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宁县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960296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宁县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高三语文第卷 阅读题一、理代文阅该(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久经磨难,如今 100 多年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其中重要的文化精神是儒释道合一,这三家共同特点是顺应自然。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形威,天地人三才中,人类因为有分辨能力具有特殊性,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人有能力也应该全面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

2、在万物中的地位规范自己。中华文化根本特点是自觉和自律。自觉就是认识到人类跟万物不同,成己成物;自律就是要求人类管理好自己,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我们把这种自觉和自律总结为人本精神。这种人本精神早在西周就已经确立,而西方到了近代破除中世纪神本主义,有了理性智慧的发生和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西方政治家、哲学家都在反思西方文化的片面性,提出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找。上世纪末,肯威尔伯对西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做了全面反思,认为西方二元思维造成人类的灾难痛苦。 “愈来愈多的科学家开始同意物理学家卡普拉的看法:现代物理的两个基本论点,反映出东方人的世界观 。

3、 ”这两个基本论点就是钱学森先生经常提到的系统论和整体论。当代著名化学家,1977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在其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中译本序言中写道:“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源泉。 ”进入现代社会,西方重举新新人本主义大旗,为的是将人从财富牢笼中解脱出来,成为遵循人道、关爱人类、懂得自觉自律的人。伴随科技高速发展,人们更容易被“物”蒙蔽,现代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如生态破坏、沉湎于虚拟世界等等,都在剥夺人们对幸福的感觉。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人既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2即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

4、自大,去做天地万物主宰,而是要虚心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的结合,确证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 。现在我们进入 21 世纪已近 20 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还在继续调整,但我们已经看到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文化。比如当前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方法,在标准化、流水化之外,因人因地不同对待。所以,我们要深入发掘,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并从基础教育做起,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选自楼宇烈重新认识东方智慧 ,2018 年

5、 2 月 2 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用 100 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伟大复兴的目标。B.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人类因有分辨能力面在天地人三才中具有特殊性。 。C. 两次世界大战促使西方各界反思西方文化片面性,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新的人文精神D. 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要保持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又主张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主宰自然。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发展历程,提出“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

6、文化的精髓与价值”的观点。B. 文章列举了不少实例说明西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借鉴,强调深人发掘、宣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C. 文章运用较多篇幅阐述西方社会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以此凸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照应开头“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D. 文章第二段运用文化比较的视角,通过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说明释道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精神。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肯威尔伯认为,西方二元思维是人类灾难痛苦的根源,要学习东方人的系统论和整体论世界观。3B. 自觉和自律是一种人本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点,它要求人类能够认识自己并管理好自己。C. 当前

7、,不少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的现象反映了科技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容易被“物”蒙蔽。D. 西医在治疗病患中借鉴中医因人因地不同对待的方法,说明了世界文化正主动转向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 B 2. D 3. A【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 “实现了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正确,原文为“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C 项, “两次世界大战促使西方各界反思西方文化片面性”中“促使”于

8、文无据;“一致认为”不合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西方政治家、哲学家都在反思西方文化的片面性,提出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找” 。D 项,“主张人要主宰自然”不正确,原文为“不能去做天地万物主宰” 。故选 B。【2 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说明释道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精神”说法错误,文章第二

9、段的对比是为了说明中国的人本精神确立早于西方。故选 D。【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 “肯威尔伯4认为要学习东方人的系统论和整体论世界观”说法于文

10、无据。故选 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

11、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

12、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3、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匠人叶剑秀毕一刀是远近闻名的乡下剃头匠。近年来他不再开铺子,专给死人剃头刮脸。 毕一刀的手艺是从他爹毕石头手里传承下来的。当年毕石头在自家大门口朝街盖两间门面,开个剃头 铺子,支应着本村或十里八村的乡人。毕石头给人刮脸剃须时,舀两瓢剃5头炉子里的热水,把人的头摁在脸盆架前,用一只手噗唧噗唧洗出浸润的响声,然后拉起盆架上晃悠的篦刀布,哧啦哧啦滑动几下锋利的剃刀,转身走向仰躺的客人面前。剃刀在高低不平的脸上熟练游动,开始是有声有响,接着是有滋有味,反复几遍后,客人闭目微醉,恍入梦乡,带哨的鼾声不经意就从喉管里溜达出来。直到毕石头合上剃刀,双

