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93215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1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永年区第二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试卷满分:100 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2、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 ,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A.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 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D. 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 “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于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 A 正确;宗法制并没遭到破坏,故 B 错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 C 错误;D 不符合材料主旨。2.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

3、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这说明当时A. 廷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2B. 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C. 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D. 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答案】C【解析】材料“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 、 “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具体体现祖先崇拜,说明宗法文化受到统治者的重视,C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廷议制度的作用,A 不正确;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祖先崇拜的重视,但不能说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B 不正确;材料中宗庙祭祀旨在突出皇权的合理性,与尊卑等级秩序无关,D 说法不正确。点睛:本题

4、考查了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宗庙”的认识和理解,宗庙是古代人们祭祀祖先的地方,体现了祖先崇拜是宗法制影响的具体体现。3.宋初文书写道:“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 ”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仁宗朝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 57 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 ”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A. 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 B. 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C. 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 D. 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据材料“凡制赦所出,必自宰相”到“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

5、负责”再到“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 57 人”可知,宰相的权力在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故 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监察制度的变化,故 A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治统治清明” ,也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 B、D 两项错误。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 ,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

6、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 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 D。【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

7、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5.到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B. 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C. 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D. 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棉纺织技术的推广有密切关系,故 C 项正确;优良棉种的种植大大提高了棉花的产量,但这和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没有直接关系,故 A

8、项错误;明之前政府也有鼓励手工业发展,但棉布并未因此而发展起来,故 B 项错误;明代以前,中国人民就是以勤劳著称的,故 D 项不是主要原因。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反映的现象,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6.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 ,就被称为“苏意” ,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 。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4A. 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B. 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C. 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D. 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

9、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人们普遍追求生活的享受和乐趣,故 C 项正确;A 项错在“主流” ,B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错误;D 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 D 项错误。【点睛】点睛:表明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这实质上说明商品经济冲击下享乐观念盛行。7.“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A. 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10、平等B. 都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C. 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D. 都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故 C 正确;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属于苏格拉底,故 A 项排除;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 B 项排除;苏格拉底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故 D 项排除。8.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

11、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5A. 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B. 没有超越传统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C. 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D. 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作者首先肯定“梨洲(黄宗羲)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 ,但“细绎待访录之立言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反专制的进步思想是继承早期儒家民本思想以抨击当时僵化、反动的理学主张,但批判

12、并不彻底, “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 ,且其实质依然没有超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范畴,B 符合题意。黄宗羲主张虽有近代民主色彩,但与近代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A 错误;明清进步思想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但并不彻底,C 错误;黄宗羲时代的中国并没有产生资产阶级,不可能反映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D 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名师点睛】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2)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

13、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范畴。9.“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民谣的发展:A.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B. 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C. 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D. 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答案】A【解析】6【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几句民谣深刻地揭示了鸦片战争前后官、民、夷三者关系格局的演变,尤其是官民关系的微妙变化,百姓不再惧怕官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

14、变化客观上推动了反清斗争的发展,故 A 项正确;B 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颠覆” ;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故 C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众在反侵略中的地位,故 D 项排除。10.1902 年 7 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则征婚广告主要反映这一时期A. 追求婚姻自由已经成为社会风尚B. 传统婚姻已经完全向近代婚姻转变C. 婚姻的主婚权全部由当事人掌握D. 西学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这一时期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父母之命、

15、媒妁之言,废除缠足、文化程度等要求体现了西学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故 D 项正确;材料只是个别现象,故 A 项错误;B 项错在“完全” ,故错误;C 项错在“全部” ,故错误。11.下面是民国初年我国经济法规类目统计表。这一情况表明民国初年:经济法规类别 条数工商矿业类 21农林牧渔业 14交通运输类 6银行金融类 7标准器物类 5特别税则类 11经济社团类 127A. 工商业发展最快B. 金融业不受重视C. 交通发展速度较慢、D. 政府重视发展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民国初年经济法规类别的条数比较多,这反映出当时民国政府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材料反

