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932147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8 小题,共 76 分)1.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A. 强化血缘宗法B. 维护尊卑关系C. 凸显宗教信仰D. 加强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材料中把殷王的祖先神,改造成了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加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与认同,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维护周朝的统治,故 D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中“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观点无关,故排除。维护尊卑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B 项。宗教信仰不是周王此

2、举的目的,故排除 C 项。2.商朝王权统治具有神秘色彩,主要体现在A. 使用甲骨文B. 通过占卜决定国事C. 实行政教合一D. 分封侯伯统治地方【答案】B【解析】商朝时期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与“神秘色彩”无关,排除;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不能体现“神秘色彩” ,排除。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2【答案】D【解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故 A 正确;宗法制讲究嫡长子继承关系,故 B 正确;宗法制下体现血缘

3、关系的继承关系,故 C 正确;D 不属于血缘关系的选举,符合题意。4.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的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平民。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的主要对象包括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因此正确;平民不是分封的对象,故排除;所以答案选 A。5.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

4、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 B 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不符合“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信息,故 A 项错误;分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会导致战争,故 C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属3于官僚政治,不符合“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故 D 项错误。6.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A.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 儒家思想影响

5、史书记载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答案】A【解析】根据“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A 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 B;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A. 郡举贤良,擢为百官B.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C. 不再重用三省长官D.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6、,A 项表述反映了郡县制和举贤良对策,符合题意,正确;“分王子弟,以为屏藩”反映的是分封制,秦国商鞅变法时已废除,故B 项排除;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不再重用三省长官”是宋朝及以后的朝代,故 C 项排除;D 项是指九品中正制,排除。【点睛】解决本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秦汉” 。8.汉武帝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汉和帝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4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由此可见汉代孝廉察举制A.

7、员额分配的变化,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B. 在人才选拔的对象上,对普通民众逐步倾斜C. “孝” “廉”标准不易掌握,实际操作难度大D. 是为政以德理念的实际运用,体现公正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汉武帝时期与汉和帝时期地区人才选拔员额分配的变化,可知其体现出了有利于边远地区人才的选拔,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关于人才选拔对象的信息,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关于人才选拔标准的信息,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对察举制的评价,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是解题的关键。

8、9.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表明A. 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只涉及王位继承问题,没有体现君主权力的集中问题,排除 A;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制走向崩溃,排除 BC;材料表明宗法血缘关系影响封建王朝的权力的继承,实质是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故选 D。故选 D。点睛:皇帝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其基本特征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10.东汉实行“郡察孝廉,州举

9、茂才”的制度,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人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制度A. 导致儒学独尊局面B. 说明察举制名存实亡5C. 利于世家大族掌权D.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 “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可得知,材料所指的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特别是之后的九品中正制。故 C 项正确。儒学独尊局面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项。察举制主要是考察品德与才能,与材料“判断人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相符合,故

10、B 项,察举制名存实亡不正确。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11.贞观年间,太宗指定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参议朝政” “参知政事” “参议得失”等名号,参与政事堂会议。以后又出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种做法A. 有利于提高决策水平B. 加强了三省长官的职权C. 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D. 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太宗允许低品级的官员以各种名号行宰相权,参预朝政,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于皇帝的目的,也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水平,A 正确;材料所述削弱了三省长官的权力,B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事务,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C

11、 不正确;材料做法有利于加强皇权,D 不正确。点睛: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12. 唐太宗在位时废太子,立第九子李治为太子并传位于他(即后来的唐高宗);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传位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对这种做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是对王位世袭制的补充 B. 违背了宗法制度6C.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 破坏了世官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材料内容可知,唐太宗和康熙帝所采用的传位方式是对王位世袭制度

12、的补充,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但他们所立都不是嫡长子,违背了宗法制度,但与世官制度无关,故选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13.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由此可见A. 中书省是审议机构B. 门下省是决策机构C. 旨在避免决策失误D. 行政效率大大下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诏令,故 A项错误;门下省掌审议, “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因此唐朝设立门下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制约防止决策失误,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唐朝的

