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942558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 10 月月考化学试题1.在一定条件下,将 1 mol 的 CO 和水蒸气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 2O(g) CO2(g)H 2(g),达平衡时测得 CO2为 0.6 mol,再通入 4 mol 水蒸气,达到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为A. 0.6 mol B. 大于 0.6 mol,小于 1 molC. 1 mol D. 大于 1 mol【答案】B【解析】【详解】将 1 molCO 和水蒸气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 CO2为 0.6 mol,则反应的 CO 为 0.6 mol ,再通入 4 mol 水蒸气

2、,反应物浓度增大,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达到平衡后, CO2的物质的量为应大于 0.6 mol,又 CO 只有 1 mol,不可能完全转化为 CO2,故 CO2的物质的量小于 1 mol;综上所述,本题选 B。2.在气体反应中,能使反应物中活化分子数和活化分子百分数同时增大的方法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升高温度 增大压强 移去生成物 加入催化剂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和增大压强,只能增大活化分子数,不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而和既能增大活化分子数,又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移去生成物,浓度降低,活化分子和活化分子的百分数都减小。故选 B。考点:考查外界条件

3、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原理3.已知分解 1 mol H2O2放出热量 98 kJ。在含少量 I 的溶液中,H 2O2分解的机理为:H2O2I H 2OIO 慢H2O2IO H 2OO 2I 快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反应速率与 I 浓度有关 B. IO 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 反应活化能等于 98 kJmol1 D. v(H2O2)v(H 2O)v(O 2)【答案】A- 2 -【解析】试题分析:A、已知:H 2O2+I-H 2O+IO-慢 H 2O2+IO-H 2O+O2+I-快,过氧化氢分解快慢决定于反应慢的,I -是的反应物之一,其浓度大小对反应不可能没有影响,例如,其浓度为 0 时

4、反应不能发生,故 A 正确;B、将反应+可得总反应方程式,反应的催化剂是 I-,IO -只是中间产物,故 B 错误;C、1mol 过氧化氢分解的H=-98KJ/mol,H 不是反应的活化能,是生成物与反应物的能量差,故 C 错误;D、因为反应是在含少量 I-的溶液中进行的,溶液中水的浓度是常数,不能用其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故 D 错误故选:A。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4.已知:CH 3COOH(aq)与 NaOH(aq)反应的 H12.1 kJmol 1 ;HCl(aq)与 NaOH(aq)反应的 H55.6 kJmol 1 ,则 CH3COOH 在水溶液中电离的 H 等于A. 67

5、.7 kJmol 1 B. 43.5 kJmol 1C. 43.5 kJmol 1 D. 67.7 kJmol 1【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得如下热化学方程式:CH 3COOH (aq) OH (aq)= CH3COO- (aq) H2O(l) H12.1 kJmol1 ,H (aq) OH (aq)=H2O(l) H55.6 kJmol1 ,依据盖斯定律上面第一个式子减第二个式子,得到:CH 3COOH (aq)H (aq ) CH3COO-(aq) H(12.1 kJmol 1 )(55.6 kJmol 1 )43.5 kJmol 1 综上所述,本题选 C。【点睛】浓硫酸与稀 N

6、aOH 溶液反应的放出热量的数值大于 57.3 kJ,这里包含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的热量;稀醋酸与稀 NaOH 溶液反应放出热量的数值小于 57.3 kJ,这是因为醋酸电离吸热。5.完全燃烧一定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为 Q,已知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 CO2气体,消耗掉 8 molL1 的氢氧化钠溶液 50 mL,则 1 mol 无水乙醇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可能是A. 10Q B. 5Q C. 8Q D. 12Q【答案】D【解析】【详解】n(NaOH)=0.05L8mol/L=0.4mol,则由 CO22NaOHNa 2CO3可知,n(CO 2)=0.2mol,则根据碳守恒可知:n(CO 2)=2n(C