16、映的是政府对经济的重视,没有体现出工商业和交通业的发展速度,故 AC 项排除;材料中“银行金融类”的条数是 7,无法反映出金融不受重视,故 B 项排除。12.下面是民国初年上海及江浙地区有关干茧需求与供应的统计表(单位:万担)需求 供应1913 年 1915 年32290102 108019如表表明,民国初年丝厂经营困难的主要因素是:A. 列强经济侵略B. 原料供应困难C. 技术力量薄弱D. 政府政策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民国初年,干茧供应无法满足需求,这说明当时原料供应困难导致丝厂经营困难,故 B 项正确;ACD 项都是丝厂经营困难的因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17、13.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8注意其“精神”和“方法” ,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B. 共和政体并未挽救危机C. 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D. 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 ”“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体名存实亡,学习制度失败,此时更应该学习西方的精神、文明这些更内核的东西才能拯救中国,技术也不能救中国,之前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就是例子,故 B 项正确;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 19 世纪末,故 A

18、 项排除;君主专制虽被推翻,但换来了军阀专制,故 C 项排除;西方思想文化早就传入中国,故 D 项排除。14.1942 年,中共中央规定:(在根据地)凡逃亡地主,不论其逃至何处,其土地不得没收。无人管理者,由政府代管,招人耕种,并保存其应得地租,代交田赋公粮。原主回家时,将其土地及应得地租一并发还之。这一规定旨在:A. 适应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B.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C. 推动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D. 维护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2 年” “凡逃亡地主,不论其逃至何处,其土地不得没收” “原主回家时,将其土地及应得地租一并发还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

19、期,这一政策有利于团结地主等阶级共同抗战,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是 1927-1937 年,故C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的需要,故 D 项排除。【点睛】 “1942 年” “凡逃亡地主,不论其逃至何处,其土地不得没收” “原主回家时,将其土地及应得地租一并发还之”是解题的关键。15.下图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 ,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9(摩托车牌上文字分别是“工业化” 、 “农业合作化” )A. 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B. 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C.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D. 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

20、完成【答案】B【解析】新中国初期当指 1949 年到 1956 年,AC 发生在 1958 年,时间不符,材料是劳动竞赛而非社会主义改造,排除 D;一五计划是 1953 年到 1957 年,它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 B。16.1992 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 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A.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B. 总体上已经迖到小康水平C. 确立了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D. 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1992 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

21、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 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说明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故 A 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故 B 错10误;我国是在 2008 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故 C 错误;中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 2001 年加入世贸,故 D 错误。【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

22、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 年” ,由此时间可排除 BCD 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 A 项。17.1954 年 10 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 ”这反映了中国A.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B. 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C. 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D. 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54 年 10 月” “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 ”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周恩来主张把国家利益

23、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联系。结合所学“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从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转向了注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故 B项正确。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表明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与题干无关,故 A 项排除。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表明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政策,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故 D 项错误。点睛:所谓革命外交,其实就是阶级斗争观念的产物。其最简单的逻辑,就是按阶级关系来将世界一分为二,即一方面是代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与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或人民民主国家;另一方面就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封建反动

24、势力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帝国主义国家,非此即彼。18.古代雅典人在酒神节的庆典上,除了有盛大游行、酒神颂歌和戏剧比赛外,还包括十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古代雅典这些庆典活动11A. 倡导尊重人性反对神性B. 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C. 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性D. 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答案】D【解析】“酒神颂歌”说明雅典人并不反对神性,故 A 错误;这些庆典活动内容没有增强公民民主权利,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故 B 错误;材料未涉及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问题,故 C错误;“宣布荣誉公民名单、展示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等活动有利于增强雅典公民意识,故 D 正确。故

25、选 D。19.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 ”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答案】C【解析】“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 ,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

26、,故选 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 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 6 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 ,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 B 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 D 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它建立在人人12平等的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27、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20.1832 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A.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 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C. 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D.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 1832 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 C 项正确。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

28、统而不治” ,故 A 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 B 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 1689 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 D 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 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点睛: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21.有学者认为, “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

29、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 ”这一论点A. 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B. 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C. 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D. 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13【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美国内阁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和约束作用,与宪法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相符,D符合题意;内阁是总统的咨询机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A 不正确;B 总统权力受议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B 不正确;C 与史实和材料不符。22.俄国学者苏汉诺夫说:列宁的讲话缺少对俄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前提”的分析,代表国内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农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列宁的全部“

