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清单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包括谋篇布局以及安排文章内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外现。作者对事物内部关系的认识、作者思路的发展,都要通过文章结构和层次传达出来。总体模式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结构分类总分结构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再分说(列出几个分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说(总结)。层进结构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并列结构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面的论证并列。对照结构一正一反,正反对比。驳立结构先驳论(
2、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文章思路文章思路,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段内层次的分析途径分辨类型段落类型从表达上来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四类。一般论述类的重点是议论段和叙述段。强调分辨段落的类型,是因为段落的类型不同,写作思路也不同。一般来讲,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往往没有中心句,主体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归纳意群层次
3、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寻找标志一般来说,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或标点。标志性词语如表顺序先后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连词,或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标点符号如表并列的分号,表提示或归纳的冒号,等等。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安排结构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可以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与情感。清单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概念的含意“文中”一词,指在理解词语的含义和重要概念含意时,要有宏观意
4、识,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词语、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重要词语、概念”,是就词语、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往往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重要环节。 “重要词语、概念”在文中有的相对集中,也有的散见于全文各处,需要整合归纳。 “理解”是指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筛选出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类 型内 涵语境义某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有别于词语本义的特殊意义 语境义。指代义词语本身具有指代作用,在具体的语境中需要考生指出其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代词的灵活性极强
5、,指代的范围极广。它既可以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也可以替代动植物等万事万物,还可以替代一些复杂的概念。修辞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运用比喻、比拟、双关、反语等。术语义在文章中出现的具有重要地位的新词语、新概念,以及一些在新语境中需要解释的名词术语等。注意要点答题时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来分析,有强烈的语境意识,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揭示的文章主旨。答题时,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多在其前文中找寻筛选。在检验对其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的判断正确与否的时候,只要将所找出的具体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顺畅合理即可。对运用了比喻的词语的理解,需找出本体;对运用了比拟的词语的理解,需找出所拟的对象,还
6、原其本体;对运用了双关的词语的理解,需找出词语涉及的对象,阐释双关义即可;对运用了反语的词语的理解,只要将其褒贬互换即可。因为“新”,所以陌生,这就需要考生能根据文本加以理解并说明。清单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多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指能够表达作者所持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以及结构上比较复杂的句子。它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重要句子的含意类 型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多为体现作品主要观点、作者情感倾向的关键句。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多为表意含蓄、对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有重要作用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多为显示文章脉络层次、对理解文意有重要影响的句子。具体内容
7、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义(临时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多运用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单句,多为修饰语较多的句子,如含有指示代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程度副词等修饰限制性词语,常起到显示信息功能的作用。复句,意义上紧密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其相互关系有:条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复指、总分(分总)、说明(含阐述、解说、指代)等。注意要点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解释所在句子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把握其“言外之意”。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
8、要先还原修辞句的本来意义,再分析其深层意义,最后分析其艺术效果。通过压缩句子主干,删繁就简,迅速把握长句表达的主要意思,筛选出句子所表达的重要信息。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联系上文各层次中心词句进行分析。清单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所谓“归纳概括”,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发,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等。归纳和概括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分析”,就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为简单的几个组成部分,找出这些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
9、内在联系;“归纳”,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情、现象、概念总结起来或者概括成一般原理;“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分析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过程,归纳则是从具体、详细到抽象、概括的过程。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考 点考点解析考查角度归纳内容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是指把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内容用几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个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的过程。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共同特点后再概括。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化,