14、手拍出脆响的巴掌,客人才会从温柔的梦乡里懒懒地醒来。 与爹相比,毕一刀不但能把客人侍奉睡着,还能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嘴流涎水。毕一刀的雅号就是这么落下的,以至于村人忘了他的原名。 毕一刀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从小都跟爹学手艺。改革开放初期,弟弟妹妹全都飞出乡村,到不同的城市开店经营,或是理发店,或是美容院,个个混得有车有房,日子流光溢彩。 毕一刀当初不愿出去的理由很简单,乡下那么多人的头谁来剃呢。毕一刀守着老爹留下的两间门面,继续他的剃头营生。 几年前,毕一刀索性关了铺子,年岁大了,准备安享晚年。 谁料毕一刀终归是难以停下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人都爱面子,死人也是。乡下人去世,无论身份高低,装

15、殓前总要做最后一次剃头刮脸,干净整洁地走了,儿女们也算尽了孝心。谁家不死人,哪村无亡魂? 周围几个村,这家请了那家请,毕一刀难得消闲。当然,侍奉死人的酬金是不能少的,毕一刀说多少是多少,从没见哪家还过价。 毕一刀从丧祖哀号的人群中离去时,时常有一种美名的自豪和成就感。 毕一刀一直以为,他从事的是下九流行业,身份低下。谁知老了老了,成了千家万户离不开的手艺人。毕一刀开始盘算心事,能想起的家庭他琢磨个遍。村里有多少老人,七十岁以上的几个,大病重病几个。他精心算过之后,数目不小。 毕一刀忘算了一个人,是村里的张骡子。张骡子当了多年村主任,名声不好。那年冬夜,张骡子去欺负王寡妇,翻院墙的时候,被起来解

16、手的毕一刀无意撞见,后来被村民堵在王寡妇家里。张骡子认定是毕一刀坏的事,仰仗权势,没少欺侮他。前几年张骡子去了省城,他儿子在那里做个不大不小的官。村里传言,张骡子患了绝症,在奈何桥边上喘气,早晚要回到老家的祖坟里。 毕一刀很纠结。张骡子被拉回来,他儿子来请,去还是不去?去了咽不下心里那口气,不去显得没度量。 传言成真,张骡子被拉回村子。张骡子的儿子来了,见面扑通跪在地上,就把毕一刀的心跪软了。 6毕一刀在去的路上,心里盘算着怎样报复张骡子。以前无论怎么威风,现在落到我的刀下,就要听从我摆弄。不给他胡子刮净,让他不那么周正地去阴间。似乎这样便宜他了,为王寡妇的事,张骡子快把自己的耳朵揪掉,还狠狠

17、地扇过他几个耳光。我要割掉他的耳朵。不行,太扎人眼,只割开一点吧,毕一刀暗自摇摇头,这样不合情理和规矩。在他脸上划开一条长口子,让他面目开花,在奈何桥这边游荡,算是最好的惩戒吧。毕一刀揭开张骡子脸上的遮魂布,看到一张僵硬阴晦的脸,气压丹田,怒催胆生,他蘸一把热水,拍几下死灰冰凉的脸,只见他手起刀落,一刀一刀地刮下去。 刮了一半,他心里叹息一声,何必跟死人计较呢,手艺人有手艺人的本分,活儿还是给他做好吧。 完毕,毕一刀样子很失落,似乎心有不甘,看到身旁案板上的冬瓜,他把手中的剃刀用力锛在冬瓜上,拍拍双手说,别人一百五,他二百。他脸上两个大痦子,不好刮哩。 毕一刀从张骡子家出来,脸上挂着极大的满足

18、和自豪。(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用“舀” “摁” “洗”等动词和“噗唧噗唧”等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毕石头给人剃头刮脸的过 程,同时引出下文对毕一刀的叙述。B. 小说意蕴丰富,既有对传统手工艺凋敝的隐忧,对匠人精神的颂扬,也含有对农村存在的某些落后习俗,如爱面子等现象的委婉批评。C. 文中插入对毕一刀弟弟、妹妹相关情况的介绍,不仅有交代相关社会背景的作用,而且与主人公不愿离开乡村形成对比,有利于突出毕一刀的形象。D. 小说善于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在去张骡子家的路上,文章从第一人称角度,逼真细腻地展现了毕一刀欲报复张骡子时矛盾而复杂的心理

