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948156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1理解 B(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向 1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一般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为最新发表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选文

2、字数从 800 到 1200不等,多数超过 1000,考题一般为三道单选题,每小题 3 分。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社科知识。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考查角度多为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理解与分析,体现为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文本概念的理解,分析文本以外的相关信息与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的契合度) 、对重要语句的理解(一般是比照选项与文本信息的同与异)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是判断选项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得当与否)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主要考查考生

3、快速找准论点、分析论据、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要求考生选择错误的选项。上述考查内容从根本上来看考查的都是考生快速准确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2能力。预计 2019 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应该会延续这样的命题思路和试题难度。考生在日常的复习备考中要重点关注以下高频考点的试题训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袁钟瑞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艺术家在曲阜想向路边的老大娘问路,于是先客气地打了个招呼:“大娘,您吃饭了吗?

4、”大娘回答说:“食久矣。 ”艺术家不禁感慨万分:曲阜真不愧是孔圣人的故乡,连老太太说话都是先秦古汉语!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方言,则为语言的艺术锦上添花。文康用北京话写的儿女英雄传 ,邹必显用扬州话写的飞砣子传 ,韩子云用苏州话写的海上花列传都是小说作品中的奇葩。而江苏昆曲、苏州评弹、安徽黄梅戏、京韵大鼓、闽南南音、客家山歌、陕北民歌、山东梆子、东北二人转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以方言来表现的艺术形式。如果没有方言,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怪乎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戴庆厦曾言道:“方言式微,文化遗产保护将成空中楼阁。 ”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方言的确日渐式微,我国局部地区出现了“方

5、言资源流失”现象。浙江金华市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 6 岁到 14 岁孩子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普通话,但 52%完全不会说金华方言。同样,福州的很多中小学生不会说福州方言,甚至同一家庭内的成员之间都互讲普通话,这引起了老一代福州人的忧虑,以至于福州市政协委员建议尽快实行“双语”制度,争取把福州话列入国家保护工程。沪语专家也对上海方言的现状忧心忡忡:年轻一代对上海话相对疏离,上海话中有特色的、在普通话中没有的 70 多个单音动词已在如今的年轻人口中绝迹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参差多态的方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方言的消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缩减。事实上,推广普

6、通话和保护方言二者并不矛盾,国家语委的负责人也多次强调:“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只是方言作为弱势语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规模移民的流动、影音媒体的传播,逐渐向中心城市趋同,向强势文化靠拢,语言环境日益缩小。好在从 2008 年 10 月起,国家语委展开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计划调查、收集并保存当代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的实态、有声语料,录制“原汁原味”的声音,比如苏州方言已于第一批录音存入了国家数据库。当然,方言最根本的归宿,是民间,而不是博物馆。3(原文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7、的一项是( )A方言式微,使一些以方言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极大影响。B参差多态的方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方言的消失,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消失。C浙江金华市做过的调查表明,在 6 岁到 14 岁孩子中,有 52%不会说方言,是方言式微造成的。D罗素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说明了罗素对语言多样性的推崇,也说明了方言式微的危害。A本 题 考 查 筛 选 并 整 合 文 中 的 信 息 的 能 力 , 本 题 围 绕 “方 言 式 微 ”这 一 话 题 , 从 方 言 式 微 的 影 响 、 方言 式 微 的 危 害 等 方 面 命 制 试 题 , 综 合 性 较

8、强 。 考 查 考 生 对 文 本 内 容 的 理 解 分 析 能 力 以 及 准 确 筛 选 整 合 信 息的 水 平 。 解 答 本 题 , 要 先 寻 找 信 息 存 在 的 区 间 , 采 用 逐 句 快 读 的 方 法 , 边 读 边 勾 画 出 关 键 词 句 , 然 后 辨 析选 项 表 述 和 文 本 相 应 内 容 的 吻 合 程 度 。 “筛 选 并 整 合 文 中 的 信 息 ”是 课 标 高 考 的 必 考 考 点 , 要 加 强 训 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语委的负责人多次强调,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不是要禁止和消灭

