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06 区域可持续发展,考情分析,1区域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3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以丰富多样的图表和文字叙述等方式呈现信息,侧重考查某一区域的环境问题、区域发展及综合开发利用方向。因此,复习时,要重点把握(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大江大河、青藏地区等)这些地区的自然、人文的优劣势条件、存在的问题、原因
2、分析、整治方向等知识。,【网络构建】,1.正确认识区域的区位特征 (1)地理位置特征,一、区域特征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3.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4.人类活动因素差异,5.区域发展阶段,6.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
3、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7.“3S”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应用,8.“3S”技术手段的选取 (1)“点”与“面”判断GPS。 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和GIS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PS”,如果是“面”则选用RS或GIS。 (2)“想”与“看”区分GIS、RS。 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
4、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二、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流域的综合开发 1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首先要确定河流的自然地理背景(气候、地形、植被、资源);其次分析流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城市和工农业);再次判断流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和流域的优势提出治理和发展措施;在分析时偏重水能开发条件、航运条件、治理措施。,2流域综合开发的答题规范 (1)河流的水能开发条件。,(2)河流的航运条件。,3.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
5、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措施,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如下表所示:,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1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资源储量和开采条件(资源丰富、埋藏浅或露天、地质条件好的地区易开采);市场条件(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优先开采);交通运输条件(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优先开采)。,3能源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答题思路 能源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能源问题是事关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安全、清洁、可靠的能源保证,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分析以能源而兴起的城市在今后转型实现
6、可持续发展时重点要从节能和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回答。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资源产业,延长生产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引进科研院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立足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4)立足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 (5)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取支持,积极实践。 (6)抓好人口与计生工作,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风力强劲(动力因素)。其中气候
7、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而多年持续干旱,则会加剧荒漠化进程。,(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及危害,(3)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2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2)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现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如下所示:,(3)水土流失的治理 主要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开展土地复垦等;生物措施
8、主要包括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土壤培育、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成功的治理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3湿地资源问题的成因及保护措施 (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如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湿地的存在都
9、是一种过渡性现象。,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湿地的消亡。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2)湿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的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方法技巧 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
10、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三、区域经济联系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地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遇到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优势条件表现在:温带季
11、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盐碱地、涝洼地占有较大比例;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早晚、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
12、发展畜牧业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方法技巧我国典型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评价,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工业化的分析,应遵循“区域工业化工业发展状况(区位条件分析、工业发展进程)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模式。 1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区域工业化条件分析 在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的条件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和能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
13、析。,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因此,各区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促使该区域的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2区域工业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律 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的规律:,3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工业化会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又会带动工业化,但各区域的情况存在差异,走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也存在差异。,4解决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等,因此各区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促使该区域的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产业转移,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