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33633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斯大林的鼎力支持 C玉米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 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上台才进行改革,所以 B不对。他上台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生产落后,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不顾自然条件,盲目种植玉米,结果失败,玉米也没有如他所愿为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 C错误。 50

2、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格局才逐渐形成, D不对。答案:为 A。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史实,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 的因素是( ) A农业体制不合理 B农业税太高 C耕作太粗放 D农民素质低 答案: A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方面的试题,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及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我们从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角度探讨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的原因,是因为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农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答案:为 A。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是一道分析类比较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特别要掌握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 苏联一系列改革没有最终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冲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B领导人个人对改革的进行影响明显 C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不够 D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分离活动加剧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四个选项都是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体制方面的问题,苏联从建国起就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苏联历次改革

4、中都没有被彻底打破,落后的体制严重阻碍了民主政 治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为 A。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对苏联改革要全面准确掌握,尤其是要从体制问题上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不包括( ) A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B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C社会动荡,危机重重 D苏联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史实,可联系教材解答,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使苏联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聚,社会陷入动荡,而经济增长也随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停滞不断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触及政治领域,民主政治建设没有大的

5、成效,答案:为 D。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史实,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取得成功的共同因素是( ) A个人作风粗暴 B改革方针过于保守 C缺乏一贯的方针和思路 D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旧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要求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联系所学可知,个人作风粗暴是赫鲁晓夫的特点,赫鲁晓夫改革先在农业方面,失败后又转向工业方面,缺乏一贯的方针和思路,而勃列日涅夫改革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成效不大,两人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没有从生产关系这个深层次进行,改革都是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的,没有改

6、变计划经济体制,这是失败的共同因素,答案:为 D。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要求全面评价和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考查学生的比较和评价能力,是一道能力型试题。 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意,主要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相关史实,可联系教材解答,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

7、进经营管理等都是其内容,所以 都对,而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做法, 不对,答案:为 C。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 ) A改变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系 B改变赫鲁晓夫改革带 来的经济发展困境 C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D全方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是在美苏争霸这个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是其特点,所以他改革的重点是工业,但这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

8、状况进一步发展,实际上,这次政策的调整深化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所以 A、 D都不对。根据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大环境,排除 B,答案:为 C。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答此题时,需要学生站在国际和全局的高度分析问题,正确判断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发点。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改革以失败告终,毫无建树 B改革试图突破旧的模式,做了许多探索 C开垦荒地和玉米运动成效明显 D改革在农业方面成效明显,工业方面无所作为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各个选项, A项说法太绝对,其改革对斯大林模式造成了一定冲击,不能说毫无建树。联系教材,赫鲁晓夫

9、改革的重点是农业方面,但他不顾自然条件,盲目要求在北方种植玉米,结果导致颗粒无收,农业 方面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C错误。工业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不能说无所作为, D排除。 B项评价是较客观公正的,其改革最终虽然失败,但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答案:为 B。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同时要联系所学史实,综合性较强。 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是( ) A改变了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 B重点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C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可以说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不能说冲破了其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

10、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所以 A、 C都排除。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就是国家下达指令计划,排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所以 D 错误,联系教材,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方面,答案:为 B。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即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也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能准确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如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旧的经济体制的制约 B个人作风急躁 C在具 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 D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答案: A 试题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他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也有他不顾实际,盲目冒进的个人作风,无论他怎样改

11、革,总的来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从生产关系的深度去改革,这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为 A。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要求选出主要原因, 综合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并 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最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他集中精力进行的农业改革失败了? (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领域,他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留给我们怎样

12、的历史启迪? ( 3)戈尔巴乔夫改革留给我们最大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 4)联系苏联改革谈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经验。 答案:( 1)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 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不能成功的原因:从根本上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违背客观规律。 ( 2)出发点: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取得优势地位。 “冷战 ”思维不利于正确看待问题,不能走向富强。 ( 3)历史教训:改革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放弃共产党的领导。 ( 4)改革的

13、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渐进的过程;改革开放是一个凝聚民族智慧的过程,既有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又有人民的开拓创新。改革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试题分析:问题一:考查史实和对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关于内容可联系教材解答,如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经营自主权,鼓励开垦荒地等,改革失败的深层次原因还是没有改变落后体制,这是制约其改革的根本原因。问题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是在美苏争霸这个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是其特点,所以他改革的出发点是争霸。从其结果看,争霸严重影响国家经济

