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题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记载,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材料说明春秋时期国君的来源主要是A. 天子的同姓亲族 B. 天子的姻亲妻党 C. 古王后裔 D. 殷商旧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这说明春秋时期国君的来源主要是天子的同姓亲族,故
2、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天子的姻亲妻党是主要来源,故 B 排除。古王后裔,只占十之一,故 C 排除。殷商旧族,也不是主要来源,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2016 年 4 月 4 日上午,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广场隆重举行。万余名海内外同胞齐聚轩辕殿祭祀广场,满怀虔敬之情,追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下列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是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皇帝制度 D. 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宗法制。根据“追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黄帝的祭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宗族血缘特征,与之关
3、系最密切的应该是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度和郡县制都没有体现血缘宗族关系,均与此无关,故排除 B、C、D 项,故选 A。【点睛】黄帝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但皇帝制度是由秦始皇确立的,与黄帝无关。人们祭祀黄帝更多的是基于民族血缘关系,这也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注重家族血缘的传统有密切关系。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2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 “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 设立三省六部 B. 确立皇帝制度C. 颁布“推恩令” D. 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起源于魏晋,成熟于
4、隋唐,与秦始皇无关,故排除A 项;皇帝制度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地位,与地方行政管理无关,故排除 B 项;推恩令颁布于汉朝,故排除 C 项。秦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求其宁息” ,故选 D。4.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 ”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 。此官职应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尚书令【答案】C【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才出现了百官甚畏之的现象,所以此官职应是御史大夫,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丞相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尉是管理军事的,选项
5、B 不符合题意,排除;尚书令是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5.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 (西汉永始四年前后)中记载:“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 郡县制B. 郡国并行制C. 分封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 3 -试题分析:材料中“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这一关键信息,说明当时处于西汉初期。材料中“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这一关键信息说明当时不但存在县级行政区划,还存在侯国的行政区划。因此,当时实行的应该是郡国并行制。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
6、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6.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了A. 分封制B. 郡县制C. 科举制D. 推恩令【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 ,比较彻底的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D 正确;AB 不符合史实,排除;唐朝实行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C。 7.北宋初年,宋太祖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设通判监督知州,财政上规定地方赋税大部分运往中央,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使得地方实现了有效治理C. 形成“三冗”局面 D. 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
7、】本题考查了宋代的中央集权。宋太祖抽调地方精兵强将,设通判监督知州,地方赋税大部分运往中央,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地方官员的重复设置,大量征兵,最终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三冗”局面,成为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宋太祖的这些行为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对地方的治理没有形成有效影响,大量赋税转运中央反而不利于地方的治理,故排除 A、C、D 项,故选 B。【点睛】注意本题的设问是“不包括” ,防止因为惯性思维选择了“包括”而出现错误。8.“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我国行省制度始于A. 秦朝 B
8、.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答案】D- 4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行省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行省制度的设立是在元代,秦朝、唐朝和宋朝实行的基本上都是郡县制,故排除 A、B、C 项,故选 D。9.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劝谏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这表明A. 君主权力受到一些约束B. 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 君主专制观念日趋淡化D. 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答案】A【解析】题干中“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劝谏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
9、”说明明代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故 A 项正确;内阁制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其实质是依赖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君主专制观念淡化的相关信息,故 C 项错误;明代朝政混乱的根源应当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故 D 项错误。10.据传明太祖曾经写诗描述自己的辛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这个问题,明太祖A. 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设置军机处管理西北军务C.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 授予殿阁大学士以票拟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内阁的设立。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太祖为了摆脱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10、,废除了丞相,从而导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局面的出现,为了分担政务,明太祖设立了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军机处的设置是在清代,故排除 B 项;六部是执行政令的机构,没有协助明太祖分理政务,故排除 C 项;票拟权是内阁的职能,故排除 D 项。故选A。【点睛】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但协助明朝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是由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设立的。明太祖为了减轻自己的政务负担采取了设置殿阁大学士以资顾问的方式来处理政务。- 5 -11.民国学者蒋廷黻曾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 ”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观点的