30、观念”怎么能同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并行不悖?苏汉诺夫旨在A. 批评四月提纲有关俄国革命的观点B. 指责新经济政策违背马克思主义C. 说明俄国革命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D. 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国情【答案】A【解析】四月提纲中列宁对于俄国革命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说法,遭到国内反对人士反对, “微弱少数的工人和雇佣苏维埃怎么能反对多数的意志和利益建立社会主义”说明不支持四月提纲的观点,A 正确;新经济政策是 1921 年实行,B 错误;C 和 D 是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点睛:四月提纲提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由资产阶级过渡到无产阶级,当前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为此遭到国内部分人反对。注意材

31、料中关键信息点。23.20 世纪 30 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字有“免于匮乏的自由” ,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罗斯福提出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这说明罗斯福A. 主张创新自由制度以活跃经济B. 意在鼓励民众摆脱贫穷C. 强调政府应承担社会保障责任D. 唤醒人们自信推进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罗斯福强调公民“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 , “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 ,这说14明罗斯福认为政府应承担社会保障责任,故 C 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罗斯福主张创新自由制度,故 A 项错误;B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主旨是政府承担起民

32、众摆脱贫穷的任务,故错误;材料和唤醒人们自信无关,故 D 项错误。24.1929 年下半年起,苏联政府改组垄断性的行业托拉斯,把托拉斯下面的企业直接作为“工业管理的基本环节” ,而改组后的企业则在国家“批准的限额内最严格遵守生产财务计划情况下享有独立”的权利。这说明当时苏联政府A. 实行反垄断的自由竞争经济政策B. 恢复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C. 建立起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 加大了对工业经济的控制力度【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以前国家下面有托拉斯,托拉斯下面有企业,而现在国家不通过托拉斯直接给企业下计划,这就加大了国家对工业经济的控制,故 D 项正确;苏联没有实行过自由主义经

33、济政策,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而材料体现的是加强计划,故 B 项错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在 30 年代中期建立的,故C 项错误。25.科学的旅程介绍某一理论时指出:“其中引力不再是一种力,而是一种时空的弯曲,就好像每个大物体都置于一块大橡胶的表面引力的力并不真正是恒星或行星等物体的特征,而是来自空间形状本身” 。这一理论A. 弥补了经典力学认识的不足B. 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C. 首次对自然规律作经典总结D. 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认为有物质的存在,物质和时间(时空)会发生

34、弯曲,相对论的创立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也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故 A 正确;1543 年,哥白尼公开发表天体运行论,这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B 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非首次对自然规15律作经典总结,排除 C;牛顿经典力学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中引力不再是一种力,而是一种时空的弯曲” ,结合所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分析解答。26.工业 40 是德国政府首先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应用互联网、智能化等技术来提高制造业水平。于是,有人用下图形象地概括了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历程。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A. 工业

35、10 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 工业 20 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C. 工业 30 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现端倪D. 工业 40 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了生产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 A 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采用了流水线模式,但是“工业王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 B 项错误;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出现,故 C 项正确;第三产业出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故 D 项错误。27.1871 年 4 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

36、,贫穷的短工和小土地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 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B. 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16C. 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D. 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答案】A【解析】【详解】从该文告中“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的信息可以看出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故 A 项正确;1871 年 4 月,巴黎公社政权已经建立,故 B 项错误;巴黎公社政权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故 C 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没收银行,没有彻底废除财产私有,故 D 项错误。【点睛】 “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是关键信息。28.1964 年 1

37、月 27 日,中国和法国从各自的阵营中分离出来并建立外交关系,两国的对外政策都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材料说明A. 苏联实力已经超越美国B. 美苏争霸暂时趋向缓和C. 欧洲崛起摆脱美苏控制D. 两极格局已受到了冲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法国试图摆脱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主张在国际舞台上用自己声音说话,开展独立的外交。而此时中苏关系已经破裂,也试图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两国的建交体现了在两极格局下,出现了新力量正冲击着两极格局,故 D 项正确。苏联实力没有超过美国。材料与美苏争霸无关。欧洲仍在美苏控制下。故排除 ABC 三项。29.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西方的科学技

38、术时,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这反映出A. 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B.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C.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D. 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答案】A【解析】17由材料“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可得出在多极化趋势下,人们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故 A

