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标准作文三视界写作法专题06第三视界(结尾)写作之法(含解析).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939317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标准作文三视界写作法专题06第三视界(结尾)写作之法(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语文标准作文三视界写作法专题06第三视界(结尾)写作之法(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语文标准作文三视界写作法专题06第三视界(结尾)写作之法(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语文标准作文三视界写作法专题06第三视界(结尾)写作之法(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高考语文标准作文三视界写作法专题06第三视界(结尾)写作之法(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专题 06 第三视界(结尾)写作之法【知识点讲解】“第三视界”是作文的最后部分,但却非常重要。所以,要慎重对待“第三视界” ,保证最后一刻不失分。结尾的原则:一要精练有力,二要照应题目和材料,三要能总结全篇、扣题,四要尽可能再“露一手” 。总之,一言以蔽之,紧扣任务,巧妙收尾。结尾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六种:1首尾呼应,突出主旨2抒发情怀,呼唤号召3借用比喻,深化主旨4巧妙发问,余味无穷5引用佳句,增辉添彩6点题扣材,精彩亮丽现在,具体的来说下:首尾呼应型:善良是一抹秀美的春色,善良是一滴清湛的甘露,善良是一缕轻柔的微风。心怀善良,让我们用一颗怜爱天下生灵的纯美之心,在人生的荷塘里,摇桨荡

2、橹,永远呼吸着荷花的馨香。 (不单是首尾呼应,结尾还有呼告,同时排比结尾)抒发情怀型:21 世纪是“90 后”的年代,压在我们肩上的是整个社会的期望。是的,我们热情,有创造力,有前途,但我们也应承认,我们仍有不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不断地改进、克服自身缺点, “90 后”的我们一定会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未来在我们手中!坚信, “90后”的背后,是整个崛起的新世纪,新中国! 呼告型:21 世纪是“90 后”的年代,压在我们肩上的是整个社会的期望。借用比喻型: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

3、瀚无比。朋友,懂得宽容吧,让我们的胸襟更加广博!学会宽容吧,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点题扣材型:- 2 -1、为了那些需要的人,可以千千万万回!(点题,重申文章的中心论点,强化读者的印象。 )2、我们的世界从不缺少理性,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理性之花都应该尽情绽放。(点题扣材)3、治理“车闹” ,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通力合作。 “壮士座” ,只是权宜之计,有效,但不是解药。 (点题)巧妙发问型:看着那圆明园被盗走的文物图片,看着流拍的新闻视频,我又想起了红柯所说的“一个软弱的民族,一个血气不足的民族,你不能光指望它长个子” 。什么时候,我们能让信仰回归,让灵魂在场,让民族重塑血气?我依旧心存困

4、惑。引用佳句型:1、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如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进步。2、理性艺术,善意对创作,唯有如此,你才能有一颗欣赏美的心,获得审美的愉悦,正如诗经所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运用对比型:1、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后面这些人,托起了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索永恒的答案。 2、愚公移山,毅力之下是一土一木的功夫;精卫填海,决心背后是一石一枝的耐心。慢工出细活,是各事各业的态度;久久方为

5、功,是万事万物的定则。慢下来,多的是耐心,成就的却是辉煌。注意 1:结尾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我们要避免。1、画蛇添足,添上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内容。2、公式化,空喊口号,没有真情实感。3、收束过早,点题不透。注意 2:结尾最好用的几个引用: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3 -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弘一法师临终偈语: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尤其后两句,单独使用更方便)幽兰操:君子之守,子孙之昌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因为在心,所以花开似锦,叶落

6、如诗。习总金句【例 1】为你,千千万万回!她的头发里夹杂着霜华,怀中婴孩面容粉嫩如初花。笑容像阳光一样留在这位医护专业的女士唇角,她的情绪让所到之处皆有温度。徐朴无数次成为“母亲” ,是专业使然;为弃婴千千万万回,是因为情绪常在。 (以动人的画面开篇,概括了材料,也明确了文章的论点。)因为具有这样的专业能力,不知不觉中徐朴背负上了这样的职责。与此同时,她天性里悲天悯人的情绪又在鼓舞她为这样的职责坚强下去,把眼泪收藏到深夜,要把微笑沉淀成美好的样子留给这些本就不幸的孩子。两者相辅相成、共生相息,让她有能力勇敢,也让她有可能善良,更让她有希望一直走向光亮。 (阐释“专业”和“情绪”的内在关联,初步