19、。5. 毕一刀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分析其形象特点。6. 请结合文章分别谈谈你对文中两处画线句中毕一刀的“自豪和成就感”以及“满足和自豪”原因的理解。【答案】4. B 5. 精通剃头,技艺高超。他不但继承了父亲的剃头技艺,还能在剃头时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人送雅号毕一刀。坚守父业,甘于平凡。他的弟弟、妹妹,到城市发展,有车有房,而他守着父亲留下的两间门面,以给村里人剃头为生。心思细腻,淳朴善良。把村里的老人数量,得大病重病的多少,都在心里盘算清楚;为了给乡下人剃头,他当初没有去城里;张骡子的儿子扑通一跪他的心就软了。是非分明,固守本分。面对“仇人”张骡子,最终他没计较,坚守了手艺人的

20、本分,给死者尊严,把活儿做7好。 6. 第一处:毕一刀给人剃了一辈子的头,自以为身份低下,没想到年龄大了,手艺重放光彩,而且成了谁家都离不开的重要人物,受到别人的尊敬,因而自豪,有成就感。第二处:他为自己以独特方式向张骡子“报复”而感到满足;同时又为自己的大度,战胜狭隘的心理,守住了手艺人的本分,给了逝者应有的尊严而自豪。【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21、“一项” ,立足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 项, “含有对农村存在的某些落后习俗,如爱面子等现象的委婉批评”说法错误,根据文章内容,看不出作者“对农村存在的某些落后习俗,如爱面子等现象的委婉批评” 。故选 B。【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特点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毕一刀不但继承了父亲的剃头技艺,还能在剃头时把客人摆弄得憨态盈笑

22、,人送雅号毕一刀,说明其精通剃头,技艺高超。弟弟、妹妹,到城市发展,有车有房,而他守着父亲留下的两间门面,以给村里人剃头为生,说明毕一刀坚守父业,甘于平凡。毕一刀把村里的老人数量,得大病重病的多少,都在心里盘算清楚;为了给乡下人剃头,毕一刀当初没有去城里;张骡子的儿子扑通一跪毕一刀的心就软了,说明毕一刀心思细腻,淳朴善良。面对“仇人”张骡子,最终,毕一刀没计较,坚守了手艺人的本分,给死者尊严,把活儿做好,说明他是非分明,固守本分。【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圈画出

23、涉题信息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回答问题。本题,题干是“请结合文章分别谈谈你对文中两处画线句中毕一刀的自豪和成就感以及满足和自豪原8因的理解” ,答题时,仔细阅读文章两处划线句子前后内容,根据前后内容分析概括两处画线句中毕一刀的“自豪和成就感”以及“满足和自豪”原因的理解。第一处,根据划线句子后“毕一刀一直以为,他从事的是下九流行业,身份低下。谁知老了老了,成了千家万户离不开的手艺人” ,可知,此时毕一刀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是因为毕一刀给人剃了一辈子的头,自以为身份低下,没想到年龄大了,手艺重放光彩,而且成了谁家都离不开的重要人物。第二处,根据前文“刮了一半,他心里叹息一声

24、,何必跟死人计较呢,手艺人有手艺人的本分,活儿还是给他做好吧” “完毕,毕一刀样子很失落,似乎心有不甘” “拍拍双手说,别人一百五,他二百。他脸上两个大痦子,不好刮哩” ,可知,此时毕一刀产生“满足和自豪”的原因是为自己以独特方式向张骡子“报复” (多要五十块钱)而感到满足;同时又为自己的大度,战胜狭隘的心理,守住了手艺人的本分,给了逝者应有的尊严而自豪。【点睛】解答人物形象赏析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 。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

25、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 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 旨在记录全

26、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其主题为“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 ,聚焦于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其研究目标为:阐明精准扶贫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丰富过程,揭示取得的成效、经验,分析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促进精准扶贫实践的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一方面,要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通过产业扶贫和就近就业相结合,来拓宽贫困人口灵活9就业和增收的途径。西部地区还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劳务对接工作,依托当地产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贫困人口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贫困省