9、方言。B 国 家 语 委 展 开 了 “中 国 语 言 资 源 有 声 数 据 库 ”建 设 , 切 实 有 效 地 帮 助 我 们 解 决 了 “方 言 式 微 ”的 问 题 。C方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正在逐渐向中心城市趋同,向强势文化靠拢,语言环境日益缩小。4D我们挽救方言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多样化,不是仅仅做几盒录音存放起来,而是要保存在民间。B本 题 考 查 分 析 论 点 、 论 据 和 论 证 方 法 的 能 力 , 主 要 从 推 广 普 通 话 的 目 的 、 建 设 “中 国 语 言 资 源 有 声数 据 库 ”的 目 的 、 挽 救 方 言 的 有 效 措 施 等 角 度 命

10、制 试 题 , 考 查 考 生 快 速 掌 握 论 点 , 分 析 论 据 、 论 点 的 匹配 度 以 及 分 析 论 证 方 法 的 能 力 。 “分 析 论 点 、 论 据 和 论 证 方 法 ”是 2017 年 考 试 大 纲 新 增 考 点 , 并 以客 观 选 择 题 的 考 查 形 式 体 现 在 了 2017 年 高 考 课 标 全 国 卷 中 。 解 答 这 类 考 点 的 试 题 , 一 要 分 清 中 心 论 点 和分 论 点 的 关 系 ; 二 要 明 确 论 据 是 证 明 论 点 的 根 据 , 论 据 包 括 事 实 论 据 和 道 理 论 据 两 种 ; 三 要

11、 把 握 主 要 的 论证 方 法 ( 对 比 论 证 法 、 比 喻 论 证 法 、 引 证 法 、 例 证 法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袁钟瑞所讲的故事,说明了曲阜文化氛围浓厚,同时引出下文对方言的论述。B我们不能为了响应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就在同一家庭内的成员间都互讲普通话,那样会造成方言的消逝。C “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方言,则为语言的艺术锦上添花”一句说明了方言在语言大家庭里的重要地位,是不可缺少。D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规模移民的流动等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方言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了。B5本 题 考 查 分 析 概

12、括 作 者 在 文 中 的 观 点 态 度 的 能 力 , 本 题 从 两 个 角 度 设 置 选 项 : A 项 从 引 用 的 中 国 语文 现 代 化 学 会 副 会 长 袁 钟 瑞 的 故 事 的 角 度 表 明 作 者 的 观 点 态 度 , B、 C、 D 三 项 则 是 从 作 者 的 话 语 中 概 括总 结 出 作 者 的 观 点 态 度 。 因 此 分 析 此 类 试 题 , 一 要 分 析 文 中 的 材 料 , 把 握 作 者 的 观 点 态 度 ; 二 要 分 析 作者 的 有 关 评 价 , 把 握 作 者 的 真 实 意 图 ; 三 要 分 析 文 中 的 不 同

13、 观 点 , 把 握 作 者 的 态 度 。 具 体 分 析 时 , 要 看 选项 对 作 者 的 观 点 态 度 的 概 括 评 价 是 否 合 乎 原 文 内 容 , 有 没 有 夸 大 或 缩 小 , 有 没 有 将 作 者 认 为 正 确 的 观 点 说成 是 错 误 的 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激荡监督的正能量在全国两会上,如何形成覆盖面更广、体系更完备、运行更符合法治精神的国家监察体制,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重要议题。社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科学化、制度化的监督;人民的美好生活,也需要激荡监督的正能量。作为一项制度安排,监督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就已设置御史大

14、夫的官职, “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从古至今,监督勾连起政治文明的时间线索,映照着时代的兴衰荣辱。监督也是一种文明的力量,润物无声、教化人心。实际上,无论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制定监察法,还是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单位对员工的考核,规则无处不在,监督如影随形。古人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很多时候,真正推动社会进步、弘扬社会正气的,恰恰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无影无形的规则和制度。监督的运行或明或暗,或严厉或宽松,但最终都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影响人们的心灵,培厚社会文化的土壤。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针对的是人性中的弱点,本质上是一种他律。春秋时期

15、,齐桓公欲对管仲委以治国全权,经谏臣提醒,才意识到不受监督的权力很可能危及国家稳定。管仲自明其理,主动举荐人才协助其工作,互相监督,打消了齐桓公的疑虑,最终君臣和鸣成就大业。信任不等于放任,没有任何约束的信任,往往容易滋生一种自我放纵心理,导致行为走偏失矩。今天,我们倡导制度化、常规化的监督,不仅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要对潜在的越轨行为预先实现纠偏。6有心理学家实验发现,8 岁以前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来自外部规则和父母权威,而 8 岁之后的道德判断则主要源于自我认知。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他律是自律的基础,有了他律的示范效应,自律才能获得生长发育的原始动力。监督的一个重要目的,正在于涵养自律。中

