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pptx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944532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4.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考点一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4-,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5-,2.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 (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温度 、密度和 运动状况 的差异。 (2)垂直分层,-6-,-7-,3.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 太阳辐射 。 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 。,-8-,(2)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地面 增温。 大气的增温:地面以 长波辐射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大气的两大作用 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吸收 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 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9-,4.热力环流 (1)成因: 太阳辐射能 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形成过程。,-10-,特别提醒(1)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空气垂直运动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水平运动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11-,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1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大气的垂直分层 典题研析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3-,考向一,考向

3、二,考向三,考向四,(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层顶部 B.层底部 C.层中部 D.层 (3)2017年我国发射的“碳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700千米。“碳卫星”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14-,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思路分析第(1)题,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气温的变化特点判断,从地面到高空,对流层气温降低,平流层气温升高,高层大气气温先降低后升高,曲线符合。第(2)题,电离层大约

4、位于距地面80500千米处,故属于高层大气,即层。第(3)题,“碳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700千米,位于层即高层大气的上部。对照图示可知,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最低气温约为-80 ,C项正确。,命题立意 本组题以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与人类活动的联系,突出信息解读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答案 (1)B (2)D (3)C,-1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整合构建 大气的垂直分层,-1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特别提醒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平流层的2227千米处存在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

5、,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17-,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即时训练 2016年10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并与“天宫二号”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3天,之后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神舟十一号”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 ( ) 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C.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D.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下图是“神舟十一号”飞船预定轨道 所在大气层中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答案,解析,-18-,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典题研析 (2017全国卷)我国某地为

6、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大气的受热过程,-19-,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 A. B. C. D.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20-,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思路分析,-21-,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第(1)题

7、,材料提示图示四条曲线代表的是寒冷期气温变化,因此膜内温度要高于膜外温度,先排除和;枯雪年,降水少、云层薄,削弱和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平均温度较低;丰雪年,反之。第(2)题,图示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在910时达到最低(接近-16 ),所以最低气温极值低于-16 ,A项错;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差异较大,C项对;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差异较小,B项错;曲线和曲线变化差异明显,故D项错。,-2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命题立意 试题以反映气温(温度)日变化的统计图作为主要信息载体,推断不同条件下的气温(温度)变化曲

8、线、判断气温(温度)变化特征。试题提供的统计图和文字材料构成了考生相对陌生的“新情境知识”,考查了问题探究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素养。考生解答问题,需要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推断图中四条曲线各自对应的条件。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再次利用图像信息对该地寒冷期气温(温度)的变化做出判断。 答案 (1)B (2)C,-23-,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整合构建 1.大气的受热过程,-24-,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2.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

9、阳能丰富。 (2)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2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3)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2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3.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在一定

10、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27-,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8-,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即时训练(2018北京丰台二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时节,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我国江南地区草长莺飞 C.“雪龙号”科考船前往南极考察 D.美国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 (2)“夜来霜”的形成原因是( ) A.增强

11、 B.增强 C.减弱 D.减弱,答案,解析,-29-,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典题研析 (2014山东卷)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热力环流,-30-,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思路分析,-31-,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从高空等压面倾斜情况看,38N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而在37.5N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凸出,可以判断38N上空的气压较37.5N上空气压高。故38N近地面气压低于37.5N近地面气压,再加上北半球右偏的地转偏向力,甲地近

12、地面气压分布如下图所示:,-3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命题立意 本题设计的等压面三维立体图新颖独特,为考查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知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考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要求较高。 答案 B,-33-,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整合构建 1.热力环流中等压面图的判读(1)气压高低的判读 同一地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如图中,四地气压PAPC,PBPD。 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图中,四地气压PCPD,PBPA。 综上可知,PBPAPCPD。,-34-,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2)气流流向的判读 同一水

13、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处流向低气压处。如图,A处气压低,说明该处受热,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处气压高,说明该处较冷,空气收缩,气流下沉。所以B处气流流向A处。高空气流运动方向与近地面的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的地区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等压面上凸的地区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大。,-3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

14、,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3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2)山谷风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37-,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3)城市风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38-,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即时训练 (2019山东枣庄八中东校区高三月考)读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显示的降水特点是( ) A.山顶夜雨少 B.河谷盆地昼雨多

15、 C.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变幅大 D.从河谷盆地到山顶,日降水量减少 (2)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 A.山顶与河谷盆地地形起伏不同 B.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 C.山顶与河谷盆地植被状况 D.山顶与河谷盆地气温的差异,答案,解析,-39-,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典题研析 (2013天津卷)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考向四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40-

