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汉中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卷为选择题,第卷为非选择题。2卷选择题答案直接填涂到答题卡上,卷非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3考试时间:100 分钟,总分 100 分。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这种习俗源自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
2、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寻根祭祖”体现的是血缘宗法传统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所以答案选 B,A 是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制度与血缘无关,CD 两项是中国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论语季氏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从“自天子处”到“自诸侯出”说明了A. 礼乐文明崩坏 B. 井田制度瓦解 C. 分封制度崩溃 D. 铁器牛耕使用【答案】C【解析】材料中原文大意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
3、力都出自诸侯。 ”这反映了西周后期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诸侯2割据争霸,周王室衰微,C 正确。礼乐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礼和乐两部分,材料表述的是礼乐出处的变化,而不是礼乐内容被破坏,A 错误。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材料并未体现,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铁器牛耕使用,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分封制。本题易错项是 A 项,表面上看材料讲述的是礼乐制度,但实际上是通过礼乐制度的出处的变化来说明分封制的崩溃。学生需分辨出材料的主旨,不要被材料的表象迷惑。3.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
4、之喙,足以为九鼎。 ”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 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D.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 “鼎”是古代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的故事说明了楚王对周王权力的觊觎,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原有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 项正确。A 项是题干的体现,没有反映根本问题,排除。题干反映楚王挑战周王权威,与诸侯争霸无关,排除 B。题干信息无法体现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4.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
5、 人声鼎沸B. 鼎鼎有名C. 三足鼎立D. 问鼎中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中的“鼎”的含义是天下,或统治权力,结合备选项中“鼎”字含义只有问鼎中原符合上述含义,故 D 项正确;A B C 三项含义与“鼎”字中的“天下”一3项含义不符。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6、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 项正确。ABD 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6.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A. 秦律严苛细密 B. 中央官职互相制约 C. 皇权至高无上 D. 丞相大权独揽【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
7、“出一” “皆决于上”等字眼,其中“上”指的是皇帝,由此可以看出皇帝处理天下之大小事,这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故 C 项正确;AB 是 C 项的具体表现;D 项不符合史实。7. 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A.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 刺史制的建立C. 郡县制的推行D. 科举制的确立4【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可知其封建势力指的是分封制的崩溃,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故 A 项排除;刺史制是监察制度,与题意无关,故 B 项排除;“封建势
8、力崩溃”即是分封制崩溃,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平民政权创立”指的是官吏由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 “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而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 C 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官制度的改革,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D 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8.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不包括A. 皇帝制度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西汉创立的选官制度,故 D 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都是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故 ABC 正确,但是
9、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 D 项。9.公元前 127 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一提议旨在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提议是指推恩令,推恩令是在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最终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是逐渐瓦解郡国并行体制而非巩固郡国并行体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是淡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5推恩令和以德治国
10、无关联,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要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的权力。10.汉武帝通过举贤良对策等方式,在身边集中了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由庶僚加衔待中、诸曹、诸曹、给事中,从而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以致面折延争而诎大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意在A. 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B. 使内外朝权力平衡C. 提高内臣水平以使之独当一面D. 告诫自己人外有人【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才干的近侍之臣成为内臣。他们有时奉命与公卿大臣论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说明汉武帝重用近侍之臣以强化皇帝权力,故 A 项
11、正确;内外朝权力平衡也是为了加强皇权,故 B 项错误;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显然不是提高内臣水平,故 C 项错误;汉武帝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告诫自己,故 D 项错误。故选A。11.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C. 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答案】A【解析】丞相的官职增多是在分散丞相的权力,是在加强皇帝的权力,即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中央政府不存在民主政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12、丞相权力不断分散是表面现象,加强皇权才是实质问题,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对于地方的问题而是强调相权和皇权的问题,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加强皇权往往要通过多设宰相、分散宰相权力而实现的。12.根据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研究结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6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三公九卿制B. 内阁制C. 三省六部制D. 军机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任何官僚组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
13、力的规章制度” “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草拟、审核、执行,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同时皇帝一定程度上也要考虑和尊重其活动规范和制度,C 项正确。根据秦朝时期的史实可知,没有涉及君主对三公九卿制度的尊重,排除 A。内阁制和军机处都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对皇权起不到任何制约作用,排除 BD。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A. 唐朝的门下省B. 唐朝的吏部C. 宋朝的枢密院D. 明朝的内阁【答案