16、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正是由于纪律长出牙齿、监督成为常态,广大党员干部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让正风肃纪成为一种自觉。事实证明,监督与自律同频共振,就能不断强化监督的正向作用。1927 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设立专门的纪律检查机构。近百年风风雨雨,我们的监督制度和监督实践不断与时俱进,对权力的敬畏、对纪律的坚守、对公正的追求始终如一。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永葆初心、不改本色,我们必将见证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政治文明传承赓续,开出时代之花。(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1请简要归纳第四段的论述层次。首先 提 出 “信

17、任 不 能 代 替 监 督 , 监 督 是 一 种 他 律 ”的 观 点 ; 然 后 举 例 说 明 监 督 对 治 理 国 家的 作 用 , 并 从 反 面 分 析 了 没 有 任 何 约 束 的 信 任 的 危 害 ; 最 后 强 调 倡 导 制 度 化 、 常 规 化 的 监 督 在 当 今 社 会的 现 实 意 义 。本 题 考 查 分 析 文 章 结 构 的 能 力 , 主 要 考 查 分 析 第 四 段 的 论 述 层 次 。 “分 析 文 章 结 构 ”就 是 根 据 文 章 的线 索 和 材 料 安 排 的 顺 序 , 弄 清 文 章 的 段 落 层 次 、 过 渡 照 应 等

18、 问 题 。 具 体 来 说 就 是 划 分 文 章 的 结 构 层 次 , 弄清 各 部 分 之 间 的 逻 辑 关 系 。 这 是 一 个 最 能 体 现 论 述 类 文 本 阅 读 考 查 特 点 的 考 点 , 虽 然 近 几 年 高 考 课 标 全 国卷 没 有 单 独 设 题 考 查 第 一 考 点 , 但 是 在 江 苏 卷 中 它 是 高 频 考 点 , 考 生 在 复 习 备 考 中 要 注 意 训 练 。2监督在当今社会有哪些作用?7监督可以教化人心,推动社会进步,弘扬社会正气;监督可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潜在的越轨行为预先实现纠偏;监督可以涵养自律。3结合文章回答:现阶

19、段怎样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用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其他的规则和制度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制度化、常规化的监督,防止其行为走偏失矩;党员干部要提高认识,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让正风肃纪成为一种自觉。【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原文指出“监督的一个重要目的,正在于涵养自律” “事实证明,监督与自律同频共振,就能不断强化监督的正向作用” ,可见,要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监督与自律必须同频共振。他律方面,是用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自律方面,广大党员干部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让正风肃纪成为一种自觉,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据此可整合出答案。 本 题 考 查 对 文 本 信 息 的 筛

20、选 整 合 与 内 容 要 点 的 分 析 概 括 。 该 题 的 命 制 着 眼 于 文 中 出 现 的 重 要 概 念 , 如A 项 涉 及 “霜 冻 ”和 “霜 ”, B 项 涉 及 “终 霜 冻 ”, C 项 涉 及 “平 流 霜 冻 ”, D 项 涉 及 “平 流 辐 射 霜 冻 ”, 考查 考 生 对 文 中 概 念 的 把 握 和 对 文 章 的 理 解 能 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悠闲生活的崇尚林语堂中国人之爱悠闲,有着很多交织着的原因。这种爱悠闲的性情是由于酷爱人生而产生,并受了历代浪漫文学潜流的激荡,最后又由一种人生哲学大体上可称它为道家哲学承认它为合理近情的

21、态度。中国人能囫囵地接受这种道家的人生观,可见他们的血液中原有着道家哲学的种子。8有一点我们须先行加以澄清,这种消闲的浪漫崇尚,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想象中的那些有产阶级者的享受。我们要明了,这种悠闲生活是穷愁潦倒的文士所崇尚的,他们中有的是生性喜爱悠闲的生活,有的是不得不如此。所谓“盛名多累,隐逸多适” ,那些应试落第的人对这种话是很听得进的;还有什么“晚食可以当肉”这一类的俗语,养不起家的人可以此解嘲。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很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有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所说的,要享受悠闲的生活,所费是不多的。这样说