11、是A. 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B.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C. 英国蓄谋已久发动战争D.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材料“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说明禁烟是鸦片战争的诱因,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材料“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说明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两国的社会制度,故 D 项错误。点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可以得出禁烟与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12.1880 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
12、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开设工厂 协定关税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一国获利各国均沾” 、 “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可知此应为 1843 年南京条约附件中“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的规定,故本题应选 D 项。13.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最终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 。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B. 清
13、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 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思维 D.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6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清政府将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 ,实际上就是依旧沉迷在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想保持自己所谓的“颜面” ,没有能够理性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这些都反映了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反思是非常有限的。所以 B、C 项的理解是错误的,故排除。A、D 项理解正确,但 D 项更能反映清政府行为的本质,故排除 A 项,故选D。14.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
14、有见识” ;“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是因资政新篇A. 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B. 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追求C. 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D. 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 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玕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资政新篇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故赵烈文如此评价,故 C 正确。 资政新篇不是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产物,故 A 排除。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 B 排除。大势清政府没有全面改革内政,故 D 排除。考点
15、: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5.圆明园首度遭到侵略者的野蛮洗劫发生在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D. 抗日战争期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焚毁北京郊外的圆明园,因此选B.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7 -点评: 185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 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1859 年因换约路线再起冲突,1860 年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与清政府签北京条约 ,战争结束。16.近代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
16、了日本人的形象。该新闻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抗日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没有日本人的参与,故排除 A、C 项;根据漫画中对中国人的描述可知其穿着的服饰是清朝时期的服饰,抗日战争时期清朝早已经灭亡,故排除 D 项;所以日本人“欺负中国人”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 B。17.1896 年春,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道:“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该诗的写作背景是A. 马关条约的签订B. 辛丑条约的签订C.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D.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答
17、案】A【解析】1895 年春天,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谭嗣同正是有感于这一悲惨的主权旁落、国土沦丧的事件,写了有感一章 ,故 A 正确;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CD 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1896 年春” ,联系 1895 年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 8 -马关条约的知识分析解答。18.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 平壤战役B. 辽东战役C. 黄海战役D. 威海卫战役【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队全军覆没是在甲
18、午中日战争的后期,黄海海战邓世昌英勇殉国,但是并没有使得北洋军队全军覆没,最终全军覆没是在威海卫战役,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其余选项均不满足史实。19.2001 年 7 月 13 日,北京申办 2008 年奥运会成功,为新世纪送了一份大大的贺礼。可是距此 100 年前,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 ,它是A. 八国联军侵华 B. 签订辛丑条约C. 洗劫北京城 D.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辛丑条约 。距离 2001 年 100 年的时间指的是 1901 年,八国联军侵华是在 1900 年,同年联军攻陷北京并大肆洗劫,故排除 A、C 项;
19、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 1851年至 1864 年,故排除 D 项;1901 年,八国联军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所以这份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指的是签订辛丑条约 ,故选 B。20.公元前 6 世纪,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其意义表述正确的是A.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B. 雅典民主进人黄金时代C. 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基D. 标志法律体系最终完成【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在雅典的民主政治形成过程中,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主要意义是正式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顶峰,故 C- 9 -项正确;A 项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意义,B 是伯利克里改革的意义,排除
