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933799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焦岱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 5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 ,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D.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答案】C【解析】商鞅至秦皇汉武时期,周

2、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与之相适应的贵族统治逐渐被新兴的封建地主统治所取代,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时代特征故 A 项论述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争霸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朝初期继续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国家统一。体现了分裂割据统一王朝转变的时代特征,故 B 项论述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周朝时期,采用礼乐制度,神权政治基本被废除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神权政治向世俗文明的转变,但与材料所给商鞅至秦皇汉武时期不符,故 C 项论述错误。商鞅至秦皇汉武之间,铁制工具不断推广,逐渐代替青铜工具,故 D 项论述正

3、确。点睛:本题为选非题,考查从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材料中“封建”指的不是划分社会性质时所说的“封建社会” ,而是“分封建国”的意思。从“封建”到“帝制”的过程,便是指战国末期到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期,即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过程。这一时期,从国家格局角度看,是从割据诸侯转向统一;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是从青铜文明转向铁器文明;从政治体制角度看,是从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2.如表是十二铜表法的目录,由此可见它的特点是2第一表第二表第三表第四表第五表 第六表 第七表第八表第九表第十表第十一表第十二表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

4、私犯公法宗教法补充条例补充条例A. 重视诉讼程序、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 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谨性C. 体现了罗马法律的成熟和完善 D. 维护罗马居民的合法权益【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传唤” “审理” “执行”和“继承和监护” “所有权和占有”等信息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特别注重诉讼程序和保护私有财产,故 A 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内容条款,看不出法律的公正和严谨性,事实上,罗马法保留了大量的习惯,严谨性不明确,排除 B;罗马成熟和完善的标志是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不是十二铜表法 ,排除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十二铜表法不是维护罗马居民的合法权益,而主要是维护罗马公民的权利

5、,D 错误。【点睛】主抓关键信息“传唤” “审理” “执行”和“继承和监护” “所有权和占有”可分析得出十二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和保护私有财产。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 18 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D. 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答案】A【解析】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18 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 ,这实际是揭示责任内阁制形成后,

6、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选 A。B 项是 19 世纪的;C 项错误,1689 年权利法案就开始限制王权了;D 项错误,国外此时已经没有权力了。考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责任内阁制【名师点睛】英国首相、国王、内阁及议会之间的关系(1)首相是内阁首脑,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2)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3)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英国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即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

7、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4.下图为近代英国出版的时政漫画:“巨人杀手” 。画中中国巨人已经被小矮子砍翻在地,就差砍头了。该漫画描述的战争最有可能是A. 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小矮子将中国巨人砍翻在地,寓意某小国将大国中国打败,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的战争,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刚完成,是世界强国,不可能认为自己是小矮子,4故排除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与清王朝相比,实力还是弱小的,符合英国人认为的小国,而且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全面溃败,符合材料中“就差砍头了” ,故 B 与题意相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参与国是众多列强,与图

8、片中一对一式的单打独斗不符,故排除 C;辛亥革命是中国的内战,故排除 D。5.方寸邮票见证历史。下图所示的邮票发行于A. 辛亥革命时期 B. 国民革命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图片中“打倒南京去” “活捉蒋介石”可以判断出该邮票应该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故 D 项说法正确;ABC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6.在学习巴黎公社成立时,某校高一学生举办了一个座谈会,同学们就巴黎公社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心得交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B. 巴黎公社革命后建立的政权是无产阶级政权C. 巴黎公社革命是在无产阶级革命

9、成为历史主流的背景下发生的D.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仍然为历史主流,这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C 项错误;ABD 项正确。所以答案选 C。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名师点睛】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是一次突发性的城市武装起义,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5激化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因而革命失败也是必然的。然而,

10、意义却是深远的,但教训也是深刻的。7.彼得格勒工人在国际妇女节这一天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 、 “打倒战争!” 、 “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此次罢工最终演变为一场革命事件。这一事件是指俄国的A. 二月革命 B. 四月提纲 发表 C. 七月流血事件 D. 十一月起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面包!” 、 “打倒战争!” 、 “打倒专制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应该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反对沙皇的专制统治,故 A 正确;1917 年俄历四月发表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是 1917 年俄历七月,十一月起义,时间都在二月革命后,而二月革命已

11、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BCD 都不符合“打倒专制制度!”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打倒专制制度!”结合所学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知识分析解答。8.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 。 “时间开始了”是指A.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B. 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C. 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D.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个五年计划是 1953-1957 年,A 项与新中国的诞生不符,排除。B 项出现在 1

12、978 年,排除。1949 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 项符合题意,正确。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领域的完成是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之时,D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 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名师点睛】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69.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C. 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

13、一立场坚定 D.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国家统一问题,也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图片不涉及外交政策,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实践,港澳回归才属于实践,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不涉及国际地位问题,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10.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A.