13、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故 D 项错误。1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C 两项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故排除 B 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军国大事议于群臣”可知该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减

14、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故选 D。1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7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自由投考是要考试的,这样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到文化水平但并不涉及到道德水平,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制度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自由投“考” ,考试、读书

15、必然就会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 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

16、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 B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 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8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17.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

17、枢机构,始终没“挂牌” ,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A. 参知政事B. 内阁大学士C. 军机大臣D.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官员品级不高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是正式官职,且品级很高,故 A错误;明朝设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内阁大学士品级不高,故 B 正确;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很高,故 C 错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正式官职,相当于宰相级别,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中枢机

18、构,始终没挂牌官员品级不高”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内阁的相关知识出发,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区分其他选项的不同点,得出正确答案。18.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的机构是A. 内阁B. 军机处C. 礼部D. 尚书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处理军务” “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因西北军务需要而产生,发展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故 B 项正确;内阁是因皇帝政务繁忙而产生,故 A 项错误;礼部,隋唐时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9属和外国之往来事,故 C 项错误;尚书省,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

19、机构,故 D 项错误。【点睛】 “处理军务” “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是解题的关键。19.清史稿中记载:“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 ”由此可知军机处A. 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 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C. 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 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可知,军机大臣并不是由专人担任,故 A 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

20、和“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 可知,军机大臣主要并不是为皇帝提供建议,故 D 项错误。20.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A. 反对中央集权B. 主张建立内阁C. 主张加强相权D. 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反映出政策的出台应经过决策机构中书省,体现出在三省六部制下,要重视中书省的作用,主张加强相权(中书省) ,C 正确;D 与材料相悖;中书省是中央机构,反映的是专制主义问题,不是中央集权,排除 A;明成祖

21、设内阁,中书省早已废除,排除 B。21.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 ,与“乾纲独断”的家10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责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 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威胁【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嘉庆帝认为军机处权势过大,可能会给皇权造成一定威胁,故 D 项符合;材料并未体现出来要惩罚军机大臣的意思;故 A 项错误,排除;B 项说的是军机处的作用,与材料中皇帝认为军机大臣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内容不符,

22、故 B 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撤销军机处的内容,故 C 项错误,排除。22.促成该表所示之趋势的主要因素是隋至北宋年间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表朝代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15% 4% 172% 245% 461%A.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B. 三省六部制的推行C. 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D. 嫡长子继承制的废除【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隋至北宋年间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扩大统治的需要,选官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到了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得到完善和发展,故 A 项正确;三省

23、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B项排除;少数民族内迁与寒门子弟入仕无关,故 C 项排除;宗法制与寒门子弟入仕无关,故 D 项排除。1123.明太祖在法律文件大诰中整顿吏治方面规定了一些特殊的办法,鼓励百姓自行绑拿害民官吏送交上级部门查办。这种情况表明A. 明初的官民矛盾非常尖锐B. 明初的政治带有近代色彩C. 统治方式有较强人治色彩D. 民众的参政意识已经觉醒【答案】C【解析】材料“鼓励百姓自行绑拿害民官吏送交上级部门查办”表明这些法律对官吏违法乱纪多少有些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官民矛盾,但这些形式具有较强人治色彩,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惩治贪官污吏的办法,A 项

24、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封建法律的发展与完善,没有体现出近代色彩和民众参政意识,故 BD 项排除。24.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A. 形成“中朝”的决策机构B. 分割宰相权力C. 削弱地方权力D. 以中书省为最高权力机关【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唐宋” “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这些措施都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 B 项正确;A 项是西汉时期的措施,排除;D 项是元朝的措施,排除。25.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 ,以表示其“名若不正” , “任若

25、不久” ,并规定“三岁一易” 。这表明当时( )A. 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 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D. 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答案】B1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宋代任用文官治理地方,为了防止官员渎职,三年更换一次,这表明了当时中央对地方控制日趋加强,所以答案选B。其他选项材料没有涉及。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26.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26、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 D 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 A 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

