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规范练32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图版.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940300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规范练32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图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规范练32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图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规范练32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图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规范练32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图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时规范练32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图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时规范练 32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下图表示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分布。据此完成第 13 题。1.图中 A、B、C 三地所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 )A.草地、林地、耕地 B.耕地、草地、林地C.林地、耕地、草地 D.草地、耕地、林地2.导致甲地年平均气温线弯曲的因素是( )A.冬季风 B.地势C.天气 D.纬度3.图中 D 地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 )气温低,蒸发强 河流有凌汛现象 地势低平 河网稠密 春夏雨多 地下有永久冻土A. B.C. D.农业水土匹配系数是反映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时空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全国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 1.441。下图为某年东

2、北三省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45 题。4.图示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的总体特点是( )A.东部优于西部B.耕作区优于林区C.南部优于北部D.水土资源匹配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能使图示地区水土资源不匹配程度减轻的是( )A.水稻的播种面积增加B.使用陈旧的大型农田水利设施C.农田灌溉面积增加D.发展节水农业下图为 2016 年我国四个地区各类耕地比重统计图。据此完成第 67 题。26.据图可知( )A.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在全国最大B. 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的地区,灌溉设施多C.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D.中部地区 25以上坡耕地面积小于东部地区7.关于四个地区差异

3、的叙述,正确的有( )A.东部地区人均耕地多,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少B.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次高于东北部地区C.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中部地区机械化水平高D.东北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耕地面积相等,农业生产差异小(2018 山东枣庄二模)甘蔗是主要糖料作物,喜温、喜光、喜水。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超过台湾成为我国第一产糖大省。1993 年之后,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始终稳居全国第一。广西蔗区的甘蔗生产以个体种植为主,收割靠手砍、肩扛。与世界第一产糖大国巴西相比,广西甘蔗的生产成本要高出许多。2012 年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据此完成 810 题。8.20 世纪 90 年代

4、初中国糖业中心由广东转移到广西的原因是广西比广东( )水热条件更好 土地租金更低 平原面积更广劳动力更廉价A. B. C. D.9.2012 年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种植成本上升 收购价格提高 种植业结构调整蔗糖进口数量增加A. B. C. D.10.下列有关广西甘蔗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不合理的是 ( )A.推进土地流转 B.扩大种植面积C.培育高产品种 D.提高机械化水平我国某省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 14 ,年降水量约 1 400 毫米。右图为该省耕地分布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1112 题。11.该地的地形( )A.以平原为主B.以低山丘陵为主C.以高原为主D.以盆地为

5、主1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当地农业发展应( )开展多种经营 实行立体布局 扩大种植规模3延长农业产业链A. B. C. D.下面图 2 为图 1 中 M 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1314 题。图 1图 213.M 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洪涝灾害频率增加 气候由暖干变为冷湿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剧A. B. C. D.14.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扩大开垦,提高湿地生产能力 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A. B. C. D.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

6、列各题。广东某集团计划在下图区域打造中国规模最大、品质最优、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现代农业企业。在区域内布局了畜牧业生产基地、双低压榨菜籽油生产基地、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基地、非转基因压榨大豆油生产基地和大米生产基地。其粮油奶等所有农产品确保源自“大兴安岭生态圈”世界黄金纬度产区,同时确保所有生产设备为国际最先进的和最环保的。(1)说出图中甲、乙应布局的农产基地名称,并简述理由。(2)分析大兴安岭生态圈作为农产基地的优势条件。4(3)简述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为我国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分布。在古代,人们就在该地区筑东西向的“横塘”、南北

7、向的“溇港”(拓挖的河沟),逐步形成了“横塘纵溇”的水系格局。杭嘉湖地区植桑养蚕历史悠久,塘边植桑,桑叶喂蚕。与北方蚕区一年养蚕 23 次相比,本区一年养 45 次。自唐朝以来,丝绸业一直是该区域的特色产业,素以“丝绸之府”著称,丝绸产品享誉国内外。(1)简述古人在该区域修建“横塘纵溇”的主要功能。(2)分析杭嘉湖地区丝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3)为使该地区的丝绸业做大做强,专家与学者纷纷献策。一是立足国内市场,发挥优势谋发展;二是立足国际市场,加大创新谋发展。对此从地理的角度谈一谈你的见解。5课时规范练 32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3.1.D 2.B 3.D 第 1 题,根据东北地区的

8、轮廓,结合年平均气温和年等降水量线分析,图中 A地降水较少、气温较低,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的东部,主要是草地。B 地位于东北平原的松嫩平原,以耕地为主。C 地位于长白山地区,以林地为主。故选 D 项。第 2 题,甲地等温线向南凸,气温比两侧低。结合轮廓判断,甲地为小兴安岭,海拔高。故选 B 项。第 3 题,图中 D 地位于三江平原,沼泽地广布的自然因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错。河流有凌汛现象,地表积水多,对。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对。河网稠密,对。夏秋雨多,地下有永久冻土,不易下渗,错、对。故选 D 项。45.4.A 5.D 第 4 题,读图可知,东部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整体上要大于

9、西部,主要是受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小的影响,而且东部平原地区的耕地面积广。选 A 项。第 5 题,发展节水农业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该地区水土资源的不匹配程度。选 D 项。67.6.C 7.B 第 6 题,设全国耕地面积为 S,有灌溉设施的耕地=S本区耕地占全国比重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比重。据此推算,西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在全国最大,A 项错;东北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小,而且该区域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小,说明灌溉设施较少,B 项错;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比重最大,而且该区域 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最大,C 项正确;中部地区 25以上坡耕地面

