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训练(七) 课内古诗文阅读课内文言文单篇训练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2、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 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作者是陶渊明, 时期诗人、散文家。 (1 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 分)(1)桑竹之属( )(2)率妻子邑人( )(3)便要还家( )(4)处处志之( )3.阅读文章,说说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文中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了桃花源的生活图景?体现了桃花源怎样的
3、特点?(2 分)5.唐代诗人王维曾写到“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作者勾画了这么一个平等、幸福的桃花源,让人难以忘怀,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 分)2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4、,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本文作者是 。(1 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 分)(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从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2 分)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2 分)5.思索作者的求学
5、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3 分)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3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
6、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本文作者是 ,自号醉翁,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1 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1)翼然临于泉上者( )
7、(2)佳木秀而繁阴( )(3)山肴野蔌( )(4)树林阴翳( )3.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 分)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四幅图画。请写出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2 分)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分)四、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邹忌讽齐王纳谏4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
8、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 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 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9、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本文选自 ,文题中“讽”是古代臣子向帝王进言的方式之一。(1 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1)形貌昳丽(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3)王之蔽甚矣( )(4)谤讥于市朝( )3.这篇短文在写作上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请结合短文内容,做简要分析。(2 分)4.政令初下,从者云集,国家大治;不动兵卒,便可“战
10、胜于朝廷”,齐国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功勋既在于国君,亦在于朝臣。你认为,邹忌与威王能有此功勋的关键是什么?(2 分)5.邹忌这种成功的劝说方式的确引人深思,读了这篇文章,对于说服与你意见相左者最终转而支持你的见解主张,你有哪些心得?(3 分)五、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鱼我所欲也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11、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名 ,字 。(1 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
12、也( )(3)万钟于 我何加焉( )(4)贤者能勿丧耳(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点的提出有何特殊之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 分)4.文章第二段在列举了路人和乞丐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后,还列举了什么事例?有什么作用? (2 分)5.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而作者却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这是否有悖于常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3分)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
13、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6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
14、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
15、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 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诸葛亮,字 , 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 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1)以光先帝遗德(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猥自枉屈( )(4)攘除奸凶( )3.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最重要的是哪一条?为什么?(3 分)4.诸葛亮这篇表文情辞恳切,委婉动人,先后十三次提到“先帝”,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 分)5.联系全文,说说结尾“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2 分)七、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曹刿论战左传7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
16、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17、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左传相传为 时期鲁国史官 (人名)所著。(1 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1)又何间焉?( )(2)神弗福也( )(3)小大之狱( )(4)望其旗靡( )3.大敌当前,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应是国之要务。但曹刿见到鲁庄公所谈到的并不是这些问题,曹刿关注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会首先关注这一点?(2 分)4.对于鲁国来讲,这一仗属于自卫战,军中士气高涨,为什么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之时曹刿却没有同意出击?(2 分)5.曹刿是长勺之战的关键人物,但鲁庄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果后世君主读这段史书,能够从鲁庄公身上汲取到哪些经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
18、析。(3 分)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 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1 分)
19、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1)水尤清冽( )(2)往来翕忽( )(3)佁然不动( )(4)隶而从者( )3.文章起笔运用一系列精准的动词,写出作者因闻水声,即觅小潭的经过,这样开篇有何作用?(3 分)4.第二段写潭中景物,各尽其妙,历来为讲者称道。虽未着一“水”,却传神地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请结合此段一处语句,分析潭水的这一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2 分)5.作者游小石潭时的心情由乐而悲,结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说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2 分)九、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三 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20、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1 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1)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 )(3)至于夏水襄陵( )9(4)虽乘奔御风( )3.从内容或写法角度为文章第一段作评注。(2 分)4.请把能够体现三峡夏季水流特点的两
