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考向 15 赏析诗句【重要指数】 【考点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案】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解析】【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
2、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类题目注意从以下价格方面进行分析:1.意象的选取,体现画面美。2.遣词造句,注意对仗的工整,叠音词的选用,体现音韵美。3.结构上的照应,分析诗词的起承转合的关系。4.艺术手法的运用。25.构思的精巧,意境的创设和情感的表达。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项判官王安石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十年长自青衿 识,千里来非白璧招。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注】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诗歌首联写所见景物,点明送别地点
3、是江畔渡口,时间是深秋过午后。B 第五句用典故,写与项判官相识时都未有官职,相识十年且亲如兄弟。C 项判官为官清廉,千里迢迢来此,不是受白璧招聘,不贪图荣华富贵。D 诗歌尾联写临别赠言,作者希望项判官保重身体,将来一定前途无量。E. 诗歌虚实结合,既有别时场景的描述,又有离别后的思念,情感真挚。2本诗的颔联命意造境别开生面,语言精湛圆熟,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案】1BE2颔联视听结合,写送别耳闻目睹的实景,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泥滑滑”和“马萧萧”成对,既是谐音,也用叠字,造境别开生面,情趣盎然,不同于一般送别诗渲染别绪离情。诗人借前人名句为己所用,而不露斧凿痕迹
4、,巧妙再现渡口的热闹场景,一转首联深秋送别的伤感,波澜起伏,艺术高妙。【解析】3【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2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的颔联命意造境别开生面,语言精湛圆熟,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这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本诗的颔联“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意思是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这两家是诗人写自己在渡口所闻所见。 “山鸟”是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 ,又名“鸡头鹃” ,它鸣叫
5、时的声音为“泥滑滑” (滑,在这里读作“古” ) ,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 。 “泥滑滑”三字,是山鸡鸣叫的谐音,写得颇为有趣。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绘的。第四句概括地描述了这个渡口车来马往,熙熙攘攘的情形。注释意境指出,这里的“马萧萧” ,源自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诗句,这里是借用,且与上句“泥滑滑”成对,也是谐音。这两句诗人运用视听结合、谐音以及借用杜甫诗句再现了渡口的热闹场景,一转首联深秋送别的伤感,波澜起伏,艺术高妙。【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
6、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A 第一句写诗人行到之地和到此之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 ,开篇“闲意”就已暗含其中。B 诗歌中的第三句与杜甫漫兴中有“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C 诗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急速的特点。D 结以“情虽不厌” ,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 ,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E. 这首诗歌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体现了“造语绮丽而意在言外”的风格
7、。4本诗颔联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请任选一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颔联。【答案】3CE4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诗人用拟人(情景交融、对比都可)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清淡平远、生机盎然自然之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厌恶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和“闲意” 。 (如从炼字角度答题也可。 )【解析】【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需要抓住关键词语,结合手法分析,理解情感表达等。首先分析诗句中暗含的道理,然后结合全诗分析情感,道理为: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却有“闲意” ,
8、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作者写水乡春色,抓住了最有特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细绎出“有闲意”来。 “凫眠”是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象与感觉来。作者看到“野凫眠岸” ,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它“有闲意” ,其实正是作者自己“爱闲” 、 “羡闲” 。 “老树着花无丑枝” ,写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 ,是作者的新意。这样写,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心情。这是从自然中悟到这一道理借以抒发厌恶污浊官场和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情感。【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
9、达技巧的能力。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宿九仙山苏轼风流王谢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玉室金堂余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困眠一榻香凝帐,梦绕千岩冷逼身。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九仙山:诗人于题下自注:“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谢之流。 ”山在杭州西面,山上有无量院,传为东晋葛洪、许迈等炼丹成仙处。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诗歌首联点明题目中的九仙山,写当年九仙山的那些风流名士逝去已久,五百年间仙去山空,从而为诗歌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B 颔联写汉士左元放的塑像尚能瞻仰,可是那些风流名士已不见踪影。这一联虽然只写了两种人物形象,却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物是人非、人生无
10、常的慨叹。C 颈联困眠香帐暗示白日游览尽兴,梦绕冷岩既承上句写了白日游览的余兴,也写了九仙山的高峻,兼有虚实之妙,暗点诗题。D 诗人困眠无量院,梦游九仙山,却在酣梦中被老僧唤起,可以见出老僧懂得诗人是一个好游之人,也表明两人情谊相契,堪为知音。E. 诗歌既有对山中美景的精细描写,也有对古代风流之士的追怀,表现出本诗风光虽美,人生无常,悲喜参半的情感基调。6诗歌结尾句“云峰缺处涌冰轮”因其精妙而为历代传诵,请结合诗歌赏析。【答案】5BE6诗歌写了诗人游九仙山,宿无量院的经历,有人世变迁的感慨,更多阅览美景的喜悦。作者在酣梦中被老僧唤起,一起欣赏云山明月,情真景美, “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