14、】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具有驳回的权力,故给事中最有可能隶属于唐朝的门下省,故 A 项正确;吏部是尚书省下的一个执行部门,不能驳回诏书,故 B 项错误;宋朝的枢密院负责军事,没有驳回权,故 C 项错误;明朝没有宰相,故不是明朝的内阁,故 D 项错误。14.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 汉刺史制 B.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答案】B7【解析】根据材料“分宰相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 B项符合题意;A 项是加强中集权的措施,
15、排除;从明太祖开始就废除丞相制度,故 CD 项不符合题意。15.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发生于A. 汉代匈奴侵入山西B. 唐代吐蕃入侵河西C. 宋代西夏入侵陕西D. 明代蒙古入侵河套【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使负责财政,参知政事负责行政,所以材料中场景应该是北宋时期,故 C 项正确;汉代的宰相负责行政大权,不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故 A 项错误;唐代实
16、行三省六部制度,不符合材料现象,故 B 项错误;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实行内阁管理体制,故 D 项错误。16.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A. 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B. 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C. 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 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含义是指宰相制度的废除使明代政治进入一种恶政阶段,反过来说明宰相制度在中国政治中起了积极作用,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 项正确;A 项与题意无关;BD 两项表述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C。17.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
17、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位大臣是8A. 秦代的三公B. 唐代的三省长官C. 明代的殿阁大学士D. 清代的军机大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无相名” 、 “票拟” 、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可知该朝代己经没有了丞相。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秦代三公包括丞相;B 选项错误,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D 选项错误,清代军机处没有票拟权。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18.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进一步强化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
18、就D. 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中的变化可知,明代废除了丞相制度,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 B 正确;材料是关于中央官制的,体现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问题,故 A 错误;图二中,明朝虽然废除了三省体制,但只体现了官僚体制改革的现象,没有说明本质,故 C 错误;依据图一可知,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六部,并不是明朝改革的成果,故 D 错误。19.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9A. 地方制度的沿革B. 宰相制度的完善C. 选官制度的完善D. 中枢机构的演变【答案】D【解析】A 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9、,这与表格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这不能说明宰相制度的完善,排除 B。材料体现的不是选官制度,故 C 错误。上表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从丞相制度的出现到三省六部制直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故选 D。20.梁启超曾把清朝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A. 刺史 B. 通判 C. 内阁 D. 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见军机大臣像留声机,故项正确。刺
20、史属于汉代监察机构,故项错误。通判是宋代负责监察机构,故项错误。内阁是明朝时期设立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中枢机构,故项错误。21.“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 郡国并行制度B. 郡县制C. 推恩令10D. 中朝【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为了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采取了郡国并行制,故 A 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制度,故 B 项错误;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解决郡国并行制带来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故 C 项错误;中朝是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
21、故 D 项错误。22.公元前 112 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酹金助祭,以所献酹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 106 人。这则材料说明了A. 列侯献酹金的金子有问题B. 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 汉武帝贪财暴虐【答案】B【解析】联系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实行的“酎金夺爵 ”,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A 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C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单从这段材料看不出汉武帝贪财暴虐,故 D 项排除。点睛:“说明了”这类题型往往考查历史事件的本质,分析选项时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2
22、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北宋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A. 实行推恩令B. 实行二府三司制C. 任命文臣为地方长官D. 分割宰相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的“此一制度”指的是节度使。北宋为了解决节度使带来的问题任命文臣为地方长官,并设11通判监督,故 C 项正确;实行推恩令是汉代,故 A 项错误;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权力是解决相权过重的问题,故 BD 错误。24.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
23、世代占据高官主要依靠A. 战事立功B. 门第出身C. 才学品德D. 皇亲国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战事立功是商鞅变法时的选官制度,A 项排除;注重才学是隋唐时期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品德是汉朝察举制的选官标准,C 项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B 项正确;皇亲国戚依靠世袭制或裙带关系为官,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25.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 世袭制B. 分封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
24、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D 两项是贵族制、等级制,C 项是元代以来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只有 A 项以考试选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体制的演进科举制26.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其主要目的是A. 防范宰相擅权B. 选拔地方官员C. 监察地方政治D. 提高行政效率12【答案】C【解析】【详解】汉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即主要目的是监察地方政治,故答案为 C 项。设刺史是针对地方,不是为了防范宰相,排除 A 项;刺史制度不是选官制度,而是监察制度,排除 B 项;这一制度与提高行政效
25、率无关,排除 D项。【点睛】刺史制度是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始置, “刺”即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希腊
26、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B. 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知材料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文明的影响,但不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故 B 项正确;其他选项均表述绝对,而且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故排除 A、C、D。【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是奴隶制工商业发展,希腊的地理环境是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因素。28.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实行民主的具体体现
