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变法9_1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6.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949309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戌变法9_1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戌变法9_1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戌变法9_1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戌变法9_1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戌变法9_1酝酿中的变革学案人民版选修1201901283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 课 酝酿中的变革预习导引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2.难点: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知识点一 大势所趋1国际形势(1)经济:19 世纪下半期,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2)政治 英 国 的 议 会 改 革 使 更 多 的 民 众 获 得 了 选 举 权 和 参 政 权 。 英 、 美 等 国 文 官 制 度 的 建 立 , 进 一 步 完 善 了 资 本 主 义 的 运 行 机 制 。 )2国内形势(1)民族危机加深

2、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洋务运动以“自强” “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产业。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倡导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表现: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影响: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阶级基础。知识点二 新思想的演进1近代开眼看世界(1)人物:林则徐、魏源。(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评价;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2洋务运动的兴起2(1)时间:19 世纪六十年代开始。(2)口号:“自强” “求富” 。

3、(3)评价 试 图 通 过 单 纯 引 进 西 方 先 进 的 科 学 技 术 来 挽 救 危 机 。 使 中 国 在 近 代 化 的 道 路 上 迈 出 了 较 大 的 一 步 。 没 有 使 中 国 走 上 独 立 富 强 之 路 。 )3维新思想的发展(1)原因: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项目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和亚当斯密的原富思想主张借孔子的权威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简述变法图存的道理,宣扬“民权论”把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介绍到中国来主要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

4、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借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影响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发”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3)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实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影响: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知识点三 士人干政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32表现(1)1895 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

5、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逐步从理论上的宣传发展为实际的行动。(2)“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多次上书,使光绪帝感到不变法无以救国,并试图通过变法有所作为。(3)康梁创办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带动时务学堂、南学会等的成立,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4)1898 年 4 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的口号,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概念阐释 公车上书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 ,是指 1895 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提出“拒和”“迁都” “练兵” “变法”四项主张。 “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

6、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主题一 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史料探究】史料一 史料二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史料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4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做了重要准备。中国全史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分析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2)根据史料三,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出现的原因。答案 (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

7、级维新思想的兴起与传播。【史论归纳】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条件(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论战。(5)变法主力: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形成一个政治群体。(6)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5主题二 由早期维新思想到康梁维新思想【史料探究】1早期维新思想史料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薛福

8、成筹洋刍议变法思考史料中体现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答案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2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史料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的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 ”思考(1)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2)据材料说明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 (1)特点:“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原因: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根深蒂固。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

9、性,减少改革阻力。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思想,使一部分人开始接受维新思想。【史论归纳】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成因(1)社会环境: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进入近代以来,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 ,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2)资产阶级本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还没有打出

10、自己鲜明的旗帜。6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上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3)康有为本人: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然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 )A19 世纪中期 B19 世纪末期C20 世纪初期 D20 世纪中期答案 B2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答案 C解析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

11、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分别提出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主张。B 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D 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A 在甲午战争之前。3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说:“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答案 D解析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仅仅学习西方器物不能救中国,因此“朝野士大夫不得不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即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由此引发

12、了维新变法运动,故 D 项正确。4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谭嗣同在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7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 “托古改制” ,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谭嗣同两人维新思想的共同点。结合“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可以看出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托古改制” ,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A 错误,C 正确。改革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而不是儒家思想,排除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3、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 D。5 “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一职, “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希望参与政治 模仿西方议会政治 逐渐废除皇权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A BC D答案 A解析 “公车上书”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均为正确选项。项说法不准确,君主立宪制并非废除皇权,而是加以限制。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人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

14、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 年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 。 “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8答案 (1)立宪是循序渐进的;立宪会使国家安定;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2)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

15、意识;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基础巩固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西方大国”可排除 A、B、D 三项。从材料中的“东方小国”可判断出 C 项正确。1894 年,刚刚崛起的“东方小国”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2 “1895 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

16、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答案 C解析 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故 C 项说法错误。A、B、D 三项都符合史实。319 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答案 C解析 19 世纪 70 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已经产生,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但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

17、行动。直到 19 世纪 90 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将维新思想与甲午战争后的救亡图存结合起9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4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C康有为 D孙中山答案 C解析 选项中四个人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的只有康有为,因此 C 项正确。魏源、李鸿章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因此,A、B 两项不符合材料的含义;而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也不符合材料的含义。519 世纪晚期,梁启超曾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后来又到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当时“时务”的主要内容是( )A师

18、夷长技以制夷B学习外国利器,觅制器之理C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D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答案 C解析 根据时间判断,此时的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时务学堂是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学校, 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阵地,所以此时的“时务”应是维新思想,A 项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B 项是洋务运动的思想;D 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519 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 B保国会C强学会 D同盟会答案 B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1898 年,康

19、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能力提升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的根本意图是( )10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答案 A解析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的目的是宣传维新变法,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洋务派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学习西方

20、的政治制度,有力地说明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必要性。719 世纪 90 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答案 D解析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就是把儒家传统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8 “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 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B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

21、变法,减少变法阻力C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D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这在本质上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在时务学堂讲学)所讲的都是民权思想,又经常言及清代掌故、抨击科举失政,大力提倡革命直到年关放假,学生们回家,把课堂讲义出示给亲友们看,整个湖南瞬间哗然。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材料二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11行,自无不变者,但当妙选通才以备顾问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一材料三 戊戌年以前,国家多灾多难

22、,慈禧专政,圣上没有权力,所以人人都不知道圣上的英明;我也是觉得上层的人没什么可指望的,所以政治主张专以救四万万同胞为主,保中国不保大清。于是东奔西走,开强学会、保国会,打算建立议院,掌控民权以救中国但是,后来我见到了皇上,才知道皇上实在是圣明英勇康有为 1901 年给赵曰生的信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整个湖南瞬间哗然”的原因。从材料三中为梁启超的观点找出佐证。(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结合材料二、三,指出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梁思想转变的轨迹,指出康梁思想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答案 (1)原因: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提倡革命,引发震动。佐证:康有为

23、在戊戌年以前曾主张“保中国不保大清” ,而梁启超又是康有为的弟子。(2)主张:以君权治天下,依靠皇帝自上而下变法。理由:中国风气未开;皇上圣明英勇。(3)轨迹:从主张革命到依靠皇帝自上而下变法。原因:光绪皇帝的赏识。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民权思想大力提倡革命”及材料三中的“政治主张专以救四万万同胞为主,保中国不保大清”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三的信息概括回答。第(3)问,综合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回答。【学习思考】1甲午战败、列强的瓜分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教材第 121 页)提示 (1)清政府更加腐败无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民族危机的

24、加深使国人逐渐觉醒,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进入高潮,也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外国资本的入侵客观上也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 19 世纪末期得到了初步发展。2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教材第 122 页)12提示 鸦片战争中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实践;洋务运动后期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早期维新思想;19 世纪末,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3 “公车上书”的意义是什么?(教材第 123 页)提示 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

25、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自我测评】(教材第 125 页)请列举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中国社会新思想的发展状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提示 (1)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派: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自强” “求富” ,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民族危亡。(3)早期维新思想: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不仅学习西方的科技,也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4)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反对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 125 页)试根据以上材料和本课所学内容,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提示 (1)从整个世界发展趋势看,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大势所趋。(2)社会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再不变法图强、除旧布新,中国将走向灭亡;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推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他们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的推行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等维新派已经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出变法维新的呼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