10、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先运用已提供的文字材料对有关背景、作者用意进行分析,并对文章思路进行合理的补充或完善;最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清单五 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主要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阅读此类文本首先要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分 类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说
11、理散文抒情性; 形象性;哲理性。杂文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结合。论文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评论时代性;针对性;社会性。例证法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要领:先提出论点,然后逐一加以事实论证。引证法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由于引用的这些论据是世人公认的思维成果,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喻证法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清晰、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对照法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
12、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运用对比,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考点 论证思路解题策略全文论证思路分析角度文体特征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说明事理。论证方式和结构方式:立论和驳论。常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重要句子抓中心句、提挈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句子,这些句子在语段中往往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语言标志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答题思路粗读全文,把握全貌概括段意理清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文章切块使用
13、承接词语,按序概括各层要点。段落论证层次分析角度句子意思根据意思,准确把握句子连接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理处断开。表达方式注意段中的“叙” “议”部分,根据表达方式划分层次。语言标志优先寻找表先后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连词,或表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注意特殊标点符号,如表并列的分号。陈述对象句群内主语大致相同的句子可归为一层,不同的就可以分开。答题思路标出句数,划分句群句群内分清主次、提炼要点逐层概括:内容论证方法。(苏北四市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黄金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
14、“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
15、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早年间,钱三强先生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学时代即就读于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孔德学校,接受德智体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钱秉穹”改为“钱三强”,意为德智体都强。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
16、下,在未来中国蓝图的吸引下,钱三强决心学工科,以实际行动报国,自此一生未改初心。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
17、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选自人民日报年月日)(分析文章思路)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分析段落层次)简要概括第段的论证层次。答案 首先列出培养大国工匠过程中出现的“两难”现象,分析根源,揭示人文教育的本质;其次指出培养大国工匠需要人文教育的解决办法;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大国工匠需要加强人文教育。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论述文的基本构架,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意思。此文的前三段提出培养大国工匠的“两难”
18、问题,中间两段分析培养大国工匠的方法途径,最后一段明确培养大国工匠的关键。最后,归纳层意。答案 首先,指出大国工匠的培养要人文教育;其次,阐述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其生命力;最后,举钱三强先生的事例论述人文教育在大国工匠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解析 概括段落内部论证层次的基本方法是先划分句群,切分层次;然后找出每一个句群内的关键句;最后逐层概括,形成答案。本段以句号为单位,共五个长句。首句是观点句,第二句是支撑句,关键词是“人文教育”,最后三句是举例论证。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考点 词句理解解题策略词语含义分析角度分析语境找到所考词语的具体语境,仔细分析前后词句的内容,明确其大概意思。分析结构对
19、词语所在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判断其词性、功能。明晰指代利用代数代换的方法找到具有指代义的词语的具体内容。手法还原运用手法的词语,例如含有比喻义的词语,往往是喻体,只有还原其本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义。答题思路圈定词语出现的位置结合语境分析词语内涵(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统观全文分析词语作用(内容、观点、情感等)。句子含意分析角度看位置揭示段意的句子,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抓住结论性、概括性的句子。辨关系辨析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比较等。析修辞从修辞入手,尤其是比喻句,找出本体,透视其深层意义。论作用应多加考虑行文结构方面和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抓关键特别关注有深刻含义的
20、词语、指代性的词语,由关键词语的含义推知全句全段的意思。明意图分析修辞手法、所举事例、引用材料等的目的和作用。答题思路确定答题区域,根据句子位置,适当向上或向下延伸抓住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的关系,前后勾连,准确把握句子含意,包括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分析作用:从结构、观点、情感等方面分析。(苏锡常镇四市月调研改编)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人生贵在行胸臆周国平在明末文坛上,袁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袁中郎评其弟之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每个人一生中,
21、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他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眼里。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了俗物。那么,能否逃脱这个命运呢?很难,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袁中郎责问得好:“天下皆知生死,然未有一人信生之必死者 趋名骛利,唯曰不足,头白面焦,如虑铜铁之不坚,信有