21、组句子抄写在下面,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2 分)5.阅读早发白帝城,说说这首诗和三峡借猿的叫声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课内古诗文对比训练十、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10 分)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 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2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范仲
23、淹是 (朝代)文学家、政治家。(1 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 分)(1)至若春和景明(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03.渔家傲秋思词中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请概括塞下这一“异”风景的特点。(2 分)4.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志向?(2 分)5.渔家傲秋思词中和岳阳楼记文中都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尽管是同一作者,但表达的意图明显不同。请做简要的比较辨析。(3 分)十一、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10 分)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24、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所选诗与文的作者都是 。(1 分)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 分)(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
25、月光。试做简要赏析。(2分)11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 “低”用得很有特色。试分析其表达效果。(2 分)5.水调歌头 记承天寺夜游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诗文内容回答。(3 分)十二、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10 分)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桃花源记(节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甲、乙的作者均为 。(1 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现的画面。(2 分)4.你认为作者在桃花源记和饮酒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2 分)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12山。 ”请根据
27、乙文所表达的意愿,谈谈你对绿水青山的理解。(3 分)课内文言文对比训练十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
28、携,往 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1.甲文的作者是 ,乙文的作者是 。(1 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 分)(1)悄怆幽邃( )(2)俶尔远逝( )3.甲文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
29、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2 分)4.小石潭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原文分析。(2 分)135.甲乙两文在传达作者心境时,有什么相同点?(3 分)十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3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1.甲文作者是 。(1 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 分)(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拏一小舟(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景之作,前者写西湖雪景,后者写夜晚在寺院中所看见的雪景。两者风格迥异,请说说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3 分)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
3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 分)5.梁衡评价北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14它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苏轼与张岱心中的月色雪景都同样淡雅高洁。不同的是各自流露在字里行间对人生的看法。请分别写出文中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 分)甲文: 乙文: 十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0 分)甲三 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
32、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上面两文的作者分别是 和 。(1 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1)略无阙处( )(2)哀转久绝( )3.
3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 分)5.阅读上文,回答问题。(3 分)(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答谢中书书则通过猿鸣渲染了清晨15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十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34、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醉翁亭记)1.上面两文的作者分
35、别是 和 。 (1 分)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 分)(1)雾凇沆砀(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3 分)4.如何理解“太守醉”这一表现?(2 分)5.湖心亭看雪 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2 分)参考答案16一、1.东晋 解析 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陶渊明有
36、关的文学常识。2.(1)类 (2)妻子儿女 (3)同“邀”,邀请 (4)做记号解析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妻子儿女。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3.这段景物描写突出桃花源美丽,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解析 考查文章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突出桃花源美丽,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从结构上说:为写桃花源美好做
37、了铺垫,也就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向下读;也为下文渔人拜访桃花源蓄势。4.围绕“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祥和,人们生活自由快乐”回答即可。5.围绕“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自己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对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回答即可。解析 考查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
38、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二、1.宋濂2.(1)热水 (2)同“披”3.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根据题目要求,锁定有效信息区间为第段,根据关键词“余幼时即嗜学” “余因得遍观群书”以及勤学好问使“余” “卒获有所闻” 。4.用同舍生豪华的生活与自己的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作者生活的艰难,从而表现了