39、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故 B 项排除;据题干“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可知,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故 C 项排除;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与题意不符,故 D 项排除。30.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全球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相互作用。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材料表明A. 文明冲突的社会不会有

40、政治经济利益B. 东西文明的对抗决定国际秩序的走向C. 国际政治斗争的新领域将是文化领域D. 冷战时期遏制理论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未来世界全球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相互作用。 ”等信息可知,国际政治斗争的新领域将是文化领域,因此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明冲突社会也有政治经济利益;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可知文明间的对抗影响国际秩序的走向,但并

41、非起决定作用;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遏制理论”和“文明冲突论”都强调“对抗” 、 “对垒”是不可避免的,两者的思路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两种理论都没有摆脱非我即他、非友即敌的思维模式,遏制理论并非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因此 D 选项错误;故正确选项为 C 选项。31.南昌汉代海昏侯考古发现让“海昏侯”迅速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引发了学术界的争鸣。下表为西汉海昏侯“海昏”爵号的三种历史解释,据此可知:学术专家(组) 历史解释18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海”为鄱阳湖,昏为“西方” , “海昏”代表着刘贺的海昏侯国住于“鄱阳湖以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教授“海” “晦”通假, ”晦”有“黑如晦”或

42、“晦浊”的辞意;“昏”字很可能与“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之“昏乱”有关。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辛德勇教授“海昏”爵号的政治象征意义不大,方位说可能性更大。 “昏”虽代表方位,但不是指“西方” ,而是“西南方”A.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解释莫衷一是D. 综合多种历史解释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A【解析】材料表格显示对于“海昏侯”的爵号有不同的解释,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A 正确;历史叙述可以反映历史事实,B 错误;历史事件不因为年代久远就无法考证,C 错误;历史的解释不一定能确认历史事实。D 错误。32.历史解

43、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表对历史概念解释准确的是:19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的决策班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汉武帝时期设內朝限制外朝,加强皇权,故 A 项正确。行省制度下各行省没有的自主权,受到中央的节制,排除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在清王朝被推翻之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而颁布的,排除 C。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社会主义探索中的重大失误,排除 D。第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

44、、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 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 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 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 ,给以全俸诰敕。 ”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日本政府 1954 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 ,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 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 世纪 70 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

45、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材料三:1991 年 5 月 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 ,预计我国 1995 年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 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 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 年 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 年 8 月29 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20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 第 8 期

4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答案】 (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 60 岁退休的政策。 (2)经验:养老保障法制化;养老金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政府多个部门齐头并进,保障老年人权益;加强老年人保障的社会宣传。背景:中华民族敬老养老传统;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养老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借鉴国外养

47、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改革深化,综合国力增强,关注民生。【解析】试题解析:(1)本问需要学生阅读材料,分别找出各主要朝代的做法,即可将其归为特点。此外,从“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可以得出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2)注意材料二有四个句号,每一分句都可以归纳为一条经验。此外,从材料二第一句话可知,日本政府注重以法律保障老人权益。而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从材料三可以得出答案。材料三中的第一句话说明了当时中国即将存在巨大人口压力。第二句话“1991 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说明了借鉴国外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而“1992

48、年 1 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7631914 年的一个半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图:21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图进行探讨。 (说明: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1.观点:三个层次 (1)写出“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 。(2)写出“欧洲三大革命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或写出“欧洲对外扩张确立了对世界的霸权” 。(3)没有以上观点词语。【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关键是要做到分

49、层次解答。1.观点:三个层次(1)写出“欧洲三大革命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 。(2)写出“欧洲三大革命推动了欧洲确立对世界的霸权”或写出“欧洲对外扩张确立了对世界的霸权” 。 2.论证:三个层次(史实、逻辑表述)(1)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2)能够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对图中几个要素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3)运用世界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22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35.【历史选修 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20 世纪 20 年代末在中国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其初起时是乡村教育运动,主要参与者有美国归来的中国留学生,大专院校以及从事职业教育和平民教育的教育家和团体。由于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乡村教育运动很快转向乡村建设。1930 年后,各种乡村建设试验区在各地涌现。乡村建设工作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民党中央的重视。1932 年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决定建立“县政建设试验区” ,将民间的乡村建设和官方的地方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