10、积大于东部地区,D 项错。第 7 题,结合我国人口分布可知,东部地区人均耕地少,西部地区人均耕地多,A 项错;东北部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最小,说明本地区发展农业不需大量灌溉,本区发展农业水分较充足,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化,夏季有季风气候带来的降水,所以旱涝灾害发生频次较低,B 项正确;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比重大,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比重小,说明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C 项错;东北部与中部地区水热条件差异显著,故农业生产差异较大,D 项错。810.8.D 9.C 10.B 第 8 题,20 世纪 90 年代,广东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传统的制糖业面临着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的问题,导致

11、制糖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中国糖业中心由广东转移到原料更为丰富的广西,正确。第 9 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广西蔗区的甘蔗生产以个体种植为主,收割靠手砍、肩扛,随着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种植成本不断上升,从而导致种植业向产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进行调整;广西甘蔗的生产成本比巴西高出许多,因此蔗糖进口数量增加,对传统制糖业冲击较大,原料的需求量减少,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因此正确。收购价格提高,会导致种植面积增加,错误。第 10 题,针对广西甘蔗产业生产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可以采取推进当地土地流转,增大甘蔗的现代化种植规模以及管理方式,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种植成本,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高产品种;由于该地

12、种植成本较高,不能盲目扩大种植面积,B 项错误。1112.11.B 12.A 第 11 题,该省 25以下有坡耕地比重超过 50%,25以上陡坡耕地比重约 15%,耕地中坡耕地面积较大,说明该地地形崎岖,多山地丘陵。第 12 题,该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故该省位于南方地区。从地形、气候条件分析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立体布局,利用优势农产品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1314.13.D 14.C 第 13 题,M 地区的湿地面积减小,农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说明湿地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减弱,会导致洪涝灾害频发;气候在短期内变化不明显;环境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农

13、田及建设用地增加导致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加剧,故 D 项正确。第 14 题,若扩大开垦,将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退耕还湿,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环境的保护;依靠科技,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对环境保护有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但对于环境保护作用不大。故 C 项正确。15.答案 (1)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属半干旱地区,草场广布,为畜牧业基地。乙地位于松嫩平原,属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为大米基地。(2)森林广布,空气、水源等环境质量好;黑土肥沃;开发晚,污染少;(属温带季风和草原气候,)水热较为充足;地广人稀。(3)促进专门化、规模化生产,打造品牌,提高经济效益;龙头企业资金雄厚,管理

14、先进,利于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商品率;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解析 第(1)题,根据甲、乙所处的位置、地形、气候判断对应的农产品基地名称。第(2)题,结合该地自然环境特征,从该地的气候、土壤、环境质量、开发历史等方面分析大兴安岭生态圈作为农产基地的优势条件。第(3)题,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大型龙头企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616.答案 (1)沟通水系、疏缓急流,利于蓄水和排水,减少旱涝灾害(旱引涝排);加强区间联系,便于部分河段水路运输。(2)自然条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桑蚕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桑树种植广,饲料丰富。社会经济条件:栽桑养蚕历史

15、悠久,生产经验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河网密布,交通便利;丝绸产业规模较大,市场需求量大;政府支持,技术与产品创新。(答出三点即可)(3)(针对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两种发展思路整合,发挥区位优势(传承丝绸文化),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创造出名优产品(进一步开拓国内与国际市场)。解析 第(1)题,“横塘纵溇”是指沟渠纵横、四通八达的水系。从减轻旱涝灾害和水运两方面分析“横塘纵溇”的功能。第(2)题,杭嘉湖地区丝绸业的区位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其中自然条件主要是指这里桑蚕养殖条件好,原料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则包含种植经验、劳动力、市场、政策等。第(3)题,丝绸业做大要考虑传承丝绸文化,发挥当地的区位优势,科学设计;而做强则要结合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将两种发展思路整合,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创造出名优产品,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TS 132 731-2012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P Multimedia Subsyste.pdf ETSI TS 132 731-2012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P Multimedia Subsyste.pdf
  • ETSI TS 132 732-2012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P Multimedia Subsyste.pdf ETSI TS 132 732-2012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P Multimedia Subsyste.pdf
  • ETSI TS 132 733-201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P Multimedia Subsyste.pdf ETSI TS 132 733-201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P Multimedia Subsyste.pdf
  • ETSI TS 132 735-201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P Multimedia Subsyste.pdf ETSI TS 132 735-201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P Multimedia Subsyste.pdf
  • ETSI TS 132 736-201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Network Resource Model (NRM) Integration Refer.pdf ETSI TS 132 736-201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Network Resource Model (NRM) Integration Refer.pdf
  • ETSI TS 132 741-2012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pdf ETSI TS 132 741-2012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pdf
  • ETSI TS 132 742-2012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pdf ETSI TS 132 742-2012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pdf
  • ETSI TS 132 743-2010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pdf ETSI TS 132 743-2010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LTE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pdf
  • ETSI TS 132 744-2006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M) Signalling Transport Network (STN) interface Netwo.pdf ETSI TS 132 744-2006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M) Signalling Transport Network (STN) interface Netwo.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