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科技文艺本专题考试大纲:1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本专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进程等。从考查形式上看,本专题命题形式多样、材料选取广
2、泛、多以表格、图片和人物观点等为载体,题型多样。预计今后高考有可能从以下几点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重视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把握教育方面的重大方针及其与时代的关系,理解“科教兴国”的含义。考查科教文艺则以选择题形式为主。【知识框架】本专题的主线分为四条:主线一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1)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2)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3)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国民经济得以回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线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有以下四大历史现象:(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 世纪 80 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4)20 世纪 90 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考向预测2主线三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围绕两条线曲折探索:一条是内在的生产
4、关系的线,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方向改革;另一条是外在的开放线,从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方向改革。主线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主要有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三条基本线索,注意每个阶段的重大成就。考点一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 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2 “一五”计划:19531957 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3三大改造:1953 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
5、会主义改造;到 1956年底基本完成。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正确探索: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主要任务是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2探索失误(1)1958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 “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纠正失误:1960 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 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考点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理的探索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确定改革开放的决策。二
6、、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企业有了竞争机制。3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深圳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2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7、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三现代中国的科教文艺一、科技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弹一星” 。220 世纪 70 年代,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成功。3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4新时期计算机、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二、教育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3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大动乱,冲击了教育,高考制度被废止。4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20
8、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实施义务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等。三、文艺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 “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左”倾错误的影响, “双百”方针执行遭受挫折,文学艺术和学术界百花凋零。3新时期恢复“双百”方针,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重现生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119521978 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 11.5%,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 10%左右提高到44.4%。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建国 30 年来工业化建设A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B扭转了近代以
9、来落后局面C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4D计划经济禁锢了中国活力21959 年 2 月,中共中央在郑州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要求“公社在统一分配上,承认队与队、社员与社员收入之间的合理差别;在体制上,实行权力下放,三级管理,三级核算,以队为基础。 ”该要求A有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进“大跃进”运动C彻底纠正公社体制的弊端D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31961 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 ”,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 。这一修正案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B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4据统计,1960 年
10、中国 25 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 90%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 1960 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 75%。这一现象A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B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C促进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D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51978 年、1979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达到 5.3%和 5.4%。1979 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总数有 1500 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待业人数的最高峰。大量待业人员出现的原因是A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B国民经济处于徘徊局面C拨乱反正知青大量返城D国企改革下岗职工增多6 “一五”期间, “优先保证工业面
11、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A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57下表是我国 19601965 年工业总产值变化表。这反映了年份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产值(亿元) 1650 1019 850 922 1103 1394A人民公社化运动遭到了抵制B大跃进运动的影响难以消除C国家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D “文革”严重阻碍了工业化进程8有学者指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实现了单个的缺乏重工业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结合,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手工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该学者意在论证三大改造A弥补重工业的不足B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促进了工业化建设D推动市场经济发展91978 年 2 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改回中国古代史, “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 “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上述课程调整体现了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成果B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影响D “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101985 年 1 月,中
13、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这一决策A旨在扩大对外出口贸易范围B扩大了对外引进技术的力度C有利于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D保证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11 “20 世纪 50 年代后,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被纳入到各种单位组织当中,单位成为国家与市民之间必不可少的联结,处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整个城市社会的运转表现为各种组织的运行。 ”材料所述现象A说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B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6C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D反映了工业化是国家的重心12为提高全民素质,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作出了
14、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C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31961 年初,我国政府规定,国家财权基本上集中到中央,缩小专区、县、公社的财权;国家预算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本账,保持收支平衡,不准列赤字预算。这表明我国A开始加强计划的集中统一管理B试图改变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C简政收权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D奠定工业高速发展的政治基础141960 年和 1979 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 年,
15、但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这两次“调整”都A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B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C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D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15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49 年 1953 年 1957 年 1962 年33.1% 14.9% 9% 6.8%A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B “左”倾错误的泛滥C民主与法治观念滞后D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市场自身的缺陷不断暴露,人民不得不承认政府干预经济和事物的必要性。泰勒制”为代表的企业科学化管理带来
