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pptx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935698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25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元总结(二),一、孝文帝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现 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革土地制度,颁布均田令,将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即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一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受庇于豪强的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3.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实行三长制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三长制的实行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加强

2、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对人民的控制。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胡汉文化的融合和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二、封建化与民族融合 1.封建化(1)封建制形成、确立的过程一般称为封建化过程。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2)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2.民族融合(1)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3、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2)民族融合的几种主要形式: 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 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北方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 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 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助于民族融合。,三、商鞅变法和

4、孝文帝改革进行移风易俗的措施及共同原因 1.移风易俗(1)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政策。(2)孝文帝改革: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 2.共同原因(1)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阻碍社会的变革。(2)移风易俗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四、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典例】 (2017江苏高考)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5、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一步:审题意 第(1)问,答题要求两点:一是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二是“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第(2)问注意是

6、“据材料概括”。第(3)问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步:抓关键 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制度、移风易俗、迁都三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第(2)问,由材料“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知融合方式多样,由材料“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知汉化是主流;由材料“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相互交流学习。第(3)问可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个角度归纳分析。 第三步:扣知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参考答案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

7、(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历史材料题的六大隐性突破点,材料题可分为材料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问答题。正确找出历史材料题中的隐性突破点,是判断和解答材料题的关键。 (1)标点符号。尤其以句号和分号的思考价值最大。因为一个句号或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可以提炼出一个要点。 (2)材料的开头、结尾。在一段文章中,开头和结尾往往是核心部分。 (3)题干中的提示信息。也是仔细审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此能够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和考查方向。,

8、(4)材料中的时间、人物。时间、人物往往是解题的风向标。 (5)材料的出处或注释。材料选自的文章和作者及图表的注释都对解题有着关键的辅助作用。 (6)分值,主要是针对材料解析题而言的。量体裁衣,看分答题,通过分值我们可以判断出答题的角度和繁简。,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 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

9、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材料三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 (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

10、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并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从中概括其有利条件即可。第二小问,从维护统治角度分析目的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北魏前期的“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可见孝文帝改革后处于自觉状态;依据“全面汉化改革”“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从中概括其特点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结合材料二三的信息,孝文帝改革后,“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从中可以看出对改革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立场、研究方法、时代等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即可。,答案 (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 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3)不同: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