22、死者,当如是耶?”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终身的驰逐中,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事情是明摆着的:一个人如果真正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他会觉得,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这些事情上,牺牲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实在是很愚蠢的。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用中郎的话说,这叫作:“退得一步,即为稳实,多少受用。
23、”所以,与其贪图活得长久,不如争取活得痛快。中郎引惠开的话“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就是这个意思。(有删改)(分析句子含意)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理解标题含义)结合文意,简述你对“人生贵在行胸臆”的理解。答案 纯真的童心脆弱易失。 世俗利害和规矩力量强大。 人应该懂得“生之必死”的道理。解析 这句话包含这样几种意思,其一,“人的天性是脆弱的”。其二,“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外在的环境必然会影响人脆弱的天性。其三,要保持天性,不失掉童心,就需要成年人的智慧,即“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答案 “行胸臆”就是活出真性情,活出自己的本色。 可以远离俗虑和束缚。 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终生的
24、驰逐中,会变得头白面焦,心力交瘁。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解析 “人生贵在行胸臆”是本文的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分析“人生贵在行胸臆”的意思,首先要理解何为“行胸臆”,“行胸臆”就是“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接着要谈为什么说“人生贵在行胸臆”,“贵”在何处?可以逐段梳理可“贵”之处,提取关键语句,进行概括。第二段远离“俗虑和束缚”,第四段“趋名骛利,唯曰不足,头白面焦, 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第五段“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概括整理即可。专题十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 分析概括题解题策略分析角度核心语
25、句文章总结性或表明观点的句子,在文中起提纲挈领作用的句子。结构思路总观全文,把握思路,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局部关联要弄懂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答题思路明题干,定范围筛选、提取要点聚点成面,整合要点逐点概括。分析角度整体感知纵观全文,宏观把握文本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抓关键句一是概括性强而又表述某种看法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般在全文的开头、结尾,或在段落的开头、结尾;二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分析材料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都是为印证一定的观点服务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之一。评价入手有时候,
26、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是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价入手,提炼精要,进行概括。答题思路整体把握逐层筛选提取精要,分点归纳。(南京三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谈 美英毛姆我发现美是个终点。我仔细考虑美的东西,觉得我所能做的唯有凝视和赞赏。我因它们而产生的情绪是高雅优美的,可是我既不能保持这情绪,又不能重复感受它,世上最美的东西最终也使我厌腻。我注意到,从未臻完善的作品中,我倒能获得更持久的满足。正因为它们还没有达到十全十美,所以它们使我的想象力有了更大的活动范围。最伟大的艺术品已经是尽善尽美,我无以复加,我不安宁的心灵只能疲于消极的沉思默想。我觉得美好高山的顶
27、峰,你攀上了那里,也将重新下来。完美无缺是我们都追求的,却又最好不要真正达到这境界。我曾试图从美学家那里寻找出人性中有什么因素使我们可能产生美的情感。我们惯常认为美源于人要求表现的本能,而我得说这是一种身心的状态。或许在身心的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生理功能,使某些声音、某些节奏、某些色彩特别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也因为我们爱某些东西、某些人、某些地方,或者时光的流逝增添了感情价值,所以我们觉得美。还没有人研究过时间对于美的作品的影响。不仅仅是我们越熟悉它们,越看到它们的美,而且历代的赞赏不知不觉地增加了它们的美。济慈的颂歌现在比他刚写下它们的时候更美,所有从这些优美的诗歌中得到安慰和力量的人们积聚的感情
28、使它们诗意更加丰富了。审美情绪绝不是一桩简单明确的事儿,它是非常复杂的,是由各种不同而且往往相互矛盾的因素综合形成的。美学家们教你不要因为一幅画或一曲交响乐激起了你的本能冲动,或者因为它们挑动了你忘怀已久的往事,或者因为通过它们引起的联想,使你进入了神秘的狂欢状态,就为这些图画或音乐所感动。这样的劝诫没有用,事实上你还是被感动。一个人对于一件伟人的艺术作品的反应究竟是怎样的呢?比如说,他在罗浮宫观看提香的埋葬基督,或者在听着歌唱大师中的五重唱的时候,他所感觉到的是什么?我知道我所感觉到的是什么。那是一种刺激,使我感到既是心灵上、却又是肉体上的高度兴奋,使我感到幸福,似乎觉察到自己的力量,摆脱了
29、人生的羁绊,同时又感到自己产生一种充满仁爱的温厚心情。我觉得安定舒泰,而精神上又似超脱人世。但是我问自己,这种情绪有什么用处呢?当然,它令人愉快,而欢乐本身是美好的。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效果。倘若它只能给予快乐,无论是怎样的精神上的快乐,它也没有多大意思,或者至少不比一打牡蛎和一盅葡萄美酒有更多的意思。倘若它是一种安慰,那是够好的;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邪恶,人们能够常有个隐逸的去处,确是好的,但并不是逃避邪恶,而是积聚力量去迎战邪恶。艺术若要作为人生的一大价值,它必须培育人们谦逊、宽容、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事实很奇怪,艺术家只有在无意之中才能收到这个效果,正如蜜蜂是为了自己需要而制造蜂蜡,全然不知人
30、类会拿去派各种各样的用处。(选自毛姆随想录,有删改)(归纳内容要点)作者为什么说“美是个终点”?请结合第段简要分析。(归纳内容要点)从全文来看,影响人们产生美感的因素有哪些?(概括作者观点)根据 两段的内容简要概括作者的艺术价值观。答案 ()美的东西让人只有凝视和赞赏;()人们常常追求完美无缺(十全十美)这个终极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后就没有持久的美感了(完美无缺常常使人厌腻);()美带给人消极的感受。解析 题目已明确了答题区域在文章第段。这一段共句话,“美是个终点”出现在段首,是本段论述的中心,第 句,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再把每一层里能解释“终点”的信息圈画出来,就
31、可概括出本题的答案。答案 艺术品(审美对象)的完美程度;审美者的身心状态、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时间。解析 文中和题目类似的表达出现在第段的段首,该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段是从艺术品本身的角度分析的, 段是从“人性”的角度分析的,根据第段的首句,可以发现,作者还从“时间”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此题的难点是第二点,因为作者对“人性”的因素的分析在文中比较分散,涉及审美者的身心状态、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需要耐心找全信息并进行合并。答案 艺术要使人愉快;要能给人安慰,教人积聚力量迎战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邪恶;培育人高尚的品德。解析 概括作者的艺术价值观,也就是作者认为艺术该是什么样的,首先整体感知,纵观全文,宏观把握文本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然后再抓关键句,结合材料予以分析,根据第段的首句“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效果”,可知概括艺术价值观,主要看艺术的效果。第段末尾有“令人愉快”,第段中有“一种安慰”“积聚力量去迎战邪恶”;“艺术若要作为人生的一大价值,它必须培育人们谦逊、宽容、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从这些关键信息中提取要点,可概括出答案。