27、份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强化与东部帮扶省市的劳务对接关系,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 材料二中国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 1300 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德国时代周报前任总编辑、国际问题专家提奥索默说:“上世纪 70 年代中国那些极度贫困地区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在短短 30 多年间,中国已转变为一个发展动力十足的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 ”7 亿多人脱离贫困,是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外界评价中国政府成就时,这一点

28、绝不容忽视” 。澳大利亚商务论坛主席埃文斯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在减贫脱贫方面, “中国是个英雄” 。 “贫困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古今中外的众多事实证明,市场无法解决不平等问题,所以政府干预是必须的。 ”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减贫脱贫成就举世瞩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脱真贫、真脱贫,这个提法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是彻底摆脱贫困,不会返贫;二是不仅仅指收入上升,而且要保证群众生活质量,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都得到根本性改善,从而真正过上美好生活。他说:“这一要求是对扶贫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全球减贫、实现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

29、议程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材料三我国 2013 年 11 月提出的精准扶贫,关键词聚焦在“精准”二字。当前如何做到精准,运用好大数据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可以用得上的大数据类别包括气候数据、地理数据、人口数据、价格数据、文本数据、图像数据、音频数据、交通数据、互联网搜索数据、生命科学数据等。 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够为精准扶贫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通过科学分析气候和地理数据,我们能精准判断在特定地区、特定地貌、特定环境下的农村适合种植什么作物。采集当地和全国性报章杂志等文本数据和广播电视农技节目的音视频数据,能归纳出近几年公众媒体对于某些

30、经济作物的推广报道偏好,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农作物。通10过互联网关键词搜索数据进行舆情分析,能精准判断未来市场对于某些农产品的需求走势、市场分布、价格区间、品类标准、包装喜好等市场因素,从而按照市场需求精准生产。将大数据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相结合,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材料四科学评估助力精准扶贫。减贫脱贫成效如何,既要用数字说话、善于运用第三方评价,更要看到老百姓的实际脱贫成效。有的评估指标过分依赖数字,反而有失准确性。比如,评估一户人家是否脱贫,有评估机构全用数据去评估:每人四季衣服应有多少件?鞋子多少双?粮食多少斤?床有几张?

31、引起一些村民的反感。用好第三方评估这一新生事物,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中央相关部门不久前表示,要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推进信息共享,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和检查评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在“互联网+”时代,应积极搭建贫困农民办事不出门、卖货在网上的“互联网+脱贫” 新模式。贫困地区的政府应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农产品销路。用扶贫数据平台实现扶贫的精准,让扶贫对象与帮扶部门的信息实现精准到人,让扶贫进入、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7. 下列对材料有关

32、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要实现中国贫困人口的“脱真贫、真脱贫” ,首先要搞好精准扶贫脱贫的顶层设计,然后要关注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从而取得真实效。B. 大数据的合理运用,能为精准扶贫带来好收获。它能精准判断未来市场对于某些农产品的需求走势等市场因素,从而使农作物按照市场需求精准生产。C. 在“互联网+”时代,精准扶贫要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D. 中国精准扶贫在短短 30 多年间,就使国家那些极度贫困的地区不复存在,使中国已转变为一个发展动力十足的国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

33、的一项是A. 西部地区只要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或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就能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B. 中国减贫脱贫的速度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精准扶贫”的政策和策略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1C. 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证明,合理运用大数据,不仅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还能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D. 中国减贫脱贫的巨大成就主要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贫困户接受政府的扶助后就能减贫脱贫,不会返贫,真正过上美好生活。9. 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当前及今后精准扶贫的对策或措施。【答案】

34、7. D 8. B 9. 对策或措施: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合理运用大数据平台,指导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种植。善于运用第三方科学评价,让扶贫进入、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 项, “中国精准扶贫在短短 30 多年间”中“30

35、多年间”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精准扶贫是在 2013 年提出的,所以“30 多年间”不对。故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 项, “只要就能”说法绝对化;C 项,少了一个前提条件“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相结合” ,相关信息材料三最后一段,原文为“将大数据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相结合,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

