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历史试卷(总分 100 分,考试时长 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30 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是商代的一种主要的纪日方法。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反映出商代A. 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 王权的自我神化C. 商朝人崇信鬼神D.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答案】B【解析】题干并未体现天干地支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状况,排除 A;以天干为名,体现商代君王对王权的自我神化,说明商朝统治中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故 B 项正确;C 项反映的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 C 项;题干主要反映商代君王对
2、王权的自我神化,并未涉及经济与文化方面的情况,故 D 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商朝时期政治的特点之一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决策,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题干中以天干为名,体现了商代君王对王权的自我神化。2.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 ,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 ”。春秋时期这些现象的流行A. 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B. 是新的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表现C. 是军功爵制实行的开端D. 说明郡辖县的行政建制日趋普遍【答案】A【解析】2材料“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
3、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可以看出,以军功作为封赏的标准,打破了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的分封制,这种做法有利于促进了社会关系的调整,故 A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新的生产方式,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军功爵制的开端和商鞅变法有关,选项 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时期地方制度仍以分封制为主,选项 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4、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 A 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 B 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 C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4.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 。其思想主张A. 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 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 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D. 得到广大人民的
5、拥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以“君王受命于天”作为的理论前提其目的为提供加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强3调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出民本思想,故 A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目的5.唐初进士只考时务策一门,高宗时增加贴经和杂文(文字写作)对策,开元、天宝年间又增加“诗赋取士” 。安史之乱后,要看文章内容如何运用儒家理论,提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变化说明科举制A.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C. 促进了政治的发展
6、历程D. 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答案】B【解析】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所以唐朝统治者面临如何挽救统治的问题。由材料“运用儒家理论,提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说明科举制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故选 B;材料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排除 A;科举制没有挽救唐王朝的灭亡,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应试的身份,排除 D。点睛:政治制度的变迁要有材料找出变迁之所在,由材料找出变迁之原因。本题是例举科举制度的调整,调整的角度要结合材料“运用儒家理论,提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结合材料容易判断选 B。ACD 不符合材料,排除。6.唐朝中期,学者杜佑在通典中说:“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
7、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 ”材料反映出唐朝亟需变革的社会问题是A. 改革财政制度整顿经济B. 藩镇割据导致边患不断C. 教化不修动摇封建秩序D. 重农抑商阻碍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可知,反映的是政教风化的根本,在于使百姓丰衣足食,由此可知,唐朝亟需变革的社会问题是改革财政制度整顿经济,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藩镇割据导致边患不断信息,B 错误。教化不修显然不4会动摇封建秩序,C 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重农抑商政策,D 错误。7.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 ,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
8、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 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 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 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 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职官体制的调整, “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是根据现实需要为提高效率而调整的,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北宋是皇帝决策而非集体决策,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崇文抑武的信息,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而非分化事权,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8.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 ,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
9、A. 法律内容更加丰富B.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 立法部门权力削弱D. 执法的随意性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 、 “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敕令属于君主的命令,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故 B 项正确;敕令不属于法律,故材料不能说明法律内容更加丰富,故 A 项错误;“以敕代律”不能说明法律的消亡,也不能说明立法部门权力削弱,故 C 项错误;敕令也不都是随意的命令,故材料不能反映执法的随意性加强,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含义和特点,敕令属于君主的命令,敕令不属于法律, “敕律并行”和“
10、以敕代律”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据此即可正确判断。9.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5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 “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故 B 正确。研究天人关系,属于董仲舒思想,故 A 排除。认识自然发展规律,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故 C 排除。关
11、心社会进步为前提,只符合“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故 D 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10.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前一关系上的主张是A. 君轻民贵B. 君主受命于天C. 制天命而用之D. 天下为主君为客【答案】C【解析】荀子主张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故 C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是君民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11.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
12、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答案】A【解析】据题干中“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得出此地6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进行描述,故 B 项排除;据材料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描述了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与农业的商品化无关,故 C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在当时,虽然手工业发达,但生产方式没有明显的变化,故 D 项排除
13、。点晴:解题紧扣两宋、明清时期江浙粮食供应情况的变化,结合经济结构的转型分析归纳即可。12.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王朝更替频繁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农民起义的破坏D. 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千年田土八百翁”说明土地所有权经常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的,故 D 项正确;ABC 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13.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