1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思路分析,-41-,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据图可知,甲地位于高压系统边缘,应为离岸风;丙、丁地受低压系统影响,但都位于半岛背风坡;乙地既受低压中心影响,又处于迎风坡,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风暴潮影响最严重。,命题立意 本题以风暴潮和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材料为依托,要求考生运用图文信息获取能力,分析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影响风向和风暴潮大小的因素,对综合思维素养要求较高。 答案 B,-42-,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整合构建 风向和风力的判断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2)风向表示方法

17、:可用四种方法表示风向,如下图所示。,-43-,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3)在气压场中画风向的方法。 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画出实际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近地面偏转3045,高空偏转90。,-44-,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下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画法。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

18、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下图(单位:hPa):,-4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46-,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4)风力大小判定: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等压线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小,风力越小。 (5)风向的应用: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定南北半球、定气压高低、定三力、定近地面或高空。,-47-,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三,考向四,即时训练(2018天津部分区质量调查一)下图1为天津市某时刻气压场示意图,该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打算利用自制的风向标(图2)进行风向的测定。观测小组在甲点测风向时,风向标的金属箭头指向的方向是( ) A.西北 B.西南 C.东北 D.东南,答案,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STM E1623-200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ire and Therm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s Products and Systems Using an Intermediate Scale Calorimeter (ICAL)《使用中等规模量热计(ICA.pdf ASTM E1623-200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ire and Therm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s Products and Systems Using an Intermediate Scale Calorimeter (ICAL)《使用中等规模量热计(ICA.pdf
  • ASTM E1623-200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ire and Therm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s Products and Systems Using an Intermediate Scale Calorimeter (ICAL)《使用中等规模量热计(ICA.pdf ASTM E1623-200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ire and Therm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s Products and Systems Using an Intermediate Scale Calorimeter (ICAL)《使用中等规模量热计(ICA.pdf
  • ASTM E1623-201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ire and Therm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s Products and Systems Using an Intermediate Scale Calorimeter (ICAL)《用垢中间体热量表(ICAL.pdf ASTM E1623-201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ire and Therm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s Products and Systems Using an Intermediate Scale Calorimeter (ICAL)《用垢中间体热量表(ICAL.pdf
  • ASTM E1623-201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ire and Therm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s Products and Systems Using an Intermediate Scale Calorimeter (ICAL)《使用中型量热计 (ICAL.pdf ASTM E1623-201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ire and Therm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s Products and Systems Using an Intermediate Scale Calorimeter (ICAL)《使用中型量热计 (ICAL.pdf
  • ASTM E1623-2016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ire and Therm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s Products and Systems Using an Intermediate Scale Calorimeter (ICAL)《使用中尺度量热装置 (IC.pdf ASTM E1623-2016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ire and Therm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s Products and Systems Using an Intermediate Scale Calorimeter (ICAL)《使用中尺度量热装置 (IC.pdf
  • ASTM E1624-1994(2002) Standard Guide for Chemical Fate in Site-Specific Sediment Water Microcosms《沉淀物中 水的微观世界中现场化学消毒的标准指南》.pdf ASTM E1624-1994(2002) Standard Guide for Chemical Fate in Site-Specific Sediment Water Microcosms《沉淀物中 水的微观世界中现场化学消毒的标准指南》.pdf
  • ASTM E1625-1994(200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iodegradability of Organic Chemicals in Semi-Continuous Activated Sludge (SCAS)《半连续活性污泥(SCAS)中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能力测定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E1625-1994(200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iodegradability of Organic Chemicals in Semi-Continuous Activated Sludge (SCAS)《半连续活性污泥(SCAS)中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能力测定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E1627-1994(2004) Standard Practice for Sensory Evaluation of Edible Oils and Fats《食用油和脂肪的感观评定实用规程》.pdf ASTM E1627-1994(2004) Standard Practice for Sensory Evaluation of Edible Oils and Fats《食用油和脂肪的感观评定实用规程》.pdf
  • ASTM E1627-2011 Standard Practice for Sensory Evaluation of Edible Oils and Fats《食用油和油脂的感官评定的标准操作规程》.pdf ASTM E1627-2011 Standard Practice for Sensory Evaluation of Edible Oils and Fats《食用油和油脂的感官评定的标准操作规程》.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