7、2H6O),n(C 2H6O)=0.1mol,放出的热量为 Q,所以 1mol 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10Q;由 CO2NaOHNaHCO 3可知,n(CO 2)=0.4mol,则则根据碳守恒可知:n(CO 2)=2n(C2H6O),n(C 2H6O)=0.2mol,放出的热量为 Q,所以 1mol 乙醇完全燃烧放出- 3 -的热量为 5Q,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化合物,则乙醇的燃烧热在 5Q10Q 之间;综上所述,本题选 D。【点睛】此题进行解析时,要根据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量的多少进行判定反应放出热量的数值;而二氧化碳气体的量的确定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有

8、关,反应可以恰好生成碳酸氢钠,据此确定二氧化碳的量,反应可以恰好生成碳酸钠,据此确定二氧化碳的量,反应可以恰好生成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据此确定二氧化碳的量的范围。6.科学家已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 N4分子,其结构为正四面体(如右图所示),与白磷分子相似。已知断裂 1 mol NN 键吸收 193 kJ 热量,断裂 1 mol NN 键吸收 941 kJ 热量,则A. N4与 N2互称为同位素B. 1 mol N4气体转化为 N2时要吸收 724 kJ 能量C. N4是 N2的同系物D. 1 mol N4气体转化为 N2时要放出 724 kJ 能量【答案】D【解析】【详解】A、N 4

9、与 N2都是由 N 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不可能是同位素,故A 错误;B、在 N4=2N2反应中,根据反应热等于反应物总键能减去生成物总键能,则 1molN4气体转化- 4 -为 N2时热量变化为:6193kJ-2941kJ=-724kJ,则说明该反应放热,故 B 错误;C、N 4与 N2都是由 N 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不可能是同系物,故 C 错误;D、则 1molN4气体转化为 N2时热量变化为:6193kJ-2941kJ=-724kJ,该反应放热,故 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 D。7.如图所示是 298 K 时,N 2与 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

10、述正确的是A.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 23H 2 2NH3 H92 kJ/molB. a 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C.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改变D. 在温度、体积一定的条件下,通入 1 mol N2和 3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 Q1 kJ,若通入 2 mol N2和 6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 Q2 kJ,则 184Q22Q1【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热化学方程式中要注明物质的状态,A 错;催化剂能降低物质的活化能,所以 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B 错;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的热效应,C 错;选 D。考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11、。8.已知 25 、101 kPa 条件下:4Al(s)3O 2(g)=2Al2O3(s) H=2 834.9 kJmol14Al(s)2O 3(g)=2Al2O3(s) H=3 119.1 kJmol1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等质量的 O2比 O3能量低,由 O2变 O3为吸热反应B. 等质量的 O2比 O3能量高,由 O2变 O3为放热反应C. O3比 O2稳定,由 O2变 O3为吸热反应D. O2比 O3稳定,由 O2变 O3为放热反应【答案】A- 5 -【解析】将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叠加处理得:3O 2(g)2O 3(g) H284.2 kJmol1 ,所以 O2变为O3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12、,O 2的能量低,O 2更稳定。9.在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NO 2(g) O2(g)2NO(g) H0,达到平衡。当改变其中一个条件 X 时,Y 随 X 的变化符合图中曲线的是A. 当 X 表示温度时,Y 表示 O2的物质的量B. 当 X 表示压强时,Y 表示 NO2的转化率C. 当 X 表示反应时间时,Y 表示混合气体的密度D. 当 X 表示 NO2的物质的量时,Y 表示 O2的物质的量【答案】B【解析】【分析】由图象可以知道,随着 X 的增大,Y 的值减小,A.正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从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分析;C.达到平衡后,因混合气

13、体的质量和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D.增加 NO2的物质的量时,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氧气的物质的量增加。【详解】A、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O 2的物质的量增加,而图示曲线为减函数,故 A 错误; B、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 2的转化率减小,故 B 正确;C、达到平衡后,因混合气体的质量和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为定值,故 C 错误;D、增加 NO2的物质的量时,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氧气的物质的量增加,故 D 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 B。10.在不同浓度(c)、温度(T)条件下,蔗糖水解的瞬时速率(v)如下表。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6 -A. a6.00