14、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 生产力的发展B. 粮食产量增加剩余了一定的劳动力C.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体现了生产力发展中的具体要素即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出现了劳动力专业化,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不具体,范围太大,且材料只涉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信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粮食产量增加剩余了一定的劳动力,而是强调劳动力专业化出现,排除 B。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排除 D。714.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
15、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A. 抗清斗争高涨B. 社会相对安定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明清之际思想活跃的经济因素,C正确。抗清斗争是为了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建立汉人的统治,并不是产生民主思想的原因,A 错误。明朝末年社会吏治腐败,清朝初年“反清复明”斗争不断,社会并不安定,阶级矛盾严重,B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原因。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本题结合明清之际的社会背景,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5.棉纺织业在明代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
16、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当时的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明代手工业技术进步B.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 明政府对经济的重视D.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 “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主要是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D 正确。明代手工业技术进步与雇佣没有明显的关系,雇佣的出现最主要原因还是市场的需求大,A 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松动,B 错误。明政府对经济的重视不是主要原因,C 错误。16.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
17、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下列学术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A. 论语集注B. 道德经真义C. 孟子集注8D. 本草纲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实学是指为现实社会服务, 本草纲目属于医药学,服务于现实民众需要,故 D 正确;A、C 属于儒家著作和言论,B 属于道家著作,均不服务现实需要,排除。17. 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 “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主要是因为其A. 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B. 直接加强了中西方科技、思想、文化交流C. 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中国近代化D. 使鸦片贸易公开
18、化,加快中西方货币交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积极影响。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便利列强对华倾销商品,A 错;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并非主动打开过门去与西方交流,B 错;鸦片贸易公开化明显是对中国的破坏影响,属于灾难的内容,D 错;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采购原料,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从而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影响18.1850 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 。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
19、因是A. 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B.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C.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 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美国货在中国并不畅销,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经济的抵制,所以答案选 B。由材料不能得出美9国商品盲目输出,排除 A;1850 年中国已经被迫门户开放了,所以 C 不符合史实;D 可能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所以排除。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名师点睛】一般来说,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实质等这类型的题的思考角度都要从经济角度入手。这是因为经济
20、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会对社会的各个层面发展变化。同时在做这一类型题还要主意到选项中是否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一般来说,范围广就有可能是答案。19.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 。此说法主要是A. 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B. 指出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实质C. 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D. 看到了洋务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中可以看
21、出,作者虽然提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但主要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B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 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20.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 “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器拧拨了一下,当机器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 ”该运动应该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洋务运动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10【答案】B【解析】材料“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器拧拨了一下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
22、炸点走去”反映了洋务运动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最终导致清朝被推翻,故 B 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客观上也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不符合题意,故 A 错误;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效果与主观目的一致,故 C 错误;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客观上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启蒙,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主观目和客观影响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其它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1.李鸿章创设的轮船招
23、商局与外国轮船公司形成激烈竞争,使“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少入洋商之手,奚止数千万” 。这说明轮船招商局A. 属于李鸿章的私人企业B. 其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C. 同业竞争主要来自国内D.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资扩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洋务企业。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设立的洋务企业,属于官商合办企业,不是李鸿章的私人企业,故排除 A 项;洋务派设立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求富” ,需要盈利,故排除 B 项;轮船招商局的同业竞争者主要是外商轮船公司,故排除C 项。根据“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少入洋商之手,奚止数千万”可知轮船招商局的设立与外商展开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
24、了外资的扩张,故选 D。【点睛】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 。清末最早设立的大型轮船航运企业,也是清政府经营的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1872 年洋务派代表李鸿章招商筹办,实际上是官商合办。在国内各大港口和日本的长崎、横滨、神户、新加坡等处设立分局,从事客运和漕运等项运输业务,为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22.19 世纪末,桓台县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这一时期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11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C.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 民国政府的鼓励与推动【答案】A【解析】
25、试题分析:本题实际考查了 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题目中的时间为“19 世纪末”并根据所学可知,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有: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等,故 A 项正确。B 项是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出现在 1912-1919 年间,故 C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23.1912 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
