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1 课 改革迫在眉睫指导意见 学习要求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知识点一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2)北魏建立:386 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迁都: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 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2)影响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
2、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2)措施政治: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文化: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3)影响使拓跋部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二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社会矛盾激化(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2)赋税制度:官吏、地主勾结, “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社会矛盾激化。2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
3、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知识点三 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2.孝文帝(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概念阐释】1.鲜卑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为魏晋南北朝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大举汉化,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隋唐时期,鲜卑族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2.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
4、一种形式。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思维点拨】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而是封建制经济形式。2.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结构图示】 孝文帝改革背景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研读史料一 拓跋珪因倾慕汉文化,遂仿长安、洛阳建立宗庙,设有社稷平定权衡,审计度量,不久又仿汉制,完善职官制度。为加强封建化下令强制解散血缘关系的各部落组织,重新按居住地组
5、织编制 ,成为国家的编户。399 年,拓跋珪又始置五经博士,3增加国子太学生员共 3 000 人,并命郡县大索书籍,汇集平城。史料二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1.史料一反映了拓跋珪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实施的汉化的措施。是指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2.史料二体现了北魏赋税剥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是指赋税征收没有止境。1.据史料一,分析拓跋珪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提示 政治方面:完善职官制度,加强地域户籍管理;经济方面:审定度量衡;文化教育:设五经博士,扩大太学生人数。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
6、出现?提示 问题:北魏赋税剥削繁重。必将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史论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必要性: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北魏面临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宗主督护制的实施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2)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2.可能性(1)客观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主观条件:拓跋珪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逐渐向农业经济转变,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学
7、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1.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解析 本题抓住限定词“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 B。答案 B4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族
8、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解析 “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族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答案 C3.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反映了(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C.柔然侵扰北魏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解析 题干材料“征调赋敛,靡有止已”主要反映了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答案 B4.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
9、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 由“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三长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故本题选 C。答案 C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改革了本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解析 本题提供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答案 B5
10、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根据中原和代北的不同特点,拓跋珪规定了相应的租税赋役制度。天兴元年正月,他重申维持旧燕旧土的租赋制度。在平城及其周围设置八部帅,其职责是对分土定居的氏族成员“劝课农桑,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同年,拓跋珪从中原地区迁徙大量被征服的人口到京城, “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 。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代北地区有了发展,国家按比例对定居从事农业劳动的国人和徙民考课,为北魏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归纳道武帝拓跋珪改革的措施。(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拓跋珪改革的意义。解析 第(1)问, “改革措施”依据材料中“拓跋珪规定了相应的租税赋
11、役制度” “劝课农桑,量校收入” “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授田”等信息分析作答。第(2)问, “意义”结合“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代北地区有了发展” “为北魏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的改变、政权的巩固、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进程等方面综合分析作答。答案 (1)改革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给内徙新民耕牛,根据人口授予土地。(2)意义:在代北地区初步建立起封建生产关系;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1.“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
12、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 ”这一王朝是( )A.东汉 B.北魏C.隋朝 D.唐朝解析 从“五胡乱华”可知是五代十国时期,可排除 A、C、D, “拓展农业基础” “后汉”“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也能充分证明这一王朝是指北魏。答案 B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 D.汉族的反抗解析 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他们靠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答案 A3.在对北魏统一
13、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6B.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C.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D.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解析 解答时,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 ,在北魏统一的过程中,统治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通过征服强迫其他民族服从统治。而当时的北魏无论是政治模式、政府政策还是社会经济,都是比较落后的,各民族间也是矛盾重重。所以A、B、C 都是错误的,故选 D。答案 D4.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
14、,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这说明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是( )A.民族团结政策 B.民族平等政策C.民族歧视政策 D.民族自决政策解析 北魏太武帝用少数民族进行作战,并“减贼” ,这反映出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其做法必将引发深刻的民族矛盾。答案 C5.北魏太武帝曾下诏说:“蠲除烦苛,更定科制,务从轻约,除故革新,以正一统。 ”这表明北魏统治者( )A.全面学习和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髓B.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向定居农业的转变C.注重减轻农民负担以巩固统一局面D.对鲜卑族落后的习俗进行了全面改革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废除苛捐杂税,与民休息,以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因此,C
15、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C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A.建立郡县制 B.采用宗法制C.宗主督护制 D.实行分封制解析 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族的威权”现象,故C 正确;A、B、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答案 C77.史书记载,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在其成长过程中曾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
16、冯太后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B.改变落后的统治的方式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摆脱社会危机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作为统治者的政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答案 C8.据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统计,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至太和四年,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叛乱事件就有二十几起,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这说明( )北魏统一北方违背了历史潮流 北魏统治者固守旧思想 社会矛盾尖锐 改弦更张,进行改革,势在必行A. B.C. 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这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这就要求当局者进行必要的改革。故
17、说法正确;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迎合历史发展潮流,说法错误;不能由材料得出。答案 D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445 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
18、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但是,此后各地起义仍时有发生。(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含着哪几种社会矛盾?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2)材料一、二表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认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从材料一、二,尤其是人民起义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来分析改革的原因,由此可以判断出其改革8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答案 (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2)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危机严重。根本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北魏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