22、来,这种消闲的浪漫崇尚,我以为根本是平民化的。笼统来说,中国的浪漫主义者都具有锐敏的感觉和爱好漂泊的天性,虽然在物质生活上穷苦,但情感却很丰富。在中国,悠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有权势者和成功者独有的权利,而是那种高尚自负的心情的产物,这种高尚自负的心情极像那种西方的流浪者的尊严的观念,这种流浪者骄傲自负到不肯去请教人家,自立到不愿意工作,聪明到不把周遭的世界看得太认真。这种样子的心情是由一种超脱俗世的意识而产生,并和这种意识自然地联系着的;也可说是由那种看透人生的野心、愚蠢和名利的诱惑而产生的。那个把他的人格看得比事业的成就来得重大,把他的灵魂看得比名利更紧要的高尚自负的学者,大家都认为他是中国

23、文学上最崇高的理想。他显然是一个极简朴地去过生活,而且鄙视世欲功名的人。这种悠闲的生活,也必须要有一种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诗人及学者常常因此自题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别号,如江湖客(杜甫)、东坡居士(苏轼)、烟湖散人、襟霞阁老人等。有钱的人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如果一个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尽够他享受的。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且无聊。有人说老子是嫉恶人生的,这话绝对不对,我认为老子之所以要鄙弃俗世生活,正因为他太爱人生,不愿使生活变成“为生活而

24、生活” 。一个热爱人生的人,对于他应享受的那些快乐的时光,一定爱惜非常,然而同时却又须保持流浪汉特有的那种尊严和傲慢。甚至他的垂钓时间也和他的办公时间一样神圣不可侵犯。他对于别人在高尔夫球总会中同他谈论股票的市况,一定会像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受到人家骚扰那样觉得厌恶。(选自生活的艺术 ,有删改)1请简要归纳文章第段的论述层次。首先,指出中国的浪漫主义者有着丰富的情感;然后,具体阐述在中国悠闲生活与悠闲者高尚自负的心情的关系,并凸显他们超脱俗世的意识;最后,充分肯定这样的学者,赞赏他们的人格魅力。92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的含意。第一处画线句:悠闲生活并不是有产阶级的享受,而是穷愁潦倒的文士所崇尚的

25、生活;享受悠闲生活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很多。第二处画线句:热爱人生的人非常爱惜他应享受的那些快乐的时光,并把这种悠闲享受看得神圣不可侵犯。【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理解语句的含意,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第一处画线句是承接第段得出的结论,故相关信息应在上文寻找。第段讲的是“悠闲生活”的崇尚者, “穷愁潦倒的文士”对应的正是“平民化” ;第段讲的是“享受悠闲生活” “便宜” ,这也是对“平民化”的解说。第二处画线句是第段的最后一句,故相关信息也应在上文寻找。这一段主要讲热爱人生的人很爱惜悠闲的时光, “保持流浪汉特有的那种尊严和傲慢” “他的垂钓时间神圣不可侵犯”是他们的信条,画线

26、句的含意由此可概括出来。 本 题 考 查 理 解 文 中 重 要 句 子 的 含 意 的 能 力 , 主 要 考 查 在 具 体 的 语 境 中 分 析 句 意 及 其 作 用 。 “重 要 句 子 ”多 数 是 表 达 作 者 所 持 的 观 点 或 概 括 文 章 某 一 局 部 内 容 要 点 的 句 子 , 或 者 结 构 比 较 复 杂 且 能 表 达 作 者 写 作 意图 的 句 子 。 “句 子 的 含 意 ”主 要 包 括 表 层 含 意 和 深 层 含 意 , 要 分 析 句 子 使 用 了 何 种 句 式 、 何 种 修 辞 手 法 以及 其 表 达 效 果 。 本 题 中 , 抓 住 “悠 闲 生 活 ”“平 民 化 ”“厌 恶 ”等 的 含 义 是 解 题 的 关 键 。3结合文章,概括一个人怎样才能真正享受悠闲的生活。要酷爱人生;要有一种艺术家的性情,有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要有一种高尚自负的心情,一种超脱俗世的意识;要有一种恬静的心地、乐天旷达的观念和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