26、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强烈的排满色彩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 明显的限袁倾向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答案】C【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反帝评价,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故 C 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果,故 D 项错误。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临时约法设立的直接目的选择即可。24.胡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
27、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 ”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12A. “存天理,灭人欲”B. “先天下之忧而忧”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 “明道救世,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胡适认为理学是复兴儒学纲常伦理的运动, “存天理,灭人欲” 意在恢复儒学的伦理纲常,C 项正确。A 项是君舟民水的关系,是仁政思想的体现,与复兴儒学纲常伦理无直接联系,排除。B 项属于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复兴儒学纲常伦理无直接联系,排除。D 项是董仲舒的主张,与复兴儒学纲常伦理无直接联系,排除。25.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 “
28、新”的主要表现是( )A. 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 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C. 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 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新的现代的文明” ,结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答案为 D 项。ABC 三项与“新的现代的文明”的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五四运动特点26.1930 年 6 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
29、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C. 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D.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的分析,李立三认为城市是开展革命斗13争的中心,坚持城市中心论,认为农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 。反对在农村中开展革命斗争,故 C 项正确。中共此时已经找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A 错误。材料认为的是城市中心论,不是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B 错误。材料中李立三并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国情,D错误。27.“九一八”事变之后, 再生杂志 、 复
30、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及见解,各抒己见。这揭示出近代民族复兴意识A. 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B. 主要出现在近代知识界和出版界C. 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D. 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 “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危机加深,探讨民族复兴的主题纷纷出现,故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D 项正确。题干体现近代民族复兴意识成为社会思潮,而不是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排除 A。B 项是题干的现象,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题干体现近代民族复兴意识成为社会思潮
31、,没有涉及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28.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工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它:改变了近代中国工业布局推动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给民族工业也带来了不利因素A. B. C. D. 【答案】B【解析】14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部分工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工矿业内迁使内地的工业发展,改变了近代中国工业布局,故正确;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故错误;工矿业内迁保存了工业实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正确;
32、部分工矿业因战争原因内迁也导致当时的民族工业受损,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 B 项正确,ACD 选项都错误,故选 B。29.抗战期间,许多外国人纷纷涌进中国西北,来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的抗日大本营延安,特别是美国人是这一时期最多的,有数十人。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 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B. 中共抗日主张得到普遍认可C. 中共坚持抗战赢得国际友人同情D. 中共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外国人涌入延安,更多表达的是对中共抗战的一种同情、敬意、支持,说明中共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D 项正确;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普遍”一词
33、过于绝对,故 B 项错误;国际友人同情不是材料现象主要原因,C 错误。30.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 “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 利于邻里和睦B. 突出皇权至上C. 体现宗教色彩D. 深受宗法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 “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宗法的思想,故 D 项正确;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 A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 B 项排除;材
34、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 C 项排除。15【点睛】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二、材料解析题(2 大题,共 40 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摘自旧唐书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
35、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 ,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编自皇明祖训(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答案】 (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16(2)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
36、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3)举措: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相权威胁皇权。(4)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等方面来分析考查。(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只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难度较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
37、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和三省分工明确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两个角度来组织回答即可。(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只需根据记忆回答即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宋初吸取唐末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可从收兵、削权和制钱谷几个方面来回答。(3)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可以分析出明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第二问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可以分析出丞相是政治动
38、乱的根源。材料一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权力。32.材料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 年 8 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另一方面, “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 ”1935 年 4 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
39、工矿企业。1936 年 3 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17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根据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意义。【答案】 (1)活动:扩建改造军工企业;成立“资源委员会” ;发展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在内地开展重工业建设。(2)意义:推动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体系。【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在中部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2)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意义要分层次概括,首先是推动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其次是要认识到在客观上改变了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当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部即内地经济的发展等。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