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第 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文明究竟是土生土长,还是自外输入的呢?在古代,这肯定不是问题。向来都是“中国”辐射周边,哪有“华夏”是舶来品的道理?19 世纪末,英国学者拉克伯里提出黄帝是从古巴比伦迁来的。此外,还有人认为华夏始祖是从埃及来的、印度来的、中亚来的,不一而足。1921 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发掘了河南渑池的仰韶遗址,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发掘的序幕。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的彩陶纹饰相似,于是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自西传入的假说
2、,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对中国文明西来说深信不疑。在今天,所谓的“民科”圈子中, “西来说”仍颇有市场,需要再做辨析和澄清。 人类“走出非洲”说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已经从线粒体 DNA 和 Y 染色体 DNA 分别证实全球现代人的母系和父系均根植于十多万年前的非洲大陆,我们都是智人的后代。大约两三万年前,智人的一支进入现在的中国境内,我们所说的 56 个民族, 基本都是他们的后代。中国人的祖先的确是外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与文明也是外来的。什么是“文明”?不少人倾向于用西方学者的三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市)来界定,但是,美洲文明 缺乏铜器,印加文明甚至没有文字,但没有人
3、否定它们是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形态,社会复杂化是它的重要表现。大约在 5800 年前,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已经开始了社会复杂化的先声,阶级分化愈加明显。而在 5300 年前崛起的良渚文化,则被视作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良渚古城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城墙有 40 到 60 米厚。良渚古城、 “土筑金字塔”莫角山(上有宫殿基址)以及周边的水坝,堆筑土方量约为 1200 万立方米。据推测,完成这样的工程,至少需要 1000 人连续工作十年。没有相应的社会调动能力,这是难以想象的。良渚文化的墓葬、居址、聚落都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区分,俨然是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鼎、豆、壶、璧
4、、钺、琮等礼器,都见于良渚文化。中国文明的重要特质“礼” ,或已出现。良渚文化在距今 4300 年左右消亡,但它的一些文明要素,在夏商周三代文明中时有闪现,它融入了中国文明的肌体。- 2 -中国文明自主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发展进程中没有与外界进行交流。远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中国文明便与西亚、中亚有着间接的接触。小麦、黄牛、绵羊、山羊、马、战车、青铜冶炼技术等逐步传入中国,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我们并不能因此说,这些外来因素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中国文明的创造者生于斯、长于斯,与今天的中国人血脉相连。中国文明的产生也不是建立在冶金术、小麦、战车等基础之上的,它们主要是“龙山时代”之后传
5、入的,中国文明在此之前便已确立基本框架。它们传入之后,也并没有改变中国文明的性质。金属冶炼技术是当时的高端技术,它是否外来尚存争议。但无可置疑的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实用工具比例很小。原先用陶器制造的鼎、豆、壶等礼器,换成了青铜质地,但它们“礼”的内涵没变,中国文明并没有因此丧失了自身的特质。(摘编自 2017 年 11 月 29 日中华读书报陈民镇为何说中国文明不是西来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瑞典人安特生主持的考古发掘和相关假说彻底动摇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立场, 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自信。B. 良渚文化是在继承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
6、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被视为“我 5000 年文化的实证” 。C. 一些外来文明因素并未影响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主要是他们传入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中国文明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D. 金属冶金技术是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之一,看它是否中国原生并不重要,因为它与中国文明并没有什么关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中国文明原生性的问题,主要从考古角度例举了相关的考古证据,加以分析论证。B. 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什么是文明”的界定,通过辨析,为中国文明原生性的论述打下了基础。C.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并交代了相关背景,预示了文章立论中带有驳论的特点D. 文章很
7、好的运用了辩证思维,既深入论证了中华文明原生性,也肯定了外来文化的促进作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生活在大约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并非中华民族的祖先,而是已经灭绝了的远古生物。B. 文章在论证中两次提到“礼” ,可见,作者认为“礼”是社会复杂化的结果,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C. 尽管全球现代人的祖先都来自非洲,但与中国文明一样,其他各地的文明也都是自主发生的,而不是外来的。D. 良渚文化尽管已经消亡,但它在后世文明中时有闪现,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延续的特点,证明了文明的原生性。【答案】1. C 2. C 3. C【解析
8、】【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 “彻底动摇立场”错误,第二段说的是“深信不疑” ,并无立场转变的意思。B 项,“良渚文化是在继承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被视为我 5000 年文化的实证 ”错误,从文中来看,良渚文化与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并无继承发展关系,另外还有强加因果的错误。D 项, “它与中国文明并没有什么关系”错误,它至少改换
9、了礼器的质地,它只是没能改变这些器物“礼”的内涵。故选 C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 “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错误,文章开头说“中国文明究竟是土生土长,还是自外输入的呢?” ,这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是探讨的话题。故选 C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
10、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4 -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 项, “尽管全球现代人的祖先都来自非洲,但与中国文明一样,其他各地的文明也都是自主发生的,而不是外来的”错误, “现代人的祖先都来自非洲”和“文明也都是自主发生的,而不是外来的”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11、, “也都是自主发生的,而不是外来的”过于绝对。原文中有“中国文明自主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发展进程中没有与外界进行交流” “中国人的祖先的确是外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 文化与文明也是外来的” “金属冶炼技术是当时的高端技术,它是否外来尚存争议”等论述。故选 C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12、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
13、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