20、 AB;D 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根据所学梭伦改革的意义回答即可。2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在公民大会上进行发言、辩论,并就重大问题举手表决。这种政治现象发生于A. 古代雅典 B. 古代罗马C.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 D.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符合题意。B 错误,因为罗马以法律出名,非典型的民主制国家。C,D 错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一直是专制文明。综上,本题选 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表现22.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 论义务 中指出“
21、处于国家领导地位的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义务感:第一,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们应该维护国家的整体,而不要为维护某一个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部分。 ”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以西塞罗的观点评价古罗马法律,正确的是A. 由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维护国家整体的精神B. 十二铜表法是统治者自觉维护公民利益的表现C. 习惯法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D. 经过不断发展,罗马法基本实现了国民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不断斗争的结果,不是统治者自觉维护公民利益,故排除 B 项;习惯法被贵族垄断,任意曲解以欺压平民,不利于维护
22、公民利益,故排除 C 项;罗马法从根本上维护的是罗马贵族的利益,不可能实现国民平等,故排除 D 项;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是为了适应罗马帝国不断扩张的版图和新的社会形势,是为了维护国家整体稳定,故选 A。23.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 10 -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A. 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B. 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 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D. 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答案】B【解析】“罗马后期则授予
23、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说明对于外邦人也承认罗马公民权,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扩大罗马对外统治,B 正确;A 中公民平等显然不符合事实;C 中没有比较希腊广泛性;D 与材料扩大统治相反,排除。24.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其中顺应帝国庞大疆域的是A. 十二铜表法B. 万民法C. 自然法D. 公民法【答案】B【解析】罗马法为了适应罗马帝国疆域扩大的需要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B 正确;十二铜表法和公民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不能顺应帝国庞大疆域,排除 AD;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排除 C。25.2012 年 12 月 18 日
24、,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60 年首次出席内阁会议,倾听大臣们的讨论。内容包括更改王室继承顺序相关法律、英国经济的近况等,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或讲话。大约半小时后,女王起身离开。这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分权与制衡 B. 内阁权力膨胀 C.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 国王“统而不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60 年首次出席内阁会议,倾听大臣们的讨论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或讲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故 D 正确。材料未涉及分权制衡,故 A 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膨胀,- 11 -故 B 排除。材料不能说明议会是
25、国家权力中心,故 C 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26.工业革命后,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大为下降,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国在政治上A. 进行议会选举改革 B. 发动光荣革命 C. 颁布权利法案 D. 建立责任内阁【答案】A【解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政议政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 ,英国通过 1832 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故 A 项正确;
26、光荣革命发生于 1688 年、 权利法案颁布于 1689 年、内阁制建立于 18 世纪中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 世纪 60 年代” ,故排除 BCD 项。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工业革命后” “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联系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分析解答。27.“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 ”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A. 实行联邦制政体B. 确立分权制衡原则C. 保持两党制原则D. 坚持人民主权原则【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
27、美国 1787 年宪法。从材料信息看,所有的统治者都“坏” “堕落”“愚昧” ,说明权力对统治者的腐蚀。联系所学知识,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美国通过 1787 年宪法,联邦中央权力分配实行“三权分立” ,确立分权制衡原则,以权力限制权力,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B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CD 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故选 B。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美国 1787 年宪法【名师点睛】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深刻认识。不同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体,主要取决于本国国情,诸如历史传统、各方力量对比以及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革命或者- 12 -改革)等。即便是选择
28、同一种政体的国家,其具体政治体制也有较大差异性。但就本质来看,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同政体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有利于推动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8.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美国新宪法(指 1787 年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 ,托马斯杰斐逊也附和说,它是“君主制的新版本” 。他们的评论主要指的是 1787 年宪法A. 没有明确规定总统的任期B. 规定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大C. 赋予总统过大的行政军事权D. 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每届任期四年,故 A 项错误;1787 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相较于之前而言大大加强