39、作者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5.示例:学习要勤奋刻苦;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解析 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拓展能力。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环境艰苦、生活贫穷等不利因素,刻苦勤奋,虚心17请教,克服了一切困难, 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来谈自己的见解。三、1.欧阳修 北宋或宋2.(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茂盛 (3)菜蔬 (4)遮盖3.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者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解析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问“作者抓住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可抓住描写
40、的关键句进行分析,然后概括。4.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者答“引出后面的几幅图画”或答“为下文写太守醉做铺垫”)。解析 考查材料安排的顺序。题干要求写出作者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的意图。滁州人出游,是生活安定富足的结果,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的画面。这就是所谓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也就是说本文是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来安排材料的顺序的。5.示例一: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示例二: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41、示例三: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解析 考查文章所抒发的情感。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四、1.战国策2.(1)光艳美丽 (2)偏爱 (3)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4)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3.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一方面表现在臣子的尽忠职守、远见卓识;一方面体现在君主的心胸开阔、从谏如流。5.说服意见相左者要讲究方式方法;从对方的角度设想其不同意见的考虑角度,由己推人,通过设喻
42、等便于理解的方法讲清自己的观点和设想,以争取对方。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开放性解读。首先要明确邹忌的劝说方式有哪些,根据文本,我们可以总结出:(1)讲究方式方法,委婉得体,毫不生硬突兀,令齐威王容易接受;(2)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设身处地地分析为王者可能会受到的蒙蔽,令齐威王深有共鸣;(3)通过设喻讲述道理,发表见解,生动有说服力。从这些方面谈自己获得的心得即可。五、1.轲 子舆解析 注意不要把“轲”写错。2.(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同“避”,躲避 (3)优厚的俸禄 (4)丧失183.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并以鱼和熊掌的取舍类比生和义的
43、取舍。比喻修辞形象生动,类比推理合乎情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明晓。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和写法特点的能力。方法是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答案。写作手法要仔细分析看运用什么修辞,再结合句意谈好处。4.列举了“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见利忘义)的道理,更加充分地证明了文章“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5.这并不违背常理。因为孟子主张的“舍生取义”是指在“生”和“义”发
44、生冲突时做此选择,并非不珍视生命。只是在二者发生矛盾时,要固守“本心”,勇敢践行舍生取义。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理解舍生取义的实质。六、1.孔明 三国2.(1)发扬光大 (2)给予 (3)降低身份 (4)排除,铲除3.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因为它是另外两条的基础和前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结合文中内容,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是:广开言路、赏罚分明和亲贤远佞;最重要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4.激励刘禅继承先帝遗
45、志,完成先帝末竟的大业,也希望他能励精图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兴复汉室的决心和对刘氏父子的忠心。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对后主刘禅的影响的角度;二是从诸葛亮表达忠心的角度,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即可。5.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回忆与先帝创业的艰难历程,内心无限感慨;想到后主暗弱,朝廷内有小人,难以摆脱北伐的后顾之忧;对刘氏父子的忠心耿耿,一腔赤诚。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在文中表达的感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结合所给的句子,来分析人物情感。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对后主的担忧;
46、对刘氏父子的忠心耿耿,一腔赤诚。七、1.春秋 左丘明2.(1)参与 (2)赐福,保佑 (3)诉讼事件 (4)倒下3.曹刿关注的是正确的战略思想,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因为作战的根本问题是民心向背。只有赢得民心,才能众志成城,一致对外,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这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理解文段内容,抓住“曹刿关注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根据19文中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即可理解作答。4.曹刿认为时机未到,只有到我方士气正盛、敌方士气衰竭时才是最好的出击时机。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只有选择“彼竭我盈”之时才能战胜强大的齐国。解析 根据“鲁庄公将要击
47、鼓进军之时曹刿却没有同意出击”这一点,抓住曹刿战后所说的话来概括即可。5.鲁庄公能够召见曹刿,并且战争中能听从曹刿的决断,从而取得胜利,可见要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善于听取和采纳正确的意见。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的要点在于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分析。虽然文中说鲁庄公“鄙”,但从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来看,鲁庄公是“智”的,从这方面来理解作答即可。八、1.唐代 柳宗元2.(1)格外 (2)轻快敏捷的样子 (3)静止不动的样子(4)跟随3.写出小石潭位于荒僻幽静、人迹罕至之处;为下文写小石潭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做铺垫;移步换景,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行文曲折,引人入胜。4.
4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将水清若无的境界表现出来;从鱼之数目可见,鱼之空游,侧面写水的清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 文意,了解内容,再根据具体内容分析。5.“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司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作者是借游历山水摆脱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联系文章写作背景,结合内容和思想倾向作答。九、1.水经注 郦道元2.(1)同“缺”,空隙、缺口 (2)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冲上、漫上
49、 (4)飞奔的马3.写出了山之高峻,为下文写水之湍急,进而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图画做铺垫。解析 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是表现手法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乘奔御风”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了三峡夏季水势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运用了对偶修辞写出了水势的迅猛。5.围绕“轻松愉悦”和“凄凉悲哀”来谈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表达的情感的比较分析。 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猿声20表达了轻松愉悦的心情;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