14、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 5 -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父亲的树陈忠实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 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
15、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
16、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裸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团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
17、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6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
18、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生机勃勃,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
19、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
20、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回老家后可以把在城里的很多丧气的烦乱事统统抛掉,不必去想。B. 文中“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情景,表明他们兄弟间关系平淡又真实,同时还引出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与倒数第二段构成照应的关系。C. 从文中看,父亲裁树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D. 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情景,- 7 -字里行间流露出惋惜之情。5. 综合全文,简要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6. 有人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有人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
21、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见解。【答案】4. C 5. 椿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所写的内容均与椿树有关 ;椿树象征着一生勤劳朴素、善良无私的父亲;椿树成为回忆父亲的切入点。 6. (示例一)我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凡小事。文章中叙述的父亲的确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和千千万万的父亲一样,既勤劳又善良淳朴;文章选取的事例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一一父亲种树。父亲种树的原因一是业余爱好,二是卖钱养家,;在这些平凡的小事的叙述中,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更深沉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同身受。(示例二)我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从情感上看,作者对父亲的爱似淡实浓,兄弟之间的情似淡实浓
22、。从手法上看,以“树”象征人,树人结合,意蕴深刻。从语言上看,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在淡淡的叙述中表达深深的爱。【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CD项考核内容,C 项考核结构,其中C项,从第五段的内容可知,父亲栽树的根本原因在于爱好,另外还可补贴家用。故选 C。【5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意象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从内容观看,椿树象征着一生勤劳朴素善良无私的父亲,椿树成为回忆父亲的切入点;从结构看,
23、椿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所写的内容均与椿树有关。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6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有人认为这篇散文叙述的只是作为平凡父亲的平- 8 -凡小事;有人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见解。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阐明理由,如,我认为这篇散文情感真挚,意蕴丰富,
24、然后分析情感真挚和意蕴丰富的理由,意蕴注意从手法和语言的角度分析,从情感上看,作者对父亲的爱似淡实浓,兄弟之间的情似淡实浓;从手法上看,以“树”象征人,树人结合,意蕴深刻;从语言上看,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在淡淡的叙述中表达深深的爱。(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共 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17年度热词,“怼”字当之无愧。这个几乎已入土为安的历史词汇,一夜之间就火了起来。 说文曰:“怼,怨也。 ”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
25、,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摘编自 2017年 9月 12日澎湃新闻)材料二“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 du,会意字,说文 “心”部,从“对”声。 “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北方方言中表达“用手推撞”或者“用语言拒斥反驳”的意思并且读音为“du”的字,应当为“” 。 “”字从手部,本意是“排、推”的动作,引申为“拒斥、反驳”的行为。东北方言中“咕” 、 “搡”即是该字用法的例证。大众媒体中
26、使用“怼”来表达该含义和读音是一种错误。(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三“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 “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 9 -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
27、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除了和与“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 “就喜欢你看不惯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 “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个网评人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明哲保身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28、。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信奉“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 “知乎”网民“simple”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摘编自 2017年 9月 11日半月谈网)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29、一项是( )A. “怼”字在现代汉语里鲜用“怨怼”之意,其作为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 “掐”的趋势,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侧面反映。B. 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的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的含义和读音。C. 说文对“怼”的解释为“心”部,从“对”声,可以看出该字具有形声字的特点;但说文又按会意字将之解释为“心里的相持和对峙” 。D. 网络语境中使用中国某些传统文字的时候,有时可以让一些历史词汇“起死回生”,甚至“一夜而火” 。8. 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是( )A. 战狼 2主角吴京说:“可能某些人自卑,被洋人欺