36、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D 项, “贫困户接受政府的扶助后就能减贫脱贫,不会返贫,真正过上美好生活”说法太绝对,且将“政府的扶助”作用扩大化。故选 B。【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上述材料,概12括说明中国当前及今后精准扶贫的对策或措施。通=通读文本,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仔细阅读这几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今后要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

37、增收” “我国 2013 年 11 月提出的精准扶贫,关键词聚焦在“精准”二字。当前如何做到精准,运用好大数据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 “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够为精准扶贫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通过科学分析气候和地理数据,我们能精准判断在特定地区、特定地貌、特定环境下的农村适合种植什么作物” “将大数据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相结合,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既要用数字说话、善于运用第三方评价,更要看到老百姓的实际脱贫成效” “用好第三方评估这一新生事物,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要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平

38、台,推进信息共享,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和检查评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在互联网+时代,应积极搭建贫困农民办事不出门、卖货在网上的互联网+脱贫新模式” “贫困地区的政府应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农产品销路。用扶贫数据平台实现扶贫的精准,让扶贫对象与帮扶部门的信息实现精准到人,让扶贫进入、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等信息,根据这些分析概括说明中国当前及今后精准扶贫的对策或措施。【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

39、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注意从筛选出来的信息中分条进行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 ,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

40、。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13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

41、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 【注】 、扁,难责效矣。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

42、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B.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C.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D.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B. 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

43、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C. 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之意。D. 丁忧,按懦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君王选用谏官并非难事,难的是听谏和用谏;君王的过失应在出14现之前就要得到补救,这样,天下才能安定太平。B. 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和高若讷的恩怨,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和王素的升官,他均作诗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褒贬态度。C. 蔡襄体恤民情。他在福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赋税;在泉州立石为桥,植

44、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D. 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忠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2)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答案】10. B 11. B 12. A 13. 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这首诗返回,在幽州旅馆张贴。 陛下罢免夏竦而任用韩琦、范仲淹,士大夫在朝廷祝贺,百姓也在道路上唱歌庆贺,乃至用饮酒叫喊的方式来表达欢欣。【解析】【10 题详解】此题考

45、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襄” “言路” “正人” “疏” “朝廷” “谏臣” “三人” “日” “朝野” “谏(谏官) ”“谏(谏言) ”,虚词“而” “也” “乃” “为” ,标志性词“曰” , “任谏非难”和“听谏非难”结构相同“听谏为难”和“用谏为难”结构相同,句中“开”是“言路”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 “谏臣”是“增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再结合

46、本句意思:蔡襄为进谏之路开放而欢喜,同时也担心正人君子难以长久立于朝廷,于是上书说:朝廷增加任用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一天之间一同任命,朝廷内外互相庆贺。然而担任谏官不难,听取进谏却是难事;听取进谏不难,采纳谏言、按谏言办事却是难事。句子可以断开为: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故选 B。【11 题详解】15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

47、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 “丁口,即男子人口”说法错误,丁口,即男女人口。故选 B。【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 “他认为君王选用谏官并非难事,难的是听谏和用谏;君王的过失应在出现之前就要得到补救,这样,天下才能安定太平”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信息可知, “海内有不泰乎”的原因并非“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 ,而

48、是“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 。故选 A。【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鬻” ,卖;“市” ,买;“之” ,代词,代指这首诗;“适” ,刚好;“以” ,连词,相当于“而” ,表顺承;“张” ,张贴;“张于幽州馆” ,状语后置,在幽州旅馆张贴。 (2)中“罢” ,罢免;“用” ,任用;“贺于朝” “歌于路” ,状语后置,在朝廷祝

49、贺,在道路上唱歌(庆贺) ;“至” ,乃至;“叫号” ,指叫喊;“以为” ,用表达;“欢” ,欢欣;“至饮酒叫号以为欢” ,乃至用饮酒叫喊的方式来表达欢欣。【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科举考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因16言事被贬离开京城,余靖争论要救助他,尹洙请求与范仲淹一起贬谪,欧阳修上书责斥司谏高若讷,因此三个人都受牵连被斥责。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 ,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归,在幽州旅馆张贴。庆历三年(1043),仁宗更换宰相,亲自提拔余靖、欧阳修及王素任谏官,蔡襄又写诗祝贺,三个人一同推荐蔡襄,仁宗即任命蔡襄掌管谏院事务。蔡襄为进谏之路开放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