29、,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材料中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主要侧重于美国总统的权力过大问题,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选出来的君主制” “君主制的新版本”等可以看出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的评论主要强调 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权力过大,故 C 项正确;没有规定总统由选民直选表述无误,但材料未体现,故 D 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法1787 年宪法【名师点睛】关于美国 1787 年宪法的认识。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在联邦中央官制上,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具体实践,涉及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个领
30、域。把握到“制衡” (即制约与平衡,实现了“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的内涵及深远影响。第二,在平衡和协调利益方面,涉及到解决三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29.从法律上正式确立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文献是A. 1875 年宪法B. 人权宣言C. 1787 年宪法D. 权利法案【答案】A- 13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 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差距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在法国的确立,A 正确;1789 年法国颁布人权宣言 ,没有确立法兰西共和政体,排除 B;美国 1787 年宪法的颁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
31、1689 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不符合“法兰西” ,排除 CD。30.有一幅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漫画的说明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联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 ”。此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A. 宰相牢牢控制了议会 B. 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C. 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 D. 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根据“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 ”可知在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之下,德国的议会处于边缘位置,不掌控国家主权,所以宰相也就没必要
32、牢牢控制议会,与议会之间的矛盾也不存在,故排除A、B 项;俾斯麦忙着处理国事,忘记了议会,所以议会也不是宰相的工具,故排除 C 项。德国的议会在德国政体中没有重要地位,说明当时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不健全,故选 D。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40 分,每题各 20 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选官“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
33、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 14 -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并概括这种选拔人才标准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概括汉代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 (1)标准:血缘
34、、门第;弊端:忽视品德、才能;赏罚不分明,不能激发人的进取精神。(2)选官制度:察举制;主要途径:孝、廉。(3)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激发个人的奋斗精神,加强了中央集权等。(4)借鉴价值: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解析】【详解】 (1)根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可知先秦时期的人才选拔标准是血缘和门第。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忽视了人才的品德和才能,压抑了人才的积极性,赏罚不明,不利于社会发展。(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根据“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汉代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是孝或廉。(3)
35、根据“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 ”可知科举制的主要进步性在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有利于社会下层知识分子进入官僚队伍,扩大官员的来源。科举制“机会均等”式的公平有利于激发个人的奋斗精神,并且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科举制的进步之处主要体现在为底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形成制度化;并且机会均等,相对公平公正。由此可知,我们在现代人才选拔中应该注重人才激励和流动体制,尤其要注意选拔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点睛】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选官制
36、度历经变化,由起初的以血缘、门第为标准的到注重品德才学,选官方式上由世袭到上级选拔再到考试选拔,总- 15 -的发展方向是注重公平公正,打破世家大族对选官权的垄断。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彼等(即灵俗两界贵族与众议员等)主张、要求与坚持上述各条为彼等无可置疑之权利与自由;凡上述各条中有损人民之任何宣告、判决、行为或诉讼程序,今后断不应据之以为结论或先例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材料二
37、1787 年 5 月 25 日到 9 月 17 日美国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宪法。它取代1781 年邦联条例成为美国的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制宪会议由华盛顿主持,出席会议的共 55 人,在政治态度上多是保守派,代表人物汉米尔顿。只有富兰克林和路德马丁两名民主派参加会议。最后通过了联邦宪法。这部宪法基本未提及人民的民主权利,后在群众压力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斗争下,于 1789 年 7 月又通过十条宪法修正案,1791 年 12 月 15 日正式生效,即著名的人权法案 。摘编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学参考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出自于什么政治文献?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它颁布
38、的最大影响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 1787 年宪法的性质及体现的原则。请简述 1789年修正宪法的主要原因。【答案】(1)英国权利法案 。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国王不能干预议会选举。最大影响: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2)性质:美国的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原则:三权分立。原因:原宪法基本未提及人民的民主权利;群众压力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斗争。【解析】- 16 -【详解】 (1)根据“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可知材料一出自于英国的权利法案 。在这部文献中,主要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或财
39、政权) 、军事权以及国王不能干预议会选举。 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国王的原则,成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标志。(2)根据“取代 1781 年邦联条例成为美国的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 1787 年宪法不仅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该宪法吸收借鉴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思想,在政体搭建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根据“这部宪法基本未提及人民的民主权利,后在群众压力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斗争下,于 1789 年 7 月又通过十条宪法修正案”可知 1789 年修正宪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1781 年宪法中没有提及人民的民主权利,从而受到群众压力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