体现了内阁对于国家中枢19机构运转的核心作用,故 B 正确;A 项分权与材料不符;C 项阶级对立错误。D 中限制君主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内阁制【名师点睛】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极端与黑暗时代。复习时把握个“趋势” 、注意两个

44、“联系” 、抓住三个“核心”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三个“核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有三大核心内容,即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38.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建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 明朝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 B. 宰相制度的废除C. 三纲五常思想得到了强化 D. 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明代君

45、臣冲突激烈” “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 “皇帝好用廷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明代宰相制度的废除,使百官之首丧失,君权也失去制约。A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表述符合题意,故正确;C、D 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39.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 “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 ,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 皇权被严重削弱B. 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 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D. 内阁制名存实亡【答案】B20【解析】皇权是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 A;CD 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信息也体现不

46、出,均排除;明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内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 B。40.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 “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材料表明明朝实行这一科举取士办法的目的是A. 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 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 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 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演变。参加科举取士的不是富商大贾,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可知南北科举取士人数大致均衡,有利于均衡政治势力,故

47、B 项正确;材料“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是指南方人文学有优势,北方人品行有优势,不能按同一标准取士,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是直接目的,不是主要目的,故 D 项错误。41.“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材料表明军机处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 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C.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D. 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答案】A【解析】清朝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六部执行;第二种是寄信,皇帝向地方官下达命令,地方政府遵照执行。两者都注重政令畅

48、通,所以选 A;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但没有决策权,排除 B;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军机处是清代最重要的权力中枢,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 D 项错误。故选 A。21点睛:对教材已有定论重要知识点,要遵行教材上的结论性表述。如本题虽涉及军机处发布文件的不同形式,但不能改变关于军机处的机构特点和深层次影响。42.明清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寿序等,如王阳明的节庵方公墓表的传主就是富商方节庵。这反映出当时A. 弃儒从商风尚的盛行B. 传统四民秩序的瓦解C. 工商皆本思想的形成D. 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主要

49、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王阳明是大儒,材料中“明清著名文人学士”看不出弃儒,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一定程度上反映传统四民秩序受到冲击,但不能说明瓦解,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工商皆本思想,故 C 项错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著名文人学士的文集中有许多商人的墓志铭、传记、寿序等”相符,故 D 项正确。43.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府下。这会导致A. 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B. 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C. 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D. 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书生中举后终身免税,并泽及子孙,小户农民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而农民最主要的财产是土地,这会导致土地越来越集中,故 A 项正确。科举制取士的范围没有变化,故 B 项错误。依据题干“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可知,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错误,故 C 项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瓦解,故 D 项错误。44.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