14、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B. 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C.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D. 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确是正在发展之中,而且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材料的主旨也是强调这一点,即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多极化格局尚未最终形成,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两极格局未结束时世界已经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萎缩的巨人、独脚巨人等意在强调当今世界并非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选项 D 不符

15、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71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 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 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答案】B【解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从这里可以反映出,这种纪念活动围绕的是期盼或者庆祝农业的丰收,因此它所反映出的应是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故 B 项正确;材料中迷信活动是围绕农业经济进行,故 A 项错误;节日

16、习俗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 C 项错误,材料不是反映诗歌发展,故 D 项错误。12.“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A. 都江堰B. 郑国渠C. 大运河D. 赵州桥【答案】A【解析】根据“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可知它指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 A 项正确。郑国渠是公元前 246 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关中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与题干地理位置不符,故 B 项错误。大运河是中国东部

17、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与题干不符,故 C 项错误。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它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13.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A. 西周B. 春秋战国8C. 宋朝D. 明清【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

18、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在该墓葬中出现“粉彩、珐琅彩” ,由此可以看出,该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清代,故答案为D。14.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明朝时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B. 北方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C.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D.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达【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以知道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运到北方,这说明了当时国内物资交流的频繁即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故 A 项正确。宋代经济中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 B;资

19、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排除 C;题干反映的是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排除 D。点睛:材料中“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反映的是南北方间不同地域间的商品交换,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15.东汉光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 300 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地 256 顷,含带两山;明代皇庄土地面积达 37000 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土地兼并的盛行 B. 统治者“不抑兼并”C. 东汉政治腐败 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答案】D【解析】9【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其描述的现象为土地兼并,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土地

20、私有制,故 D正确;A 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根源,排除;统治者“不抑兼并” 、东汉政治腐败都不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源,排除 BC。16.明朝中后期,商人钱无尽经商致富后,其投资方向最有可能的是A. 买田置地 B. 放高利贷 C. 扩大手工作坊规模 D. 娶妻纳妾【答案】A【解析】【详解】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经济上,商人往往经商致富后买田置地,而不是投资扩大再生产,因此,C 错误,A 正确;放高利贷不是商人致富后最有可能的投资方向,排除 B;娶妻纳妾不是投资,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朝中后期,商人钱无尽经商致富后,其投资方向最有可能” ,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

21、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解答。17.16 世纪的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 “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A. 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宗教B. 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C. 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D. 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答案】D【解析】据材料“16 世纪而黄金提供动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寻金热”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材料反映了当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追求黄金,故 D 项正确;寻找黄金的目的不是传播宗教,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反映了资本主义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故 A 项错误;B项错在“输

22、出黄金” ,应该是掠夺黄金,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故 C 项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背景等相关知识,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黄金提供动机” ,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18.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A. 地中海转移到了非洲东海岸 B. 地中海转移到了太平洋沿岸10C. 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D. 波罗的海转移到地中海地区【答案】C【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C 正确;“非洲东海岸” “太平洋沿岸”不符合“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 ,排除

23、AB;D 不符合史实,排除。19.17 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从根本上说明了A. 荷兰占有广阔的殖民地 B. 荷兰掌握着海上的商业霸权C. 荷兰商船当时数量最多 D. 荷兰成为“世界工厂”【答案】B【解析】【详解】17 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主要是因为荷兰的航海业发达,掌握着海上的商业霸权,故选 B;荷兰商业立国,并不是占有广阔的殖民地,A 错误;荷兰商船当时数量最多,反映的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 C;D 项说的是英国,排除。20.下面哪一项属于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A.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B. 殖民掠夺和海外贸易的需要C. 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的需要

24、 D. 为工场手工业更新生产技术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 “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迫使英国不得不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是推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故 A 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为了扩大海外贸易,加紧对外侵略扩张,B 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是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但这不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展的直接原因,故 C 错误;“更新生产技术”是英国工业革命得以进行的条件,而不是直接原因,排除 D。21.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 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 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C. 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D. 电话成为

25、重要通讯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成果,人们外出可乘坐火车,故答案为11B 项。汽车、电灯、电话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A、C、D 项。22.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 ,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 19 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A. 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B.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C. 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D. 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

26、乡【答案】A【解析】题干说“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 ,19 世纪中期英国女性“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 ,可推论此时英国经济比较先进,结合所学知识, “19 世纪中期”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女性逐渐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工作,故选 A。 “民主政治” “科学技术” “殖民扩张”与题干主题不符,排除 BCD。23.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这主要反映了A. 火车成为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B. 铁路运输导致

27、了封建制度的废除C. 铁路运输消除了社会不平等现象D. 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说明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等级秩序。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224.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17501900 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欧洲 231 281 341 536 62

