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廉江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942990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廉江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东省廉江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东省廉江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东省廉江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东省廉江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伯乐相马,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 ”的美誉,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他是 之首。作品都收在 里。,1.作者简介,唐代,昌黎先生集,预习反馈,“唐宋八大家”,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 王

2、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文体简介,周敦颐的爱莲说。,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马说”即谈马、论马。,我们学习过的“说”体的文章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不以千里 / 称(chn)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或尽粟(s)一石(dn)。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安求/ 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韩愈,朗读课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祇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 千里 称也。,并列而死,著称,但是,表转折,所以,因为,即使,只,仅,在,骈,两马并驾,此指并列,世间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仆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著称。,第一段: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表达对千里马不幸遭

4、遇的痛惜。,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 且欲与 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吃一次,通“饲”,喂,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等同,一样,这,有时,怎么,虽然,犹,尚且,见,同“现”,能力,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不 以其 道,食之不能 尽 其

5、 材,鸣之而不能 通 其意,执 策而 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 邪? 其真不 知马也。,第三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用马鞭驱赶,马鞭子,正确的方法,才能、才干,通晓,握,面对,大概,恐怕,表推测,按照,表示加强诘问语气,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其

6、真不 知马也,当堂检测,在文中分别找出相关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没遇到伯乐的千里马的不幸遭遇: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中心论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说马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课文是怎样运用这种

7、写作手法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自学与探究,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中心论点)?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说马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托物寓意:把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表达个人情趣、志向,后者阐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感悟。,伯乐,决定命运,千里马,展示提升3,学习目标2:理解托

8、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千里马不遇伯乐,马说 借千里马被埋没,人才,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才难遇明主,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3.课文是怎样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课文内容填表。,文章主旨:这篇议论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君,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无知与昏庸,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却能“晏如也”“

9、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只因他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桃源梦。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金经素琴为乐,坚持理想,坚守自我,独善其身。苏轼被贬黄州,他寻友同游承天寺,却悟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密州,中秋之夜无法与亲人团聚,他却豁达地高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被贬广东,他也一样乐观地吟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韩愈写马说,是为了抗议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们面对困境时又是怎么做的?,拓展延伸,机遇:等待机遇、抓住机遇,勇于表现。 大环境:公平、和平、发展。,千里马一定要有机会展示其特长,才能被人发

10、现,受到重视,甚至一战成名。这个道理古今都一样,但是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变化了,人的观念也在改变。在当代,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过时了。我们既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也要有抢抓机遇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先行一步,增大成功的希望。,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怎么办?,拓展延伸,(1)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 (2)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便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3)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与自信。,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具备怎样 的素质?,拓展延伸,当堂检测2,练习背诵课文,学习目标3:

11、背诵课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韩愈,当堂检测1,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B.作者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

12、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C.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旨在论证伯乐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本文反映了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C.这篇“说”带有寓言色彩,因此从写法上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寓言故事。 D.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使中心十分突出。,D,只是缺少伯乐 (发现人才的人),C,本文是杂文,托物寓意,人才,赏识人才的人,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封建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当堂检测,本文

13、运用了 的写法,“千里马”比喻 ,“伯乐”比喻 , 食马者比喻 。这篇文章尖锐 地讽刺了_, 抒发了 的愤懑之情。,本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不知马也,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拓展迁移,写作背景,学习目标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中唐时期)。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