27、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27.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A. 司法机构逐渐独立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专制皇权趋于顶峰D.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答案】B【解析】13【详解】材料内容反映了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不等同于司法机构的独立,故 A 项错误;从汉代到明清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集权的增强,故 B 项正确;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趋于顶峰,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故 C 项错误;材料说明

28、地方享有司法权,不能说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故 D 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汉代可以处死罪犯。宋代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到明清中央集权的增强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8.雍正帝挑选入职军机处的两位大臣之一是为官谨慎小心的汉族官员张廷玉,另一位是雍正帝的心腹鄂尔泰。这体现出军机处A.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B. 加剧了君权相权的矛盾C.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D.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答案】A【解析】从“谨慎小心” 、 “心腹”都可以看出,雍正皇帝选择军机大臣的标准是

29、不违背皇帝意愿、皇帝的亲信的人,都有利于皇帝个人决策,加强君主专制,A 正确。明朝废丞相,清朝不存在相权,B 错误。军机大臣的选择标准不是民族出身,而是与皇帝的亲信关系,C 错误。军机处不能制约皇权,D 错误。29.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包括标志着内阁政治机构的形成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巩固多民族的国家A. B. C. D. 【答案】B14【解析】【详解】材料中“元代的行中书省,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说明统治者最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30、控制,这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故正确;是明朝中央机构的变化,故排除;是从秦朝的郡县制开始的,排除。所以答案选 B。30.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 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B.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目的C. 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D.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答案】A【解析】据材料“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机构官职的设立体现了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发展趋势,说明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31、故 A 项正确;这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强化皇权,不是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故 B 项错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君权、相权削弱,不是缓和,故 C 项错误;“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说法过于抽象,没有突出强化君主专制的主要目的,故 D 项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等制度的内容、特点、作用等所学知识出发,推理出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发展趋势,据此即可正确判断。3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

32、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15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 A 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 C;从题中的“武王弟” “周公长子” “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

33、封制32.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 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34、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3.读表: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16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

35、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 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 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 C 项正确。【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

36、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 。本题的干扰项为 A 项,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3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皇权逐渐衰弱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都是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才能让他们权力17增大,所以

37、说明皇权加强而不是衰弱,故 B 项正确,A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故 C 项排除;虽然“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但并不是说明权力就失控,故D 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35.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 文官任知州B. 设三司使C. 设枢密院D. 施行将兵法【答案】A【解析】“扭转这一局面”即是指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即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自主性。宋初派文官任知州,以防止武

38、将在地方专权、割据称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A 项正确。设三司使是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故 B 项错误。设枢密院是分割宰相的军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故 C 项错误。施行将兵法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将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以提高军队素质,故 D 项错误。点睛:注意题干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C 两项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题干要求的是“宋初” 。36.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

39、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背景,意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根18据题干材料“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可知,皇帝母族得到重视,故 C项正确。A 项是其目的之一,不是背景,排除;外戚干政违背了“家天下”的观念,排除B 项;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解决,排除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外戚干政37.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

40、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 秦朝御史大夫B. 汉朝丞相C. 唐朝六部尚书D. 明朝内阁大学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御史大夫、汉朝丞相、唐朝六部均是非常具体的官职,均是非常重要的官僚机构,均不是皇帝私人顾问,只有明朝内阁大学士才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大学士38.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 ,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

41、总揽”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 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19利于皇权加强,故选 D。【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均由

42、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4 分)39.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43、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三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邓之诚唐之制度。科举请回答:(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分析科举制有何积极意义。(3)结合材料与所学,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

44、度的演变趋势?【答案】 (1)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弊端:任人唯亲,徇私舞弊,选官权为贵族门阀把持,不利于选拔人才(2)积极意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与行政效率;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20(3)趋势:选拔范围趋向广泛(全民) ;选官原则趋向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标准逐渐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权向中央集中 (任意两点)【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方面来分析。【详解】 (1)从材料“举秀才举孝廉”中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察举制;从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中可以看出材料二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从材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中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根据材料“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科举制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我们可以看出选官的范围日益广泛,标准日益公平公开公正,选拔的标准逐渐由血缘门第下才能标准发展,选官更加有利于中央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