14、的正常发展。问题三:联系教材,其改革导致了苏联最终解体,其最大的失误是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最终导致国 家混乱和巨变。问题四:此题需要联系中国三十年改革经验,和苏联相比,中国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并且始终不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保持政治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等,这都是我们改革的成功经验。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以苏联改革为中心,综合考查了苏联的内容和经验教训,最后和中国相比,阐述中国成功的经验,以加深学生对改革的全面深入认识,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分析,比较各方面能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成功,又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深思的教训。 材料一 斯大林说: “不是发展任何一

15、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 材料二 在 “斯大林模式 ”下,苏联经济就像是一个 “跛脚巨人 ”。 材料三 苏联人民排队购买食品 材料四 2005年 10月,在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制定和实施 “十一五 ”规划,要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和重点。 ( 2)根据材料二,这是指 “斯大林模式 ”下苏联经济存在什么弊端? ( 3)根据材料三,说说这种弊端造成什么影响? (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本目的的认识。 答案:( 1)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了社

16、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完成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工业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 2)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严重失衡。 ( 3)日常日用品的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 4)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试题分析:问题一:分析材料一,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问题二:基于斯大林的认识,所以苏联工业化是围绕发展重工业进行的,以至于出现了材料 2所阐述的情况,即重工业畸形发展,而农业和轻工业几乎无从发展,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即材料 2的说法。问题三:材料 3用一句话概括了苏联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带来的严重影

17、响,即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日用品短缺。问题四:综合材料,概述了苏联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严重问题,给我们的启示,经济建设要以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以苏联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严重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综合分析其问题和影响,从而对中国改革得出正确认识。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 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 1: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 20 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 2:历史学家尤 叶梅

18、利亚诺夫撰文写道: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 (戈尔巴乔夫等 )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 大国! ” 材料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 (2)根据材料 2和

19、材料 3简述 “戈尔巴乔夫等 ”是如何 “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的? 答案: (1) 积极作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不足之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 (2)戈尔巴乔夫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试题分析:问题一:材料 1实际上给出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用史实支持说明这一结论,可联系教材,其改革即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又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他具有两面性。问题二:分析题意,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戈尔巴乔夫改

20、革的内容尤其是改革的结果,分析材料 2和材料 3,给出我们这样的信息,在戈尔巴乔夫的 “摆弄 ”下,苏联被送上了绝路,联系史实,戈尔巴乔夫的 “摆弄 ”,指的是他进行的改革,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明显成效,转而改革政治,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取代 “科学社会主义 ”,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局势失控而解体。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以斯大林、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等历史人物为中心,分别阐述他们在苏联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要求学生全面准确评价其历史功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 1940 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 材料 2: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

21、经济改革。 1954年 3月,苏共中央作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 垦荒地。 1956年,全国共开垦荒地 3600万公顷,当年新开垦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于是许多地区盲目扩种玉米, 1962 年玉米种植面积比 1953 年增加了 10 倍以上。但苏联许多地区不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 “玉米运动 ”很快以失败告终, 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由于大量开荒,几百公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为风沙侵蚀所毁。 请回答: (1)材料 1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材料 2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导致了什么结果?根据材料

22、 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答案: (1)特点:工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资料生产 (重工业 )发展迅速;工业消费资料生产 (轻工业 )和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 )的影响;二战的影响; “冷战 ”与争霸的需要。 (2)重点:农业方面。结果:短期内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原因: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试题分析:问题一:分析材料 1图表,工业消费资料生产指的是轻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资料生产指的是重工业,从图 中可得出这样的信息:轻工业尤其是农业发展极为缓慢,重工业发展迅速,出现农轻重比例失调和苏联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有直接关系。问题二:材料 2给出了大量关于开垦荒地和粮食生产方面的信息,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材料阐述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盲目种植玉米,是这种不顾客观实际的做法导致 “玉米运动 ”的失败。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以斯大林时期经济发展概况和赫鲁晓夫改革为中心,要求学生回答苏联在赫鲁晓夫改革前后的变化,基于此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评价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