11、动形象地写出一轮明月从云峰中跃出的奇丽景象,云如峰峦,动中有静,月轮涌出,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既写月景优美,游兴酣畅,也为人世变迁提供了更为深广的思索背景。【解析】6的泥塑偶像。 “桃花”一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记武陵人寻访到桃花源,路遇居民而对话之事。这一联说,诗人白昼游览九仙山时,只见山上桃花盛开,山涧流水淙淙,清静幽美,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不过那些“秦人”却遍寻无着,唯在古玉室金堂之中,尚能瞻仰到左元放等人的塑像。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了,并无人生无常之感。E 项, “表现出本诗风光虽美,人生无常,悲喜参半的情感基调”有误,从诗中来看,这首诗歌前两句叙九仙本身,以王导、谢安为代表,三四两
12、句叙寻访九仙遗迹,就九仙本事及九仙山风物点化,最后四句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出自己在九仙山的住宿生活,并热情颂赞九仙山的自然奇观,选项对诗歌的情感分析有误,诗中有人世变迁的感慨,更多是阅览美景的喜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诗歌鉴赏结尾句“云峰缺处涌冰轮” ,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鉴赏的角度,如遣词造句、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动静、虚实、感官) 、抒情手法等,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手法分析效果。 “云峰缺处涌冰轮” ,意思是“只见云峰缺口涌出清冷如冰的圆月一轮” ,这是诗人住宿在无量院半夜被僧人唤醒所见的景象。 “
13、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夜半时分,诗人正游于梦境之中,却被无量院中老僧唤醒。原来老僧素知苏轼游兴最浓,故而唤他起来领略美景。诗人赶快披衣出屋,在老僧的指点下,翘首仰望天宇,只见云如峰群,缓缓移动,峰峦缺处涌出了一轮白玉盘一样的圆月,影影绰绰,似见吴刚蟾蜍,疑非人间,诗人快乐得几乎要“起舞弄清影”了。 “云峰缺处涌冰轮” ,句中写“冰轮” ,即明月,却以一“涌”字写其从云峰中跃出,本是静止的画面却有了动感,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是写景名句,无量院中有冰轮阁,即因此句得名。【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呈蒋、薛二友赵师秀7中夜清寒入
14、缊袍,一杯山茗当香醪。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春来拟约萧闲伴,同上天台看海涛。(注)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香醪:美酒。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通过衣、饮二事的介绍,略加勾勒,便刻画出了一个生活清贫但志趣不俗的形象。B “心似水” “事如毛”运用比喻手法,颈联上下句体现的不同人生境界形成鲜明对比。C 诗歌尾联照应题目,以景结情,使全诗境界由小变大,诗歌意蕴也得到进一步深化。D 本诗综合运用了叙事、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无欲”两句体现了宋诗多议论说理的特点。8本诗颔联“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表达精妙,请从描写角度和塑造形
15、象角度加以赏析。【答案】7C8意境上,此联通过“竹” “梅” “月”等意象,营造出一个清雅、幽静的意境。手法上,动静结合(答“衬托” “以景衬人” “远近结合”等,且分析合理,也可给分) 。该联集中笔力描摹室外之景,上句写月出惊鸟,禽翻竹动,叶颤霜下,属于动态描写;下句描摹了人立梅花之下,明月高悬的静态画面,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生动形象。形象上,通过“竹” “梅” “月”等意象及整个画面的特点,衬托出一位情操高洁、心境淡泊的诗人形象。【解析】【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8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赏析“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 ,题干中给出赏析的
16、方向:描写角度和塑造形象,描写角度注意手法和意境的创设,形象注意和诗歌主旨的联系,此题从意境上看,营造出一个清雅、幽静的意境;从手法上看,该联集中笔力描摹室外之景,上句写月出惊鸟,禽翻竹动,叶颤霜下,属于动态描写;下句描摹了人立梅花之下,明月高悬的静态画面,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生动形象;从形象上看,通过“竹” “梅” “月”等意象及整个画面的特点,衬托出一位情8操高洁、心境淡泊的诗人形象。【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居庸关 【注】谢榛控海幽燕地,弯弓豪侠儿。秋山牧马处,朔塞用兵时。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
17、注】居庸关,又名蓟门关,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今北京西北。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歌首联从大处落笔,从总体上描绘出居庸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B 颔联回顾居庸关一带征战不断的历史,每逢秋高马肥,北方部族就会入侵。C “魏尚”是汉文帝时云中太守,他爱护士卒,治军有方,令匈奴不敢进犯。D 尾联运用典故,借对魏尚的怀念,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疆的感慨。E. 诗歌在对边塞风光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独特感受及对边防的关切,浑然天成。10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9BD10写景精工,动静结合:活动的“云” “鸟” ,静止的“岭” “关” ,愈加
18、显示出“云” “鸟”的活泼灵动, “岭” “关”的高峻挺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居庸关一带气势宏伟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震撼与喜悦之情。对仗工整,用语精当:如“断”形象地刻画出山岭的险峻、高耸, “长”传神地表现出长关的绵延不断。【解析】括了秦汉以来千年征战史,又反映明代北方边患的严重。D 项, “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疆的感9慨”不恰当,从诗中来看, “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 , “当朝”指本朝,诗人为当朝有魏尚一样的将军镇守居庸关而欣慰。【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1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这是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首
19、先理解诗句的意思, “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 ,这两句是写景,主要写“岭” “云” “关” “鸟”等,居庸关的山岭阻断了远飞的云彩,连飞鸟想要飞过都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然后分析写景的技巧,如“岭”和“关”都是静止不动的,而“云飞” “鸟度”都是动态的画面,这两句动静结合,从句式角度来看,这两句对仗工整,句式整齐,从用词角度来看, “断”写出居庸关山岭之高耸险峻, “长”写出长关的绵延不断,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来看,所写居庸关之景气势宏伟,流露出诗人对其天然险峻的惊叹;最后要分析表达的效果,先分析写景效果,诗人借助这些方式这体现了居庸关山岭之高峻以及绵延不断,然后分析表情效果,体现出诗人面对天险的震撼与喜悦之情。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对比、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 、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考生答题的时候一般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圈出所写的景物,然后从这些角度分析。【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