30、负惯了,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 ”- 10 -B. 宫斗剧甄嬛传中,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莲花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C. 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的指斥。D. 杭州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批评教育。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起众人怒怼。9.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答案】7. B 8. C 9. 表达直接,而且情绪饱满。 双方立场敌对, “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具有非理性特点。当双方不敌对, “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是轻松、
31、友爱互动。作为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 “因怼字情绪饱满,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的排行榜,所以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本该是的含义和读音”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关系,从原文中看, “怼”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与“大众媒体借用怼字表达了的含义和读音”并无因果关系。故选 B 项。【8
3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怼字的含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一项” ,这就要求考生先根据文中对“怼”的解说明确其今天的意思,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看哪一个选项中的“怼”与古义不同。材料一中说“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批评、斥责,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这是“怼”的今义;材料二中说“怼是一个汉语字,拼音为 du,会意字,说文 心部,从对声。 对,相持也,意为互相对峙,底下加心,表示心里抵触,对抗。引申为怨恨” ,
33、这是“怼”的古义,ABD 三项中的“怼”含义与今天相同,C 项, “窦娥含冤受死,临刑前怼天怼地”中的” “怼”是“怨恨”的意思。所以- 11 -C项是“怨恨”的意思,是古义,与我们今天对“怼”的意义理解不同。故选 C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现代语境下的怼有何特点” ,考生要根据题干确定设题的区域,从文中来看,设题区域在材料三中。仔细阅读材料三,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如下句子,如“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 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
34、“怼这个字所体现出的攻击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情色彩” “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这种怼往往有非理性的成分” “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攻击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 “当怼作为一种维护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愤怒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等,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
35、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
36、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
37、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 12 -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
38、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
39、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B.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C.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D.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13 -11.
4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意即侯爵。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字也可泛指诸侯,也用于对士大夫的尊称。B. 除服,指守丧期满,脱去丧服。封建时候的官员遇父母去世,要求为父母守孝,丧期结束才能脱去孝服继续任职。C. 亲,意为父母、双亲。结合全文来看,此处的亲,指聂政的母亲。D.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本纪、十二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B.
41、 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C. 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D. 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我想派人刺杀他,始终没有
42、成功。现在幸蒙您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2)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为什么告辞呢?【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聂政直入,上阶- 14 -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这段话是说“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侍从顿时大乱。聂政大
43、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最终死去了”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聂政” “侠累” “左右”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刺杀”的宾语是“侠累” , “大乱”是指侠累身边的左右侍从,故应在“侠累”和“左右”之间断开,这就排除 CD两项;“所击杀者”是所字结构,不能断开,这就排除 A项,故选 B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44、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 项, “史记包括八书、十本纪、十二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错误, 史记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故选 D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 项, “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文章第三段说“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从聂政的话来看,并不是
45、聂政亲友反对,聂政是因为母亲尚在所以没有答应严仲子的请求。故选 D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使” ,派;“就” ,完成,成功;“足下” ,对对方的敬称;“请” ,请允许(我) ;“益” ,增加,加派;“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定语后置句,应为“可为足下辅翼之车骑壮士” , “辅翼” ,辅佐,辅助。第二句中, “大行” ,做大事;“顾” ,顾及;“细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6、,细节,小节;“辞” ,计较;“让” ,谦让;“方” ,正;“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为” ,是, “鱼肉” ,古今异义,鱼和肉;“何辞为” , “为” ,句末语气词,呢。【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 15 -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
47、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
48、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小题
49、2】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16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聂政是轵邑深井里人。杀了人为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