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十七 曹刿论战,十七 曹刿论战,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第五单元 知人论世读经典,自主学习 课前积累,文常信息,走近作者,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他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或为讲诵历史及传说的史官。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其前。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追溯背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借
2、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两军交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基础积累,积累篇,gu,b,bin,f,b,sho,zh,sh,m,chn,shn,jin,jin,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可 以 一 战 (2)一 鼓 作 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3)吾 视 其 辙 乱,望 其 旗 靡,故 逐 之,答案(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梳理篇,整体感知,3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国难当头,鲁国人曹刿挺身而出。鲁庄公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
3、了有利的出击时机_之时,有利的追击齐军的时机_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彼竭我盈,辙乱旗靡,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全面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生动地刻画了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形象曹刿。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阶级能力不足的担忧,又显示出他的自信。,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他的“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却写得简略,这充分体现了战国策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解析 D曹刿论战出自左传。,答案 D
4、,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合作交流,5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主人公是曹刿,可为什么还要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答案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热忱。,解析 表现一个人物,可以从正面描写,也可以从侧面映衬。写“其乡人”对曹刿的劝阻就是运用了侧面映衬的手法。,6从全文来看,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当时的社会环境;关注作者的思想倾向;抓
5、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从事件中解读人物形象;从对比中解读人物形象;通过把握细节解读人物形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经典讲练,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6、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析 C “公将鼓之”中的“之”是音节助词,不译。,C,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答案 (1)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我)不敢以少报多,一定如实禀告神。,答案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我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7、B下/视其辙 C可以/一战 D夫/大国,难测也,解析 C “可以”是两个词,应该分开。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可/以/一战。,C,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 考点解读:划分朗读节奏作为阅读古诗文诵读的重要能力之一,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中考文言文阅读中对该考点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和直接断句题为主。,考点聚焦,答题技巧: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时要遵循“五停”与“三不停”的原则。所谓“五停”,是指: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后要停顿。语法停顿。具体如下:主/谓/宾,状/谓,动词/动词,谓/补,谓/宾/补,前置状语等情况。“而”字前后停顿:即“而”字用在句首,在“而”后停顿;用在句中,则在“而”前停顿。文言
8、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读成双音节合成词。省略成分后要停顿。所谓“三不停”,是指三类短语中间不停顿,包括固定名号、介宾短语、名词偏正短语。,10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有三个段落,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详写长勺之战的过程和战后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C从写法上看,本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记叙和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段的作用。 D本文第三段中,通过庄
9、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解析 A 本文详写了战前和战后,略写战中。,答案 A,11根据文章内容,分别说说曹刿和鲁庄公是怎样的人。,解析 解答本题,要结合文中描写曹刿和鲁庄公言行的句子进行分析。,答案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对于鲁庄公,一方面,课文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国君在见识上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在政治上无能;作战时,他急于求成,
10、急于进攻,说明他在军事上无知。另一方面,课文也表现出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在备战时见曹刿,三次回答曹刿的问题,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作战时,鲁庄公让曹刿跟随他一起参与战争,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12本文给了你哪些启发?,答案示例: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对比映衬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曹刿与鲁庄公对比,以鲁庄公的无知、急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曹刿与“其乡人”的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热忱。这样,一
11、个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归纳总结,写作特色,言简意明()文章惜墨如金,做到了词约而意丰,言简而意明。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仅仅七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时间、缘由;“齐师伐我”,表明这是齐国攻打鲁国,褒贬分明。曹刿见鲁庄公,一开头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句“何以战”,开门直入正题,免去了对君臣相见的繁文缛节的叙述。“齐人三鼓”一句,既包括了齐军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击鼓进击而鲁军未出击的情况,也写出了齐军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于求战的心理。两个“可矣”包括了鲁军进军的情况。“齐师败绩”四个字概括了齐军溃败的具体情况。,主旨归纳,本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关于齐鲁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结构图示,曹刿论战,请见肉食者鄙爱国热情,问战三问三答政治远见,参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军事才能,评战,攻击勇气彼竭我盈,追击惧伏辙乱旗靡,谋略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