7、完成任务。 )“我从未对死亡习以为常。 ”阿尔贝加缪在鼠疫中借助公里厄医生如此回答。为什么你非要去,是什么让你如此奋不顾身?在那个疫情肆意、人人自危的时代,始终和死神贴面共舞、抵死抗争的医生声音振聋发聩。是他的专业赋予他救死扶伤的义务和职责,是他温柔又坚韧的情绪坚定了他要发挥自己专业水平的决心。或许他的专业又在无声中滋养了他的情绪,呵护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绝不习以为常的情绪。 (以文学名著为例,定向叙述,夹叙夹议,妙!)“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就像对自己的一个约定一样,让我也不要对死亡麻木。 ”无国界医生主席廖满嫦带着深沉又克制的情绪这样表达鼠疫对她的影响。在炮弹声中为难民进行手术,在因轰炸而

8、簌簌落下的墙灰下入睡,为了防止武装分子袭掳需要一直穿着鞋子。廖满嫦以医生的身份行走在这些苦难之中,她发挥着她的专业知识,受到悲悯情绪的鼓舞一次次坚强着,也面对着来自情绪的一次次折磨。 (廖满嫦一例也很典型,而且和前例有内在的- 4 -关联,大妙!)不是所有人都经历过那种救助失败就要把尸体推下台再进行下一场时应接不暇的自责悲痛,不是所有人都面临过那种问自己借了十美金为当地新生儿购买奶粉的同事出门就倒在流弹下的痛惜恐惧,不是所有人都深受过自己确信过安全的医疗中心被反复轰炸时的悲愤悔恨。但人在悲痛中不断前行,无国界医生怀着专业知识赋予的能力、受着悲悯善良情绪的鼓舞在战地里相互扶助着缓慢前进,即使再痛

9、苦无及,也未曾废离。 (一组排比句,而且是长句,高度概括了无国界医生的境遇,于中,更见其高尚。 )一如忘却生死在前线辗转着的玛丽科尔文。车臣、阿富汗、科索沃、阿拉伯为还原战争真相,她先是失去一只眼睛,继而失去生命。 “如果无法立即阻止,至少所有人有权知道真相,我是在当一个战争证人。 ”长眠在叙利亚的她曾经只是个人文专业的高材生,幻想着写写无病呻吟的小说。但是人文专业赋予她的悲悯情绪在战争报道下苏醒了,在她笔下,炮弹不仅是一个名词,伤亡也不仅是一个数字,它们意味着烧毁的房屋、残缺的肢体、抱着孩子哭泣的女人和士兵眼中一闪而过的惊恐。她把一生都留在漫天硝烟里。 (又是一则典例,和廖例分属不同的领域,

10、拓展了文章的境界。 )专业知识配备的能力,悲悯情绪呵护的善良互相支撑着,让一个人有能力坚强,也让一个人有必要一直善良,永远留存着赤子般的真挚。为了那些需要的人,可以千千万万回!(点题,重申文章的中心论点,强化读者的印象。)【例 2】校训变动不宜太频繁(题目即论点,简洁凝练。 )我在基层调研校本培训工作时发现,不少学校的校训发生了变动:有的由一句话变成了两句话或者四个词,有的由四个词变成了一句话或者两句话。在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交谈时发现,超过 50%的师生说不全或者说不准本校的校训。于是,我对全县 126 所中小学的校训进行了统计,保持 50 年不变的一所都没有,保持10 年以上不变的不到 20

11、%,绝大多数学校都是 510 年更改一次。由于变动太过频繁,有的老师根本不知道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提出问题:不少学校的校训频繁变动。 )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校训代表了学校一以贯之的道德价值及追求,不宜频繁变动。 (亮出观点:校训不宜频繁变- 5 -动。 )首先,校训是学校办学传统的积淀,不宜经常变动。校训是学校传统最便捷、最直观的反映形式,代表着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不仅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而且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如果一所学校的校训持续了 50 年甚至 100 年,说明这所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办学传统。学校可以不断丰富校训的内

12、涵,在不同的时代赋予校训不同的意义,但是,校训的语言表现形式还是不宜经常变动。 (分论点一:论证校训是办学传统的积淀。 )其次,但凡名校的校训,是不轻易变动的。通过考察近现代中外名校,笔者发现,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校训是不轻易变动的。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自办学以来,从未变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 (分论点二:举例论证。名校校训不轻易变动。 )再其次,校训经常变动,反映出学校缺乏办学的定力和持久的方向。校训是学校的座右铭。学校在提炼校训时,应该以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等为基础,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并尽可能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语源。校训一经形成,

13、就不要轻易更改。频繁地变动校训,不但达不到凝聚人心、激励向上的目的,相反,还暴露了学校办学思路不清、特色不明、校风不实、学风浮躁的问题,甚至会导致学校丢失传统,使学子丧失对母校的历史认同和道德传承。 (分论点三:正反结合论证,基本方法:(1)再加一次引用(2)再用一个比喻(3)简洁收束回扣材料题目(4)最后呼告号召【应用学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近年来,从自媒体开始活跃在大众眼中后,一些公众号就打着“关怀”的旗号,发布一些“专家”或者“权威机构”的“关怀”类文章,误导读者。诸如:“别再吃了” “注意了”- 6 -“小心”各种“关怀式”谣言往往会用特别引人注意