14、 B. 同时改变反应温度和蔗糖的浓度,v 可能不变C. bb【答案】A【解析】aA(气)bB(气)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若平衡不移动,B 的浓度为原来的 50%, B 的浓度为原来的 60%,则化学平衡正向移动, ,故 A 正确; B 的物质的量增大,则 B 的质量分数增大,故 B 错误;平衡正向移动,A 的转化率增大,故C 错误;减小压强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则化学计量数 ab,故 D 错误。17.恒温、恒压下,a mol A 和 b mol B 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生成 n mol 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15、是A. 物质 A、B 的转化率之比为 abB. 起始时刻和达到平衡后容器中的压强比为(ab)C. 若起始时放入 2a mol A 和 2b mol B,则达到平衡时生成 2n mol CD. 当 v 正 (A)2v 逆 (B)时,可确定反应达到平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由于 a、b 的值未知,则 A、B 的转化率不能确定,A 项错误;B.在恒温、恒压下反应,容器的压强不变,B 项错误;C.原平衡生成 n monC,若起始时放入 2amolA 和2bmolB,A、B 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为 a:b,恒温恒压下,为等效平衡,反应物的转化率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平衡时生成 2nmolC,C 项

16、正确;D. v 正 (A)2v 逆 (B)时,即 v 正(A):v 逆 (B)=2:1,不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不处于平衡状态,正反应速率较大,反应向正反应进行,D 项错误;答案选 C。【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平衡、转化率和等效平衡等知识。【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平衡、转化率和等效平衡等知识。若 A、B 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1:2,则平衡时 A、B 的转化率相等;恒温恒压下条件下,压强不变;若起始时放入 2amolA 和 2bmolB,A、B 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为 a:b,恒温恒压下,为等效平衡,反应物的转化率与原平衡相同,据此判断;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不同物质表- 11 -示

17、的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18.(1)实验测得,通常情况下,1 g H 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 142.9 kJ 热量。则表示 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2)CuCl(s)和 O2反应生成 CuCl2(s)和一种黑色固体。在 25 、101 kPa 下,已知该反应每消耗 1 mol CuCl(s),放热 44.4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答案】 (1). H2(g)1/2O 2(g)=H2O(l) H285.8 kJmol1 (2). 4CuCl(s)O 2(g)=2CuCl2(s)2CuO(s) H177.6 kJmol 1【解析】【详解】1 g H 2完全燃烧

18、生成液态水,放出 142.9 kJ 热量,则 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 285.8 kJ 热量,表示 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 2(g)1/2O 2(g)=H2O(l) H285.8 kJmol1 ;因此本题答案是:H 2(g)1/2O 2(g)=H2O(l)H285.8 kJmol1 。(2)该反应每消耗 1molCuCl(s),放热 44.4 kJ ,消耗 4mol CuCl(s),则放热44.44=177.6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CuCl(s)O 2(g)=2CuCl2(s)2CuO(s)H177.6 kJmol 1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4CuCl(s)

19、O 2(g)=2CuCl2(s)2CuO(s) H177.6 kJmol 1 。19.可逆反应 A(g)2B(g) 2C(g) 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若改变条件,将变化结果(“增大” “减小”或“不变”)填入空格。(1)升高温度,B 的转化率_,v(正)_,v(逆)_。(2)加正催化剂,A 的物质的量_,v(正)_,v(逆)_。(3)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加入稀有气体,则 C 的物质的量_,A 的转化率_。(4)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加入稀有气体,A 的转化率_。(5)若温度和体积不变,反应从开始到平衡,容器内气体的密度_,压强_。【答案】 (1). 减小 (2). 增大 (3). 增大 (

20、4). 不变 (5). 增大 (6).增大 (7). 减小 (8). 减小 (9). 不变 (10). 不变 (11). 减小【解析】【详解】 (1)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B 的转化率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因此本题- 12 -答案是:减小,增大 ,增大。 (2)加入正催化剂,平衡不移动,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A 的物质的量不变;因此本题答案是:不变,增大 ,增大。 (3)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加入稀有气体,等效于减压,则平衡逆向移动,则 C 的物质的量减小,A 的转化率减小,因此本题答案是:减小,减小。 (4)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加入稀有气体,每种物质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A 的转化率不变

21、;因此本题答案是:不变。(5)温度和体积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为气体,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则密度不变,而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所以压强减小;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不变,减小。【点睛】针对问题(4) ,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恒温恒容条件下,原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体系的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气体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恒温恒压条件下 ,原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增大,体系中各气体组分的分压减小,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20.在 2 L 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 2NO(g)O 2(g) 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见下表:时间/s 0 1 2 3 4 5