27、,它每年要召开 40 次。公民大会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A. 雅典是城邦小国13B. 雅典公民高涨的参政热情C. 国家发放参政补贴D. 必须参政的法律强制【答案】A【解析】直接民主适用于小国寡民的社会,所以答案选 A。BD 是民主制的表现;C 是实行民主制的保障。29.翻阅城邦这部著作,你不可能看到的论述是A. 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B. 城邦是具有共同地域的公民团体C. 城邦的狭小阻碍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D.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城邦的狭小有利于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所以答案选 C。其他选项都可以
28、看到,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城邦30.公元前 480 年,波斯入侵雅典。最终雅典决定放弃雅典城,全体公民上船与波斯军队决战。作出这一决定的应该是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执政官 D. 陪审法庭【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执政官是罗马的而不是雅典的,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均是雅典的,但是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均不是最高决策机构,公民大会才是雅典的最高决策机构,所以作出这一决定的应该是公民大会。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名师点睛】需要每一位考生特别注意的
29、是高考解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因为高考题基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材料陌生,选项陌生,正选方法一般很难一时选出正确答案。运用排除法需要把握三个原则:一看选项是否和史实相符;二看选项是否符合材料信息;三看选项是否能够全面反映材料主旨信息。31.苏格拉底曾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14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主要政治意图是A. 提倡妇女参政B. 主张人民主权C. 反对轮番而治D. 重建道德价值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
30、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希腊苏格拉底主张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 两项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B 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进一步分析可知,C 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反对轮番而治”32.伯利克里曾在演说中说到“任何人(雅典公民) ,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就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为此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财产等级制 C. 津贴制 D. 比例代表制【答案】C【解析】伯利克里的演说中的“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31、,是在说保证低等级公民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政治权利,据此可知,为了保证低等级公民参加公民大会等政治活动没有后顾之忧,而实行了津贴制,故选 C;AB 是梭伦改革的内容,故排除;D 是民主选举过程中的制度,这在雅典民主制形成时就已经存在了,故排除。33.“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津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 ”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A. 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B. 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C. 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D. 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答案】A【解析】15试题分析:阅读材料可知, “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律
32、贴,使穷人也能从政”作用是提高了公民参政热情;通过上面的材料,无法得知公民范围是否扩大,错误。而A、B、C 都包含,故选 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34.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个人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公民阿萨德和妻子一起参加了公民大会A. B. C. D. 【答案】C【解析】在雅典的民主制下,外邦人和妇女没有公民权,故排除和,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奴隶等没有民主权利,不可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故排除。故选,
33、公民有向公民大会陈述的权利。因此本题选 C 选项。35.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因为它A. 使案件的审理有法可依 B. 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C. 明确规定限制贵族特权 D. 是由平民代表制定的法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十二铜表法代替习惯法是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使案件的审理有法可依。十二铜表法也是平民们不断斗争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36.十二铜表法是古罗
34、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 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 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C. 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 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16【答案】D【解析】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A 项表述正确。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B 项表述正确。 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C 项表述正确。罗马公民法由公元前 450 年开始公布的十二铜表法逐渐演变而来,因此十二铜表法属于罗马公民法,D 项表述错误。本题要求选择表述错误的一项故正确答案为
35、D。37. 罗马的私法制度是现代民法的源头,其私法体系包罗了权利主体资格、家庭与婚姻、监护与保佐、物权、继承、债权等详细而周密的制度,以及权利的各种保护措施等内容。出现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 城邦民主体制健全B. 私有制度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C. 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D. 公共利益和公共权力意识淡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罗马法之所以会有详细和周密的保护私有财产安全的制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私有制度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使罗马社会呈现了复杂的社会现实,统治者从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巩固统治的目的出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修改和制定新的法律,所以 B
36、 项符合题意,AD 两项表述错误,C 项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不是主要原因,答案选 B 项。考点:罗马法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38.“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这反映罗马
37、法17A. 追求司法公平公正B. 保护罪犯人权C.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维护贵族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严格规定“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样保护了被告和原告的合法利益,体现了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的精神,故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并非保护罪犯人权;C 选项错误,依据罗马法相关所学可知,罗马法并不保障奴隶等非自由民的权利;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保障被告在被定罪前的权利,无法体现罗马法维护贵族利益。因此正确答案为 A 选项。39.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一书中写道:
38、“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力图变更这一做法是一种恶,试图废止其中一部分的做法也是不能容许的,而要想完全废除它的做法则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的“真正的法律”应是A. 习惯法B. 自然法C. 公民法D. 万民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 ”符合自然法的精神,自然法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面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法律的一切规定都必须
