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0222575.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956095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022257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022257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022257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022257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022257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7 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 “开垦、开垦、再开垦”B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 “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农业,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所以选 A 项;B 项出现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 项出现在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D 项出现在斯大林时期。答案:A2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 )A改革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主B改革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C增强了

2、苏联的军事力量,使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占得优势D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解析: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否定,从而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答案:D31964 年 10 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 。这一措施(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解析: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时期,所以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与美国争夺霸权。答案:C4 论苏联的改革中写道,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

3、,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 。文章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2解析:材料中并未体现改革的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体现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体现出政府制定政策的绝对性,并非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故 D 项错误。答案:B5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 世纪 80

4、 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 ”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A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B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C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D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确时间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然后由“调子多高” “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 “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等信

5、息可知,本题选 C。答案:C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见下列图片。图 1 赫鲁晓 图 2 勃列日涅夫 图 3 戈尔巴乔夫材料二 见下列图片。(1)图 1、图 2 所示人物的改革有何共同点?图 3 所示人物的改革与前面的人物相比,有何不同点?结果怎样?(2)20 世纪初到 90 年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升起又降落。这一升一降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问比较题,要在三位人物改革内容基础上比较。第(2)问回答十月革命的3影响和苏联解体的原因。答案:(1)共同点: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体制;结果都失败了。不同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结果:陷入困

6、境,不得不把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升:十月革命的成功,并且粉碎了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使红旗升起。降:1991 年底苏联解体,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下来。这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未得到纠正的后果;也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以及长期以来西方反共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实施的结果。基础巩固1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苏联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是( )A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制约经济发展B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后果严重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不堪重负D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分裂活动解析: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最大的社会问题

7、。答案:A2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 ”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C重工业发展过快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可知促使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D3下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4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B调整

8、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解析: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赫鲁晓夫推行的“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政策,以提高粮食产量。答案:C能力提升4勃列日涅夫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B改变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改善人民的生活解析: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正是美苏争霸时期,所以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以与美国争夺霸权。答案:C5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

9、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B缺乏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体制,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故选 C 项。答案:C6 “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

10、行改革。 ”对5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彻底改变斯大林体制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开创了改革的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故 A、B、D 三项说法错误,C 项说法正确。答案:C71990 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 70 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

11、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解析:根据材料中“1990 年”可判断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触及斯大林模式,故 A 项错误;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不符,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苏联出现的问题,不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问题,故 D 项错误。本题选 C 项。答案:C8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

12、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 ”这说明(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C后者的改革是对前者改革的深化D后者是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模仿解析:材料体现出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是要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 A 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不是二者的共同点,B 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不是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深化,也不是对其的模仿,故 C、D 两项错误。6答案:A9以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

13、1985 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 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联是因为不能及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而付出沉重代价,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相关信息,故 B 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粮食危机对苏联经济的影响,故 D 项错误。答案:A10 “20 世纪 50 年代,苏

14、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1/10 到 1/5,因而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1980 年,苏联自身只有 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由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缺乏活力,很多技术不能得到应用,故 B 项正确。答案:B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 1957 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许多地方因

15、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 年苏联粮食产量比 1962 年减少 3 270 万吨,1964 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材料二时间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19661970 年 8.4% 19711975 年 7.1% 0.8%19761980 年 4.5% 1.9%19811982 年 2.8% 1%材料三 1985 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7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着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 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 2.

16、8%,低于 19801985 年的 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的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1)依据材料一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缺点。改革的结果如何?(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经济状况?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如何?其与赫鲁晓夫改革共同的不足有哪些?解析:(1)材料一看出所定目标高,脱离实际,回答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即可。(2)从表格判断工业增长率下降,应属于勃列日涅夫在位时期,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原因。(3)由材料数据可得出结果,回顾课本知识归纳不足。答案:(1)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改革目标不切实际,如其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强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果: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而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 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以失败告终。(2)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趋势:工业增长率不断下降,工业发展趋于停滞。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使苏联的经济负担不断加重。(3)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不但没能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的目标,还使经济增长率进一步降低。共同不足:都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模式”的僵化而导致的弊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