14、的字眼,给人造成视觉与心理上的冲击,让人好奇地去关注和了解,进而引导受众将“关怀”分享给更多的人。据了解,仅2016 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 100 万条谣言进行辟谣。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阐明你的观点和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例文】拒绝“关怀式”谣言,营造理性舆论场哲人有言:“世界如此喧嚣,真相如此稀少。 ”诚如斯言,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大家争做传声筒,微信公众号每天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无数声音的拥挤碰撞,似乎并没有让大众认知更趋于理性明智。君不见,多少谣言正假以“关怀”之名,在翻飞的手指间传递

15、,带给人们困扰、尴尬,甚至谬误。 (是什么?)“日本地震污染海水”引发食盐抢购潮, “紫菜是塑料”让赶海人欲哭无泪, “西瓜注射色素”致瓜农血本无归。 “关怀式”谣言混淆是非、伤及无辜、愚弄智商(危害性) ,它的危害不言而喻,然而,是什么让它们蔚然成风,大行其道呢?(为什么?) 造谣者的哗众取宠是罪魁祸首。偏执一端的言论、骇人听闻的标题都是为了博人眼球、骗取关注,从而抢占头条、赚取更多的流量和广告费。微信大号咪蒙、周冲莫不如是,煽动性的文字细思之下多是一地鸡毛。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那些简单的结论因为易被理解,更容易得到关注和传播。 ”传谣者的盲从跟风为之推波助澜。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说:“悲

16、哀的不是人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要思考。 ”的确,人们被舆论的巨浪裹挟向前,在信息的洪涛中无所适从,惊惶无措,渐渐失去了探究的耐心与思考的深度,经不起推敲的谣言得以大肆泛滥。早在一百多年前,勒庞的乌合之众就鞭辟入里地指出从众心理的原因:“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关怀式”谣言愚弄大众、伤及无辜,如何才能让它偃旗息鼓,还舆论环境以清明理性呢?(为什么?)汉代学者王符在潜夫论中言:

17、“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的确,仅仅期待造谣者的自律和传谣者的自省难免让人望穿秋水,我们还需要引入第三方:- 7 -法律的监管规范与约束力。令人欣喜的是,秦火火、 “红黄蓝”事件造谣者等人锒铛入狱让我们看到了,胡适所赞誉的社会规则正在发挥它的净化之力。北岛有言:“许多种语言,在这世界飞行,它们的产生并不能增加或减轻人类沉默的痛苦。 ”是啊,真正地关怀需要以行动,以热忱,以一颗真心。希望“关怀式”谣言不再被漫天播撒,希望理性的大厦不再无声地陷落,希望我们能拥有一个春风拂面的舆论环境。(引用,呼告)【微练习】依据下面中心论点(同样也是作文题目) ,运用开头、结尾的写法,任

18、选一个写出相关的作文开头和结尾。1、善良是一种心境2、理性看艺术,善意对创作3、人间有味是共赢【答案】1.善良犹如一缕阳光,在寒冷的冬日融化了厚重的冰川;善良犹如沙漠里的一泓清泉,在帜热的天气里温润了人们干渴的喉咙;善良犹如春日里的一阵清风,拂去人们心中的尘埃。善良的魅力如同一阵不知名的暖风,在不知不觉中,悄悄的吹走你心中的烦恼;善良的魅力又如同一根洁白的羽毛,舒软的羽毛掠去你心中的尘埃。2. 德谟克里特曾说过:“混淆艺术和现实的人,是不能接受美的人。 ”斯言不谬。艺术本就与现实存在差别,又何必求全责备?理性艺术,善意对创作,唯有如此,你才能有一颗欣赏美的心,获得审美的愉悦,正如诗经所言:“风

19、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3. 合作是取你之长补我所短,以你我之力足你我之需,是将双方的优势融合、扩大,将劣势弥合、缩小,以求取得力量最大化。双赢是指双方最终都得到了所追求的利益,这样才能使利益最大化。通过合作取得双赢,集中最大力量取得最大利益,这不正是追求效率的人所崇尚的工作方式吗? 中国改革开放后,许多企业为了扩大资金链,扩大生产而选择了对外融资,而与此同时不少国外资本为了投资也愿意大掏腰包,这种一拍即合的合作使大量企业腾飞,使国外财团也享受到了投资收益。试想一下若是少了这份合作,如今的国内甚至全世界的金融环境会有如此繁华与活力吗?又何谈“双赢”呢?为了“双赢”才有合作,有了合作才有双赢。合作与双赢,相依相存,互为表里。 “以合作求双赢”不仅仅是大自然延续传承的法则,也是人类社- 8 -会发展前进的时代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