39、以此为最高原则。故选 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40.伏尔泰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某种制度“一个受人尊敬且富裕的君主,有无限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伏尔泰描述的是18A.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B. 法国的君主制C. 德国的二元君主制D. 美国的共和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君主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王权力受到制约的现象,体现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 A 选项正确;当时法国的君主制属于专制制度,没有限制王权,故 B 选项错误;德国的二元君主制形成于 187
40、1 年后,伏尔泰属于启蒙运动时期,不可能描述德国的二元君主制,故 C 选项错误;美国的共和制也没有限制王权的内容,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贵族重臣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推理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同时,结合伏尔泰的启蒙运动的内容,即可正确判断。41.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曾建立了共和制,但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革命具有曲折性和反复性B. 符合英国的国情C. 封建势力在英国复辟的成功D. 是各阶级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英国君主立宪
41、制的确立并非是君主制的复辟,而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的国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A 项正确,英国革命的 反复说明革命具有曲折性和反复性;B 项正确,君主立宪制符合英国的国情,英国在古代就有了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D 项明显正确。故选 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名师点睛】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的政治体制。在君主立宪制下,代议制是其核心,责任内阁制是其重要的特征,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在温和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7 世纪通过权利法案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 世19纪,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 世纪的议会改革,工
42、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获得多数。42.你肩负着让现代人更了解近代英国的使命去采访 1721 年的罗伯特沃波尔,他会告诉你现代政治制度起源于英国他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内阁首相“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他领导的内阁只对国王负责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察英国君主立宪政治和责任内阁制。依据相关所学可知,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 ,英国最先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现代政治制度起源于英国。故项正确;1721 年,英国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内阁首相。故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掌握立法权,
43、国王保有行政权,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故项正确;依据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征可知,首相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故项错误。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项为,正确答案为 B 选项。43.“英国的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 ”这说明A. 革命前后国王地位没变,议会发生了变化B. 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同掌权C. 革命前后议会和国王互换位置发生质变D. 革命只改变形式未变本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首先对本题中“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句话进行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前,议会是国王说了算,议会起不到任何作用,革命后,决定权来20自议会而非国王,这样大权就
44、掌握在议会手里,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再看四个选项,A,B,D 都不符合题意,只有 C 项符合题意。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国王与议会关系的演变。44.2016 年 7 月,保守党领袖特蕾莎梅组建英国新一届政府。特蕾莎梅成为继玛格丽特撒切尔之后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其出任英国首相是因为A. 英国国民选举 B. 前任首相推荐C. 国王直接任命 D. 她是下院多数党领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员是选举产生的,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不是国民选举的,排除 A。根据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而不是前任首相推荐 ,排除 B
45、,D 项正确。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王的职权多是礼仪性的,国王无权任命首相,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点睛:本题的关键是熟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45.2006 年,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原型的电影女王里面有一个镜头:私人秘书罗宾通知女王新首相布莱尔正在来拜见时,女王对他用词的纠正:“是准首相,罗宾。 ”运用历史知识对这个镜头解读正确的是布莱尔所在政党已经赢得议会大选布莱尔的执政权力受到女王的制约布莱尔担任首相需要女王形式任命女王实际上仍掌控至高无上的大权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的职权。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没有实权,
46、但在本题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因此错误。首相就职前虽然必须得到英王任命,但英王21的任命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说明英王权力很大,因此错误。在形式上,布莱尔所在政党已经赢得议会大选,首相在就职前,要由女王任命。所以答案选 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名师点睛】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背景:英国悠久的宪政传统“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目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旨在限制国王权利。内容: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影响: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不但掌握制定
47、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46. 中国古代曾出现内阁,近代英国形成内阁制。二者都A. 标志着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B. 是法定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C. 对君权构成了有效的制约 D. 可参与国家的重大事务【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材料提到,中国古代曾出现内阁,近代英国形成内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可参与国家的重大事务,但中国古代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故 D 项正确。中国古代内阁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内
48、阁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不可能对君权构成了有效的制约,故 B 项错误、C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责任内阁47.英国工业家弗莱尔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材料说22明A. 英国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B. 英国的工业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C. 议会中的议员就是本阶级利益的代表D. 工业资产阶级需要表达自身的利益和要求【答案
49、】D【解析】结合“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可以得出,这时的英国处于世界工厂时期,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弗莱尔的政治要求是议会需要更多的代表工业家利益的议员,因此得出,弗莱尔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希望通过议会更多地表达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以保证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1832 年英国的议会选举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应选 D;A、B、C 材料未反映,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了 1832 年议会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在议会中取得了更多的席位,以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