28、1 63.1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仔细观察表格数据,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制造业份额要高于西方,排除;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兴起后,两者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排除;由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制造业所占份额的变化可知,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正确;而列强的侵略与掠夺又导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异常艰难,正确;故选 D。25.近代

29、某一女性服饰样式 1929 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 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 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 )A. 传统满族旗袍 B. 改良旗袍C. 苏式连衣裙 D. 干部服【答案】B【解析】孙中山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特色,故 A 项错误;中华民国确定的礼服是近代中西合璧的旗袍,故 B 项正确;苏式连衣裙流行于新中国成立后,故 C 项错误;干部服流行于 20 世纪五十年代,故 D 项错误。13点睛:不同时代服装特点各异,但都透视所属时代的社会特点,可以推敲出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征。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20 分,第

30、 27 题 14 分,第 28 题 16 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到: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墨子材料二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史记平准书(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

31、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和三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确立于什么时候?统治者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材料一材料二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不得摘抄原文)(3)我国古代这一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答案】 (1)男耕女织”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2)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是商鞅首倡的。目的: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租税的征派,巩固封建统治。具体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徭役;从事商业而致贫者,罚为官奴婢;汉

32、代不准商人穿丝绸衣服;课以重税;商人子弟不得为官。14(3)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于安定社会,巩固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成了其主要方面,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影响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要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答,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 (1)方式:根据“你耕田来我织布”得出“男耕女织”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小农经济。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33、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经济政策:根据“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得出重农抑商政策;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目的:结合所学回答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即可,即: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租税的征派,巩固封建统治。具体规定:根据“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得出: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徭役;根据“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得出:从事商业而致贫者,罚为官奴婢;根据“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得出:汉代不准商人穿

34、丝绸衣服;课以重税;根据“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得出:商人子弟不得为官。(3)结合所学,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积极影响可从在封建社会前期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回答;消极影响可从到了封建社会晚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分析回答。27.中国古代的乡村生活是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乡村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口增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进步,过去被视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渐繁荣起来,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荒野也陆续开垦,新的

35、居民点不断出现。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15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 。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 ,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

36、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春秋战国、隋唐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答案】特点:春秋战国乡村生活逐步繁荣,出现新兴商业都市;新居民点不断出现;自耕农经济为主。隋唐乡村生活以家族式村落为主。(2)变化: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租佃关系普遍。说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解析】试题分析:(1)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特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 、“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 、 “兼营家内手工

37、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 。隋唐时期乡村生活根据材料“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来概括。(2)变化根据材料“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 “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 、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以及“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来归纳。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说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28.环境史研究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虽重视自然却不只停留于自然,社会经济、思想观念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值得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视角一 “哥伦布的大交换”欧洲人发现南北美

38、洲并来此定居时,带到新大陆来的禽畜和作物,加上偷偷溜上船的老鼠,不小心带来的杂草种子,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生物旅行箱” ,这个旅行箱由原产于欧洲的,加上来自非洲的和亚洲的一些物种组成。最具灾难性的是旧大陆的疾病,而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抵抗力,这些疾病包括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大部分传染病,它们16差不多杀死了 90%的美洲土著。从美洲返回欧洲的船舶更多的带回了火鸡等动物,更重要的是带回了玉米、土豆、西红柿、可可、橡胶等一大批新的作物,当今世界上种植的作物有一半来自于新大陆。 摘自克罗斯比(美) 哥伦布大交换:1492 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伦布大交换

39、”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视角二 “太阳下的新事物”就环境变化的范围和速度而言,20 世界的环境变化前所未有。火最初被人们使用时,在罗马炼铅,不会给千里之外的北极造成空气污染,但最近,越来越严重空气污染,已经影响了大气各种成分的比例。过去几个世纪中一直存在的生态缓冲因素淡水、未开发的土地、常规的气候、生物多样性等,都将消失。麦克尼尔(美) 太阳下的新事物:20 世纪环境史(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 20 世纪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视角三 “着眼于未来”1945 年以来,惊人的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后果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的耗竭,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这种付出高额代价

40、的增长将不可能长期持续,而且最终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历史研究 (20133)(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你的理解,如何实现未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答案】 (1)影响:促进了新旧大陆的物种交流和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使人类由孤立走向整体(或有利于全球化的开始) ;给美洲人民及其生存带来灾难。(2)主要因素:工业革命的进行;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等。 (此外全球化进程加快,能源结构发生改变等也可得分。答对 3 点即可,(3)经济发展是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防备生物入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实行环境保护立法;鼓励民众参与环保;提高国民素质。【解析】(1)依据视角一材料“最具灾难性的是旧大陆的疾病” “更重要的是带回了玉米、土豆、西红柿、可可、橡胶等一大批新的作物”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流、全球化开始以及美洲人灾难等思考回答。(2)依据视角二材料“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的信息并结合工业革命影响从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角度回答。(3)依据视角三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是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注意保护生物多17样性以及环境立法等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