22、n(NO)/mol 0.02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1)如图表示 NO2的浓度变化的曲线是_。用 O2表示从 02 s 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 v_。(2)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Av(NO 2)2v(O 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Cv 逆 (NO)2v 正 (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答案】 (1). b (2). 1.510 3 mol/(Ls) (3). BC- 13 -【解析】【详解】由表中数据可以知道,开始时 NO 的物质的量为 0.02mol, 3s 时反应达平衡,所以平衡时 NO 为 0.007 mol,NO 的物质的量变化了 0.

23、013 mol;NO 2是产物,随反应进行浓度增大,根据 2NO(g)O 2(g) 2NO2(g)反应可知,NO 2的浓度为 0.013/2=6.510-3mol/L,所以曲线 b 为 NO2的浓度变化的曲线;由表中数据可以知道,从 02 s 内氧气变化了(0.02-0.008)/2=0.006mol,浓度变化了 0.006/2=0.003mol/L, 从 02 s 内氧气的平均速率v0.003/2=1.510 3 mol/(Ls)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b,1.510 3 mol/(Ls) 。 (4)A表示同一方向反应速率,v(NO 2)自始至终为 v(O2) 的 2 倍,不能说明达到平衡,

24、故 A 错误;B随反应进行,反应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在减小,气体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 B 正确;C不同物质表示速率,到达平衡时,正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 逆 (NO) :v 正(O2)=2:1,即 v 逆 (NO) =2v 正 (O2),可以知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为平衡状态,故 C 正确;D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容积为定值所以密度自始至终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故 D 错误;因此,本题选: BC。21.现将 0.4 mol A 气体和 0.2 mol B 气体充入 10 L 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发生反应生成气体 C,其物质的量的变

25、化如图:(1)若 t110 min,则 0 至 t1时间内 C 物质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该反应在 t1时达到平衡,其化学方程式为_。(2)据图中曲线变化情况分析,t 1时刻改变的反应条件可能是_。A加入了催化剂 B降低了反应温度C向容器中充入了 C D缩小了容器体积- 14 -【答案】 (1). 0.001 mol/(Lmin) (2). 3A(g)B(g) 2C(g) (3). AD【解析】【分析】(1)根据 v=c/t 计算反应速率 ,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变化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可写出化学方程式;(2)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条件可作判断。【详解】 (1)若 t110 mi

26、n,则 0 至 t1时间内 C 物质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1/(1010)= 0.001 mol/(Lmin);根据图可以知道,A、B 的物质的量在减小,为反应物,C 的物质的量增加,为生成物,且有 n(A)=0.40-0.10=0.30mol, n(B)=0.20-0.10=0.10mol;n(C)=0.20-0=0.20mol;再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变化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该化学方程式为:3A(g)B(g) 2C(g)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0.001 mol/(Lmin) ,3A(g)B(g) 2C(g)。(2) 根据图像,t 1时刻不一定是平衡状态,t 1-t2不一定是平衡移

27、动,但速率加快;加入了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故 A 正确;降低了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减慢,故 B 错误;向容器中充入了 C,C 的物质的量应该突变,而图像中 C 的物质的量是渐变,故 C 错误;缩小了容器体积,加快反应速率,故 D 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D。22.草酸与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能够发生如下反应:MnO H 2C2O4H Mn 2 CO 2H 2O(未配平)用 4 mL 0.001 molL1 KMnO4溶液与 2 mL 0.01 molL1 H2C2O4溶液,研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改变的条件如表所示:组别 10%硫酸体积/mL 温度/ 其他物质 2 20 2 20

28、 10 滴饱和 MnSO4溶液 2 30 1 20 1 mL 蒸馏水(1)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2)如果研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_和_(用- 15 -表示,下同);如果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_和_。(3)对比实验和,可以研究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加入 1 mL蒸馏水的目的是_。【答案】 (1). 25 (2). (3). (4). (5). (6). c(H )(或硫酸溶液的浓度) (7). 确保所有实验中 c(KMnO4)、c(H 2C2O4)不变和总体积不变【解析】【详解】(1) MnO4-Mn 2 ,Mn 元素化合价降了 5