16、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美国社会引7起强烈反响,科学管理意识和理念被社会所接受,效率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美国政府从守夜人的“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变,由自由放任向加强管控转变, “效率政府”成为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所追求的目标。20 世纪的中期,是美国政府的重要转型时期。1900 年到 1945 年间政府职员从 30 万增加到 380 万政府的低效、浪费和官僚主义日益凸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对外交、政治以及社会问题的干预不断加强。20世纪中期后, “强政府” 、 “忠诚政府”和“道德政府”成为联邦政府改革所追求的新目标。摘编自20 世纪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改革的历史考察材料二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西方
17、国家走过了截然不同的历程。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1982-1998 年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主题,政府职能转变处于次要地位。2003-2008 年,主要还是部门整合,职能归并,但是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得到提升,2003 年的行政许可法 ,使政屏取能转变呈现出法治化的趋势。2013 年明确了政府职能改革的路径和突破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摘编自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职能转变(1)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 20 世纪初和 20 世纪中期政府职能目标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
18、以来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历程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原因。8参考答案1【解题思路】19521978 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和占 GDP 比重大幅增长,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大国,为 1978 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故 C 正确;我国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并非强国,A 错误;虽然建国 30 年来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然很落后,B错误;材料反映建国 30 年来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无法体现计划经济禁锢了中国活力,排除 D。【答案】C2【解题思路】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改变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弊端,承认合理差别和以队为基础进行管理、核算,农业生产与农民利
19、益联系增强,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采取的措施,排除 B 项;C 项“彻底纠正”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企业”采取措施,排除 D 项。【答案】A3【解题思路】 “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 ”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农村分配制度的调整,实质是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 B 正确;1978 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83 年取消人民公社,C 项中“结束了”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中修正案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1962-1965 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D
20、 错误。【答案】B4【解题思路】依据材料中 1960 年前后中国工科毕业生人数的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以培养工科人才为主,与“一五”计划以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包括工业各项建设相关,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故选 B;材料反映的是 1960 年前后中国工科毕业生人数的变化,无法体现“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故排除 A 项;CD 两项均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故排除。【答案】B5【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城镇待业人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实行拨乱反正的方针,同时大量的知青返城引起的,故 C 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大量待业人员出现的原因,排
21、除 A。1976-1978 年,国民经济处于徘徊局面,B 项不是大量待业人员出现的原因,排除。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才逐步展开,才可能出现国企下岗职工增多的现象,排除 D。【答案】C96【解题思路】近代我国沿海工业发展较好,工业基础好, “一五”计划“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 “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 ”,有利于发展内地工业,对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故 A 正确;B 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 C;材料无法体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排除 D。【答案】A7【解题思路】1960 年,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22、动错误,中央开始施行“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八字方针。表格显示在这一思想指引下,经济出现好转情况,C 正确;A 中“抵制”和 B 中“难以”消除说法绝对,排除;D 错误,文革放生在 1966-1976 年。【答案】C8【解题思路】从材料中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结合”和“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可以看出,该学者是从三大改造对工业化的影响进行论述的,即三大改造促进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答案为 C 项。A 项说法片面,没有涉及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影响,排除;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
23、料探讨的侧重点是对工业化的影响,不是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排除 D 项。【答案】C9【解题思路】根据“1978 年 2 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 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 ,结合所学,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此前,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已经开始,B 正确,C 时间不符合题意;1978 年 5 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属于学术争论,与“双百方针”无关,排除 D。【答案】B10【解题思路】1985 年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 “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主要目的是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C正确;A、B 和 D 均
24、不是材料体现出主旨,排除。【答案】C1110【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材料反映了城市居民一切以单位为社会生活的中心,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C 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还包括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 A;B、D 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答案】C12【解题思路】依据题干“1985 年 5 月”可知,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依据“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可以看出此次教育改革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对人才的要求,故 B 项正确;“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 1997 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是在
25、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答案】B13【解题思路】首先根据时间来看:1961 年,这是国民经济调整的一年,从材料给出的措施也可以看出是一种调整型的措施,为的是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A 选项没有理解政策的真实含义;B 选项错误,政社合一在当时依旧是主要形式,没有要改变的趋势;D 选项错在本题与工业内容无关。【答案】C14【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两次“调整”的比较,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60 年的“调整”是针对大跃进之后的国民经济所做出的措施,是有助于经济发展的;1979 年的“调整”是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也有
26、利于经济发展。A 选项错误,1960 年国际形势不利于中国;B 选项错误,1960 年并没有全面纠正“左”的思想;C 选项错误,1960 年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实现体制转型;D 选项正确,两次调整都有计划经济的特点。【答案】D15【解题思路】从材料给出的数据来看,随着时间的推进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了中国工业化的影响,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时间不对,材料给出的时间是 1962 年以前;C 选项没有明白材料的真实含义;D 选项错在材料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答案】A16【解题思路】 (1)第一问要注意要求,
27、 “分析美国 20 世纪初和 20 世纪中期” ,根据所学知识,调动这两个时期的相关史实就可以解释清楚原因。 “20 世纪初”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影响角度回答;“20 世纪中期”结合所学从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经济政策以及美苏冷战等角度思考回答。(2)第一小问一是要找到特点,二是要分析原因。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二来看“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西方11国家走过了截然不同的历程”说明道路不同,历时长说明过程是渐进的,最后政府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说明在职能上是与西方不一样的。第二小问原因要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分
28、析回答。【答案】 (1)原因: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大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危机频发;企业科学化管理制度(泰勒制)的影响。20 世纪中期:官僚队伍的扩大,政府低效、官僚主义严重;需要有效的保证官员忠于国家和政府;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加强干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严重。(2)特点:道路上:与西方道路相反,由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到减少干预。过程上:阶段性和逐渐深化(渐进性) 。由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主转为以科学配置政府职能为主,由结构性调整向法制化和建立完整体系机制转变。职能上:由“全能型” (大政府)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强政府)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1992 年后,加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2001 年,中国加入 WTO;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社会主义民主化法治化的发展完善;中国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