29、价,H 2C2O4CO 2,C 元素降了 1 价;根据电子守恒列式可得:n(MnO 4-)(7-2)n(H 2C2O4)2(4-3),则 n(MnO4-)n(H 2C2O4)25;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25。(2) 研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要保证其他各条件完全相同,因此研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和 ;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 和;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 ;, 。(3)对比和,反应的温度、溶液的体积等都相同,仅有 c(H )不同,故可研究 c(H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加 1mL 水的目的是确保 c(KMnO4)、c(H 2C2O4)不变和总体积不变;综上

30、所述,本题答案是:c(H )(或硫酸溶液的浓度) ;确保所有实验中 c(KMnO4)、c(H 2C2O4)不变和总体积不变。23.中和热的测定是高中重要的定量实验。取 0.55mol/L 的 NaOH 溶液 50mL 与 0.25mol/L 的硫酸 50mL 置于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从上图实验装置看,其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2)若改用 60mL 0.25molL-1 H2SO4和 50mL 0.55molL-1 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填“相等” 、 “不相等” ) ,若实验操作均正确,则所求中和热_填“相等” “不相等

31、” ) 。(3)倒入 NaOH 溶液的正确操作是:_。 (从下列选出)。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迅速倒入(4)使硫酸与 NaOH 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 (从下列选出)。- 16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地搅动(5)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起始温度 t1温度实验次数 H2SO4 NaOH 平均值终止温度 t2/温度差平均值(t2t 1)/1 26.2 26.0 26.1 29.52 27.0 27.4 27.2 32.33 25.9 25.9 25.9 29.24 26.4 26

32、.2 26.3 29.8_近似认为 0.55 mol/L NaOH 溶液和 0.25 mol/L 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 1 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 c4.18 J/(g)。则中和热 H_ ( 取小数点后一位)。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 57.3 kJ/mol 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_。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b用温度计测定 NaOH 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 H2SO4溶液的温度c分多次把 NaOH 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答案】 (1). 环形玻璃搅拌棒 (2). 不相等 (3). 相等 (4). C (5). D (6). 3.4 (7). -56.8kJ/mol

33、(8). a b c【解析】【详解】 (1)由量热计的构造可以知道该装置的缺少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棒;因此本题答案是:环形玻璃搅拌棒。(2)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改用 60mL0.25molL-1H2SO4和50mL0.55molL-1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高,但是中和热的均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 1mol 水时放出的热,中和热相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不相等;相等。(3)中和热的测定中,必须尽量减少热量散失,所以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必须一次并且迅速倒入烧杯中,所以 C 选项是正确的;本题答案是:C。(4)A温度计用于测定温度,

34、不能使用温度计搅拌溶液,故 A 错误;- 17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会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故 B 错误;C轻轻地振荡烧杯,会导致溶液溅出,甚至导致热量散失,影响测定结果,故 C 错误;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轻轻地搅动,可以使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均匀,又可以减少热量散失,所以 D 选项是正确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D。(5)四次测定温度差分别为 3.4,5.1,3.3,3.5,其中第 2 次的温度差误差较大,应该舍弃,其它三次温度差的平均值为:(3.4+3.3+3.5)/3=3.4;因此本题答案是:3.4。 50mL0.55mol/L 氢氧化钠与 50mL0.25mol

35、/L 硫酸溶液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0.05L0.50mol/L=0.025mol,溶液的质量为 100mL1g/cm3=100g,温度变化的值为T=3.4,则生成 0.025mol 水放出的热量为:Q=mcT=100g4.18J/(g)3.4=1421.2J,即 1.4212KJ,所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1.4212/0.025=-56.8 kJ/mol;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56.8kJ/mol。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必须好,否则会有热量损失,测定结果偏小,故 a 正确;b温度计测定 NaOH 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插入稀 H2SO4测温度,因为温度计上会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放热,导致硫酸的起始温度偏高,温度差偏小,测定结果偏小,故 b 正确;c尽量一次快速将 NaOH 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不允许分多次把 NaOH 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否则会导致较多热量散失,故 c 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